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A卷(100分)一、基础知识(共12分)
1.(4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殷(yān)红 呜咽(yè)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B.亘(gèng)古 面颊(jiá) 大庭广众 历尽心血
C.校(jiào)补 晌(shǎng)午 屏障 锲而不舍
D.污秽(huì) 憎(zēng)恶 胆怯 鞠躬尽瘁
2.(4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这对眼睛不会 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 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 在精神世界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 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A.放过 揭示 闪耀 照进
B.错过 展示 闪耀 射进
C.错过 展示 照耀 照进
D.放过 揭示 照耀 射进
3.(4分)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粗估”参数时,要有物理直觉;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B.我们完成了任务,并把坚强的意志灌输到全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种意志克服了。
C.这种蓝的颜色,不知道该叫什么蓝,可是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那穷山恶水间度过的岁月,也想起很多人。
D.朋友们,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这种人有一种什么品质,他们的灵魂多么美丽和宽广。
二、课内文言文(共12分)
4.(4分)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见往事耳 了解
B.赏赐百千强 使……富裕
C.以我酌油知之 倒入
D.但手熟尔 手法技艺
5.(4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不译
B.愿为市鞍马 为了
C.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然后
D.徐以杓酌油沥之 用
6.(4分)下列各项中对文本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中,孙权面对吕蒙“军中多务”的推辞并未恼怒,反而从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耐心劝导,体现他的宽广心胸与智慧。
B.《孙权劝学》中,吕蒙在孙权一番言辞恳切的劝说后“始就学”,并在短时期内就学有所成,可以看出他不仅能够接受意见,还勤奋好学。
C.《木兰诗》详写木兰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节与生活中的女儿情态,塑造了一个既思家念亲又心怀国家,既娇柔爱美又坚毅果敢的奇女子。
D.《卖油翁》中,从卖油翁“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总结中可以看出,卖油翁认为一项技艺只要多练就可以达到高超境界,没有别的窍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
7.(12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AI会取代人类创作吗?
①最近,不少人都感受到了生成式AI的写作“威力”。从充满学术味儿的书评、影评,到面面俱到的年终总结……生成式AI写作越来越智能和完善。最关键的是,它们既不会需要“狂灌咖啡”来提神醒脑,又不会有灵感消失的烦恼,可以做到“情绪稳定”地持续输出。
②于是,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在样样精通的AI创作者面前,人类写作的价值何在?
③今年春晚看到“外卖诗人”王计兵出场时,我“脑洞”一开,向AI工具发出这样一个请求:写一首关于外卖员的诗。很快,一首《鹧鸪天 送餐路》出炉,“晨雾里,暮霞中,楼高巷窄影朦胧。但求顾客皆如意,不惧辛劳送晚风”,工整、对仗,可总让人感觉缺乏“灵魂”。于是我又去翻找王计兵本人的诗句。写争分夺秒的经历时,他说那是“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写不被理解的委屈时,他说“请原谅夜晚/伸手不见五指时仍有星星在闪耀/生活之重从不重于生命本身”……这些诗句没有那么华丽的辞藻与深刻的哲思,可那历经生命磨砺后流淌而出的真挚,还是更戳人心。有人说,面对爱情、友情、亲情、孤独、绝望等复杂而细腻的生命体验,“AI仍像个不知人间疾苦的幼儿”。
④当然,AI发展不会止步于此。当它们“深度学习”了更多诗歌范本后,也会有模有样地展开模式化写作,利用不同文字的排列组合,去表达快乐、忧伤、留恋、企盼等丰富而微妙的人类情感。有学者指出,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听来顺耳,是因为音乐家在衔接不同段落的“过门”处,利用关键音形和节奏的有规律重复和渐变,让人产生一气呵成的感受。可想而知,当AI工具系统学习了不同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掌握了各个流派的创作规律和特点后,自然也会娴熟地将音符进行排列组合,对“巴赫风”“勃拉姆斯风”信手拈来。
⑤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成式AI的强大,其实在于它是人类众多文明成果的集大成者。当我们不断把过往精神成果“投喂”给AI工具,在算法的加持下,它们也会基于此去寻找规律、加以模仿,从而变得更智能。但若没有莫扎特、王计兵等人的创造性探索,AI工具就没有模仿的对象。这一切的前提,在于人类永远有源源不断、充满创造力的“投喂”素材。
⑥因此,从创作角度来说,人类文明的探索边界,便是AI创作的“瓶颈”所在。如果我们日渐满足于平庸之作和陈词滥调,AI也会“忠实”地根据素材成色作出反应。只有当人类不断突破既有范式,才能一次次为AI创作“瓶颈”标注上更高的水位,自然也就不必担心AI会“杀死”人类写作了。
(1)(4分)对于AI创作的诗歌与王计兵的诗歌,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AI创作的诗歌借用古典诗词的平仄韵律,行文流畅,对仗工整。
