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21、智取生辰纲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水浒传》的主题、成就,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分析讨论双方斗智斗谋的过程 。 2、分析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故事情节;概括杨志思想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与学互动设计 教学札记
课前准备及预习:1、了解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常识及第十二回到十七回的内容。这几回写了杨志失花石纲丢官,杀人被充军,比武获重用,押送生辰纲,落草宝珠寺。2、观看电视剧《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片段。3、结合《金榜》第75页“日积月累”部分,扫清课文的字词障碍。 第一课时【预习·导入】1、新课导入: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出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来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板书标题、作者)(展示学生1导入,并提问“请问大家对作者了解吗?”学生举手回答,展示学生2板书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学生展示2,简要板书)(1)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2)《水浒传》四大名著之一。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3、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学生展示3,课前板书好或用投影)。窥望(kuī) 趱行(zǎn) 怄气(òu) 聒噪(ɡuō) 嗔怒(chēn)
恁地(nèn) 干系(xì) 勾当(ɡòudàng) 撇下(piē) 怨怅(chànɡ)
计较(jiào) 兀自(wù) 尴尬(ɡà) 逞辩(chěnɡ) 4、文中主要人物介绍(学生展示4,教师适当补充):提问,哪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杨志这个人物 (有谁能给我们介绍本文之前关于杨志这个人物的经历?)杨志,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七位,梁山军马里做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排行第三。林冲来到梁山,王伦不容,要他先下山取“投名状”杀一人上山。不想正巧碰见青面兽杨志,两人拔刀大战三十余回,不分胜负。原来杨志是杨老令公杨家将的后代,本来是殿帅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畏罪逃避。与林冲不打不相识,被王伦一起邀上梁山。但杨志一心想到东京找个官做,不肯入伙。杨志在东京花光了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为梁中书护送生辰纲去东京,又被晁盖等所劫。杨志无奈和鲁智深打上二龙山,做了山寨之主。后归了梁山泊。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故。【交流·提升】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提问,由展示学生5完成,同组同学适当板书。)(1)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明确:主要人物:杨志、老督管、虞侯、军健
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2)课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明确:杨志押送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夺取生辰纲。(3)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明、暗两线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起?明确:杨志押送金银担——明线吴用智取生辰纲——暗线这两线在六月初四当午,黄泥岗松林交接在一起。(4)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明确: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杨志与军健、虞侯、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梳理·总结】1、教师对这节课展示组同学的表现简单点评。2、老师提问: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同学们觉得课文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明确: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也这般罗唣”)七雄贩枣蒙杨志;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三部分:故事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四部分:故事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五部分:故事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检测·反馈】学生就课文内容和结构绘制思维导图,小组交流后在全班展示。(可利用实物投影)【课后作业】完成《金榜》“日积月累”和“观其大略”部分。第二课时【预习·导入】展示一:检查复习巩固情况。听写词语,然后解释(口头解释,但必须准确):窥望(kuì) 剜口(wān) 呕死(ǒu) 聒噪(ɡuō) 嗔怒(chēn) 省亲(xǐnɡ) 恁地(nèn) 干系(xì) 勾当(ɡòu) 撇下(piē) 怨怅(chànɡ) 计较(jiǎo)兀自(wù) 尴尬(ɡà) 逞辩(chénɡ) 朴刀(pō)【交流·提升】析人物形象: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展示二:1、晁盖、吴用等人用“智”劫取生辰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金榜》第76页“合作探究”1,完成填表题。)