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石家庄市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学科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 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城市景观与城市制度并非自古皆然,是经过“唐宋变革”之后,才 形成了这一富有近代色彩的城市形态。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宋代发生了一场“城市革命”
大唐盛世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呢?
据程光裕与徐圣谟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中收录的《唐代长安图》可知,整个长安城非常方正、规整,街道笔直如削,以直角交错,将城廓分割成格子一样的“坊”(居民 区)与“市”(商业区)。以皇城外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所有的坊、市、道路、街巷、城 墙均左右对称。整个城市格局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棋盘。
在唐代长安城这个“大棋盘” 中,隐藏着一套中世纪式的城市制度:坊与市相分离,坊 是封闭的空间,外面有坊墙包围,坊内没有商铺、市场、酒楼,居民想买东西必须到东、西二市。市也是一个封闭空间,也有高墙包围,并实行严格的开闭市制度,散市后即关闭市门。甚至市中百货的价格,也由政府委任的市令决定。这一套城市制度,便是“坊市制”。
与“坊市制”相配套的还有另一项城市制度——“夜禁制”。按唐代立法,唐政府在城 内各主干道设置街鼓,入夜敲鼓,宣告夜禁开始,次日五更三筹才放人行走。负责按时启闭
坊门的坊正、市令,如果“ 非时开闭坊、市门”,要受“徒二年” 的处罚。居民在夜禁时间
内上街溜达,即为“犯夜” ,如果被巡夜的卫士逮住,“诸犯夜者,笞二十”。但禁夜也有
例外,《西都杂记》载:“西都禁城街衢,有执金吾晓瞑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 许驰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
而到了北宋,开封城已不如唐代长安城工整,不但城墙修得有些歪曲(这是宋政府修建 城墙时迁就民居的结果),城内的街道亦不再一味追求又平又直,斜街、斜巷可见,沿着穿城而过的汴河,自发形成了一条斜斜的临河大街;一格一格封闭起来的坊市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四通八达的开放性街道。
失去了坊墙的阻挡,居民自行扩修建筑物,侵街现象非常严重。于是宋太宗至道元年
(995),宋廷“诏参知政事张泊,改撰京城内外坊名八十余。由是分定布列,始有雍洛之制”
(指唐代洛阳城的坊市制)。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朝廷又任命谢德权拆除汴京的侵街 建筑物,谢德权以霹雳手段拆迁后,上书建议置立“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这个“禁 鼓昏晓”乃是唐代坊市制的配套制度,入夜街鼓击响,便是向市民发出警告:坊门马上就要 关闭,请速速回家。
然而,在坊市制趋于解体的历史进程中,这种梦想“ 皆复长安旧制” 的“ 复古” 终究要 被喷发出来的市民与商业力量抛弃,开封的街鼓制度被官方彻底废除。既然坊墙已经倒塌,坊市制已然瓦解,“禁鼓昏晓”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与坊市制密切相关的夜禁制度在入宋后 是不是也随之消失了呢?
