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三第二学期学情调研考试(二十六)
历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新石器时代中期,一般聚落兼有农业、手工业、采集、渔猎等多种经济成分。聚落中心有一大广场,聚落大房屋居于中心位置,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中型房屋一般在每组小型房屋之中,是每组小型房屋的中心。这表明此时( )
A. 聚落内不平等加剧 B. 部落组织管理有序
C. 农业成为主要产业 D. 国家形态已经具备
2. “八议”起源于《周礼》中的“八辟”,是对“亲、故、贤、能、功、贵、勤、宾”犯罪减轻处罚的一项法律特权制度。曹魏时,借助修订《新律》的契机,将“八议”制度正式入律。这反映曹魏时期( )
A. 政府借修律以强化皇权 B. 儒学影响国家立法
C. 门阀士族干涉法律制定 D. 立法崇尚明德慎罚
3. 唐代初年,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临时性质较为显著。从太宗后期到高宗时,开始授予资历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作为宰相的职衔。上述过程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造成决策机构日益多元化
C. 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 使皇帝“独断”倾向增强
4. 宋、明两朝将茶马互市视为军国大政,不断加强对茶马互市的管理和控制。进入清代,茶马互市整体上不如明代发达。乾隆时期,清廷正式废除茶马司。这一变化说明清代前期( )
A. 政府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 B. 国家统一格局的日渐巩固
C. 边政重心转移到东南海疆 D. 海外市场的拓展不断深入
5. 明朝运河贸易主要是以纺织品贸易为主,北方输出棉花输入棉布,但到清朝前期,北方输出到南方的商品则以大豆等粮食为主。明朝沿江贸易主要是下游的纺织品和上游的木材对流,清朝每年则增加了一千万石以上的稻米输入到江南地区。这主要缘于( )
A. 水路贸易的地位上升 B. 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C. 传统农业技术的停滞 D. 北方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
6. 1833年,左宗棠赴北京参加会试,落榜归乡途中,他“睹时务之艰棘,莫如荒政及盐、漕、河诸务”,表明自己“将求其书与其掌故,讲明而切究之,求副国家养士之意”。这说明左宗棠( )
A. 倡导兴办洋务以求自强 B. 具有边疆危机忧患意识
C. 关注现实讲求经世致用 D. 认识到列强侵华风险
7. 193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开始工业建设,一年多时间创立工矿单位21个,包括煤矿、石油矿、铁矿、铜矿、炼钢厂、机器制造厂、电工器材厂等。这些厂矿主要设置于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四川、青海等省份。这些举措( )
A. 增强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 B. 促进了工业的均衡发展
C. 推动国家经济重心的西移 D. 完成了工业布局的调整
8. 1948年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工商业政策》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应当预先防止将农村中斗争地主富农的方法错误地应用于城市,应当引导工人和资本家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共同组织生产管理委员会,尽一切努力降低成本,增加生产。这一做法( )
A. 巩固了各阶级革命统一战线 B. 实现了生产关系根本变革
C. 目的在于深入推进土地改革 D.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原则
9. 下表是1949、1952年国营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占全部产量的比重(单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B.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C. 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D. 公有制经济控制力增强
10. 建国后的某次省委书记会议上就一项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措施进行讨论,多数人对此项措施表示反对。反对的原因不尽相同,江苏省担心集体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分配会导致社队企业财产损失,黑龙江省寄希望于机械化大生产,反对划小耕地。此项措施
A. 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B.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
C. 纠正了大跃进带来的问题 D. 实行财产统一核算与分配
11. 11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征服英国的过程中,诺曼公爵威廉将旧贵族的土地合并为若干大地产分配给大贵族,这些大贵族的领地虽然庞大,却分散于各地而不相连,从而形成相互分割交错的地产占有格局。威廉此举( )
