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学校公众号正在制作一期“你我向上 国家向前”推文,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请解决“甘快看”栏目新闻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2025年3月29日,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AI精品案例征集展播活动评选结果揭晓,全国共100件作品入选优秀案例。其中,甘肃省委网信办荣获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AI精品案例征集展播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由中国甘肃网报送的“千年石窟匠心传承|AI眼中的甘肃石窟”成功入选。
甘肃省委网信办在此次活动中精心组织、积极筹备,报送的案例展现了甘肃省在网络传播领域的创新成果和积极作为。其中,“千年石窟匠心传承|AI眼中的甘肃石窟”案例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线后备受zhǔmù,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突破千万次,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榜单,用户互动量达百万。
此次甘肃省委网信办荣获优秀组织奖,不仅是对甘肃省在网络传播领域工作的肯定,更是对甘肃省在AI技术应用与传统文化传承方面锲而不舍、积极探索的鼓励。
(1)根据拼音写汉字,为加点字注音。
①zhǔmù
②锲而不舍
(2)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通过实地考察、收集素材、运用AI垫图技术等
②又融入了现代科技的独特魅力
③让受损壁画重焕光彩
④既保留了石窟原有的历史韵味
A.①③④②
B.②④③①
C.④①③②
D.③②①④
(3)文中加点的“优秀案例”属于 短语。(填短语结构类型)
2.青少年要不断奋斗,以青春之我筑梦青春之中国。下列关于右边书法作品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笔画干净利落、直而不僵、流畅自然,楷书风格明显。
B.作品以隶书写就,字形宽扁,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C.作品露起露收,牵丝映带,轻重适宜,如行云流水般秾纤。
D.作品模仿“草圣”张旭的笔法,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气势贯通。
3.“青年观察”栏目拟转载中国青年报对2667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请你根据下图,写出一点调查结果。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4.学校星火文学社将推出同主题专刊,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帮忙撰写一则征稿启事,在公众号上进行推送。
★★★★★★★★★★★★★★
主题:你我向上 国家向前
征稿对象:全体学生
稿件要求:体裁、字数不限
截稿时间:2025年7月15日
主办单位:星火文学社
投稿邮箱:xinghuo文学社@school.
★★★★★★★★★★★★★★★
征稿启事
亲爱的同学们:
星火文学社
2025年7月1日
5.下面是“求是时评”栏目文稿,请你帮忙完善。
文化兴则国运兴,_______。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归根到底就是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集成。
回望历史,文明的每一次跨越,都是文化和科技的双向奔赴。从“铅与火”推动图书、报刊等( )发展,到“光与电”催生广播、电视等繁荣发展,历史上每一次文化和科技的大融合都带来人类社会的大发展大跃升。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文化和科技融合浪潮席卷全球。DeepSeek等大模型的广泛应用激发了大众AI创作的巨大热情,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爆火( )出科技赋能文化生产的无限潜能。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浪潮奔涌向前。争做勇向涛头立的“弄潮儿”,放开手脚创新创造,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必将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 )的强大能量。
(1)括号内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迅疾 体现 源源不断
B.迅疾 展现 无休无止
C.迅猛 体现 无休无止
D.迅猛 展现 源源不断
(2)给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
(3)审稿老师认为文稿还需充实,请你补充相应内容。
在科技的发展中,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① , ”(《木兰诗》),追逐科技梦想,要不远万里,以木兰般的勇毅跨越重重难关;“② , ”(王安石《登飞来峰》),只有攀上科技高峰,才能拨开云雾,俯瞰未知领域的风景;“③ , ”(陆游《游山西村》),探索的道路必将曲折坎坷,但只要不放弃,终会迎来光明;“④ ,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铭记历史,展望未来,增强文化自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方能做好文化和科技的“融合题”。
6.下面“声动校园”栏目诗文朗诵音频中对句子朗读节奏的把握,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B.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C.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
D.机身上/漆着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和两个/醒目的蓝色大字——“蛟龙”!