展示组同时完成简要板书:晁盖吴用等人胜利的原因:天时、地利、人和。计谋:乔装-----稳住对手诱饵-----佯争酒、佯不卖下药-----巧下药,麻翻对手2、为什么一个精明、谨慎的杨志押送生辰纲仍然不免失败呢?(教师适当提示:可从杨志的性格缺陷、失天时、失地利、失人和几个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明确:(1)没有处理好内部关系;(2)急功近利欠理智;(3)对方的计谋太高明。3、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杨志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明确:精明、谨慎、能干、多智;蛮横、刚愎自用、自私、官迷(不必苛求词语相同,能够概括杨志的性格即可。)4、对比而言,小说中晁盖、吴用等人的群体形象是怎样的?明确:小说运用衬托的手法成功地塑造出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阮氏三兄弟八位英雄的群体形象: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整部小说在这里开始转折,由个体斗争转向集体斗争。析环境描写:展示三: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明确: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一是指天气酷热,为下文的众人行动困难,军士买酒解渴埋下伏笔;二是指黄泥岗上松树林内,交待劫生辰纲的地点。 社会环境:一方面是指当时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如白胜歌中所唱“农夫心内如汤煮,王孙把扇摇”;另一方面是指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量你个遭死的军人”“芥菜子大小的管职,值得恁地逞能”,揭示了内部的矛盾,交待了冲突的内因也暗示了杨志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小说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一方面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则烘托人物性格与暗示人物命运。具体来说:渲染气氛,增强实感。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挑夫如何不怨?烘托心理,形神毕现。“众军人看那天时……其时那热不可当”,军健之怨怒怅恨,一一道出。转换场景,发展情节。“赤日炎炎似火烧”,众军汉口渴难当,白胜所唱山歌恰好唱入众军汉之耳,下一个场面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梳理·总结】一、研讨本课写作特色。妙用伏笔杨志 ( https: / / www. / s wd=%E6%9D%A8%E5%BF%97&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_blank )痛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
如:杨志 ( https: / / www. / s wd=%E6%9D%A8%E5%BF%97&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_blank )极知天下不太平,不肯去,又不得不去,去而却又为一都管,两虞候掣肘。晃盖,吴用 ( https: / / www. / s wd=%E5%90%B4%E7%94%A8&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_blank )等人团结一心,胸有成竹,而杨志 ( https: / / www. / s wd=%E6%9D%A8%E5%BF%97&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_blank )率众却矛盾激化,众叛亲离。。。。。
2,妙用环境烘托
3,妙用叙事角度
课文标题是“智取生辰”,文章却从杨志等人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这样就造成发一种“明防”而“暗夺”的效果,使故事叙述更加曲折,甚至令读者如堕云里雾里,直至结尾补叙其中缘由,这才豁然开朗,令人叫绝。
4,从人物塑造上来看,妙用矛盾冲突。二、本课小结《水浒传》是文学艺苑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在官逼民反的时代,一个个勇武过人、智谋超群、胸襟豁达的英雄勇敢“出手”,他们装点了历史的天空。和平幸福的新时代,让我们用聪明才智、浩然正气为建设祖国甘挑重任、扶危济困、勇于“出手”,用我们的一腔热血谱写祖国的未来!【检测·反馈】拓展延伸。杨志和吴用的斗智让我想起了《三十六计》,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本文运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几计 明确:瞒天过海-------伪装商客 以逸待劳-------林中休息 声东击西-------吴用下药 浑水摸鱼-------送枣 欲擒故纵-------不肯卖酒【课后作业】完成本课《金榜》相关习题。板书设计 ( http: / / image. / search / detail ct=503316480&z=undefined&tn=baiduimagedetail&ipn=d&word=%E6%99%BA%E5%8F%96%E7%94%9F%E8%BE%B0%E7%BA%B2%E6%9D%BF%E4%B9%A6%E8%AE%BE%E8%AE%A1%E9%92%A2%E7%BB%93%E6%9E%84%E5%9B%BE&step_word=&ie=utf-8&in=&cl=2&lm=-1&st=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cs=238362606,389326718&os=738702123,2202214644&simid=3376824927,205684955&pn=2&rn=1&di=22220&ln=196&fr=&fmq=1570841520387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0,0&istype=0&ist=&jit=&bdtype=0&spn=0&pi=0&gsm=0&objurl=http%3A%2F%2Fwww..cn%2Fczyw%2Fccywwd%2F201008%2FW020100823553258548588.gif&rpstart=0&rpnum=0&adpicid=0&force=undefined" \t "_blank )
教学反思
PAGE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