B.AI技术还很稚嫩,所以它创作的诗歌无法表达外卖员的“辛劳”。
C.王计兵的诗歌语言质朴,却因真挚使读者感同身受,灵魂震颤。
D.王计兵的诗歌饱含着对人生经历的深刻感悟及细腻的情感体验。
(2)(4分)下列有关AI“学习”人类文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AI可以通过学习多种类型的文学范本,进行模式化写作,表达各种微妙丰富的人类情感。
B.AI可以通过“过门”处关键音形和节奏的有规律重复和渐变创作出“莫扎特风格”的作品。
C.AI因为算法的加持,能够总结规律加以模仿,从而变得越来越智能,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
D.生成式AI在学习过程中汇集了人类众多文明成果,所以它的强大得益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3)(4分)为了不让AI“杀死”人类写作,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人类本身必须保持源源不断的文化创造力。
B.人类写作应该不满足于平庸,要打破常规。
C.要探索人文领域未知之境,丰富文明成果。
D.要打破AI创作“瓶颈”,不断提升AI技术。
四、古诗文理解与积累(共14分)
8.(4分)下列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戏题盘石①
唐 王维
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释】①盘石:即磐石,扁平的磨盘状大岩石。
A.第一句描写诗人看到一块扁平巨大的石头,其下濒临泉水,十分可爱。
B.第二句描绘在垂杨之下举杯欢饮的场面,体现诗人的惬意与高雅情趣。
C.三、四句以反问的方式埋怨春风不懂诗人心意,将落花吹来扰乱兴致。
D.诗中“盘石”“杨柳”的形象皆含人情,颇有意趣,呼应诗题中的“戏”字。
9.(10分)填空。
①当窗理云鬓, 。(《木兰诗》)
②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④ ,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⑤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
五、作文(共50分)
10.(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爸爸每天早上骑电动车送小菲上学,如果在路口碰到红灯,一定会等到绿灯亮才通行。小菲很是不解,路上一个人一辆车也没有,根本没有安全隐患,又没有摄像头拍照罚款,直接过去多省时间啊!为什么一定要等绿灯呢?
爸爸严肃地说:“孩子,如果你习惯了闯红灯,早上起床时就可能想要多赖一会,骑车时就可能更快更急躁,你迟到或受伤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啊!”
人生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红灯”,让人犹豫、挣扎,从而失去内心的平静、打乱正常的节奏。
因此,时时处处遵守规则,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B卷(50分)六、文言文阅读(15分)
11.(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①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选自《史记 李将军列传》)
【注释】①中贵人:宦官。
(1)(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率领
B.三人亡马步行 死亡
C.吾去大军数十里 距离
D.上山陈 列阵
(2)(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A.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B.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C.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D.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3)(3分)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派遣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宦官被匈奴人射伤,手下的兵几乎被杀光了。
B.李广判断那三个匈奴人是射雕能手,追击时杀掉了其中两人,放跑了一人。
C.李广遭遇匈奴的大部队时丝毫不慌,安抚了下属,还命令他们继续往前走。
D.匈奴见到李广部队向前,都以为李广身后还有大军,在山上不敢轻举妄动。
(4)(6分)将文言语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七、名著阅读(6分)
12.(6分)阅读《骆驼祥子》选段,完成问题。
①“先生!”祥子低着头,声音很低,可是很有力:“先生另找人吧!这个月的工钱,你留着收拾车吧:车把断了,左边的灯碎了块玻璃;别处倒都好好的呢。”
②“先洗洗,上点药,再说别的。”曹先生看着自己的手说,太太正给慢慢的往上缠纱布。
③“先洗洗!”高妈也又想起话来,“先生并没说什么呀,你别先倒打一瓦!”
④祥子还不动。“不用洗,一会儿就好!A一个拉包月的,摔了人,碰了车,没脸再……”他的话不够帮助说完全了他的意思,可是他的感情已经发泄净尽,只差着放声哭了。辞事,让工钱,在祥子看就差不多等于自杀,可是责任,脸面,在这时候似乎比命还重要。B因为摔的不是别人,而是曹先生;假若他把那位杨太太摔了,摔了就摔了,活该!对杨太太,他可以拿出街面上的蛮横劲儿,因为她不拿人待他,他也不便客气。钱是一切,说不着什么脸面,哪叫规矩。曹先生根本不是那样的人,他得牺牲了钱,好保住脸面。他顾不得恨谁,只恨自己的命,他差不多想到:从曹家出去,他就永不再拉车;自己的命即使不值钱,可以拼上;人家的命呢?真要摔死一口子,怎办呢?以前他没想到过这个,因为这次是把曹先生摔伤,所以悟过这个理儿来。好吧,工钱可以不要,从此改行,不再干这背着人命的事。拉车是他理想的职业,搁下这个就等于放弃了希望。他觉得他的一生就得窝窝囊囊的混过去了,连成个好拉车的也不用再想,空长了那么大的身量!在外面拉散座的时候,他曾毫不客气的“抄”(把别人的生意抢过来)买卖,被大家嘲骂,可是这样的不要脸正是因为自己要强,想买上车,他可以原谅自己。拉包月而惹了祸,自己有什么可说的呢?这要被人知道了,祥子摔了人,碰坏了车;哪道拉包车的,什么玩艺!祥子没了出路!他不能等曹先生辞他,只好自己先滚吧。
(1)(3分)祥子决定从曹先生家辞工的原因是什么?