一些研究者认为,宋代已完全取消了夜禁,如李国文先生说,“实施禁夜令最坚决的莫 过于唐朝,取消禁夜令最彻底的莫过于宋朝”,“宋朝的首都开封和杭州,是不夜之城,由于坊市合一 ,没有营业时间和营业地点的限制,夜市未了,早市开场,间有鬼市,甚至还有 跳蚤市场”。不过,另一些研究者却相信,北宋的开封还保留着夜禁之制。如《东轩笔录》 记载的一则故事,一位叫作许将的官员二更后租马回家,“驭者惧逼夜禁,急鞭马跃”,导致许将坠马摔伤。
实际上,自北宋后期至南宋时期,虽然夜禁制度仍然保留,但也已经松弛下来,甚至可 能名存实亡。我们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与吴自牧《梦梁录》的记述,开封的“夜市直至 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耍闹去处,通宵不绝”;杭州的夜市,“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 及市西坊西食面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缘金吾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
夜禁制的松弛,或者说废弃,促使宋代的城市出现繁华的夜市,城市居民开始获得丰富 的夜生活。其实晚唐时已有星火一般的夜市,但夜市无法跟夜禁制度兼容,所以唐文宗开成 五年(840),朝廷颁下敕令:“京夜市,宜令禁断。”而在宋初,宋太祖则“诏开封府,令 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所以宋代开封的夜晚,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瓦舍勾栏,
酒楼茶坊,笙歌不停,通宵达旦。市井间喧哗、热闹的夜生活,甚至将豪华的皇宫衬托得冷
冷清清。但宋仁宗却说:“汝知否?因我如此冷落,故得渠如此快活。我若为渠,渠便冷落 矣。”
从《清明上河图》也可以感受到宋代城市夜生活的繁华,如图画上这家“孙羊正店”, 酒店大门两边的屋檐下,各悬挂两盏灯笼;大门前的地面,还立有三块立体招牌,分别写着“孙羊” “正店” “香醪”,这是宋代的“灯箱广告”,入夜后灯箱里会点燃蜡烛。为什么 宋代的酒店需要挂灯笼、放灯箱广告?显然,因为夜间要营业。
如果比较古代与近代生活的区别,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对黑夜的开发。寻常市 民在夜晚不再呆在家里睡觉,而是开始丰富的夜生活,这是近代社会的一个特征。从这个角度来看,发生在宋代的坊市制解体与夜禁制松弛,确实堪称是一场“城市革命”。
(摘编自吴钩《为什么说宋代发生了一场“城市革命”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市景观和城市制度随历史的演进而发展变化,我国的城市形态到宋代才富有近代色彩。B.唐代长安城的布局方正规整,就像一个棋盘,皇城之外主要包含“坊” 与“ 市” 两部分。
第 2页 共 10页
C. 为了保障长安城正常的社会秩序,唐代有两项城市制度,“夜禁制” 比“ 坊市制” 更为严 格。
D. 宋代夜市繁华热闹的程度,甚至超越了豪华的皇宫,但夜市的出现并非在宋,而是晚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3分)
A. 唐代政府施行的“坊市制”和“夜禁制”,使得居民活动的空间与时间均受到限制。B.唐代长安城的坊市各自封闭,而宋代的开封城则坊市合一 ,一直保持了开放的状态。
C. “通宵买卖” “ 金吾不禁” 的信息显示,在孟元老与吴自牧时期城市夜禁的制度已被突破 了。
D.作者对宋代夜禁制度是否存在并未下定论,却用大量材料来证明北宋夜市的繁华喧嚣。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唐代“坊市制”或“夜禁制” 内容的一项是(3分)
A.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B.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唐·长安中鬼《秋夜吟》)
C.鼓声绝,则禁人行;晓鼓声动,即听行。(《唐律疏议》)
D.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4.宋代为什么会发生“城市革命”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题。
三张纸条(节选)王愿坚
一九三四年的秋天,晚上天气更加寒冷。月牙儿斜挂在西天,冷冷地瞅着这个荒芜了的灵田村。
一间小竹寮里,小伙子沉思着道:“ 阿叔,实话告诉你,这村在党的同志都上山了,这
会儿,有一桩紧急的事……我想……”
他的话还没说出口,程元吉忙急促地说:“ 咳,范同志,有什么事照直说好了。我虽然不在党,可我知道咱们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有事交给我,我豁上身家性命也能干!”
范同志顿了顿,就讲起了工作。原来游击队上山以后,碰到了一堆堆的困难,吃没粮, 住没房,伤了病了没药治,冷了没衣裳,而最困难的是缺乏武器、弹药。①以前赤卫队留下的鸟统也“没的吃”。后来通过地下党在县城里搞了一部分火药,但白匪盘查得紧,一时弄 不出来。最近接到情报,敌人打算把一些被捕的同志和革命群众往城里送,游击队决定乘机 消灭押队的白匪。这样,这批火药就急等着用了。山上考虑到程元吉常到城里卖南瓜、蔬菜,人缘好,地理熟,再者他是有户籍的人,进出白匪的“ 卡子” 比较方便,才决定请他来执行 这项任务。
②程元吉静静地听范同志讲完了,想了一想,问:“送到哪儿?什么时候送到?”
