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教学目标
1. 结合散文文体特征,了解秦腔、秦地、秦人的基本特点,理解三者之间的血肉联系。
2. 分析文本内容,理解秦人对秦腔的情感态度,并深入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秦腔所激发的喜怒哀乐场面表现出来。
3. 领会秦腔的深层文化意义与传承价值。
“秦腔”
汉族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源起于西周时期,至秦代达到成熟。它在我国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特别是在古时的陕西、甘肃一带,这些地方曾是秦国的领土,因此这种戏剧被称作“秦腔”。由于早期演出时经常使用枣木梆子作为敲击伴奏,它亦被称为“梆子腔”。
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都是从秦腔中移植过来的,秦腔是我国各种戏曲的“鼻祖”。2006年,秦腔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的表演风格质朴、豪放、细腻且深刻,情感表达真挚,具有鲜明的夸张性。
任务一:寻秦地、秦人、秦腔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
——贾平凹
寻秦人、秦腔、秦地
请快速阅读1-3段,概括秦地、秦人、秦腔的特点:
秦地——辽阔、历史悠久、广漠旷远
秦人——敦厚直率、勤劳粗犷、朴实豪放
秦腔——大喊大叫、高亢激昂、震撼人心
三者是什么关系?
秦腔是秦人衡量人的标准
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秦腔是秦人生活中的必备要素
秦腔对秦人而言是高超的艺术享受
是生活中的乐趣,是秦人自我表达的抒情渠道
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满足了秦人的精神需求,成了他们生命中的必需。
结合文本,思考秦人为什么如此热爱秦腔?
寻秦人、秦腔、秦地
秦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养育出秦人敦厚朴实、直率粗犷的性情和勤劳质朴、敢爱敢恨的品格。正是这样的秦地与秦人创造出了高亢激越、雄浑大气的秦腔。
秦人对秦腔的热爱和痴迷,反过来又推动了秦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这种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构成了秦地、秦腔与秦人之间的“共生关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人形成一种文化
任务二:观秦腔,明技法
场面一:排戏——环境描写、人物描写
场面二:盼戏——侧面烘托、点面结合、语言、动作描写
场面三:演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场面四:看戏——侧面烘托
阅读文章4—8段,找出文中找出具体描写了秦腔哪些场面,运用了哪些技巧,有何效果。
大量运用侧面描写、场面描写
写排戏、演戏前的氛围,尤其是戏开演前人们火爆的言辞、激动的情绪和各种行为,有力地衬托出秦人对秦腔的痴迷,生动地传达出秦川人特有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切亲昵之感。
点面结合,以点为主
面:对秦腔的历史、影响、意义的总括
点:喝倒彩的观众、慧娘的出场、老一辈的秦腔迷、从树上掉下来的小观众、相亲等等
具体生动地描绘秦腔与秦人的关系,有声有色地展现了秦川的风俗民情。
语言生动鲜活,风味独特
方言土语的穿插,民间传闻的补充,使文章庄谐并重,活泼风趣,营造出具有浓郁秦川风情的艺术世界。
任务三:分析秦腔地位,理解文章主题
《秦腔》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给我们介绍一个地方剧种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思想内涵?
贾平凹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作品曾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
代表作:《废都》《秦腔》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黑氏》《美穴地》《五魁》及散文《丑石》《商州三录》《天气》等。
贾平凹
在散文领域,贾平凹同样成就斐然。贾平凹为文讲“真”,用真挚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以独立的思考去建立与时代的联系。他善于运用朴素、自然的写实手法,在似乎漫不经心地描绘人们的生活与风情中,萦绕着令人深思的哲理,给读者以人生启迪。 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正如我们学习的与他同名小说相呼应的散文《秦腔》,便充分展现了这一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
贾平凹诞生于陕西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并在那里度过了19个春秋。尽管他多次提及商州,但他认为,自己对棣花镇的书写过于泛泛,缺乏深度,正如他所言,《秦腔》是为那个孕育他、滋养他19载,并与他情感纠葛至今的棣花镇而作。
贾平凹无法隐藏对故乡传统生活方式在变革中逐渐消逝的哀痛。因为“故乡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故乡”,他决心“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农村表达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秦腔》中的人物与事件大多有其现实原型。
《秦腔》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
《秦腔》不仅绘形绘色地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作者通过对秦腔的描写,展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倾注了对故土深沉的热爱。
《秦腔》这篇文章只是为了给我们介绍一个地方剧种吗?
还有其他的思想内涵吗?
“只有”表示必须,“只能”表示唯一,情感层层递进,强调秦腔对秦人的重要意义——承载,或是驱动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贾平凹道出了秦腔与秦人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秦人用自己的爱、盼、痴共同构成了秦腔传承的根,每一个秦地人都在用自己的生命传承着秦腔。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动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秦腔是秦川人的摇滚,它的声音高亢激昂、沉雄厚重,承载着秦人的喜怒哀乐。有了秦腔,便可以熨平秦人心中的皱纹,生活便有了乐趣。秦腔早已与秦人水乳交融——秦地在秦乡在,秦人总在,秦腔总在!
“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思考秦腔的当代传承
“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