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3.植物妈妈有办法
第一单元·阅读
部编版语文(新教材)二年级上册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一
小朋友们,你们旅行过吗?乘坐的什么交通工具?
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植物是怎么去旅行的吗?植物妈妈的办法可多啦!
激趣导入
植物妈妈有办法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任务二
要求: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生字、词语、句子,多读几次。
2.圈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3.读完数一数:这首诗歌一共有几个小节?
初读课文
1
2
3
4
5
这首诗歌共有( )个小节。
6
6
平舌音:
送 钻 粗
植 如 旅 准 备 送 纷 挂 挺 钻 底 炸 离 观 粗 得
zhí rú lǚ zhǔn bèi sòng fēn guà tǐng zuān dǐ zhà lí guān cū dé
后鼻音:
送 挺
前鼻音:
准 纷 钻 观
翘舌音:
植 准 炸 如
认读生字
顶——底
反义词识字法
细——粗
识字技巧
植 纷 识 啪
形声字
左形右声
识字技巧
暑假里,李丽离开家,独自一人去旅行。
情景识字法
识字技巧
为
wéi
wèi
为什么
为何
四海为家
成为
蒲公英的种子随风而去,四海为家。
为什么星星会在晚上出现?
多音字
识字技巧
多音字
识字技巧
得
děi
dé
得到
得意
就得
非得
de
打得好
写得好
只要认准目标,就得坚持到底,不轻易放弃。
小明不仅字写得好,球也打得好。
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奖杯。
蒲公英去旅行
如
炸
察
植
刺
离
旅
纷
备
识字游戏
认读词语
办法
如果
已经
长大
四海为家
娃娃
只要
皮毛
那里
知识
大声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具体写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把它们画出来。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苍耳妈妈
豌豆妈妈
蒲公英妈妈
石榴妈妈
你认识这几种植物吗?
拼读课文,探究方法
学习任务三
大声读诗歌第一小节,说说“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植物的旅行”?
品读课文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旅行又用什么办法?
漂泊在外,居无定所,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
指传播种子。
最后一句,要怀着好奇的心情读出疑问的语气。
品读课文
和同桌一起朗读诗歌第二小节,圈画出蒲公英妈妈是怎样让孩子旅行的。
品读课文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什么是“降落伞”?有了这个“降落伞”就能传播种子吗?
品读课文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降落伞”指的是蒲公英果实上的绒毛。
品读课文
蒲公英的种子藏在伞一样的绒球里,风一吹,就飞到其他地方。
百科常识
蒲公英妈妈靠风吹传播种子。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想象一下,风吹过长满蒲公英的山坡,孩子们离开妈妈时的情景。
要读出妈妈的爱意、孩子们的欣喜和快乐。
默读诗歌第三小节,说一说苍耳妈妈用什么办法让孩子旅行。
品读课文
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什么是“带刺的铠甲”?
品读课文
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品读课文
古代士兵打仗时穿的铁做的衣服。
苍耳的外皮坚硬,刺上带钩。
比喻
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朗读指导
苍耳妈妈靠动物帮忙传播种子。
要读出妈妈的爱意、孩子们的欣喜和快乐。
大声朗读诗歌第四小节,看看石榴妈妈是怎么传播种子的。
品读课文
石榴妈妈的胆子挺大,
它不怕小鸟吃掉娃娃。
孩子们在鸟肚子里睡上一觉,
就会钻出来落户安家。
石榴妈妈的胆子真大!
