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训练(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训练(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1 18:4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高三历史模拟训练
时量: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图是先秦时期“章渠水道”线路复原示意图。该区域水系纵横,水陆交通网与铜矿遗址、粮仓遗迹相连。据此可推断,该区域( )
A. 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奠定楚国强盛基础 C. 改变中原交通格局 D. 铸就华夏认同观念
2. 《后汉书》记载,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过目成诵,终通百家;刘梁身为宗室后裔,自幼孤贫,以在集市卖书谋生。上述史料可以佐证,东汉( )
A. 印刷技术改良 B. 地方官学设立 C. 商品经济活跃 D. 社会阶层分化
3. 据《隋书·地理志》记载,隋朝建立前后地方行政区划多次调整,如表。这些调整旨( )
时期 州/郡数量 县数量
580年 211州、508郡 1124县
589年 241州 1524县
609年 190郡 1255县
A. 适应统一需要 B. 保障赋税收入 C. 扩大统治基础 D. 加强中央集权
4.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中书省收到浙东道就江南秀才免差问题的文书,经查找发现,此前有儒人优待的圣旨,但只在北方执行。朝廷决定沿用此政策,并派人去江南诸道开读圣旨。元朝这一政策( )
A. 有助于边疆内地管理一体化 B. 减轻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C. 延续了“四等人制”治理模式 D. 有利于儒学的传承与发展
5. 如表为明清时期自耕农生活水平估算。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五口之家(二大,三小) 收支(明清石) 占总产比重(%)
亩积 10亩(明清亩)
总产 3×10=30 100
口粮 20 67
农本消耗 4.5 15
税粮 5 16
衣着 2.34 7.8
余额 包含衣着 0.5 2
扣除衣着 -1.84 -5.8
A. 小农经济呈现明显的脆弱性 B. 农业多种经营兴盛
C. 手工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D. 人地矛盾不断加剧
6. 20世纪初部分外国媒体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如表。
《华中邮报》 (英国) 当一名英国官员为在汉口搁浅的舰队订购煤炭而受到阻挠时,以维护大英帝国当局利益为己任的这家报纸,立即对控制煤炭的革命军表示抗议。
《华尔街日报》 (美国) 这次革命“破坏了铁路特许权,危害了货币改革,干扰了贸易,威胁着在华美国侨民的生命财产”。
《社报》 (日本) “武昌、汉阳、汉口均落入革命军手中,但外国人极为安全,一般秩序维持良好。”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国家利益影响媒体立场 B. 新闻报道强调客观真实
C. 文化传统左右媒体观点 D. 思想观念决定新闻报道
7. 广东商界数百年旧习,在农历年初二,雇主请雇工吃饭,如席间雇主将鸡头对着某工人说:“辛苦你一年了,多吃点,莫客气”,这就意味着该工人被辞退了,这一习俗被称为“无情鸡”。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广州大多数工会与雇主约定,解雇工人务须经工会同意。这一变化折射出( )
A.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
C. 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D. 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8. 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依靠“红色圩场”(圩场:乡下的集市)进行零星贸易。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关于苏维埃经济建设的决议》,鼓励各种群众的、私人的商业机关去寻找新的商业关系,开辟通商道路。上述措施( )
A. 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B. 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C.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D. 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9. 1953年,毛泽东提出建设第二汽车厂的构想,但二汽的厂址选择在武汉、成都、长沙间几经变更。1966年,二汽厂址最终选定在符合“靠山、分散、进洞”条件的十堰。二汽厂址最终选定十堰主要是基于( )
A. 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 B. 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C. 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 D. 改变国家的工业布局
10. 1979年初,《人民日报》以“勤劳增收致富”为主题报道了“万元户”黄新文的事迹,但有些人认为“万元户”根基不好,财源不正,不好领导。随着越来越多的“万元户”入党,群众更加坚信党的政策不会变,都放开手脚发展商品生产。这反映了( )
A. 民主政治与改革开放协调发展 B. 勤劳致富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
C. 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相互促进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
11.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和政府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此后西藏少数民族干部人数不断增加;1951年仅200余名少数民族干部,到1976年底,少数民族干部占当时全区干部总数的41.1%;2010年底,少数民族干部达7.7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70.6%。材料体现了( )