“ 明天,最迟后天晚上,一定要送到,我们在城南十八樊家东南角的山神庙里等你。”范同志说了联络地点和暗号,就趁着夜黑走了。
第二天,程元吉拾掇了一担青菜,一溜小跑赶进了城。他把青菜胡乱要个低价卖了,按照范同志说的路,赶到了一家小饭馆,喊了声:“老板,来碗馄饨,多加点胡椒!”
第 3页 共 10页
这句暗号刚说完,只听得里屋叮叮当当一阵响,两个保安团的兵拥拥扯扯地押出一个人 来。其中有一个兵手里还抱着两个大报纸包,顺着纸包的裂缝,一缕黑药撒出来。那人被反 捆着两手,脸上嘴上流着鲜血,嘴角紧闭着,满脸怒气。他应是听到了程元吉的话,走过程元吉身边时,平静地说:“ 老乡,买卖遭了事,好在屋里有面,你要吃啥只好自己弄了!
程元吉好容易压住自己想扑上去的心情,目送这伙人走远了,才挑着箩筐在大街上茫无 目的地走着。接头的人被捕了,要搞的火药落到了敌人手里。他脑子里一会儿出现了白匪的 法庭,那个同志咬着牙忍受着种种酷刑;一会儿又想到山上的游击队,擦好了明火枪,在那 山神庙旁边眼巴巴地等着这批火药;他仿佛又看见一队队的白鬼子,押着我们的同志往城里 走,游击队的同志就亮着梭镖,冲向押送受难同志的白鬼子的队伍,而后,同志们有的牺牲了,有的受伤了,那些受难的同志和群众又被押进了敌人的牢房……而这,都是因为火药没有送到的缘故。
程元吉走到路边上,找了块石阶坐下来,点上一锅烟吸着。他不由得又回想到刚才见到的那个接头的同志,从他的面貌、表情一直想到他说的话。“ 屋里有面” 就是说城里还能买 得到黑药,“ 要吃啥只好自己弄了” 就是要自己设法弄钱来买!@他连忙起身,在城里转了一圈,跑了几家猎具店和爆竹店,大致打听了一下价钱,就动身回家了。
一进家门,老婆望着他那急慌慌的神色,担心地问:“ 出了什么事啦? 程元吉且不答她的话,反问她;
“ 咱的米还有多少? “ 还有二百来斤吧!
“ 装米箩,我要卖了它!” 程元吉说。
老婆懂得他这说一不二的脾气,就动手装米。一边装,一边忍不住问道:“ 什么事用钱 这么急?卖了以后大人小孩吃啥呀?
“ 少啰唆!床底下有南瓜,地客里有红薯,还能饿着!” 他计算了一阵。算完了,他双
手抱着头,发起愁来:就是卖了米,钱也还差得多呀,再从哪里弄钱呢?
他呆呆望了一阵,走到老婆跟前,放软了口气说:“ 兰子妈,跟你商量个事……我想把咱那块地卖掉!” “ 卖地?” 老婆很少听到丈夫用这样柔和的口气说话,猛一听,不觉有点 奇怪;但等听完了,又大吃一惊。“ 是啊,要卖掉!” 程元吉说:“ 不瞒你,我用钱给山上 置办东西。咱们卖了地再租点地种,我多打几个长工,你多做点针线,还能过得去;可山上……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咱不能不管哪!”
老婆没有说什么。她懂得丈夫,也知道这事果真要紧,她不声不响地拉过箱子,找出那张地契来,交给丈夫,却不禁流下泪来。
第二天一早他又进了城。自然,在购买这些东西的时候,少不了又费了些劲:对这家店 说要打猎,对那家店说要做爆竹,好容易凑集了十来斤黑药和一些黄药。傍晚,他混过城门岗的盘查,出了城,一气就赶到了指定的地点。
小小的破山神庙里挤满了人,正像程元吉想象的一样,人们都眼巴巴地望着呢。大家一 见程元吉来了,连忙迎上去。政委接过药包,高兴地拍着程元吉的肩膀说:“ 老乡,真得谢 谢你呀!
