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9 15:3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家在我国的许多省份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其中位于今天北京的古人类遗址是( )
A. 元谋人遗址和北京人遗址 B. 丁村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
C. 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 D. 元谋人遗址和丁村人遗址
2. “近几十年来在亚、非、欧等洲一些地区发现的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被认为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我国湖北省建始县、湖北省巴东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都曾发现可能属于南方古猿的牙齿化石。”以上发现表明( )
A. 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是石器
B. 我国广袤大地孕育着最早的人类
C. 古人类起源的研究缺乏依据
D. 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3.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在《中国古代史》中记述:在龙骨山山洞里,发现了大量的灰烬及火烧过的石块和兽骨,有的灰烬成层分布,有的集中成堆,厚达6米。在元谋人、蓝田人、贵州桐梓人生活的地层里也有类似的发现。此现象说明远古人类( )
A. 都会生火和用火 B. 用火是普遍的
C. 过着群居生活 D. 在洞穴寄居
4. 右图为某同学制作的关于“北京人生产生活特征”的示意图,“?”处应填写( )
A. 制作陶器 B. 修建房屋 C. 打制石器 D. 磨制石器
5. 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稻城县。该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距今已有13万年、两面打制的手斧。这些手斧产生于( )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青铜时代 D. 铁器时代
6. 大禹治水的精神数千年来为人们景仰、传承和颂扬。大禹吸取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通大川,决(疏通)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吕氏春秋·古乐》),用疏导的办法治理了水患。《吕氏春秋》的记载彰显的大禹治水的精神是( )
A. 公而忘私 B. 勇于创新 C. 严于律己 D. 宽以待人
7. 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 )
A. 道法自然 B. 革故鼎新 C. 华夏认同 D. 和而不同
8. 在我国古文献中,记录着这样的传说:“神农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这一传说( )
A. 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 B. 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
C. 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 D. 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
9. 在山西绛县发掘的倗伯及其夫人的并列异穴合葬墓中,夫人为周氏贵族的仰身葬;倗伯则保留了本族的俯身葬。但从青铜器陪葬来看,倗氏贵族已基本周人化。这反映出当时( )
A. 联姻是周王控制诸侯的主要手段
B. 血缘关系是封邦建国的主要依据
C. 周天子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分封制促进了周人文化的传播
10. 远古传说中蕴含着历史留下的一道道印迹。下列有关舜和禹的传说,有助于我们了解( )
A. 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B. 先民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
C. 商周世袭制度的起源 D. 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
11.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如果要研究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情况,下列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 史书记载 B. 考古发现 C. 神话传说 D. 主观推测
12.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建筑技术的进步 B. 生活方式的转变
C. 饲养水平的提高 D. 生产工具的改进
13. 21世纪初,在河姆渡遗址附近的田螺山遗址中,出土了丰富的植物遗存。根据量化分析可知,虽然水稻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但采集获得的橡子、菱角等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食物。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 当时已进入奴隶国家时代 B. 中国古代农业已很发达
C. 黄河中上游经济非常发达 D. 采集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14. 榫卯(sǔn 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见下图),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
制作精美玉器
B. 制作青铜农具
C. 建造干栏式房屋
D. 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15. 考古学家发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的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 集体群居 B. 采集渔猎 C. 农耕定居 D. 铁犁牛耕
16.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哪一项不是农耕文化的特点(  )
A.会建造房屋,定居生活 B.会种植庄稼,经营原始农业
C.会建造船只,海上活动兴盛 D.会饲养家畜,以备不时之需
17.以下原始居民中,建造了利于通风防潮的干栏式房屋建筑的是(  )
A.元谋人 B.半坡人 C.河姆渡人 D.北京人
18.右图是胡明同学做的复习卡片,在其“    ”处应填写的标题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19.距今约6 000多年前,半坡原始居民最有可能吃到的粮食作物是(  )
A.玉米 B.小米 C.米饭 D.小麦
20.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半坡遗址的下列发现中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
A.粟粒遗存 B.家畜遗骨
C.磨制石器 D.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遗存
21.传说禹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深得众望。舜年老后,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禹。这一传说反映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22.某电视台要拍摄黄帝历史纪录片,如果由你来担任策划,下列情节你最可能保留的是( )
A.他后来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他在涿鹿之战中被蚩尤打败
C.他去世后将王位禅让给大禹 D.他领导的部落生活在长江下游一带
23.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从山洞走向平原,促使人们过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建造房屋的技术的提高
24.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到高级往前发展的,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有几位同学将我国境内出现的几类原始人进行了先后排列。哪一位同学的排列符合这一规律( )
A.小明:元谋人、北京人、半坡原始居民
B.小芯:山顶洞人、元谋人、半坡原始居民
C.小华:北京人、元谋人、半坡原始居民
D.小丽:山顶洞人、北京人、半坡原始居民
25.作家郭保林写道:登上最后一层台阶,只见巨大的黑漆殿门横镶蓝地金字的匾额,笔迹端庄古拙:“人文初祖”,赫然耀目。下列人物中谁和炎帝一起被称为“人文初祖” ( )
A.黄帝 B.尧 C.启 D.禹
二、非选择题
26、看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图4
(1)图1是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生活在距今______________年,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
(2)图2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器。________________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北京人使用经过打制的粗糙石器,处于“____________”。
(3)图3是山顶洞人复原头像。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外貌特征和________基本相同。
(4) 图4是山顶洞人使用的______和________。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为主,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1) 阅读材料,请你指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 你能举例说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器物吗?