A. 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巨大发展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践行
C.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D. 政治协商制度得以贯彻实施
12. 古代雅典嫁妆制度规定,嫁妆不属于新婚夫妻,未来由婚生子嗣继承,如无子嗣则返还娘家。嫁妆占家庭总资产的比例通常为4%~14%,这一制度有利于( )
A. 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B. 完善民主政治 C. 助推雅典殖民活动 D. 巩固城邦基础
13. “国王靠自己(领地)收入生活”是中古西欧的一个基本原则。1348年英国下院批准国王在全国征收十五分之一的动产税,指定其“只能用于苏格兰战争”,严禁用于其他方面,尤其不能用于王室的私人消费。这表明英国( )
A. 国王权力扩大 B. 庄园经济瓦解 C. 民族国家产生 D. 法律观念普及
14. 19世纪上半期欧洲很多地方已取消随身携带护照的规定,但到19世纪末,欧洲许多国家实行随身携带护照和护照检查制度,沿边界竖起了高度不一的“纸墙”。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
A. 重商主义盛行 B. 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C. 整体世界形成 D. 宏观调控力度加大
15. 20世纪30年代,德国在《四年计划备忘录》中明确提出:“为工业发展确定明确目标,必须牺牲食品生产,唯有大规模扩充军备才是解决经济问题的根本出路。”该政策一经颁布,立即获得德国百余位工业和经济界领袖的全力支持。这反映德国( )
A. 试图摆脱国际旧秩序束缚 B. 开始寻求世界领导地位
C. 努力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 D. 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16. 1947年,美国推动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倡导自由贸易;1974年,国会通过《贸易改革法》,授权总统对“不合理或不公平”的外国贸易行为进行调查并实施报复措施(如加征关税),允许总统在进口激增威胁国内产业时采取临时限制措施。这一变化反映了美国( )
A. 彻底消除了国际贸易逆差 B. 经济霸主地位面临挑战
C. 力图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D. 总统行政权力得到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7题25分,18题15分,19题12分,共52分)
17.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二战以后涌现了诸多世界史著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计划编写一部平等对待所有文化的世界史,最终该书以《人类史:文化和科学的发展》为题出版。苏联编写的《世界通史》,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阐述,但仍依据西欧模式排列全世界历史。美国史学家麦克尼尔编写《西方的兴起》将世界历史发展归功于文明的交流,但他片面地认为西方文明吸收了拜占庭、伊斯兰等文明,较其他文明更有理性,同时狭隘地指出世界历史的道路就是欧美文明的胜利进军。还有不少世界史著作,探索广大亚、非、拉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但这些著作都面临着如何克服欧洲中心论的主要问题。
——摘编自马克垚《困境与反思:“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
材料二 1962年《世界通史》出版,该书以社会形态演变为论述中心,自成体系,叙述了从远古到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的世界史。该书既是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奠基之作,也是各大学的必选世界史教材。1978年以后,各种规模和形式的通史著作增加,其较有影响的是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既有纵向论述,亦有横向比较,既论政治、军事、外交,也论经济、文化、社会,并适当纳入了中国史的内容,代表了中国世界通史研究的新高度。21世纪以后,武寅担任总主编的《世界历史》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分为“理论与方法”、“经济发展”等8个专题,并就若干专题进行深入研究,成为这一时期世界通史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世界史研究70年回顾与前瞻》
材料三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目录(部分)
上册 第一季 人类与文明:它的起源与彼此联系 第一讲全球历史的开端
第二讲青铜技术的传播
第三讲食物的全球史
第四讲文字的全球史
第五讲地理认知的演变 15世纪前中国人眼中的世界 地理大发现与全球视野的形成
第二季 全球史中的帝国、战争与移民 第一讲欧亚大陆巨变 战争与移民 北匈奴的迁徙与草原族群流动
第二讲世界格局的形成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互动
中册 第三季 商品、贸易与物质交换 第一讲丝绸与欧亚交通
第二讲瓷器与海路贸易
第三讲香料与全球市场
第四季 宗教与信仰 第一讲佛教的全球传播
第二讲基督教的扩张
第三讲伊斯兰教的兴起
下册 第五季 疾病、气候与环境 第一讲疾病与文明兴衰
第六季 大航海之后:交错的全球史 第一讲大航海时代的全球联结
第二讲白银与全球经济
第三讲工业革命的全球维度 棉花战争与中国的被动卷入
第四讲帝国争霸与殖民扩张 莫卧儿帝国、俄罗斯崛起与鸦片战争
——摘编自葛兆光等《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世界史编撰发展的原因,并指出欧洲中心论在二战后世界史编撰中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世界史编撰发展趋势和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著作在世界史编撰方面的贡献。
18. 【科学研究与道路探索】
材料一 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于1940年在延安成立。毛泽东出席成立大会并发表讲话:“自然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马克思主义包含有自然科学。”在边区当时面临的战时环境下,资源稀缺,尚不允许开展大量较高层次的科学技术试验和理论研究工作。研究会成员运用已有的知识,积极进行科技实践活动,找出了在边区种植棉花的合理办法,引进了“小米之王”狼尾谷等相对高产的粮食品种;华寿俊和王士珍发明了马兰草造纸,陈振夏和汪家宝勘探油田新井,沈鸿和钱志道设计化工生产机器;研究会还举办关于日食科学知识的讲座,破解“天狗吃太阳”等迷信思想;研究会成员发表科普文章《谈谈雷雨》,指出雷雨是一种自然现象,现实中并没有“雷公”“雷母”存在。