第 4页 共 10页
“嗳,算啦,自己人嘛,说这干啥?” 他本想把自己做的事瞒过去的,但想起了接头站遭到破坏的事,就说那个接头的地方再也别去人了,接着就把事情的经过谈了谈。
队长、政委和同志们都静静地听着。听完了,政委紧紧地抓住程元吉的手,激动地说:“ 好老乡!你这样爱护自己的军队,我们也永远忘不了你!” 政委搜索了一下衣袋,为难地说,“ 只是我们一时没法报答你。这样办吧!” 他摸出钢笔,在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头,借着电筒的亮光,写下了几个字:
今借到灵田村程元吉老乡火药十六斤。
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支队支队长 柳笙政委吴功强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八日
政委写完,交给支队长看了一下,盖上了图章,递给程元吉说:“ 请你把这个保存着, 等以后局面打开了,我们再照价偿还你!
看着这张纸条,程元吉的眼里忽地涌出一股泪水,他仿佛觉得心要跳出来。他用颤抖的手接过了纸条说:“ 好,我收下。④等你们,不,等我们胜利了以后再说吧!
(有删节)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段一方面写出了秋夜的寒冷,另一方面用“冷冷地瞅着” 暗示了斗争形势的恶劣。B. 范同志言语中的犹豫和谈工作时的“顿了顿”都表明他交给程元吉的任务的艰巨。
C.程元吉跟老婆说卖地时和说卖米时的语气截然不同,体现了他内心也有对妻子的歉疚。D.程元吉的老婆交出地契时流泪,表明当地因在党人员全都上山,群众基础并不牢固。
6.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①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弹药严重短缺的情况,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 第②句程元吉的问题与前文“ 豁上身家性命也能干”相呼应,表明其完成任务的决心。C. 第③句程元吉打定主意后就打听火药的价格,为购买做准备,体现了其做事的高效。D. 第④句“你们”和“我们”人称的转换,写出了程元吉将自己归入革命行列的心理。
7.本文叙述颇有特色,请从叙述顺序、叙述视角等角度简要分析。(4分)
8.接头失败后,程元吉的脑海中浮现了很多画面,这一段虚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二、整本书阅读(本题共 2小题,5分)
9.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副对联出现在《红楼梦》的()场景。(2分)
A. 大观园沁芳亭B. 太虚幻境牌坊C. 贾府宗祠
D. 宁国府上房
10.根据《红楼梦》前20回情节,填写对应人物。(3分)
(1)()临死托梦王熙凤,预言贾府兴衰;
第 5页 共 10页
(2)()晋封贤德妃,贾府修建大观园;三、古代诗文阅读(2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材料一: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喝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①老②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③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④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
材料二:
臣顾以谓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者,何也?以方今天下之人才不足故也。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
先王之取人也,必于乡党,必于庠序,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书之以告于上而察之。诚 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所谓察之者,非专用耳目之聪明,而听私于一人之口也。欲审知其德问以行,欲审知其才问以言,得其言行,则试之以事。虽尧之用舜,亦不过如此而已,又况其下乎?
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农者以为后稷,知工 者以为共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又以久于其职,则上狙 习而知其事,下服驯而安其教,贤者则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则其罪可以至于著,故久其
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夫如此,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
其功之不就也。偷惰苟且之人虽欲取容于一时而顾缪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
取之既已详,使之既已当,处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专焉,而不一二以法東缚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尧、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众工者,以此而已。
(节选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注】①赵、魏:晋国赵氏与魏氏两家,世为晋卿,封邑比小国还大得多,后与韩三家分晋。后文的膝、薛是两个小诸侯国。②老:家臣。③此句出自《论语》,孔子认可孟公绰清心寡欲的性情品德,但认为他处理国家政务的能力不足。④有人向刘邦进言说陈平在家时和嫂嫂通奸,在军中接受将领的 钱财。魏无知向刘邦力保陈平才能出众,可辅助刘邦成就大业,刘邦决定重用陈平。
1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偷惰苟且之 A人 B虽欲取 C容于一时 D而顾修辱 E在其后 F安敢G不 H勉乎
1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仄陋,狭窄简陋,也有卑微之意,指社会地位或政治地位低下但有才能的人。B. 举,提拔、推荐之意,与《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 中的“ 举”词义不同。
第 6页 共 10页
C. 简,怠慢、轻视之意,与《谏太宗十思疏》“简能而任之” 中的“简”词义不同。
D. 苟且,随便、敷衍了事之意,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人习于苟且非一日”词义不同。
