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9 21:2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一)汉字与词语(每小题2分,共10分)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解释其在语境中的含义。
(1)他在演讲中zhì序井然,条理清晰,令人信服。
(2)那棵古树cuì绿欲滴,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3)她的声音清脆líng珑,像山间泉水般悦耳。
(4)这篇文章yíng绕在心头,久久不散。
(5)他神情níng重,仿佛在思考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斑斓 沉湎 锋芒毕露 锲而不舍
B. 震憾 嶙峋 相辅相成 络绎不绝
C. 斟酌 伫立 无动于衷 相辅相成
D. 诘问 蓦然 浮光掠影 相辅相成
(二)病句辨析与修改(每小题2分,共6分)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参观,使我深刻认识到科技改变生活的巨大力量。
B. 他不仅擅长写作,而且也热爱阅读各类文学作品。
C. 我们要提高对网络谣言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D. 学校举行了以“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4. 修改下列病句,使其语意明确、结构完整。
(1)由于天气原因,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
(2)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
(3)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而且是一位作家和诗人。
(三)语段填空与语境运用(每空1分,共6分)
5.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这片________的土地上,每一棵树都________地站立着,仿佛在________着过往的行人。风掠过枝头,发出________的声音,像是在诉说着________的故事。
A. 荒凉 倔强 注视 沙哑 遥远
B. 寂静 顽强 凝视 低沉 古老
C. 苍凉 挺拔 注视 清脆 神秘
D. 空旷 傲然 凝望 微弱 动人
(四)文学常识与文化积累(共8分)
6. 下列关于本单元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B. 《再塑生命的人》选自海伦·凯勒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展现了她对知识的渴望。
C. 《窃读记》作者林海音,通过细腻描写表现了对读书的热爱与执着。
D.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属于先秦诸子散文,语言质朴而富有哲理。
7. 根据提示写出下列句子的出处或作者。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______》。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______的诗句。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______的名句。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共30分)
(一)文言文阅读(选自《论语·学而》)(共15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每小题1分,共4分)
(1)学而时习之: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______
(3)吾日三省吾身:______
(4)传不习乎:______
9. 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2分,共4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
10. 结合选文,谈谈你对“君子”的理解。(不少于50字,3分)
11. 请从“学习态度”角度,谈谈你从选文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60字,4分)
(二)古诗阅读(王维《竹里馆》)(共8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2. 诗中“幽篁”“深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3分)
13. “明月来相照”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14.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独”字的理解。(不少于50字,3分)
(三)古诗文默写(共7分)
15. 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________,不亦君子乎?
(2)________,不亦说乎?
(3)________,不亦乐乎?
(4)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
(5)________,弹琴复长啸。
(6)深林人不知,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40分)
(一)课内文段阅读(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共20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一种灰色的东西,像一条小蛇,却有四脚,叫作“壁虎”……
