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人教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
课内巩固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垒(lěi) 吟啸(xiào)
衰落(shuāi)
怀瑾握瑜(yú)
B.华山(huá)
涤纶(lún)
谪居(zhé)
羽扇纶巾(?uān)
C.间隔(jiàn)
蓑衣(suō)
应和(hè)
狼狈为奸(bèi)
D.萧瑟(sè)
刹那(chà)
书卷(juàn)
料峭春风(qiào)
2.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B.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C.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放荡不羁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
C.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D.何妨吟啸且徐行
吟啸:吟咏长啸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回首向来萧瑟处
B.千古风流人物
C.便纵有千种风情
D.同行皆狼狈
5.从词的风格特点上看,下
列词句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D.杨柳岸晓风残月。
6.下列各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B.“羽扇纶巾”,“羽扇”代指诸葛亮,和周瑜一起火攻曹操,有儒将风度。
C.“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D.“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7.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
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③①⑤②④ B.③①②④⑤
C.⑤②④③①
D.①②④③⑤
8.课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惊涛拍岸,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这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绘周瑜的:小乔初嫁了,________________。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归去,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9~10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9.简要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的艺术表现力。
10.《赤壁怀古》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试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1~12题。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1.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阔达的胸襟?
12.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
课外提升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3~14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3.“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14.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面问题。
行香子 过七里滩
苏 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
( http: / / www.21cnjy.com )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①。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
①严陵,即东汉初年的严子陵,辅佐刘秀打天下以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
15.上片的头六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在描绘这幅画面时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6.本词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巡查各地时所作,在词作中寄寓了苏轼怎样的生活态度?
高考链接
(2014·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被酒①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
苏轼
总角②黎家三小童,口吹葱③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①被酒——带醉,刚喝过酒。②总角——形如今之小辫而短。 ③口吹葱叶——吹葱是一种儿童游戏。
17.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18.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参考答案
1.B【解析】华山huà。
2.B【解析】出嫁—初嫁。
3.A【解析】风流: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4.D【解析】
“狼狈”均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A项,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B项,古义:杰出的;今义:轻浮放荡的。C项,古义:指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深情;今义:①情怀,意趣;②景象,情况;③风土人情。
5.A【解析】A项是豪放风格,B、C、D是婉约风格。
6.B【解析】“羽扇”指的是周瑜。
7.A【解析】③总起句,①“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领起⑤②句。
8.(1)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 (2)雄姿英发 樯橹灰飞烟灭 (3)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
9.以“乱”修饰“穿空”之“石”,表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以“惊”修饰“拍岸”之“涛”,表现出拍击江岸的波涛汹涌奔腾,“卷起千堆雪”,“卷起”这个动词,“千堆雪”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汹涌的波涛猛拍陡峭江岸,翻卷而起形成簇簇浪花,宛如堆堆白雪。这几句诗表现出赤壁古战场的壮丽奇险,体现了词人神驰赤壁古战场的心情。
10.作者描写了大江向东奔流,浪涛
( http: / / www.21cnjy.com )汹涌,拍打着堤岸卷起层层白浪,山石嶙峋高峻等景色,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画图。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周瑜,青壮年时期就英姿勃发,才华过人,能从容指挥三军,轻而易举地大破曹兵,建立了赫赫功勋。词中所写的壮丽的山川、古代的英雄、自己壮志难酬的胸怀,以及洒酒江月的豪举,共同和谐地营造出一种壮阔、雄浑的意境。
11.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
12.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13.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14.①同意。起句“花褪残
( http: / / www.21cnjy.com )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
( http: / / www.21cnjy.com ),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15.①一幅活泼清灵、生机盎然的江面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图:一叶扁舟水中行,那荡起的双桨,如惊飞的鸿雁。天空湛蓝,水色澄碧。鱼在藻间嬉玩,清晰可见,白鹭点点,悠闲自得地在水边沙洲低飞。②动静结合、点面兼顾。
16.苏轼虽仕途多磨难,但仍轻松闲适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活着。他看透生活却不厌弃生活,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安慰。
17.《论语》
【解析】舞雩,出自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8.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
( http: / / www.21cnjy.com )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赏析】
这三首诗作于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苏轼六十四岁,已贬谪儋州(州治在今海南岛儋县)两年。他身为“罪人”,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幸得王介石等人的帮助,在城
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筑了五间泥房以居。他和当地人民有很深的感情。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就是他在当地的好友。诗篇浅易如话,毫不雕琢,又写了最粗俗的东西,但读起来使人感受的不是“浅俗”而是雅,不是“粗丑”而是美。把朴素内容写得生动而富有风趣,于毫不经意间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活泼姿态,确是大家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