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昌黎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飞跃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题,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然.如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孟子提倡先义后利,提出“舍生而取义”;墨子主张贵义尚利,提出“兼相爱,交相利”;韩非子崇法尚利,崇法尚义;庄子抱持“义利俱轻”的超然态度。诸子不同的观点主要折射出( )
A. 学派师承隔阂 B. 治国理念的分歧
C. 阶级利益的差别 D. 地域文化的迥异
2.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大梁人献计于嬴政,私下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下列评价秦始皇的表述中,可与该记载互证的是( )
A. 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B.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C. 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
D. 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3.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下诏:“自今已后,畿内军镇,不得擅于要路及市井津渡,妄置率税杂物及牛马猪羊之类。其有违犯者,有人纠告,以枉法赃论。诸镇县节度及诸津渡,访闻每年兴贩百姓,广有邀求,致令滞停,切令两军京兆府差人觉察痛断。”这段诏文折射出,唐朝末年( )
A. 藩镇割据局面得到遏制
B. 军镇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C. 地方官员腐败现象严重
D. 商业受政策抑制走向衰落
4. 下图是苏轼所作《木石图》。画中一枯树一怪石,石后有零星竹叶冒出,笔墨干、湿、浓、淡变化适中,韵味十足,画面营造出一种孤寂、清静的氛围。这一画作( )
A. 体现了作者的本体意识
B. 说明理学成为正统思想
C. 表明专职画家开始出现
D. 反映了文人画成就突出
5. 明朝弘治年间,云南提学官彭纲在《晋宁州新凿泮池记》中曾言:“自今观之,学校之教,其关系岂不甚重且大乎!在古,云南……历代不能臣。我国家用之,一变其俗……与中夏埒。”这反映了当时云南地区( )
A. 改土归流的顺利进行 B. 选官制度内地化趋势
C. 政治制度与中原相同 D. 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6. 《中法新约》签订过程中,中法两国反复交涉条约汉译本先由法方译交,法方称译文“字句毫厘不差”。清政府核查后发现,多有“紧要关键”处“语意含混”,“无非利彼损我”,遂并未接受,坚持自行重译,随后条约由来华传教士丁韪良译出。这说明清政府( )
A. 重视近代国际规则 B. 外交决策权被传教士把持
C. 外交近代化的开始 D. 深受天朝上国观念的掣肘
7. 《民国日报》创办于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时期。自1917年底以来,其用不少篇幅报道了俄国革命和列宁政府的情况。到1919年,其在继续此类报道的同时,又逐渐转向介绍包括马克思及其学说在内的社会主义思潮。这表明( )
A. 新文化运动的派别发生分化
B. 《民国日报》探索中国社会进步的方向
C. 北洋政府强化对舆论的控制
D. 《民国日报》成为中共舆论宣传的喉舌
8. 毛泽东曾提出,要想使中国变成真正独立的共和国,使中国人民摆脱“三座大山”的束缚,就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一观点的提出( )
A.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B.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 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9. 抗美援朝初期,前线的条件十分艰苦,志愿军只能以炒面充饥。战争后期,全国各地分批将饼干、猪肉、牛肉、鸡蛋等运至前线。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C. 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 D.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0. 20世纪90年代末,粮食生产成本过高,2000年前后河南粮食产量增长放缓。2003年以来,河南省积极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粮食大幅度增产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河南的这些发展成就( )
A. 得益于农业税的取消
B. 表明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成效
C. 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D. 标志着农村经济体制的突破
11. 下表选自《汉谟拉比法典》。由此可见,《汉谟拉比法典》( )
第229条 倘建筑师为自由民建屋而工程不固,结果其所建房屋倒毁,房主因而致死,则此建筑师应处死
第230条 倘房主之子因而致死,则应杀此建筑师之子
第231条 倘房主之奴隶因而致死,则他应对房主以奴还奴
A. 具有同态复仇特征 B. 奉行罪责自负原则
C. 保护了自由民安全 D. 强调维护契约精神
12. 13世纪时期的西欧,贵族是纳税主体;14—16世纪,贵族承担的赋税减少,而市民承担的赋税增多;17世纪,国家的税收主要由市民阶层来承担。这反映出( )
A. 市民自治与王权相联合
B. 市民阶层政治地位提高
C. 社会经济呈现转型特征
D. 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形成
13. “光荣革命”后,传统贵族势力盘踞在社会的上层,英国进入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贵族寡头统治时期;在社会中下层,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人们不断谋求政治地位来保障其进一步发展。这说明( )