品读课文
石榴的果实成熟时会散发出甜甜的气味,吸引小鸟其拿来取食。小鸟飞向四面八方,石榴种子就随着粪便排出体外,落地生根发芽。
百科常识
石榴妈妈的胆子挺大,
它不怕小鸟吃掉娃娃。
孩子们在鸟肚子里睡上一觉,
就会钻出来落户安家。
朗读指导
要读出妈妈的爱意、孩子们的欣喜和快乐。
石榴妈妈靠动物粪便传播种子。
默读诗歌第五小节,看看豌豆妈妈是怎么传播种子的。
品读课文
豌豆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品读课文
豌豆成熟后,豆荚在阳光下晒干,会因外壳收缩不均而 “啪” 地炸开,将种子弹射出去。这些种子落地后,若环境适宜便会生根发芽,这种弹射方式能让后代更好地生长。
百科常识
豌豆妈妈靠自身弹射传播种子。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豆荚炸开,孩子离开妈妈。
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一句好,写出了豆荚炸开时的声音,以及孩子们离开妈妈时的动作及愉快的心情。
比较句子
豌豆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朗读指导
要读出妈妈的爱意、孩子们的欣喜和快乐。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更多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呢?一起来读一读第六小节吧!
品读课文
品读课文
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
不信你就仔细观察。
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
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仔细观察
摸一摸 闻一闻
观察时除了仔细看,还可以做什么?
品读课文
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
不信你就仔细观察。
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
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反义词
近义词
AABB式词语
许许多多
高高兴兴 进进出出
花花绿绿 快快乐乐
说说笑笑 开开心心
拓展延伸,学写生字
学习任务四
回顾全文,归纳文中的几位植物妈妈是通过哪些方法传播种子的,连一连。
回顾归纳
回顾归纳
植物妈妈为了让自己的后代生生不息,用很多方法传播种子。它们从不抱怨环境的不利,而是积极改变自己,巧妙的利用环境。
水传播:椰子成熟以后,椰果落到海里,随海水漂到远方。
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风传播:蒲公英、杨树、柳树的种子表面有绒毛,可以借助风力飞翔。
动物传播:苍耳可以附着在动物的皮毛上到处传播;松子是在松鼠储存过冬粮食时被带走的。
自身传播:大豆、油菜、芝麻等植物的果皮在太阳烘烤下爆裂,种子被弹射到远处。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仿照课文说一说。
拓展延伸
示例:
柳树妈妈有办法,
她请风婆婆来帮忙。
孩子们乘着风飘啊飘啊,
处处都能来安家。
拓展延伸
椰子树妈妈有办法,
它把家安在大海边。
只要孩子成熟落入水中,
就能跟着海水到岸边发芽。
示例:
如
rú
jīng
qīng
fā
已
yǐ
经
轻
发
dù
肚
左右结构
bié
别
娃
更
wá
gèng
半包围结构
识
shí
独体字
学写生字
音序:R 笔画:6画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女
组词:如果 如何 自如
书写提示:“女”两撇平行,横画左伸,“口”略小。
rú
学写生字
音序:Y 笔画:3画
结构:独体字 部首:已
组词:已然 而已 万不得已 书写提示:“已”不封口,竖弯钩向上。
yǐ
学写生字
音序:J 笔画:3画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纟
组词:已经 经常 经过 书写提示:“纟”起笔稍高,“工”两横平行,竖画宜短。
jīng
学写生字
音序:B 笔画:7画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刂
组词:告别 分别 送别 书写提示:“口”偏小,“刂”竖钩挺直。
bié
学写生字
音序:W 笔画:9画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女
组词:娃娃 女娃 娃子 书写提示:“女”横画左伸,“圭”,多横平行,上下对正。
wá
学写生字
音序:Q 笔画:9画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车
组词:轻快 轻松 年轻 书写提示:左窄右宽,“工”竖画正直,下横稍长。
qīng
学写生字
音序:F 笔画:5画
结构:半包围结构 部首:又
组词:出发 发生 发明 书写提示:末点靠右,撇画伸展,捺画伸展。
fā
学写生字
音序:D 笔画:7画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月
组词:肚子 肚皮 肚量 书写提示:“月”左连右断,“土”末横稍长。
dù
学写生字
音序:G 笔画:7画
结构:独体字 部首:一
组词: 更加 更好 打更 书写提示:首横稍短,撇捺伸展。
gēng
学写生字
音序:S 笔画:7画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讠
组词:知识 识记 识别 书写提示:左窄右宽,“口”略小,撇点呼应。