(2)(3分)文中两处划线句分别体现了祥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八、文学类作品阅读(20分)
13.(20分)阅读回答问题。
惟有少年心
①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地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②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③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④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⑤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得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⑥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它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⑦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羞”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⑧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的是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⑨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淘气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名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⑩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用想象力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刺激的童年了。
怅然掩卷,一时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1)(5分)说说第⑥段中的“少年苦事”“少年心思”分别指什么?
(2)(5分)第⑧段说“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作者认为少了什么?
(3)(5分)阅读第⑩段,说说作者为什么觉得“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是“最快活的童年”。
(4)(5分)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标题“惟有少年心”的理解。
九、语言运用(9分)
14.(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哪吒之魔童闹海》创造市场与口碑双重“神话”;宇树机器人扭着“赛博秧歌”登上春晚舞台;外国游客“中国游”邂逅首个“非遗版”中国春节;中国灯会亮相国外,吸引世界目光;2013年至2023年,我国累计出版文学图书超过57.6万种,累计生产电影9300多部,网络文学活跃作者累计创作作品上千万部……文化原创力的“一池春水”掀起层层浪花。
文化原创力源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和彰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有深刻的 、十足的 ,才能获得坚守的 ,鼓起进取的 ,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①《人世间》等剧热播的原因,正因其生动刻画了时代浪潮下中国人物质生活的成长和精神世界的改变。我们必须将文化创造融入实践中,才能持续汲取原创力量。②
文化原创力也离不开创作者的理想与追求、情怀与魄力、灵感与创意,也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生态和社会环境。③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把资源、资金、奖项等向原创作品倾斜,引导创作者排除资本、流量逻辑的干扰,克服模仿克隆、题材扎堆、内容同质的倾向,以执着的追求向着文化发展的最前沿砥砺进发。④要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让文化创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原创的滋养。当文化原创力竞相奔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将以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屹立于人类先进文化之林。
(1)(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有深刻的 、十足的 ,才能获得坚守的 ,鼓起进取的 ,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A.信心 认知 勇气 定力
B.认知 信心 定力 勇气
C.信心 决心 认知 定力
D.认知 决心 信心 勇气
(2)(3分)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世间》等剧热播的原因,正因其生动刻画了时代浪潮下中国人物质生活的成长和精神世界的改变。
A.《人世间》等剧热播,正因其生动刻画了时代浪潮下中国人物质生活的成长和精神世界的改变。
B.《人世间》等剧热播,正因其生动刻画了时代浪潮下中国人物质生活的改变和精神世界的成长。
C.《人世间》等剧热播的原因,正因其生动刻画了时代浪潮下中国人物质生活的改变和精神世界的成长。
D.《人世间》等剧之所以热播,正因其生动刻画了时代浪潮下中国人物质生活的成长和精神世界的改变。
(3)(3分)将“当然,任何创造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个时代富于原创力的要素,总要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捕捉”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24-2025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8
答案 B D D B C C C
A卷(100分)一、基础知识(共12分)
1.(4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殷(yān)红 呜咽(yè)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B.亘(gèng)古 面颊(jiá) 大庭广众 历尽心血
C.校(jiào)补 晌(shǎng)午 屏障 锲而不舍
D.污秽(huì) 憎(zēng)恶 胆怯 鞠躬尽瘁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和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仔细辨析。