A.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争取男子普选权条件成熟
C. 人们要求废除议会制度
D. 社会的发展助推政治变革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的印度人支持英国的事业。巴黎和会期间,印度人阅读了威尔逊倡导民族自决的十四点建议,听到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和殖民地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的呼吁。巴黎和会结束后,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镇压行动,却使更多的暴力行为和混乱状态遍及印度次大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趋向瓦解
C.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D. 国际环境影响民族主义运动发展
15. 1945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在同法国总理的谈话中,提到要加强除共同防务之外的经济与文化合作,这对遏制苏联和防止德国侵略十分必要,并且可以使西欧独立于美苏成为“第三力量”。贝文意在( )
A. 应对美苏冷战格局 B. 力保英国的大国地位
C. 防止德国入侵英国 D. 深化欧洲一体化进程
16.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复苏无力,需求不振使得自由贸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弱,因此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反映了( )
A. “逆全球化”成为主流 B. 自由贸易时代已经终结
C. 全球化有待进一步优化 D. 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及其以后的数百年,治黄以分流为主。至明代嘉靖末年,黄河在山东鱼台至江苏徐州一带竟分作十三股散漫横流,河势敝坏已极。嘉靖、隆庆年间,明朝政府陆续在黄河下游地区修筑大堤数百里,黄河下游主流遂并作一支,从而开始了以“束水攻沙”为主的治黄新阶段。“束水攻沙”是潘氏治黄思想的核心,通过在黄河下游(当时为清口以下)坚筑两岸堤防以“束水”,同时抬高淮河和洪泽湖水位逼淮汇黄以输送泥沙入海,达到避免决溢、消弭水患的目的。在潘氏“束水攻沙”的最初七八年里,河道无大患。“束水攻沙”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河道的泥沙淤积问题,但并没有解决被搬移入海的泥沙堆积问题。随着陆地不停地向海延伸,河道愈拉愈长,河床比降日低,河水流速缓慢,泄水不及,最终中下游水位不断抬高,河成悬河,大坝决堤,治水彻底走向失败。
——摘编自周魁一《潘季驯“束水攻沙”治河思想历史地位辨析》等
材料二 中共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2019年沿黄九省区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50%和54%。2015年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沿黄地区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2017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河南、山东两省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到2019年底,河南滩区地势低洼、险情突出的30万人的安置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复垦土地253.33hm ;山东省60.6万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乐业问题基本解决。沿黄地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显著提升。
——摘编自黄承梁等《中国共产党百年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的历程、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潘氏治黄取得成绩的原因及其局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河流域治理取得重大成绩的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1年,清政府诏废八股,改试策论,要求各省均于省城改书院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同年10月,政务处会同礼部奏定《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的举人、进士,再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奏定学堂章程》具体规定了学堂各级毕业生的选录办法:“大学分科毕业,最优等作为进士出身,分别用翰林院庶吉士、各部主事……优级师范毕业,最优等、优等、中等均作为举人,分别以国子监博士、助教、学正用……中等实业学堂毕业,奖励视中学。”
——摘编自鞠方安《试论清末选官制度的改革》
材料二 1916年1月,政事堂通咨各省,文官高等考试定于6月举行,随之,文官考试筹备处于政事堂设立。3月31日,高等文官考试事务处奉到政事堂颁发的关防,于4月1日起用,为此通咨各省。自政事堂设立高等文官考试事务处以来,因南方各省多故,“报名者不甚踊跃”。高等文官考试事务处会同教育部商议,拟将考试各项资格略予变通,以宏造就。有传闻,4月1日至15日报考者“虽有二百名左右,缴履历证书,听候审查者约共六十余名之谱”,又有消息称报考者“仅有三五人”。此时社会上传言纷纷,“据闻政府知人心已去,深恐将来开场时仅有寥寥数人,转足使中外人士传为笑柄,故决意于日内颁布命令,借大局未定为辞,宣告停止”。
