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案 (表格式)人教版(2024) 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2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案 (表格式)人教版(2024) 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19 21:1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授课PPT、生态系统图片素材、食物链/网练习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描述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2.阐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之间传递。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认识到生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形成尊重生命、爱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
2.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1. 描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联;
2. 理解能量不可循环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情境: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大规模捕杀麻雀(列为“四害”),导致虫灾爆发、农业受损。 问题链: 麻雀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次级消费者) 此案例说明生态系统存在什么规律?(生物相互制约,维持平衡)
新课讲解 (一) 生态系统的概念 直观感知:展示草原、森林等图片,引导学生列举生物与非生物成分。 归纳定义: 生态系统= 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辨析练习(PPT展示): 一块农田 → 生态系统 一条小丑鱼 → 个体 池塘中的水 → 非生物部分 (二) 生态系统的组成 角色分析(案例:啄木鸟捕虫+真菌分解树桩): 角色功能实例生产者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植物消费者直接/间接依赖有机物昆虫、啄木鸟分解者分解有机物→无机物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提供物质/能量基础阳光、水、空气
核心关系: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相互依存,通过物质循环形成闭环(如:有机物→无机物→植物吸收)。 (三) 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构建: 规则:起点(生产者)→ 箭头指向捕食者(如:草 → 虫 → 鸟)。 练习:书写3条正确链式,辨析错误案例(如箭头反向)。 食物网深化: 活动:分组绘制教材P86草原食物网(共11条链),讨论: 问题:若蛇数量锐减,猫头鹰、青蛙、鼠的数量如何变化? 结论:从理论上分析,假如蛇的数量大大减少,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青蛙、鼠、食虫鸟的数量会增加;各种生物的数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总结: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四) 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质循环(以碳为例): 路径:大气CO → 植物光合作用→ 有机物 → 消费者/分解者 → 呼吸作用→ CO 特点:循环利用(图示循环箭头)。 能量流动: 路径:太阳能 → 生产者(化学能)→ 消费者(食物链传递)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思考:为何能量无法循环?(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
课堂小结 生态系统 ├─ 概念:生物群落 + 无机环境 ├─ 组成 │ ├─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 └─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 ├─ 营养结构:食物链 → 食物网 └─ 功能 ├─ 物质循环(如碳循环) └─ 能量流动(单向、递减)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
教学反思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