【解答】ACD.正确。
B.有误,“亘古”的“亘”应读作“gèn”,“历尽心血”应为“沥尽心血”。
故选:B。
【点评】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2.(4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这对眼睛不会 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 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 在精神世界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 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A.放过 揭示 闪耀 照进
B.错过 展示 闪耀 射进
C.错过 展示 照耀 照进
D.放过 揭示 照耀 射进
【分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理解词语的常见意思及用法,以及词语蕴含的感彩,答题时要结合语境,注意词语搭配,联系前后文辨析作答。
【解答】“放过”侧重于有意地不抓住、不关注,“错过”侧重于无意中失去机会。根据语境“这对眼睛不会……微不足道的细节”,强调眼睛不会有意忽略细节,用“放过”更合适。
“揭示”指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的事物,“展示”指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这里说眼睛能让人看到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不易看出的东西,“揭示”更能体现眼睛的洞察力,所以用“揭示”。
“闪耀”着重指光亮忽明忽暗,光彩耀眼;“照耀”表示强烈的光线照射。“照耀”更能体现出眼睛像光芒一样能照亮精神世界最高处,用“照耀”更合适。
“照进”强调光线进入某个空间,“射进”更突出光线的方向性和力量感。结合“把探照灯光……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射进”更能表现出探照灯光深入灵魂深处的那种力度,所以用“射进”。
故选:D。
【点评】词义辨析是基础部分常考题型之一,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在于掌握近义词的细微区别,如它们的使用范围、常见搭配、感彩等,答题时也要注意联系语境。
3.(4分)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粗估”参数时,要有物理直觉;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B.我们完成了任务,并把坚强的意志灌输到全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种意志克服了。
C.这种蓝的颜色,不知道该叫什么蓝,可是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那穷山恶水间度过的岁月,也想起很多人。
D.朋友们,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这种人有一种什么品质,他们的灵魂多么美丽和宽广。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辨析能力。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解答即可。
【解答】ABC.正确。
D.有误,“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后的句号应为逗号。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二、课内文言文(共12分)
4.(4分)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见往事耳 了解
B.赏赐百千强 使……富裕
C.以我酌油知之 倒入
D.但手熟尔 手法技艺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ACD.正确;
B.有误,“赏赐百千强”出自《木兰诗》,“强”在这里应解释为“有余”“赏赐百千强”意思是“赏赐很多财物”,而不是“使……富裕”,该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5.(4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不译
B.愿为市鞍马 为了
C.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然后
D.徐以杓酌油沥之 用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出自《卖油翁》,“而”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然而、但是”,这里解释为“然后”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6.(4分)下列各项中对文本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中,孙权面对吕蒙“军中多务”的推辞并未恼怒,反而从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耐心劝导,体现他的宽广心胸与智慧。
B.《孙权劝学》中,吕蒙在孙权一番言辞恳切的劝说后“始就学”,并在短时期内就学有所成,可以看出他不仅能够接受意见,还勤奋好学。
C.《木兰诗》详写木兰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节与生活中的女儿情态,塑造了一个既思家念亲又心怀国家,既娇柔爱美又坚毅果敢的奇女子。
D.《卖油翁》中,从卖油翁“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总结中可以看出,卖油翁认为一项技艺只要多练就可以达到高超境界,没有别的窍门。
【分析】本题考查课文内容分析。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木兰诗》对木兰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节描写较为简略,而对木兰从军前的准备、回家后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女儿情态等内容详写,塑造了木兰这一奇女子形象。
故选:C。
【点评】理解诗歌内容的时候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
7.(12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AI会取代人类创作吗?
①最近,不少人都感受到了生成式AI的写作“威力”。从充满学术味儿的书评、影评,到面面俱到的年终总结……生成式AI写作越来越智能和完善。最关键的是,它们既不会需要“狂灌咖啡”来提神醒脑,又不会有灵感消失的烦恼,可以做到“情绪稳定”地持续输出。
②于是,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在样样精通的AI创作者面前,人类写作的价值何在?
