1.3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19 14:4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地 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课标要求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难点:地球的自转产生时间的差异和昼夜更替。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清晨,太阳升起;夜晚,星辰漫天。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好像在围绕地球转动。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它们围绕地球转动吗? 白昼和黑夜为何交替出现? 任务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课件展示地球自转视频,或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观察分析: (1)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 (2)地球自转是什么方向?(面对地球,左西右东,使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 活动:学生上讲台演示地球仪自转,从北极和南极观察地球仪的自转方向,用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来描述。 讲述地球的自转周期;观察地球仪,提问能够实现“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地方在哪里,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习过的地球的大小相关数据;观察地球仪演示自转时,地轴指向有没有变化。 任务二: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和影响 分解任务1:昼夜交替现象 演示:在教室内拉上窗帘,火灾讲台上用一个大纸箱制造出一个光线较暗的空间。用手电筒(假设为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假设为地球),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提问:手电筒代表什么?手电筒的光线在地球仪上是如何分布的? 讲述:手电筒光线只能照亮地球仪一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为白天,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为黑夜。 提问: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产生的现象又是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 提问:我们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的光线和教材P21“昼与夜”图中的太阳光线有什么不同? 讲述:由于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我们粗略地把太阳光线看作平行光线。 承转:如果刚才演示时转动地球仪会产生什么现象? 演示:在地球仪上用红色和绿色胶纸分别表示出北京和纽约的位置。用手电筒照地球仪,同时用手从左向右轻轻转动地球仪演示自转。观察: (1)当手电筒光线照射到北京时,纽约市是白天还是晚上? (2)将地球仪转动180度,再观察,北京和纽约是在白天还是晚上? (3)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停下转动,再观察各地是否还有昼夜交替。说出昼夜能够交替的原因什么。 提问:昼夜交替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 分解任务2:时间差异 演示:在地球仪上,找到同一纬度上的东西两地,如北京和乌鲁木齐,用不同颜色的胶纸做记号表示其位置。接着用手电筒照射演示地球的自转,看一天中谁先见到日出,谁先送走落日。 讲述:地球每24小时自西向东转一周,东边的地点先看到阳光。随着地球自转,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回顾分解任务1中的演示,当北京是白天时,美国的纽约是晚上。看教材P23图“林林和妈妈互致问候”,解释北京的林林和在美国出差的妈妈在同一时刻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时间差异。 总结:由于地球自转,经度不同的地方,会出现时间的差异。 举例说明时间的差异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比如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是当地时间2024年7月26日19时30分开始,而北京时间则是27日凌晨1时30分。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1.使用如图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正确做法是( ) A.面对地球仪,使地轴垂直于桌面 B.面对地球仪,从左向右拨动球体 C.手持地球仪,面对北极,顺时针拨动 D.沿椭圆轨道,顺时针方向移动地球仪 2.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可以观察到( )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太阳高度的变化 C.昼夜更替现象 D.四季变化现象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