二、阅读。(60分)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木垒书院的杏花
刘亮程
①今年春天杏花开得繁,花朵把枝条都压弯了。去年杏花开时下了一场大雪,杏花全打落,一颗杏子都没结。我们从杏树下来回走过,抬头朝树上看,树或许知道我们在看啥。没结杏子这年,树叶长得特别密,它的劲都用在长叶子上,层层叠叠的叶子像在故意遮掩什么,让我们总以为叶子后面藏着杏子。
②书院有47棵老杏树,是来书院耕读的一个女大学生说的,她赶上杏子熟,挨个将每棵树的杏子尝了一遍。她告诉我每棵树的杏子味道都不一样,还指给我一棵树的杏子最甜,让我自己吃,别说给别人。
③她走后我认真数了一遍杏树,从东北角那片高大的老杏树林,数到西边山坡的杏园,只有45棵。不知道她多数的那两棵杏树长在哪里。或许她把一棵杏树和它的影子数成了两棵。或许在这个长着榆树、白杨树、沙枣树、桃树的园子里,真有两棵我从没看见的杏树,隐在其它树木的影子里,我未看见它开花,也没尝过它结的果。
④我也想把书院每棵树的杏子尝一遍。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可能只在杏花开时,沿山坡小路走过杏园。小路不会通到每棵树下。当年我带着工人用水泥砖铺小路时,只让路经过几棵大杏树,靠栅栏那几棵杏树被路撇远了。它们因为缺水或别的原因长得半死不活。我也从没走过去摸摸它们的半枯树干。或许连它们的花香都没闻见过。我只是远远看它们开半树的花,我喜欢它们开着半树花朵的样子。我希望它们今年开左边的半树花,明年开右边的半树花。其实它们右边的半棵树已经枯死好多年。
⑤每棵杏树的花都不一样,有粉红色花、红花、雪片一样的白花,花瓣颜色不同,散发的香味便不同,结的果实自然也不同。可我真的没有尝遍每棵树的杏子。每年杏子都落一地。无风的夜晚,我躺在床上,听见杏子熟落的声音。有时一两颗,有时一大片,寂寞地落。有风的夜晚杏子落得更多,杏子落地的声音掩埋在风声里,我听不见。
⑥一年夏天,有朋友来书院熬杏酱,蹲树下一会儿,拣一篮杏子。一锅一锅熬。熬成的金黄杏酱装满好多瓶子,给书院留一些,剩下的自己带走。第二年杏熟时邀她再来熬杏酱,说不来了,去年熬的够吃几年。我们刚到书院那年,见遍地熟落的杏子,便拣来晒杏干。我妈、我夫人、厨师,全上阵,拣来的杏子掰两瓣,放筛子上晾晒,晒干了装几大纸箱,送人带自己吃,几年过去了库房里还有半箱子杏干,生了虫。之后我们便对落地的杏子视而不见了。任鸟和老鼠去吃。杏子熟的时候,地里种的甜瓜西瓜西红柿都熟了,连苹果都泛红可以吃了。可能有一年我都忘了吃一颗杏子,更别说尝遍满园杏子。
⑦我外出两天回来杏花全落了,院子里像下了一场雪,那些白色粉红色的花瓣铺满地,不忍去踩。苹果花盛开起来。从文学馆到孔子像,到菜地边,一路花团拥簇。杏树先开花,花败了,幼果结住再生叶。苹果树先生叶再开花,一前一后隔了10天。正是昨夜吹落杏花的风雨,吹开了苹果花。
(选自《人民日报》,2025.5.19,有删改)
(1)请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杏树的状态 情感体现(变化)
去年春天 杏花被雪打落未结果 遗憾惋惜
今年春天 ① 欣赏赞叹
夏天 杏子成熟自然掉落 ②
(2)本文题为“木垒书院的杏花”,但内容不止写杏花,还写了杏子、树叶等其他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文章最后一句话意蕴深长,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悟?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善读书不必贪
①在中国古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成为很多人共同的追求,但也不乏舍本逐末的人,离开了读书的根本目的,片面追求贪占书籍。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之贪,有别于史上那荒淫无度的君主,他一不贪色,二不贪杯,三不贪财,却有个特别“高雅”的嗜好:贪书。
②如何贪?据《资治通鉴》载,拓跋珪上位不久,就与博士李先研究书籍收藏,问李先:“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李先说,“莫若书籍。”拓跋珪行伍出身,读书是外行,问:“书籍凡有几何,如何可集?”李先是内行,献计说:“自书契以来,世有滋益,以至于令,不可胜计,苟人主所好,何忧不集?”