③今年春晚看到“外卖诗人”王计兵出场时,我“脑洞”一开,向AI工具发出这样一个请求:写一首关于外卖员的诗。很快,一首《鹧鸪天 送餐路》出炉,“晨雾里,暮霞中,楼高巷窄影朦胧。但求顾客皆如意,不惧辛劳送晚风”,工整、对仗,可总让人感觉缺乏“灵魂”。于是我又去翻找王计兵本人的诗句。写争分夺秒的经历时,他说那是“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写不被理解的委屈时,他说“请原谅夜晚/伸手不见五指时仍有星星在闪耀/生活之重从不重于生命本身”……这些诗句没有那么华丽的辞藻与深刻的哲思,可那历经生命磨砺后流淌而出的真挚,还是更戳人心。有人说,面对爱情、友情、亲情、孤独、绝望等复杂而细腻的生命体验,“AI仍像个不知人间疾苦的幼儿”。
④当然,AI发展不会止步于此。当它们“深度学习”了更多诗歌范本后,也会有模有样地展开模式化写作,利用不同文字的排列组合,去表达快乐、忧伤、留恋、企盼等丰富而微妙的人类情感。有学者指出,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听来顺耳,是因为音乐家在衔接不同段落的“过门”处,利用关键音形和节奏的有规律重复和渐变,让人产生一气呵成的感受。可想而知,当AI工具系统学习了不同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掌握了各个流派的创作规律和特点后,自然也会娴熟地将音符进行排列组合,对“巴赫风”“勃拉姆斯风”信手拈来。
⑤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成式AI的强大,其实在于它是人类众多文明成果的集大成者。当我们不断把过往精神成果“投喂”给AI工具,在算法的加持下,它们也会基于此去寻找规律、加以模仿,从而变得更智能。但若没有莫扎特、王计兵等人的创造性探索,AI工具就没有模仿的对象。这一切的前提,在于人类永远有源源不断、充满创造力的“投喂”素材。
⑥因此,从创作角度来说,人类文明的探索边界,便是AI创作的“瓶颈”所在。如果我们日渐满足于平庸之作和陈词滥调,AI也会“忠实”地根据素材成色作出反应。只有当人类不断突破既有范式,才能一次次为AI创作“瓶颈”标注上更高的水位,自然也就不必担心AI会“杀死”人类写作了。
(1)对于AI创作的诗歌与王计兵的诗歌,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A.AI创作的诗歌借用古典诗词的平仄韵律,行文流畅,对仗工整。
B.AI技术还很稚嫩,所以它创作的诗歌无法表达外卖员的“辛劳”。
C.王计兵的诗歌语言质朴,却因真挚使读者感同身受,灵魂震颤。
D.王计兵的诗歌饱含着对人生经历的深刻感悟及细腻的情感体验。
(2)下列有关AI“学习”人类文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C
A.AI可以通过学习多种类型的文学范本,进行模式化写作,表达各种微妙丰富的人类情感。
B.AI可以通过“过门”处关键音形和节奏的有规律重复和渐变创作出“莫扎特风格”的作品。
C.AI因为算法的加持,能够总结规律加以模仿,从而变得越来越智能,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
D.生成式AI在学习过程中汇集了人类众多文明成果,所以它的强大得益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3)为了不让AI“杀死”人类写作,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D
A.人类本身必须保持源源不断的文化创造力。
B.人类写作应该不满足于平庸,要打破常规。
C.要探索人文领域未知之境,丰富文明成果。
D.要打破AI创作“瓶颈”,不断提升AI技术。
【分析】文章探讨了AI创作与人类创作的关系,指出AI创作虽有进步,但依赖人类文明成果,人类文明的探索边界是AI创作的“瓶颈”,只有人类不断突破既有范式,才能推动AI发展,不必担心AI取代人类创作。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
ACD.正确。B.有误,文中提到AI能利用文字排列组合表达人类情感,其创作的关于外卖员的诗也提到了“不惧辛劳送晚风”,说明AI能表达外卖员的“辛劳”。
故选:B。
(2)本题考查内容的判断。
ABD.正确。C.有误,文中说AI是基于人类文明成果寻找规律、加以模仿,没有提到能达到自主创新目的。
故选:C。
(3)本题考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D.有误,文章强调人类要不断突破既有范式,为AI创作“瓶颈”标注更高水位,而不是打破AI创作“瓶颈”提升AI技术。
故选:D。
答案:
(1)B
(2)C
(3)D
【点评】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
四、古诗文理解与积累(共14分)
8.(4分)下列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戏题盘石①
唐 王维
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释】①盘石:即磐石,扁平的磨盘状大岩石。
A.第一句描写诗人看到一块扁平巨大的石头,其下濒临泉水,十分可爱。
B.第二句描绘在垂杨之下举杯欢饮的场面,体现诗人的惬意与高雅情趣。
C.三、四句以反问的方式埋怨春风不懂诗人心意,将落花吹来扰乱兴致。
D.诗中“盘石”“杨柳”的形象皆含人情,颇有意趣,呼应诗题中的“戏”字。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主题。
【解答】ABD.正确;
C.有误,三、四句“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并不是埋怨春风不懂诗人心意、扰乱兴致,而是诗人以诙谐的语气,通过反问,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说春风如果不理解诗人的心意,为什么要吹送落花来呢,实际上是巧妙地表现出诗人陶醉于大自然美景的闲适惬意之情。
故选:C。
【点评】理解诗歌内容的时候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
9.(10分)填空。
①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②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④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⑤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根据提示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答案:
①对镜帖花黄(注意“帖”的书写)
②独坐幽篁里(注意“篁”的书写)
③何人不起故园情
④故园东望路漫漫(注意“漫”的书写)
⑤惟解漫天作雪飞(注意“惟”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五、作文(共50分)
10.(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爸爸每天早上骑电动车送小菲上学,如果在路口碰到红灯,一定会等到绿灯亮才通行。小菲很是不解,路上一个人一辆车也没有,根本没有安全隐患,又没有摄像头拍照罚款,直接过去多省时间啊!为什么一定要等绿灯呢?
爸爸严肃地说:“孩子,如果你习惯了闯红灯,早上起床时就可能想要多赖一会,骑车时就可能更快更急躁,你迟到或受伤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啊!”