shí
学写生字
1.在田字格里抄写生字。
2.想象自己是“植物宝宝”,用第一人称说一段话,介绍自己离开妈妈的过程(如“大家好,我是苍耳宝宝。妈妈给我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我就能去远方旅行……”)。
布置作业
学好语文
快乐成长/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3.《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
课题 植物妈妈有办法 统编版 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课时
学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科学童话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文章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植物传播种子的过程描绘得充满童趣,既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奥秘,激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植物有一定的日常认知,见过蒲公英、苍耳等植物,但对它们传播种子的方法了解较少。在语言学习上,已能借助拼音朗读诗歌,认识一些简单的生字,但对多音字(如“得”)、形声字的掌握还需加强;对拟人化表达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对植物传播种子方法的归纳和梳理能力。 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参与游戏、朗读等互动活动,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植物传播种子的奥秘。
课时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感受诗歌的趣味性和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对植物的喜爱和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热情,培养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语言运用
认读“植、如、旅”等生字,掌握前鼻音、后鼻音及平翘舌音的发音;理解“四海为家、纷纷出发、带刺的铠甲”等词语。学习多音字“得、为”的用法。 思维能力
梳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培养归纳和推理能力。通过拓展想象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发展联想能力。 审美创造
体会诗歌中拟人、比喻手法的妙处,尝试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植物传播种子的过程。绘制植物传播种子的图画,培养图文转化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生字词,读通诗歌,了解文中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难点
理解诗歌中拟人、比喻手法的作用,如“降落伞”“带刺的铠甲”等;梳理植物传播种子的不同方式并进行区分。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朗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直观演示法、游戏法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任务一 谈话激趣 导入新课 1.情境创设: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行吗?在旅行的时候,你们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的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如公交车、火车、飞机等) 引发思考:我们人类旅行有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那植物们也想“旅行”,它们又会用什么办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趣的诗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起去探索植物妈妈的秘密。 3.板书课题,带领学生齐读课题。 积极参与谈话,分享自己旅行的经历和使用的交通工具,对植物的“旅行”产生好奇。 齐读课题。
评价任务 课堂参与积极性:☆☆☆ 对课题的兴趣度:☆☆☆
