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1 18:4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检测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从大约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中国长江、黄河和西辽河流域等地区都出现比较复杂的宇宙观、明确的敬天观念和祀天行为,在此后它们传承、交融和发展。这些现象( )
A. 突出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 B. 反映了多元地域的文化共性
C. 源于先民对天文现象研究 D. 奠定了早期历法形成的基础
2. 下边是陕北绥德出土的汉代牧事画像石,图1上部为车马出行场景,下部刻有一人放牧的大群牛、马、羊,后跟随耕牛;图2中间为阁楼,右侧是狩猎场景,左侧为放牧场景。由此可推知( )
图1
图2
A. 畜牧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B. 屯田制度在边地广泛推行
C. 游牧部落活动范围不断扩展 D. 规模化养殖生产比较普遍
3. 南北朝时期南北儒学“章句好尚,互有不同”。隋灭陈后,朝廷令南北儒生“讲论得失”;唐初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成为官方经学定本。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政治形势推动了文化的整合 B. 民族交融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C. 科举制带来了学术的实用化 D. 士族衰落促使儒学回归传统
4. 《宋刑统》规定:“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从尊长,违者杖一百”;但在实际生活中,“婚姻不问阀阅”“榜下捉婿”等现象盛行。这说明宋代( )
A. 传统礼教对婚姻干预松弛 B. 宗族伦理与等级秩序受到推崇
C. 社会变迁影响了婚姻观念 D. 女性在婚姻中主导权不断提高
5. 清代嘉道时期,徐朝俊家族五世研习西学,著成《高厚蒙求》,其内容“汇辑旧西学文献,参以实测数据,并结合江南地方实践”。该书在晚清被徐继畬《瀛环志略》参考。这一过程反映出( )
A. 民族危机促使新思潮的萌发 B. 嘉道年间中西文化冲突加剧
C. 传统士大夫热衷于西学研究 D. 经世致用学风的传承与发展
6. 1898年,近代中国第一个专门的警察机构——湖南保卫局成立。保卫局采取官绅合办形式,议事绅商参与议定警察章程和局中事务,最高长官总办由议事绅商公举后呈请巡抚委任。这些规定体现了( )
A. 西方自治制度被完全照搬 B. 绅商阶层成为政治变革核心
C. 近代国家治理模式的革新 D. 中央集权进一步向基层渗透
7. 20世纪20年代初,留法学生在巴黎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创办《赤光》杂志,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作目标。这些活动反映了( )
A. 革命思想的传播范围不断拓宽 B. 民众的反帝意识进一步增强
C. 革命统一战线已成为社会共识 D. 中外文化价值已被重新审视
8. 抗日战争后期,新四军在安徽、江苏等敌后根据地实行“保护私营商业,严禁无政府状态的没收和罚款;取消苛捐杂税,实行统一的累进税;设立贸易局管理根据地内外物资流通”等政策。这些举措旨在( )
A. 消灭反动阶级巩固工农政权 B. 以民生为中心调节市场价格
C. 倡导集体合作生产战略物资 D. 打破经济封锁保障军民供给
9. 据1953年颁布的选举法规定,地方各级选举委员会“由上一级人民政府任命之”,并“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和在上级选举委员会的指导下,负责办理选举事宜”。由此可知,新中国初期(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 B. 立法机关主导选举以保障民主
C. 直接民主范围扩大至社会各阶层 D. 行政力量有效地组织政治生活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帮助非洲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帮助博茨瓦纳种水稻、更新铁路;为坦桑尼亚提供沼气设备和专家指导;援建毛里求斯机场、塞舌尔技工学校、桑岛广播电台等。这说明新时期中国外交( )
A. 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B. 参与区域集团应对全球化挑战
C. 重视推进多边外交的机制 D. 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深化发展
11. 据学者统计,罗马帝国时期军队正规军团的分布情况如表所示,由表可推知( )
罗马帝国正规军团部署表
23年 约106年 约138年 约161年 约192年
不列颠 0 3 3 3 3
北方前线 8 4 4 4 6
中央前线 7 12—13 10 10 10
东方前线 4 6 8 8 8
驻防军 6 4 3 3 3
总计 25 30 28 28 30
A. 帝国财政危机严重 B. 帝国边境形势严峻
C. 帝国得以长治久安 D. 帝国民族关系融洽
12. 中世纪时,在同一村庄存在多个庄园的情况下,各庄园领主与村民、佃农组成村民会议,共同商讨决策本村庄重要事务。庄园法庭的决议文件也常以“经整个村庄共同体一致同意”等表述作为开篇,凸显其权威性。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庄园领主掌控全部决策权力 B. 村庄共同体权力高于庄园法庭
C. 多元主体参与庄园事务决策 D. 庄园领主与村民地位趋向平等
13. 在西班牙剧作家洛佩·德·维加的《园丁之犬》(1618年)中,贵妇德安娜爱上了身份低于自己的秘书苏多罗,因为双方身份悬殊,最初她不敢祖露心声,但在仆人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冲破了身份的阻碍,找寻到了真正的爱情。这植根于( )
A. 人文主义思想冲击封建等级观念 B.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影响文学创作
C. 自由平等理念已被社会普遍接受 D. 思想观念变革加速社会阶级流动
14. 19世纪中后期,欧洲公共博物馆为满足社会需求,通过优化导览服务、增设互动展区、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借助藏品讲解向公众提供新知识、帮助他们重构知识体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科学求真精神不断彰显 B. 文化传播方式重大革新
C. 启蒙理性主义持续传播 D. 工业化使社会需求升级
15. 在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前,提出受邀国应具备以下标准:该国应“奉行建立在与不同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以及不结盟基础上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独立运动”;该国不应“参加与大国争夺有牵连的多边军事联盟”。此举旨在( )
A. 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 B. 构建多极化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C.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自身独立发展 D. 扩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影响力
16. 2025年1月,因美国政府对 TikTok(抖音国际版)禁令将生效,大量美国用户涌入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就经济生活成本、医疗教育、社会福利保障等多方面与中国网友展开“对账”交流。对此解释最全面的是( )
A. 数字技术加速中美文化交流 B. 逆全球化浪潮下民间交流的韧性
C.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文化领域 D. 社交媒体成为中美竞争的新阵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全国性市场的初步形成:“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横游蓟北”;徽商“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晋商“贸迁有无,周流天下”,两大商帮通过长江、运河等水路和陆路商道,将江南棉布、景德镇瓷器、福建茶叶、西北皮毛等商品运销全国。粮食跨区域流通尤为突出,“楚米济江,越米济吴”成为常态,形成“湖广熟,天下足”的区域经济关联。政府通过疏通漕运、设立钞关(征税关卡)等方式间接支持市场发展,但未建立统一的市场管理制度。