(3) “农耕既普及”描绘的是该原始居民对哪一作物的耕种?
(4) 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28、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众多历史遗迹见证中华文明发源;有许多灿若群星的杰出人物,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古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的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的墓葬往往随葬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玉器、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 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以及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酒器、礼器。
说出材料一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
材料二: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有人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他的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2)根据材料二,当时部落联盟的首领是如何产生的?并指出这种制度的名称。
材料三:郑州炎黄二帝巨型塑像位于郑州市黄河文化主题公园内。炎黄二帝塑像高106米,单眼长3米多、鼻高8米。以山为体,山人合一,浑然天成。塑像左侧为炎帝,广额阔面,智慧慈爱;右侧为黄帝,威武刚强,气宇轩昂。炎黄二帝塑像包容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不屈不挠、勤劳勇敢和开拓前进的宏伟气概。它的建成,大大增强了全球华人的民
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建造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的现实意义。
29、体验新情景,回答问题。
(1)请你猜猜“我”是谁
①我是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我是     。
②我是黄河流域禅让制下的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我是     。
(2)请你教“我”种庄稼
①我是一个河姆渡人,我已经掌握了种植     的技术。
②我是一个半坡人,我已经掌握了种植     的技术。
(3)请你帮“我”找家
①我是一个河姆渡人,我住的房子是       。
②我是一个半坡人,我住的房子是       。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原始农耕文明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材料一 通过1973年和1977年冬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文物近 7000件。
——摘编自《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
材料二 在村里,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半坡人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就需要有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有以下三种:一靠狩猎,从出土的许多石或骨的箭头来看,半坡人已学会使用弓箭;二靠捕鱼,他们已发明了渔网;三靠种植,半坡人大量使用石铲、石斧、石锄、砍伐器等生产工具,已进入到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阶段。现已发现半坡人盛栗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植栗。半坡人还制作了大批的彩陶。总的来看,这些彩陶图案,如游动的鱼,奔驰的鹿,应是他们渔猎的写照。
——摘编自《史前再现:半坡遗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居住房屋和种植作物方面有哪些不同,并进一步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说明半坡居民已过上定居生活的表现。
(3)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答案
1-5CDBCA 6-10BCBDD 11-15BDDCC 16-20CCCBD 21-25AABAA
(1)约70万—20万
是否会制造工具 旧石器时代
现代人
骨针 装饰品
(1)半坡居民。
人面鱼纹陶盆。
(3)粟。
(4)没有文字记载。
28、(1)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和礼器。
(2)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推选。禅让制。
(3)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它的建成,大大增强了全球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9、(1)①元谋人 ②禹
(2)①水稻 ②粟
(3)①图A ②图B
30、(1)居住房屋:半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河姆渡居民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种植作物:半坡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 出现差异的原因:南北方地理位置的不同,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
(2)半坡人有半地穴式的房屋;半坡人进人比较发达的农业阶段;半坡人通过狩猎和 捕鱼来补充食物;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具;等等。(任答三点即可)
(3)原始农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