1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曹操引用先贤的话,表明自己急需的治国人才不一定品德修养如何高尚,他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要有才能。
B.在考察官员的时候,不能只听信一个人的举荐,一定要观察其言行,考察他做事的能力,先王尧也是这样做的。
C. 王安石认为人的才德高下、能力大小不同,他们有适合做官的,也有不适合做官的,所以应该选择贤能的人做官。
D. 让选拔的人才担任合适的职务,等他们对职务精通了,就不要用一些死板的法律条框束缚他,让他能够实行他的想法。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2)所谓察之者,非专用耳目之聪明,而听私于一人之口也。
15.曹操与王安石在选用官员时,对“德”有什么不同的认识?(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6~17题。
十月陈与义
十月北风催岁阑,九衢黄土污儒冠。归鸦落日天机熟,老雁长云行路难。欲诣热官忧冷语,且求浊酒寄清欢。
孤吟坐到三更月,枯木无枝不受寒。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借北风吹过、黄土污冠的画面,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当下悲凉的境遇。B. 诗人借老雁长途迁徙,在茫茫长云间艰难穿行,喻指自身行路之难。
C. 诗人前去拜谒有权有势的官员,却遭到了冷遇,这让诗人感到忧愁。
D. “热” 与“ 冷”、“浊” 与“ 清” 的对比,刻画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17. 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4分)
四、文言小题(本题共 6小题, 12分)
18. 下列语句中重点字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不胜杯杓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进乎技矣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⑥骊山北构而西折 ⑦河海不择细流 ⑧故略上报A. ①济:渡河②胜:尽③申:告诫
B. ①版:版筑的工事⑤速:招致⑧报:回复
C. ②杯杓:酒器④进:进展⑥构:建造
第 7页 共10页
D. ③悌:敬爱兄长⑤始:开始⑦择:挑选
19. 下列对虚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烛之武退秦师》“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因之以饥谨” 中的“ 因” 意义相同。
B.《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与《六国论》中“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中的“ 为” 意义不同。
C.《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 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中的“ 若” 意义相同。
D.《促织》中“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 与《谏逐客书》中“今逐客以资敌国” 中的“ 以” 意义相同。
20. 下列各项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振之以威怒
B. ①遂散六国之从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 ①共其乏困 ②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D. ①莫春者,春服既成 ②不复一一自辨
2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A. 如会同,端章博
C.良庖岁更刀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 项伯杀人,臣活之
22. 下列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答司马谏议书》中“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和“终必不蒙见察” 中“ 见” 的词义相同。
B.《谏太宗十思疏》中“ 虽董之以严刑” 和《谏逐客书》中“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句式相同。
C.《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 与《谏逐客书》中“此所谓“藉寇兵而资盎粮”者也”句式不同。
D.《齐桓晋文之事》中“莫之能御也” 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不吾知也” 句式相同。
23.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谏逐客书》中的“ 书”指书信,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与《答司马谏议书》相同。
B. 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如“丹青妙手”,“丹青”遂成为绘画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锚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锚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极言其微,有成语“锱铢必较”。
第 8页 共 10页
D.《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2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升旗仪式上,李老师以“ 以诚待人” 为主题进行演讲,他引用《谏太宗十思疏》中使
用对比手法的“ , 。” 两句来告诫同学们。
(2)古诗文中常有通过音乐来反映统治者骄奢生活的诗句,如“ , 。”
(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
六、语言文字运用(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2小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5~26题。
在宋朝,斗茶可是一项全民竞技的活动,从宫廷到市井,从达官贵人到普通老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斗茶,又名斗茗、①茗战。每年清明时分,新茶初上,品相最佳,此时正是古人斗茶最好的时节。