——摘编自《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二 18世纪的英国,随着圈地运动的推进,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涌入城市成为雇佣劳动力;海外贸易不断拓展,众多海外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此时英国国内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伦敦作为重要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农副产品的需求急剧上升,各地的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伦敦,伦敦几乎吸纳了英国大部分地区的生产和贸易;同时,英国的内河航运在18世纪下半叶迅速发展,连接了农副产品产地与销地,以及工业中心与原料、粮食产地,国内市场逐渐整合为一个整体。随着国内市场的繁荣,英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英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摘编自《18世纪英国国内市场的形成与影响》等
材料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于内循环角度,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出台,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于外循环角度,商务部发文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要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1)根据材料一,简述明清时期形成的全国大市场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18世纪英国国内市场形成的背景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认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世纪的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写道:“赛里斯(Seres,丝国,即中国)人即处此。其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由地球东端运至西端,故极其辛苦。”
——张星烺编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
材料二 古代阿拉伯帝国时期的学者马苏第在其著作《黄金草原》中称赞中国国王:“他是一位治理得法、具有政治才智和治国艺术的尽善尽美的国王,任何一位国王都不会比他更为审慎细致、次序井然地统治其文武臣民。他勇敢,坚强,威严,统帅一支装备精良、定期得到军饷的军队,其军队犹如巴比伦国王的军队一样。”
——摘编自李荣建《阿拉伯视野中的中国形象评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形象的差异,并说明其在形成过程中有哪些相似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当今信息技术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何更好地塑造中国国家形象。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这百年变局中的关键节点。从中国自身发展来看,它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走向“站起来”的伟大历程;从世界历史进程而言,包括中国在内的战胜国建立了以联合国为代表的战后国际政治新秩序,推动人类文明取得巨大进步。
——徐蓝《百年巨变中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请结合材料与所学近现代史相关知识,提炼材料中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5届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答案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A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A
  8.【答案】D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C
  13.【答案】B
  14.【答案】D
  15.【答案】C
  16.【答案】B
  17.(1)【答案】主要特征:商品流通范围广(跨区域长途贸易兴盛 / 商帮活跃 / 形成全国性市场网络);商品种类丰富;区域分工显现(区域经济联系加强);政府政策间接支持;缺少统一的管理制度。
  (2)【答案】背景:圈地运动为国内市场提供了劳动力;海外贸易拓展和殖民扩张,刺激了国内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工场手工业发展,生产技术改进。
  影响: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增强了英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推动了英国的殖民扩张;使英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加强了英国与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
  (3)【答案】认识:构建 “新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对外开放;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同时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18.(1)【答案】差异:罗马帝国强调中国的物产(丝绸)阿拉伯帝国强调中国的国家治理和君主才能。
  相似因素:都通过贸易对中国有一定接触和了解;都受到自身文化和认知局限的影响;都基于对中国部分方面的了解进行形象构建,并非全面认识。
  (2)【答案】做法:利用现代多种传播手段,全面、准确地传播中国文化和信息;加强对外交流,让世界直接接触真实的中国;注重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展示,塑造立体的国家形象。
  19.【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深刻改变了百年变局走向。
  论述:从 1931 年 9 月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到 1941 年 12 月美国对日宣战,中国人民独自抵抗日本法西斯长达 10 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坚持抗战,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军,有力地支援了欧洲等其他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这为中国赢得国际尊重奠定了基础。随着战争扩大,中国战略地位日益重要,美国加大对华军事和物资援助,并在国民政府掀起的改订新约运动中,取消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从法理上结束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百年特权。1942 年,中国作为 “四大国” 之一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之后又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这就进一步在国际法上确认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综上所述,中国人民通过自身的顽强抗争,不仅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还提升了国际地位,在百年变局中为中国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