人生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红灯”,让人犹豫、挣扎,从而失去内心的平静、打乱正常的节奏。
因此,时时处处遵守规则,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选材构思选材可从校园、家庭、社会等场景切入。如写校园中,自己为求速度抄作业,结果考试露馅,成绩下滑,后明白遵守学习规则才能进步;或写家庭里,因偷玩手机不遵守作息规则,导致第二天上课犯困,被老师批评,反思后调整作息;也可写社会层面,目睹朋友为图方便翻越护栏,差点被车撞到,而自己遵守交通规则,一路平安。构思时,以“闯红灯”事件为引,引出主题,中间详细叙述故事,设置冲突与转折,结尾点明遵守规则带来的积极改变,深化主题。
【解答】例文:
守规则之灯,照成长之路
晨曦微露,爸爸的电动车载着我和希望穿梭在大街小巷。每到路口,红灯亮起,爸爸总会稳稳刹住车,哪怕路上空无一人。我不解,爸爸却说:“习惯一旦养成,就如脱缰野马,难以掌控。”
那时的我,并未将爸爸的话放在心上,直到那次比赛。
学校举办绘画比赛,我满心期待能拔得头筹。比赛前一天,我偶然得知对手小宇为求画作逼真,竟打算用违规颜料。我内心开始动摇,规则仿佛成了一堵无形的墙,让我犹豫不决。用违规颜料,或许能画出更惊艳的作品,赢得比赛;可遵守规则,我又担心与奖项失之交臂。
那晚,我辗转反侧,脑海中不断浮现爸爸在路口等红灯的身影。我质问自己,难道为了一个奖项,就要抛弃一直坚守的原则吗?不,我不能!规则是成长的基石,一旦打破,就可能陷入无底的深渊。
比赛当天,我摒弃杂念,专注创作。我用心勾勒每一笔线条,精心调配每一种色彩,将内心的热爱与执着融入画中。而小宇,虽用违规颜料画出了看似完美的作品,却因被评委发现违规,取消了参赛资格。
当主持人宣布我获得一等奖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那一刻,我明白了遵守规则的意义。它或许会让我在某些时刻看似“吃亏”,却能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此后,无论面对何种诱惑,我都会想起路口那盏红灯,想起爸爸的教诲。我深知,规则是人生的“红绿灯”,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只有时时处处遵守规则,我们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左右,向着光明的未来稳步迈进。
【点评】这篇记叙文紧扣“遵守规则利于成长”主题,以绘画比赛经历为线索,通过“我”面对违规诱惑时的挣扎与坚守,展现规则意识觉醒。情节有波澜,心理描写细腻,结尾升华自然,将规则比作人生“红绿灯”,富有深意,是一篇佳作。
B卷(50分)六、文言文阅读(15分)
11.(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①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选自《史记 李将军列传》)
【注释】①中贵人:宦官。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率领
B.三人亡马步行 死亡
C.吾去大军数十里 距离
D.上山陈 列阵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A.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B.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C.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D.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天子派遣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宦官被匈奴人射伤,手下的兵几乎被杀光了。
B.李广判断那三个匈奴人是射雕能手,追击时杀掉了其中两人,放跑了一人。
C.李广遭遇匈奴的大部队时丝毫不慌,安抚了下属,还命令他们继续往前走。
D.匈奴见到李广部队向前,都以为李广身后还有大军,在山上不敢轻举妄动。
(4)将文言语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分析】参考译文:
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
ACD.正确。
B.有误,亡,同“无”,没有。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据此断句为: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故选:D。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ACD.正确。
B.有误,根据“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可知,“放跑了一人”说法错误。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重点词语有:皆,全,都;走,跑。句意为: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
答案:
(1)B
(2)D
(3)B
(4)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七、名著阅读(6分)
12.(6分)阅读《骆驼祥子》选段,完成问题。
①“先生!”祥子低着头,声音很低,可是很有力:“先生另找人吧!这个月的工钱,你留着收拾车吧:车把断了,左边的灯碎了块玻璃;别处倒都好好的呢。”
②“先洗洗,上点药,再说别的。”曹先生看着自己的手说,太太正给慢慢的往上缠纱布。
③“先洗洗!”高妈也又想起话来,“先生并没说什么呀,你别先倒打一瓦!”