——摘编自王新、张藜《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概述》
材料二 新中国刚刚诞生时,科学技术基础非常薄弱。1949年11月成立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最高学术领导机关和重点研究中心,中国科技事业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起来。1954年10月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在北京签订后,大批苏联专家按计划来到中国。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涉及原子能和平利用、配合新钢铁基地建设、重要工业地区地震、抗生素等多个研究项目。1956年,为了更快地促进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发展,国家采取了“紧急措施”的专项措施,由中国科学院实施。
——摘编自樊春良《新中国70年来中国科学院的创新、改革与发展之路》等
(1)根据材料一,概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开展科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科学研究出现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川北稔在《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一书中以砂糖为独特视角,展现了相互独立的世界各大洲逐渐联为一体的过程。内容涵盖了八世纪初阿拉伯向西扩张的过程中引进了甘蔗种植技术和制糖技术,使地中海沿岸各岛都开始盛行甘蔗种植,并开始了强制奴隶劳动。新航路开辟后,甘蔗种植伴随着欧洲殖民扩张传到美洲,十九世纪拉美的独立运动驱赶了欧洲殖民者,但甘蔗种植园经济后遗症影响深远。尤其讲述了十六、十七世纪砂糖大量生产和普及的过程中,非洲黑奴的悲惨命运,加勒比海地区的社会变迁,以及欧洲生活方式的变化、政治力量的角力。看似离得很远的历史事件,却通过砂糖找到连接点。
结合材料及世界史相关知识,选择另一种物品,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与历史关联的书名,并为该书写一份简介。(要求: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5届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训练(一)历史试题答案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D
  5.【答案】A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A
  14.【答案】B
  15.【答案】A
  16.【答案】B
  17.(1)【答案】原因:国际组织的推动;第三世界的崛起;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史学家的努力;史学观念的进步。
  表现:强调西欧模式主导,以欧洲历史分期作为世界历史分期;过度宣扬西方文明的优越性;美化欧美殖民侵略;忽略世界其他地区文明发展的独立性与贡献。
  (2)【答案】趋势:通史著作的数量规模逐渐增加;编撰的视野更为开阔;内容不断丰富深化;体例和形式不断创新。
  意义:推动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世界历史研究专家学者;推动了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为中国政治经济建设提供参考资源。
  (3)【答案】贡献:将中国作为观察全球互动的视角而非中心,强调多元文明的平等对话;摒弃以欧洲为单一主线的历史框架,转而采用多文明互动的视角;通过环境史、疾病史等跨学科视角,突破欧洲中心论对近代化的垄断;聚焦佛教、伊斯兰教的跨区域传播,客观呈现非欧洲宗教的发展。
  18.(1)【答案】受到中共高层重视;立足战时环境,注重实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农业科技推广;重视资源开发与技术创新;开展科学普及工作。
  (2)【答案】现象:建立国家级科研机构,统一领导科技工作;开展国际合作,引进苏联技术;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实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原因: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的国情需要;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五计划实施推动工业化建设;冷战背景下国际环境的影响;苏联对华援助政策的推动等。
  19.【答案】示例 1:书名:《白银与世界 —— 近代早期的全球贸易》
  简介:《白银与世界》一书以白银的流通为视角,展现了 16、17 世纪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世界贸易网络逐渐形成的进程。西班牙以马尼拉为中心,经营横跨太平洋的 “马尼拉大帆船” 贸易,使欧洲、亚洲、美洲联系日益紧密;葡萄牙以澳门为中转站建立海上贸易网络,贸易线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这些贸易以白银与中国丝瓷交换为主要表现,通过白银的流通展示出世界贸易网和经济全球化的早期发展情况。
  示例 2:书名:《撼动世界的棉花》
  简介:《撼动世界的棉花》是一部从棉花视角看世界的书,展现了 18、19 世纪棉花产业发展改变世界面貌的进程。英国公众对棉织品的推崇刺激了纺织业技术革新,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加速世界近代化进程;工业革命后,英国棉纺织业的原棉需求推动了北美棉花种植园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奴隶制得到法律的保护,埋下了南北战争的隐患;欧洲国家通过战争的方式打开亚洲国家的 “大门”,在不平等条约的助力下,倾销机器织布,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经济。因棉花而到来的工业革命,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推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