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陆地与海洋
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变化运动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知道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难点: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科学家多次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中的主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测量经历了多次变化。 在1951年测量的高度是8848.2米, 2020年经过测量,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被正式确定为8848.86米。 喜马拉雅山地区怎么会有海洋生物化石? 珠穆朗玛峰为什么呈“长高”趋势? 任务一:沧海桑田 分解任务1:海陆变迁的原因 阅读课件“沧海桑田”的典故。通过阅读典故,了解“沧海桑田”典故的由来和含义,知道海陆之间相互变迁。 承转:“东海”和“桑田”是如何相互变迁的?先来看一些海陆变迁的实例。 读教材P57活动,展示喜马拉雅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森林和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造陆等海陆变迁的实例及相关图片。结合海陆变迁的实例,了解海陆变迁的存在;思考实例中海陆是如何变化的;思考实例中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总结:造成实例中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高、填海造陆。 归纳: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如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还包括人为原因,如人类活动造成局部海陆的变化。 承转: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海陆的变迁? 分解任务2:海陆变迁的证据 活动:分组讨论并分享,分别举出自然原因导致的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海陆变迁实例,并说出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承转:地球上的海陆经历变迁,如今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任务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分解任务1: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阅读教材P60“思与学”,了解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提出。通过阅读,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人魏格纳和提出过程,认识资料收集和实地考察的重要意义,感受勇于探索未知、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 读教材P60“大陆漂移”示意图。读图,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活动:演示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的漂移。将描图纸覆盖在地图上,描绘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轮廓,将描好的轮廓剪下来,试着拼合在一起,演示这两块大陆的漂移过程。观察过程中大陆、大洋的变化。 承转:魏格纳查询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大陆漂移说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分解任务2:大陆漂移说的科学依据 读教材P61活动,结合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轮廓图、古老地层在大西洋两岸的分布图、古生物在大西洋两岸的分布图。读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轮廓图,观察两块大陆的轮廓线是否吻合,说明了什么问题;读古老地层在大西洋两岸的分布图,观察大西洋两岸大陆的古老地层具有什么特点;读古生物在大西洋两岸的分布图,观察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具有什么特性;通过以上读图,认识到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以前可能是连在一起的。 活动: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根据大陆漂移示意图,解释南极洲存在丰富的煤炭资源的原因。 承转: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大陆的漂移?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任务三:板块的运动 分解任务1:板块构造学说 读教材P62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 对比地球表层海陆分布和地球表层板块划分,知道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了解地球表层的六大板块名称和位置,观察六大板块中的海陆分布,知道六大板块中没有一个板块全是大陆或全是海洋; 观看板块运动视频,知道板块内部和板块交界地带的地壳活跃程度不一; 对照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观察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的运动有什么内在关系,知道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以及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和分布,看两大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哪些板块交界地带。 对比近20年来全球4.5级以上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分布图,看看这些地点大多位于什么地带。课下收集近年全球地震发生地点位置,标注在六大板块分布图上,看看这些地震点位的分布特征。 总结: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承转: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哪些地理现象? 分解任务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课件展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板块运动方式示意图: 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注意图上表示板块运动方向的箭头的标注,观察箭头的标注位置、箭头方向及代表的含义; 结合板块运动方式示意图,明确板块的不同运动方式产生不同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总结: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会发生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过程示意图,局部板块分布图,世界著名山系分布图: 读图,通过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过程示意图,了解山脉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结合局部板块分布图,认识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对运动,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读世界著名山系分布图,找出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的位置,对比六大板块分布图,指出这些山脉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些山脉的隆起原因。 阅读课件科迪勒拉山系相关资料。通过阅读认识世界上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的组成、位置和形成原因。 读教材P64“珠穆朗玛峰、红海、地中海位置示意”图。读图,找出地中海和红海,观察它们分别位于那些板块的交界处,这些板块的相互运动方式是怎样的,用板块运动的观点分析地中海和红海会有什么变化。 课件展示东非大裂谷的位置、景观、形成示意图及简介。读图和资料,了解东非大裂谷的地理位置,结合实景图和形成示意图了解其形成原因和将来的变化趋势。 读课件印度尼西亚火山众多、日本地震多发相关资料,结合教材六大板块分布图。通过资料了解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火山中国的国家,在六大板块分布图上找出印度尼西亚的大致位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印度尼西亚火山众多的原因;通过资料了解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在六大板块分布图找出日本的大致位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日本地震多发的原因。 阅读课件地震发生时的避险措施和地震应急包相关知识。通过阅读认识和讨论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认识到地震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存在极大威胁,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应急措施,尽可能减轻地震发生过程中造成的危害,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总结: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地球上山脉的大规模隆起、海洋的发育和消失、裂谷带的生成和发展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等。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2024年3月下旬,湖北地质科学研究团队在湖北十堰郧西大梁发现了丰富典型的泥盆纪(距今约4.19—3.59亿年前)珊瑚化石。此次在湖北郧西大梁发现珊瑚化石,可以有力地说明( ) A.秦岭地区曾经是海洋环境 B.人类曾经剧烈地改变过地球环境 C.在泥盆纪时期珊瑚生活在陆地环境 D.秦岭地区一直是陆地环境 2.下列叙述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学说证据的是( ) A.我国东海海域发现河道的遗迹 B.地球表层自古以来是完整一块 C.南美洲东部和非洲西部古老地层顺序大致相同 D.在许多高大的山脉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 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岛国,日本的人们可以感受到的地震平均每天约有4次。读六大板块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3.下列关于日本多地震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运动 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张裂运动 C.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 D.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4.人们常说“祸不单行”,日本地震频发可能会引发( ) A.水灾 B.海啸 C.沙尘暴 D.干旱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