④祥子还不动。“不用洗,一会儿就好!A一个拉包月的,摔了人,碰了车,没脸再……”他的话不够帮助说完全了他的意思,可是他的感情已经发泄净尽,只差着放声哭了。辞事,让工钱,在祥子看就差不多等于自杀,可是责任,脸面,在这时候似乎比命还重要。B因为摔的不是别人,而是曹先生;假若他把那位杨太太摔了,摔了就摔了,活该!对杨太太,他可以拿出街面上的蛮横劲儿,因为她不拿人待他,他也不便客气。钱是一切,说不着什么脸面,哪叫规矩。曹先生根本不是那样的人,他得牺牲了钱,好保住脸面。他顾不得恨谁,只恨自己的命,他差不多想到:从曹家出去,他就永不再拉车;自己的命即使不值钱,可以拼上;人家的命呢?真要摔死一口子,怎办呢?以前他没想到过这个,因为这次是把曹先生摔伤,所以悟过这个理儿来。好吧,工钱可以不要,从此改行,不再干这背着人命的事。拉车是他理想的职业,搁下这个就等于放弃了希望。他觉得他的一生就得窝窝囊囊的混过去了,连成个好拉车的也不用再想,空长了那么大的身量!在外面拉散座的时候,他曾毫不客气的“抄”(把别人的生意抢过来)买卖,被大家嘲骂,可是这样的不要脸正是因为自己要强,想买上车,他可以原谅自己。拉包月而惹了祸,自己有什么可说的呢?这要被人知道了,祥子摔了人,碰坏了车;哪道拉包车的,什么玩艺!祥子没了出路!他不能等曹先生辞他,只好自己先滚吧。
(1)祥子决定从曹先生家辞工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两处划线句分别体现了祥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分析】《骆驼祥子》讲述普通人力车夫祥子,为实现能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想,经历三起三落,最终失去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堕落沉沦的故事。揭示了二三十年代战乱频繁、黑暗混乱的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摧残与迫害,告诉人们:单靠个人的力量奋斗是没有出路的,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痛恨和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批判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民愚昧、保守、落后的国民性。
【解答】(1)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结合“‘先生!’祥子低着头,声音很低,可是很有力:‘先生另找人吧!这个月的工钱,你留着收拾车吧:把断了,左边的灯碎了块玻璃;别处倒都好好的呢’”“‘先洗洗,上点药,再说别的。’曹先生看着自己的手说,太太正给慢慢的往上缠纱布”概括可知,祥子因拉车时摔伤曹先生,心生愧疚而决定辞工。
(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把握。根据“一个拉包月的,摔了人,碰了车,没脸再……”,可以判断出:祥子是个老实本分的人。“因为摔的不是别人,而是曹先生;假若他把那位杨太太摔了,摔了就摔了,活该”,可以判断出:祥子嫉恶如仇。
答案:
(1)祥子因拉车时摔伤曹先生,心生愧疚而决定辞工。
(2)第一处体现了祥子的老实本分。第二处体现了祥子的嫉恶如仇。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八、文学类作品阅读(20分)
13.(20分)阅读回答问题。
惟有少年心
①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地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②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③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④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⑤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得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⑥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它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⑦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羞”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⑧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的是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⑨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淘气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名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⑩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用想象力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刺激的童年了。
怅然掩卷,一时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1)说说第⑥段中的“少年苦事”“少年心思”分别指什么?
(2)第⑧段说“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作者认为少了什么?
(3)阅读第⑩段,说说作者为什么觉得“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是“最快活的童年”。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标题“惟有少年心”的理解。
【分析】本文通过作者对十岁时读过的语文课本的回忆与感悟,展现了作者童年时期独特的学习经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抒发了对少年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少年心的珍视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少年苦事”:文中提到“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可以看出“少年苦事”指的是作者在年少时,由于年龄小,对于经典课文不能很好地理解,只是为了向老师、父母和自己证明学习过了,而匆忙地记录老师所讲内容,这种学习方式有些吃力,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少年心思”:从“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可以看出,“少年心思”是指作者当时希望通过认真学习、工整记录来得到老师和父母的认可,同时也是向自己证明自己在努力学习的一种心理。
(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作者小时候认为红笔代表正确、辈分和学问,是老师和父母才能用的,对红笔充满敬畏,期盼自己长大能自由使用红笔。现在长大了,能用红笔自由圈画批注,却觉得少了小时候对红笔的那种敬畏之心,以及对长大拥有某种权利的期盼和憧憬。文中“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敬畏之余,更多的是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体现了小时候的敬畏与期盼,而现在自由使用红笔后,这种感觉消失了。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在上课无聊时,作者在课本页脚画简笔画,虽然这些画很简陋,但是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老师眼皮底下,用想象力上演功夫戏,这是一种忙里偷闲的乐趣。文中“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用想象力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刺激的童年了”,体现了这种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的快乐,是一种独特的、不受外界约束的自由快乐,所以作者觉得这是“最快活的童年”。