16. 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描写的中心内容。(3分)
17. 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其作用。(4分)
18.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中,“低唱”“弹琴”有何表达效果?(3分)
19.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无限趣味”的理解。(不少于80字,5分)
20. 请从“童年视角”出发,谈谈你对百草园的感受。(不少于100字,5分)
(二)课外文段阅读(选自迟子建《寒夜生花》节选)(共20分)
夜色沉沉,窗外的雪无声地飘落,像是谁在天上撒下了一把碎玉。炉火微红,映得母亲的脸也泛着柔光。她低头缝补着一件旧棉袄,针线在指尖穿梭,仿佛缝进了整个冬天的温暖。我坐在她身边,听她讲那些古老的故事:狐狸变成的姑娘,雪地里唱歌的狼,还有被月光照亮的雪人……
那时的冬天,冷得真实,却也暖得动人。母亲的针线,是我童年最柔软的铠甲。
21. 文中“碎玉”“柔光”“铠甲”分别有何深意?(6分)
22. 请分析“针线在指尖穿梭,仿佛缝进了整个冬天的温暖”一句的表达效果。(4分)
23.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寒夜生花”这一标题的理解。(不少于100字,5分)
24. 请从“亲情”角度,谈谈你对母亲形象的认识。(不少于100字,5分)
四、写作表达(共50分)
25. 写作题(任选一题,50分)
题目一:那一刻,我读懂了______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内容真实,情感真挚,语言生动,不得抄袭。
题目二:以“我与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本单元所学内容,围绕“读书”展开,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 汉字与词语
(1)秩:秩序,条理分明。
“秩”指有条理、有次序,常用于描述行为或状态井然有序。
(2)翠:青绿色,形容颜色鲜亮。
“翠”常用于描写植物或自然景物,突出其鲜活、明亮的色彩。
(3)玲:形容声音清脆悦耳。
“玲”常用于形容声音,如“玲玲作响”,突出声音的清脆动听。
(4)萦:缠绕,盘旋不去。
“萦”多用来形容思绪、声音等在心头久久不散的状态。
(5)凝:集中,神情专注。
“凝”在此表示神情集中、严肃,常用于描写思考或沉思的状态。
2. 错别字辨析
C
A项“锋芒毕露”正确;B项“震憾”应为“震撼”;C项全部正确;D项“浮光掠影”正确。
3. 病句辨析
D
A句缺主语,应删去“通过”;B句“不仅……而且”结构重复;C句“辨别能力”与“防范意识”搭配不当;D句无语病。
4. 病句修改
(1)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大面积延误。
删去“导致”,避免主语缺失。
(2)这次活动使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
删去“通过”,使主语明确。
(3)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还是一位作家和诗人。
“而且”改为“还是”,避免重复。
5. 语段填空
B
“寂静”与“深林”呼应,“顽强”体现树的坚韧,“凝视”更贴合“注视”意境,“低沉”与“风”相配,“古老”与“故事”契合。
6. 文学常识
D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非“先秦诸子散文”,D项表述不准确。
7. 名句默写
(1)《论语》
(2)王勃
(3)文天祥
(4)《饮酒》
二、古诗文阅读
8. 词语解释
(1)按时
(2)生气
(3)反省
(4)复习
9. 句子翻译
(1)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
(2)替别人谋划事情却没有尽心尽力吗?
10. 君子理解
君子是指有道德修养、宽容大度、不计较他人误解的人。
“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了君子的胸襟与修养。
11. 学习启示
学习应持之以恒,及时复习;要善于反思,查漏补缺;与朋友交流可共同进步。
12. 意境分析
“幽篁”“深林”营造了幽静、空灵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独处时的宁静与淡泊。
13. 情感表达
表达了诗人与明月为伴、与天地为友的孤独而高洁的情怀。
14. “独”字理解
“独”并非寂寞,而是超脱尘世的自在与宁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丰盈与独立。
三、现代文阅读
16. 内容概括
描写了百草园中泥墙根一带的昆虫世界,展现童年生活的趣味。
17. 描写方法
运用了视觉(碧绿、紫红)、听觉(长吟、低唱)、触觉(光滑)等描写,增强画面感。
18. 表达效果
拟人手法赋予昆虫以人的行为,生动表现了百草园的生机与趣味。
19. “无限趣味”理解
“无限趣味”不仅是自然的趣味,更是童年心灵的自由与纯真,是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
20. 童年视角感受
从童年视角看,百草园是一个神秘而丰富的世界,每一片叶子、每一只虫子都充满故事,令人流连忘返。
21. 词语深意
“碎玉”象征雪的纯洁与美丽;“柔光”象征母爱的温暖;“铠甲”象征母亲给予的安全感。
22. 表达效果
比喻手法将针线比作温暖,细腻表现了母亲的爱如炉火般渗透进孩子的生命。
23. 标题理解
“寒夜生花”象征在寒冷中孕育出温暖与希望,母亲的爱如花朵在寒夜中绽放,照亮童年的记忆。
24. 母亲形象
母亲温柔、坚韧、细腻,她用一针一线缝补生活,用故事温暖孩子的心灵,是寒夜里最亮的灯火。
四、写作表达
略(作文需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根据评分标准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