——摘编自朱晓东《民国北京政府选官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选官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时期文官考试面临的困境。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也许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机来坦率而明确地通知俄国政府:世界将来的和平以及俄国本身的利益不能借在美洲大陆的任何部分建立俄国殖民地而得到改善。除去在美国以北不列颠的领地之外,南北美洲其余的地方今后必须归美洲人管理。
在美洲建立广大殖民地可能不是俄国的目的。新兴的美洲诸共和国和美国一样不容许有一个俄国邻邦。俄国企图扩张领地至北纬五十一度的要求也是和不列颠的扩张领土的要求一样,不能存在的。
——美国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致美国驻俄公使亨利·密得尔顿的信(1822年)
材料二 门罗宣言是美国独立后提出的第一个外交战略原则,是美国单方面发表的在美洲建立势力范围的外交政策宣言,其目的是建立一个独立于欧洲、由美国完全主导的西半球体系,该体系是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在独立之初就有的一个战略构想。可以说,门罗宣言确立了美国在西半球构建垄断性区域霸权的目标,而且将这个目标贯穿于美国对拉外交的始终。
——摘编自贺双荣等《“门罗主义”的演进与美国对拉美战略》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美洲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所谓“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不如说“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门罗主义影响。
20. 照片记录的某个瞬间,往往是历史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图2
图3 图4
请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提取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论题正确,论从史出,表述清晰,史实准确)
2025届河北省昌黎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飞跃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A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B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A
12.【答案】C
13.【答案】D
14.【答案】D
15.【答案】B
16.【答案】C
17.(1)【答案】原因:对前人治理黄河经验教训的总结;政府对黄河治理的重视。局限:长远规划不足;未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复杂性;策略单一、未结合其他治水方法。
(2)【答案】意义:促进了黄河流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脱贫攻坚的完成;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8.(1)【答案】变化:考试内容变化,由八股改为策论;设立各级新式学堂,构建新的教育体系;选官方式变化,依据学堂毕业成绩给予出身并选录。
(2)【答案】困境:政局不稳;报名人数不足;政府公信力不足;报名条件限制较多。
19.(1)【答案】政策:反对外部干预美洲事务;倡导美洲自主;强化美国在美洲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
(2)【答案】政治:拉美独立之后,美国加紧干涉拉美地区内政,利用独立后拉美各国政治局势的混乱,扶植各国 “考迪罗” 上台执政让其沦为美国的傀儡。经济:推行金元外交,控制拉美各国经济命脉,迫使拉美经济成为美国垄断资本的附庸。军事:加紧军事干涉,多次侵略拉美国家。文化:宣扬所谓自由民主思想与美国文化,培养亲美知识分子,让拉美统治阶级对美国产生亲近感,并寻求美国的支持。
(3)【答案】影响:对美国而言,为其在美洲的扩张提供了所谓 “理论依据”,为美国日后对美洲的霸权政策奠定了基础;对拉美地区而言,美国的控制和威胁加剧,拉美人民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对国际关系而言,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使得美洲地区的国际关系更加复杂。
20.【答案】论题: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多种方式巩固新生政权。论述: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为巩固新生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活动。镇压反革命运动肃清了国民党残余势力、特务及土匪恶霸,稳定了社会秩序,为新生政权的巩固创造了安全的社会环境。新中国成立初期,金融市场混乱,投机资本家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严重影响经济稳定。党和政府果断采取措施,通过银元之战稳定了物价,掌握了金融市场的主动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奠定了基础。1950 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推动土地改革的进行。通过土改,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对新生政权的拥护,巩固了工农联盟。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冷战思维出发,干涉朝鲜内战,并威胁中国国家安全。1950 年 10 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决定入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中国国威军威,保卫了国家安全,为国内建设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剿匪活动、银元之战、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巩固了新生政权,为新中国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