设计意图 通过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熟悉的旅行话题入手,自然过渡到植物的“旅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习任务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初读要求: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诗歌,遇到难读的生字、词语、句子,多读几次。 (2)圈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3)读完数一数:这首诗歌一共有几个小节? 2.生字教学: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区分前鼻音、后鼻音、平翘舌音。 (2)交流识字技巧: ①反义词识字法: 顶——底、细——粗。 ②形声字分析: 植、纷、识、啪(左形右声)。 ③情景识字法:结合“暑假里,李丽离开家,独自一人去旅行”这句话,认识“旅、离”等字。 ④学习多音字“得”:对比“就得(děi)”“得到(dé)”“打得好(de)”的用法,举例造句。 ⑤学习多音字“为”:对比“成为(wéi)”“为什么(wèi)”的用法,举例造句。 3.识字游戏:“蒲公英去旅行”游戏,出示带有生字的蒲公英图片,学生读准字音并组词,就可以帮助“蒲公英”去旅行。 4.认读词语:出示“办法、如果、已经、长大、四海为家、娃娃、只要、皮毛、那里、知识”等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 5.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具体写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把它们画出来。 按要求自读诗歌,圈画生字,标注难读字音,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认读生字,跟同桌积极交流识字技巧。 积极参与识字游戏和词语认读,再读诗歌后说出诗歌的小节数。 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诗歌中讲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石榴妈妈、豌豆妈妈。
评价任务 生字认读准确率:☆☆☆ 多音字用法掌握:☆☆☆ 诗歌朗读流利度:☆☆☆ 整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 通过初读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借助多种识字技巧和游戏,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为深入学习诗歌打下基础。
学习任务三 品读课文 探究方法 1.大声读诗歌第一小节,说说“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植物的旅行”?最后一句,要怀着好奇的心情读出疑问的语气。 2.探究蒲公英传播种子的方法: ①同桌一起朗读诗歌第二小节,圈画出蒲公英妈妈让孩子旅行的办法。 ②提问:“降落伞”指的是什么?蒲公英的种子是怎样传播的? ③结合图片和动画,让学生了解蒲公英种子上的绒毛像降落伞,风一吹就会飘向远方。 ④朗读指导:读出妈妈的爱意和孩子们出发时的欣喜、快乐。 3.探究苍耳传播种子的方法: ①默读诗歌第三小节,说一说苍耳妈妈用什么办法让孩子旅行。 ②提问:“带刺的铠甲”指的是什么? ③展示苍耳的图片,让学生明白苍耳的外皮坚硬且带刺,能挂住动物的皮毛,从而被带到其他地方。 ④朗读指导:读出苍耳妈妈办法的巧妙和孩子们旅行的快乐。 4.探究石榴传播种子的方法: ①大声朗读诗歌第四小节,看看石榴妈妈是怎么传播种子的。 ②引导学生理解:石榴的果实成熟后,小鸟吃了果实,种子会随着小鸟的粪便排出体外,落到地上生根发芽。 ③朗读指导:读出石榴妈妈的“胆大”和孩子们落户安家的喜悦。 5.探究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 ①默读诗歌第五小节,了解豌豆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 ②结合图片和讲解,让学生知道豌豆成熟后,豆荚在太阳的暴晒下会炸开,种子被弹射出去。 ③比较句子:“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和“豆荚炸开,孩子离开妈妈。”体会第一句的生动之处(写出了声音、动作和心情)。 ④朗读指导:读出豌豆妈妈办法的巧妙和孩子们离开时的活泼。 6.学习第六小节: ①朗读第六小节,思考: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更多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呢? ②引导学生明白要仔细观察,观察时除了看,还可以摸一摸、闻一闻。 ③积累AABB式词语:许许多多、高高兴兴、进进出出等。 大声朗读诗歌第一小节,小组交流,理解“四海为家”意思是“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植物的旅行”指“植物传播种子”。 和同桌一起朗读第二小节,圈画出“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结合PPT中蒲公英的图片,理解“白色的绒毛就是蒲公英的‘降落伞’”,并模仿“风一吹”的动作,张开手臂说“孩子们像小伞兵一样飘走了”。明确蒲公英妈妈靠风吹传播种子。 带着轻快的语气朗读,同桌之间互相评价“是否读出了快乐”。 默读第三小节后,明确“苍耳妈妈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挂在动物的皮毛上旅行”,并指着苍耳图片上的尖刺说“这就是铠甲”。 主动上台触摸老师准备的苍耳实物(或模型),感受刺的坚硬。 明确苍耳妈妈靠动物帮忙传播种子。 朗读时,读出苍耳妈妈的骄傲,和苍耳宝宝的兴奋语气,突出“挂住、出发”等词语的节奏感。 大声朗读第四小节,用波浪线画出“石榴妈妈的胆子挺大,她不怕小鸟吃掉娃娃。孩子们在鸟肚子里睡上一觉,就会钻出来落户安家”。 明确石榴妈妈靠动物粪便传播种子。 朗读时,重读“胆子挺大”“睡上一觉”,读出石榴妈妈的“勇敢”和种子的“安心”,全班比赛“谁读得最有画面感”。 默读第五小节后,小组讨论“豌豆妈妈的办法”。 图文结合,明确豌豆妈妈靠自身弹射传播种子。 对比“豆荚炸开,孩子离开妈妈”和原文“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时,明确“原文有声音和动作,更像小朋友在玩”,并边做“蹦跳”动作边朗读,体会活泼的语气。 齐读第六小节,并圈出“仔细观察”“粗心”等词。 结合生活经验举例:“我观察过小草,它的种子很小,风一吹就跑”,并主动说“我要做细心的小朋友,多观察植物”。 积累AABB式词语,并尝试造句“我开开心心地观察植物”。