宋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使用上好的水、器,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一般为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斗茶有两个重要标准:一斗谁的茶好 ,②二斗谁的点茶技术高。斗茶也分阶段——③第一阶段斗香斗味,比的是茶本身的香气和滋味;第二阶段斗色斗浮,比的是茶的颜色和浮起来的汤花情况,汤花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好、颜色越白越好。
斗茶以茶新为贵,用水以“活”-④为上,其关键是汤色和水痕。能否点一杯好茶,与茶的采制技艺密切相关,汤色是其最好的佐证。茶汤纯白,表明采的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茶汤泛黄,说明茶叶采制不及时,鲜度不足;色泛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则说明蒸茶火候已过。
如今 , , , , , 。
25.将下面编号的语句依次填人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依旧值得我们传承
②依旧值得我们去体会
③但是这些精微的宋茶文化情调
④其中完备的饮茶礼仪体系
⑤寻常人的饮茶之法已经不像千年前那般考究
A. ⑤③②④① B. ⑤④②③① C. ③①④②⑤ D. ④①③②⑤
26.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四处,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①B. ②C. ③D.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5分)
第 9页 共 10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7~28题。
有人说,杜甫的眼睛是朝下看的。更准确地说,他就活在人群之中,深情凝视着那些常被当时的史学家几笔带过的人和角落。即便那是个_的国家和时代,即便自身穷困潦倒,他也没像鸵鸟般蜷缩在自己的世界_,就此颓唐消沉。
杜甫毫不设防地走向被战乱、苦难铺满的时代。安史之乱爆发,在安顿好家人后“逆行”北上,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理想投奔唐肃宗,以期修补这个国家的破碎。他
悲悯地注视着新安道上的出征者,安慰路边泪眼欲枯的送行者。他在艰难讨生的路上,还在 同情煮盐工、苦于苛役的百姓,在凄风苦雨中,他还想着全天下的人,壮呼“大庇天 下寒士俱欢颜”。
虽然这些的努力并不足以挽大厦于将倾,拯救走向衰弱的唐王朝。但他的儒式仁 爱、家国情怀让我们看到杜甫如何超越艰难困苦,与当时的百姓和国家融为一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把自己的人生活出了一番大境界。
2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风起云涌 洁身自好 流离失所微乎其微B. 风起云涌 独善其身 孤苦无依微乎其微C. 风雨飘摇 独善其身 流离失所微不足道D. 风雨飘摇 洁身自好 孤苦无依微不足道
28.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并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逻辑严密。(2分)
七、信息迁移(6分)
29. 请按照信息迁移的标准,把这段文字迁移到答题卡上。(6分)
站在两个百年的交汇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强国之路不是马拉松的终点线,而 是文明的长跑。青年人当以文明传承者为志业,让强国的精神沃土永远孕育新的栋梁。正如
冯友兰先生所言:“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
今。”
八、写作(60分)
3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人皆可成圣,非人人已是圣人。——王阳明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曾国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1. C
2. B
3. D
4. ①坊市制解体,封闭的坊市被开放性街道取代,居民可自由扩修建筑。②夜禁制松弛,夜市繁华,市民有了丰富的夜生活。③城市布局不再严格工整,适应市民生活需求。
5. D
6. A
7. ①叙述顺序:以顺叙为主,按时间顺序讲述程元吉接受任务、执行任务的过程,使故事条理清晰。②叙述视角: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能全面展现人物言行和心理,让读者了解事件全貌。
8. ①展现程元吉对革命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突出其坚定信念。②推动情节发展,促使程元吉下定决心自己想办法完成任务。③体现革命任务的艰巨和紧迫,凸显群众对革命的支持。
9. B
10. (1)秦可卿 (2)贾元春
11. BDF
12. D
13. C
14. (1)如今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布衣服却怀揣真才实学,像姜太公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
(2)所说的考察,不是只运用自己的耳闻目见,偏听某一个人的话。
15. 曹操认为选用官员可不拘品德,唯才是举;王安石认为应考察人才品德,根据品德高低任用。
16. C
17. 诗人独自吟诵到三更月出,枯木无枝却能承受寒冷。借枯木自喻,表现出诗人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屈不挠的品格。
18. B
19. B
20. C
21. D
22. A
23. A
24. (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示例: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3)示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5. A
26. D
27. C
28. ①“虽然这些…… 唐王朝” 中 “虽然” 与 “但” 搭配不当,可删去 “虽然”;②“拯救走向衰弱的唐王朝” 语序不当,改为 “拯救走向衰弱的唐王朝于既倒”。
29. 站在两个百年的交汇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强国之路不是马拉松的终点线,而是文明的长跑。青年人当以文明传承者为志业,让强国的精神沃土永远孕育新的栋梁。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
30. 略
第 10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