③对话透露的信息,一是把书籍定位为天下最善,二是将集书作为人主之好。这样的定位,等于把拓跋珪个人的“贪书”之好,升级为举全国之力的国家行为,接下来,一场从上到下、声势浩大的“命郡县大索书籍”运动迅速展开,搜集到的书,源源不断地集中起来,“悉送平城”。
④问题在于,拓跋珪得到天下之书后,并未见他带头学习,也来号召开展“益人神智”的读书活动。一句话,如山堆积的天下之书,只为面子光鲜,贪书之好,不过叶公好于龙:所谓“最善”,也只是满足贪欲而已。
⑤与拓跋珪贪书不读书不同,梁元帝萧绎既贪书且读书,梁元帝的父亲,是“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的梁武帝萧衍,大哥是大名鼎鼎的昭明太子萧统,一部《昭明文选》,足以奠定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三哥萧纲“篇章辞赋,操笔立成,博综儒书,善言玄理”。浓厚的读书氛围,令早慧的萧绎如鱼得水,《梁书》称,“萧绎年五岁,高祖问:‘汝读何书?’对曰:‘能诵《曲礼》’,高祖曰:‘汝试言之。’即诵上篇,左右莫不惊叹”,“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
⑥萧绎跻身“四萧”文学排行榜,凭的是真本事!《南史》说,梁元帝萧绎“爱书籍,既患目,多不自执卷,置读书左右,番次上直,昼夜为常,略无休已,虽睡,卷犹不释”。如此热衷读书,且靠着读书作文而名垂青史的帝王,应该明白读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吧?
⑦但事实恰恰相反。作为梁元帝的萧绎面对西魏兵临城下的严峻局面,一无退兵之策,二无成仁之心。《资治通鉴》载,气急败坏的梁元帝,一面假装镇静与下属讨论《易经》,一面吩咐下人焚烧十四万藏书,叹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做了阶下囚的梁元帝,在回答为何焚书时,竟把失败原因归结于读书:“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对此,魏征叹道:“不崇教义之本,偏善注丽之文,徒长浇伪之风,无救乱亡之祸矣。”
⑧可见,拓跋珪贪书在贪面子,元帝贪书在耽于书。善读书者,不能止于占有书籍,亦不能流于教条主义而不能运用。
(1)请结合文中的事例,分别概括拓跋珪和萧绎在读书方面的不足。
(2)文章第⑤段详细介绍萧绎的家庭背景,有什么作用?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拓跋珪的故事可知喜爱搜集书籍的人都犯了“贪书”的错误,并非真正爱读书。
B.拓跋珪的“贪书”之好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运动,在北魏全境掀起了好读之风。
C.萧绎凭真本事才跻身“四萧”文学排行榜,后来成为阶下囚只是因为缺乏军事才能。
D.文章告诉了我们真正善读书者不能只是拥有书籍,更应将读书所得活学活用的道理。
(4)如果你是学校图书管理员,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就如何真正做到“善读书”,给同学们提几条建议。
【链接材料】
不能读死书,要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对所读之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习近平总书记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有仙则名
②有龙则灵
③可以调素琴
④无案牍之劳形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
B.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不以木为之者(《活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阅读讨论时,小文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句在文中显得有些多余,你是否同意其观点?请简述理由。
10.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题目。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中,“ ”两个字写出了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接着用了一个“ ”字,体现了诗人纵观古今、寻遍天地后的孤寂。
(2)请分析诗人“独怆然而涕下”的原因。
11.同学们开展了名著阅读交流活动,探究人物的不同命运。请你说说《骆驼祥子》中祥子这一人物命运的结局及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