A. 实现了对各地的垂直管理
B. 扩大了统治的封建基础
C. 有利于强化对贵族的控制
D 促进了土地商品化进程
12. 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使基督教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17世纪的欧洲逐渐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路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而不是盲信教廷的权威。这说明( )
A. 新航路开辟揭示了世界多样性
B. 宗教改革冲击了罗马教廷权威
C. 科学革命助推理性主义的发展
D. 启蒙运动的发生有历史必然性
13. 下图是1500-1900年间葡萄牙、英格兰和威尔士、德意志、意大利四个国家(地区)的城市化率表。据此推测( )
A. 甲-英格兰和威尔士 B. 乙一意大利 C. 丙一葡萄牙 D. 丁一德意志
14. 图为二战初期的美国漫画。漫画中一位妇女坐在沙发上,在给孩子们讲“故事”:……那条阿道夫恶狼把小孩吞进肚子里,然后吐出骨头……不过,孩子们不用害怕,那些都是外国小孩。该漫画意在( )
A. 揭示绥靖政策的危害 B. 表达对孤立主义政策的不满
C. 展示美国国力强大 D. 谴责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15. 下表为1950—1960年苏联在东欧地区援建的工业项目数量及主要涉及领域的情况。这体现出当时苏联( )
国家 援建工业项目数量 主要涉及领域
波兰 23个 重工业、机械制造
捷克斯洛伐克 18个 军工、能源
匈牙利 15个 钢铁、化工
保加利亚 12个 电力、电子
A. 加强对东欧的经济控制 B. 助力东欧国家均衡发展
C. 推动自身工业技术革新 D. 与东欧构建平等合作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宗族义庄之设,始自北宋名臣范仲淹。元明以来,江南士大夫们受朱熹《家礼》影响,建立宗族祠堂。至嘉靖十五年,朝廷允许庶民祭祀始祖之后,宗祠大为普及。无锡华氏义庄创办之初,将宗祠、祭祀纳入其中。在举办宗族祭祀仪式时,义庄对于不能及时参与的族人,设有相应惩治条例,规定“三次不至,凡恤典皆不得与”。
苏州吴氏继志义庄在创立时,明确将六百亩义田分作六类用途:“以两百亩为奉公田,以资公役;以五十亩为报本田,以供粢盛,以会族食;以五十亩为敦睦田,以恤匮乏,以尊高年;以五十亩为嘉礼田,以时婚姻,以重人伦之本;以五十亩为凶礼田,以谨丧葬,以厚人道之终;以百亩为勤学田,以教以掖,以成后昆之美;以百亩为备荒田,以储以散,以裕歉岁之需。”宜兴徐氏义庄条约明确提出:“义田该纳税粮务要依期上纳,毋得迟延有误国赋。”在后世修订的《宜兴县酌议徐义庄规条》中,“议国赋”更是被列在了所有规条之首。至万历二十四年时,徐氏义庄食粮人口已达到215人。《宜兴县酌议徐义庄规条》规定,将领取义庄口粮的人数始终限定为200人,今后当此人数遇缺,即让族中极贫者顶补。
——摘编自潘伟峰、王卫平《宜兴徐氏义庄与明代江南宗族义庄发展》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江南义庄的主要功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江南义庄建立与发展的原因。
17.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全面抗战以来,广大海外华侨同仇敌忾,掀起抗日救国运动高湖。各地侨胞纷纷组织起来,成立抗日团体,从各方面支持祖国的抗战事业。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推举陈嘉庾为主席。
1937-1945年,海外华侨以各种形式捐款捐物,捐款共达13亿余元。捐献的医药品,单是奎宁丸种,价位即达250万元。冬衣募集,南侨总工会负担了50万件。从1939年2月至9月,先后有九批共3200余人回国参加滇缅,滇黔等交通线的抗战物资运输工作。马来西亚的华侨机器工人不过千人,而应募回国服务者达200人以上。
抗战期间,海外华侨进行抗日宣传,各地华侨报刊均开辟抗战专栏,报道祖国人民英勇奋战的消息,动员华侨声援祖国抗战。经周恩来推荐,胡愈之到新加坡就任《南洋商报》编辑主任,从1941年元旦起,胡愈之每天写一篇社论,把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抗日战争的最新消息、国内发生的重要事件及时在《南洋商报》发布。
——摘编自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意义。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份劳动竞赛倡议书
20世纪50年代初,生产重型机床和锻压设备的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一个英雄集体——“马恒昌小组”闻名全国。共产党员马恒昌说:“要做工厂的主人,就要拿出当主人的样子!”他始终以身作则,不仅自己成为全国劳模,还带出一个声名赫赫的模范班组。
1951年1月17日,《工人日报》头版刊发马恒昌小组挑战书,号召全国工人积极响应“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运动。竞赛挑战条件如下:
①团结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学习,改进操作方法,提高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9%以上,提前完成生产任务:
②师傅要带好徒弟,保证把所有的徒工提高到一般技工的水平,徒工要保证爱护机器,整理工具,不影响师傅们到点开车;