评价任务 信息提取准确性:☆☆☆ 对植物传播方法的理解程度:☆☆☆ 朗读情感表现力:☆☆☆
设计意图 通过逐节品读诗歌,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结合图片、动画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通过朗读和句子比较,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生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任务四 拓展延伸 学写生字 1.回顾全文:归纳文中几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进行连线练习。 2.拓展思考: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仿照课文说一说(如柳树靠风传播、椰子靠水传播等)。 3.总结:植物妈妈的办法真多呀,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更多大自然的奥秘。 4.书写指导: (1)观察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如“如、已、经、别、娃、轻、发、肚、更、识”)的结构和笔画占格位置。 (2)教师重点指导关键笔画的书写,如“已”不封口,“女”字旁的写法等。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临写。 (4)展示学生书写作品,进行评价。 回顾全文时,积极参与“连线游戏”。 (蒲公英——风传播、苍耳——动物传播、石榴——动物传播、豌豆——自身弹射传播)。 拓展思考“其他植物的办法”时,结合课前预习或生活观察发言。 观察生字结构和笔画的占格位置。 书空、描红、临写。 书写,参与小组或班级展评。
评价任务 对植物传播方法的归纳能力:☆☆☆ 拓展表达的合理性:☆☆☆ 生字书写规范性:☆☆☆
设计意图 参与连线练习,回顾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积极思考并分享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仿照课文进行表达。观察生字的写法,按照指导进行书写练习,参与书写评价。
布置作业 强化巩固 1.分层作业: 基础题:在田字格里抄写本课生字各3遍。 拓展题:回家后观察身边的植物(如狗尾草、柳树、椰子等),用文字或图画记录1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注明观察时间和现象。 2.作业要求: 基础题书写规范,拓展题注重想象,突出特点。 记录作业内容,明确要求。 每个生字抄写3遍,注意笔画顺序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仔细观察,用文字写下观察结果,比如“2025年9月17日,我看到风吹柳树,种子像小伞一样飘走了”;或者画出种子和传播的样子,旁边用简单文字标注。
评价任务 书写规范性:☆☆☆ 表达逻辑性:☆☆☆
设计意图 分层作业兼顾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学生能力的拓展,让学生在书写和绘画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作业设计
1.基础题:在田字格里抄写本课生字各3遍。 2.拓展题:回家后观察身边的植物(如狗尾草、柳树、椰子等),用文字或图画记录1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注明观察时间和现象。
板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板书设计
蒲公英——降落伞——风 苍耳——带刺的铠甲——动物皮毛 石榴——被小鸟吃——动物粪便 豌豆——豆荚炸开——自身弹射 仔细观察,探索奥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以“旅行”为话题切入,结合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展开联想,自然过渡到“植物的旅行”,有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猜谜、谈话等互动形式充分调动了课堂参与度,多数学生能带着好奇心主动进入文本学习。 2.借助蒲公英、苍耳等植物的图片、动画,以及“降落伞”“带刺的铠甲”等比喻的具象化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歌中的拟人、比喻手法。例如,通过触摸苍耳模型,学生直观感受到“带刺的铠甲”的特点,对“挂住动物皮毛”的传播方式印象深刻。 不足之处: 少数学生在连线练习中混淆“苍耳”和“石榴”的传播方式,对“动物粪便传播”的科学性理解不到位,说明对“小鸟吃果实→种子存活→排出发芽”的链条梳理不够细致。 改进方向: 增加“植物种子传播”的微视频,动态展示石榴种子在鸟体内的“旅行过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