(4)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
“惟有少年心”指的是只有在少年时期才有的独特心理和情感。文中作者通过对旧课本的回忆,展现了少年时期的许多特点,如学习时的认真与懵懂,对红笔的敬畏与期盼,在课本上画简笔画的淘气与快乐等。这些都是少年时期所特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感觉和经历逐渐消失,只留下对少年时光的怀念。文章标题既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期美好时光的怀念,也强调了少年心的珍贵与独特,它是人生中一段不可复制的经历和情感。
答案:
(1)“少年苦事”:作者在年少时,由于年龄小,对于经典课文不能很好地理解,只是为了向老师、父母和自己证明学习过了,而匆忙地记录老师所讲内容,这种学习方式有些吃力,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少年心思”:作者当时希望通过认真学习、工整记录来得到老师和父母的认可,同时也是向自己证明自己在努力学习的一种心理。
(2)少了小时候对红笔的那种敬畏之心,以及对长大拥有某种权利的期盼和憧憬。
(3)在上课无聊时,作者在课本页脚画简笔画,虽然这些画很简陋,但是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老师眼皮底下,用想象力上演功夫戏,这是一种忙里偷闲的乐趣。
(4)“惟有少年心”指的是只有在少年时期才有的独特心理和情感。文章标题既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期美好时光的怀念,也强调了少年心的珍贵与独特,它是人生中一段不可复制的经历和情感。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九、语言运用(9分)
14.(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哪吒之魔童闹海》创造市场与口碑双重“神话”;宇树机器人扭着“赛博秧歌”登上春晚舞台;外国游客“中国游”邂逅首个“非遗版”中国春节;中国灯会亮相国外,吸引世界目光;2013年至2023年,我国累计出版文学图书超过57.6万种,累计生产电影9300多部,网络文学活跃作者累计创作作品上千万部……文化原创力的“一池春水”掀起层层浪花。
文化原创力源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和彰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有深刻的 、十足的 ,才能获得坚守的 ,鼓起进取的 ,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①《人世间》等剧热播的原因,正因其生动刻画了时代浪潮下中国人物质生活的成长和精神世界的改变。我们必须将文化创造融入实践中,才能持续汲取原创力量。②
文化原创力也离不开创作者的理想与追求、情怀与魄力、灵感与创意,也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生态和社会环境。③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把资源、资金、奖项等向原创作品倾斜,引导创作者排除资本、流量逻辑的干扰,克服模仿克隆、题材扎堆、内容同质的倾向,以执着的追求向着文化发展的最前沿砥砺进发。④要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让文化创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原创的滋养。当文化原创力竞相奔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将以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屹立于人类先进文化之林。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有深刻的 、十足的 ,才能获得坚守的 ,鼓起进取的 ,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A.信心 认知 勇气 定力
B.认知 信心 定力 勇气
C.信心 决心 认知 定力
D.认知 决心 信心 勇气
(2)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人世间》等剧热播的原因,正因其生动刻画了时代浪潮下中国人物质生活的成长和精神世界的改变。
A.《人世间》等剧热播,正因其生动刻画了时代浪潮下中国人物质生活的成长和精神世界的改变。
B.《人世间》等剧热播,正因其生动刻画了时代浪潮下中国人物质生活的改变和精神世界的成长。
C.《人世间》等剧热播的原因,正因其生动刻画了时代浪潮下中国人物质生活的改变和精神世界的成长。
D.《人世间》等剧之所以热播,正因其生动刻画了时代浪潮下中国人物质生活的成长和精神世界的改变。
(3)将“当然,任何创造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个时代富于原创力的要素,总要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捕捉”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B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首先分析“认知”和“信心”,“认知”侧重于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信心”侧重于对自己或事物的信任和信念。对于自身文化,应该先有“深刻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才会有“十足的信心”,所以前两个空应依次填“认知”“信心”。再看“定力”和“勇气”,“定力”指处变和把握自己的意志力,“勇气”指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获得坚守的”应该是“定力”,“鼓起进取的”应该是“勇气”,所以后两个空应依次填“定力”“勇气”。
故选:B。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有误,“物质生活的成长”搭配不当;
B.正确;
C.有误,“《人世间》等剧热播的原因,正因其……”句式杂糅;
D.有误,“物质生活的成长和精神世界的改变”搭配不当。
故选:B。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当然,任何创造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个时代富于原创力的要素,总要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捕捉”这句话强调了创造与现实生活的关系。①处前文说的是文化原创力的来源,后文说的是《人世间》等剧热播的原因,与该句强调的创造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不紧密;②处前文说“我们必须将文化创造融入实践中,才能持续汲取原创力量”,该句“每个时代富于原创力的要素,总要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捕捉”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创造要融入现实生活,与前文衔接紧密,所以放在②处合适;③处后文说的是文化原创力离不开创作者的理想与追求等以及良好的文化生态和社会环境,与该句强调的创造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不紧密;④处后文说的是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文化创造,与该句强调的创造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不紧密。
故选:B。
【解答】答案:
(1)B
(2)B
(3)B
【点评】综合读写需要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同学们平时养成多积累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