③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工作岗位,保证春节前后出满勤;
④加强“四防”工作,保证全组机器和人身安全,爱护公物,克服浪费;
⑤加强时事学习,提高政治觉悟,做好宣传鼓动工作。
《倡议》发出后,反响巨大,全国共有18000多个班组热烈响应,积极应战。响应倡议的不仅有公营企业的班组,而且还有私营企业的班组,不仅有工矿企业的班组,还有文教卫商以及科研类的班组,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蓬勃深入、持续的开展起来了。
——据澎湃新闻《马恒昌小组精神故事:倡议竞赛,拉开序幕》
结合材料,以“一份劳动竞赛倡议书”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受欧洲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19世纪下半叶德国诞生了近代医疗保险体制,1883年德国首相俾斯麦颁布实施了《疾病保险法》,针对疾病的保险,涉及医疗费用的支付和疾病造成收入损失的补偿,主要由雇主、雇员和政府三方负责筹资,以雇主和雇员缴纳为主,政府酌情补贴。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确定了以新经济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政策,根据其历史传统确立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模式。重新启用医疗保险基金的自我管理模式,又把法定医疗保险体系的管理责任交还给被保险人及其雇主。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医疗保险的范畴和覆盖人群的范围不断扩大,德国公民几乎全部被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但法定医保基金的花费也随之大幅增加。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德国医保体制改革仍未走出俾斯麦模式的窠臼。
——摘编自何勤华等《法律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德国医疗保险体制发展的因素并概括德国医保体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2025届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海安中学高三下学期学情调研(一)历史试题答案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A
8.【答案】D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D
13.【答案】B
14.【答案】B
15.【答案】A
16.(1)【答案】主要功能:家族祭祀;经济救助;社会教化;社会保障;维护社会秩序。
(2)【答案】原因:朝廷放宽了对宗族祭祀的限制;江南经济的发展;宗族势力的增强;儒家传统礼制的影响;自然灾害频发,弥补政府救济的需要;运作上符合国家政策要求。
17.(1)【答案】方式:成立抗日团体;筹措抗日资金;承担各种物资捐赠,特别是紧缺物资的筹措;参加抗战工作;进行多种方式的抗日宣传和动员工作;出版相应刊物。
(2)【答案】意义:增强民族凝聚力,体现了高度的民族认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为抗战胜利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提升了共产党的声誉。
18.【答案】一份劳动竞赛倡议书
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极大激发了广大工人的主人翁责任感。工人阶级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和前所未有的劳动热情与奉献精神,迅速投入到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援抗美援朝的斗争中。
倡议书突出技术革新,爱护机器,凸显主人翁意识;遵守劳动纪律,展示工人阶级高度的自律精神;加强时事学习,提高政治觉悟,将爱国与爱岗结合起来。
“爱国主义劳动竞赛” 的开展,对启发工人阶级觉悟,洋溢工人阶级无私无畏的可贵精神,激发崇高的爱国主义发挥重大推动作用;它团结和带领工人阶级为巩固共和国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支援抗美援朝,保卫世界和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闪烁着他们崇高的主人翁精神,其 “忘我生产、无私奉献” 的社会主义精神,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动力。
19.(1)【答案】因素:德意志的统一;欧洲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提出;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特点:政府主导;立法保障;筹资主体多元;立足国情;不断改革调整。
(2)【答案】评价: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工人的权利;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改革仍未走出俾斯麦模式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