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教学课件:第4课《边城》 (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教学课件:第4课《边城》 (共5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2 09:0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导入新课
边城就是湘西古镇凤凰。这里有着青山秀水之美丽,有醇厚民风之魅力,更走出了沈从文和黄永玉这“凤凰双杰”。沈从文先生是一位质朴、博学,将“爱”与“美”演绎得动人肺腑的“湘西的儿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给翠翠画像,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体会人性之美在翠翠身上的体现。
2.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3.了解选文中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对小说结构和主题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重点:
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难点:
小说以《边城》为题的含义,对作者所要表现的“人性之美”的体会。
今天,我们一起去拜访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凤 凰
这里
山青青
水碧碧
这里
韵依依
这里不仅风景优美,且人杰地灵,名贤辈出。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怒斩外国不法传教士,一品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田兴恕;定海浴血抗英,万古流芳的民族英雄郑国鸿;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湖南神童”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
被尘封的大师
——沈从文
作家介绍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小说大师。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京派文学的领衔者。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沈从文十二岁就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十五岁随军外出,曾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过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这“放纵野蛮”的数载间,他看够了底层人物细微的悲欢。到了二十岁,他决意去北京闯闯……。
这一“闯”,他先成了中国公学的国文教师,后成了著名的作家。
三四十年代的作家们,大多逃避政权的干预,仰仗自然神灵的力量,专注于人性的研究与描写,沈从文也是这样。
朱光潜评价其作品时曾说:沈从文的文学庙堂里供奉的仅仅是人性。
是的,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
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
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
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
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
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
沈从文的作品“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上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
沈从文人性“神庙”里的
湘西人物
女性形象
生动健康的少女形象
“健康,优美,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
生命硬汉形象
摆渡老人
水手
(生命中的韧性和刚性,平凡生命中燃烧的光和热)
人物活动的以湘西为背景的“舞台”:
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
短篇小说:《丈夫》、《三三》
长中篇小说:《长河》、《边城》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
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最好的就是:


“爱”的故事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安辑(jī ) 蘸(zhàn) 酒
泅 (qiú)水 傩(nuó)送
氽(tǔn)水 蚱zhà)蜢(měng)
踹(chuài)水 碧溪岨(jū)
茶峒 (dòng) 埋(mán)怨
阗 (tián) 镇筸(gān) 角隅(yú) 歇憩 (qì) 睨 (nì) 糍粑(cí bā)
《边城》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
文中围绕哪个节日写的?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端午节
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的端午—眼前的端午
可见时间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衔接的天衣无缝,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插叙的叙述手法,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每节主要写了哪些事?
节选部分的情节内容:
(三)边城龙舟赛
(四)翠翠与傩送初相遇
(五)端午看龙舟 大老夸翠翠
(六)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
故事情节
本文写了哪些美?
风景美
风俗美
人性美
探究:美的风景中的秘密
青山、绿水、夕阳、朱红色的船、
白塔、黄狗、月亮、长颈大雄鸭、
摇橹人的歌声、年节时的笑声、嫁娶的唢呐声、爷娘唤女声,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比赛,中秋节青年男女月下对歌、元宵节无狮子龙灯、放烟花---------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成了一层银色薄雾----------
河面已朦朦胧胧,看上去好像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
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
天上的云。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知识链接
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们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以及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知识链接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用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衬托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社会环境。
第一自然段是什么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龙舟竞渡”风俗图:端午又快来了,初五划船…… ……都感到节日临近的欢悦。
有何作用?
  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充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暗示我们:古老的毫不雕琢的野性的自然的才是健康的美的。
风景美 风俗美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必然也是与环境相匹配的。
小说中写了哪些人?他们之间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讨论人性美
节选部分主要表达了人类哪些爱?
翠翠与爷爷的祖孙情
翠翠对傩送的爱情
边城百姓间的睦邻之情
那些青山绿水中的……
天真纯洁的少女
饱经沧桑的老人
真挚善良的少年
……
【人物分析】
翠翠
翠翠纯朴聪慧、天真善良、活泼可爱,她和爷爷相依为命,对爷爷充满了依恋。
是一位情窦初开、善解人意、清纯质朴、腼腆多情、矢志不渝的理想化纯美化的少女形象。
拓展延伸:试把翠翠心理与以下诗歌的主人公心理相比较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翠翠和以上两位女子相比,显得含蓄、羞涩,翠翠内心萌动的感情始终没有直接外露,连她最深爱、最依恋的爷爷也没有启齿。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和感情变化展示了翠翠微妙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外公:
女儿女婿的悲剧在老人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
 所以不敢直接告诉孙女天保兄弟的选择。
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走其母的老路;
对于天保的死,他既难过又自责,
而对此引起孙女的悲剧,
 他更无能为力,又无人可以诉说,
因此,他在孤独中死去。
外公:
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对孙女爱怜备至,
 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外公
善良淳朴、工作尽职
慈善仁厚、重义轻利
  天保:  
痴情、豪爽、慷慨。
既大胆表露爱情,
 又爱惜手足之情,
在不知情中陷入爱情的矛盾中,
 最后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
  傩送:
多才多艺。
性格与天保很相似。
孤独地追求爱情,
 最后为亲情放弃爱情。
傩送:
淳朴善良、健壮俊美、
幽默风趣、重义多情
祖 父
翠 翠
天 保
傩 送
亲 情
手足情
爱情
爱情
小说是怎样体现纯朴的人性之美?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与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主题】
赞美: 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 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拜金主义 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汪曾祺
特点: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写景优美舒展,写人亲切真挚,
    叙事更是如歌如诵
    和如诗如画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谐。
乡情民情爱情手足情骨肉情情情乱痴心
风声水声歌声谈话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梦
1、请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边城”不只是一地理概念,意思不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这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题记》)。沈从文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情,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残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
  《边城》所描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这种生活(1933-1934)几乎不复存在。《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凄凉感。
课后拓展
2、小说结尾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会一直等下去吗?傩送会回来吗?……大胆展开联想和想象,根据故事情节续写一篇文章。
3、阅读《胡同文化》《北京的符号》《又见桃源》《达坂城》之一,谈谈自己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看法。
4、请用一句话评点《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