12.班级正在准备一期“学习强国,强国有我”主题板报,“书中榜样”板块拟从下面两位人物中挑选一位进行介绍,请你推荐并简要说明理由,形式参见示例。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范爱农(《朝花夕拾》)
示例:我推荐谢廖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谢廖沙是工人家庭出身的普通青年;主动加入红军,参与战斗,不畏牺牲;正是以他为代表的千万无名英雄,铸就了革命炬火。
三、作文。(60分)
13.本文对父亲的神态描写可谓精妙传神,如“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专注的目光”透露出了父亲对别人家高台阶的羡慕和向往的心理。请你也模仿文中的写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的面部表情。(150字左右)
14.请以“我听到的声音”为题目,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面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
15.下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梦想,炽热饱满;青春,光彩照人。前进道路上,无论是平川还是高山,不管是丽日还是风雨,只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在时间的原野上静心奋斗,改变一定在慢慢发生。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面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
第8页(共9页)七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7分)(1)(2分)瞩目qiè
(2)(3分)A
(3)(2分)偏正
2.(3分)B
3.(2分)[示例]推动家庭建设良好家风,79,3%的受访青年认为应该推进家风教育进校园,组织读书、演讲等多种
教育活动。
4.(3分)[示例]
星火文学社将推出“你我向上·国家向前”主题专刊,现面向全体学生征稿!
稿件体裁、字数不限:截稿时间为2025年7月15日:投稿邮箱为xinghuo文学社@school.。
希望同学们积极投稿。
5.(12分)(1)(3分)D
(2)(2分)[示例]科技强则国家强
(3)(7分)①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④商女不知亡国恨
6.(3分)C
二、阅读(60分)】
(一)(17分)
7.(4分)①杏花开得繁,把枝条都压弯了
②由珍惜到淡然
8.(6分)①丰富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展现杏树的完整生命历程:②深化主题,通过花、叶、果等不同形态,表现对
自然生命的思考:③增强可读性,多角度描写使文章更生动。
9.(3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落满地的杏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了杏花凋零后的景象,既突出了花瓣的
洁白和数量之多,又营造出一种唯美而略带伤感的氛围。
10.(4分)[示例]风雨既打落了杏花,也催开了苹果花。失去与获得往往相伴而生,就像生活里的挫折可能带来新
的机遇。万物都有各自的时节,不必为调零而过分伤感,因为结束也意味着另一种开始。我们要学会用更宽广
的眼光看待变化,才能发现隐藏在失落背后的希望与美好。
(二)(15分)
11.(4分)拓跋珪:贪占书籍却不学习,将书籍作为面子工程。萧绎:沉迷读书却不懂运用,失败后归咎于读书。
12.(4分)交代萧绎成长于读书氛围浓厚之家,解释他热表读书的原因:与后文他焚书并埋怨读书的行为形成对
比,突出“读书需活用”的主题。
13.(3分)D
14.(4分)[示例]读书不是为了面子,而是为了增长学识,因此读书不求多,但求益人神智:要把阅读学到的知识灵
活运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有助于更好地读书:要带着思考去读书,选取有益身心的
内容,剔别除无价值的内容。
(三)(15分)
15.(4分)(1)出名,有名。
(2)神异。
(3)不加装饰的。
(4)形体、躯体。
16.(3分)C
17.(4分)(1)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无功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