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热点聚焦
2025年1月30日,正值大年初二,四川省资中县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故。一名10岁左右的男孩将点燃的鞭炮扔进化粪池中,瞬间引燃了化粪池内的沼气,引发剧烈爆炸。这场爆炸波及了停放的多辆高级轿车,包括林肯、雷克萨斯、奥迪、路虎和保时捷等知名品牌,车辆被炸得面目全非,现场一片狼藉。
小孩点燃沼气池引发沼气爆炸
热点聚焦
涉事男孩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家长是否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的他人损害,由其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在这个案例中,男孩作为未成年人,其监护人需要对事故造成的损失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同时,若能证明市政或物业对下水道管理存在疏忽,如未及时检测清理沼气、无警示标识等,市政或物业也可能需承担一定责任。
认识民法典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
第十课 走进民法典
一、生活万花筒—初识民法典
二、时代里程碑—揭秘民法典
三、行动指南针—践行民法典
目录
民法典/人民美好生活的法治保障
生活万花筒
—初识民法典
第一部分
民法典/人民美好生活的法治保障
重要性/地位: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 “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民法典与我们的一生密切相关。
案例一
小王行至某6层居民楼下,被住户扔下的空酒瓶砸成重伤。因无法确定具体侵权人,小王将3层至6层住户全部告上法庭。3层、5层住户提供了案发时段家中无人的证据。
民法典 第1254条: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
法院判决4层、6层住户承担侵权责任。
案例二
小孙花费5000元购买了一部手机,回家途中不慎遗失,后根据手机定位功能确定手机在李某家中,遂与其交涉。李某表示已将手机扔掉,且无法找回。
民法典 第314条: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第316 条: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见协商不成,小孙诉至法院,法院判决李某赔偿小孙经济损失5000 元。
思考:两则案例中民法典分别是在
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什么关系?由此说明了什么?
探究与分享
人身关系、财产关系
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笔记整理
1.初识民法典
【定义/性质】
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地位/重要性】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时代里程碑
—揭秘民法典
第二部分
民法典/人民美好生活的法治保障
漫画欣赏
民法典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民法的作用?
漫画欣赏
市场主体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平等保护各类财产权利
市场活动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保障交易安全
民法的作用?
民法典为营商环境保驾护航,让社会更加和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
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百八十五条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千零四十三条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思考:《民法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诚信
和谐、文明、友善
和谐
平等、公正、法治
法治、友善
(1)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民法典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3)民法典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笔记整理
2.实施民法典的意义
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3.与社会主义核心价观的内在联系
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行动指南针
—践行民法典
第三部分
民法典/人民美好生活的法治保障
探究分享
方某遗失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随即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当捡到公文包的赵某找到方某归还公文包时,方某却拒绝支付悬赏费用。因沟通未果,赵某遂将方某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判决方某向赵某支付一千元酬金。
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找出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决的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七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知识拓展
民法典确立了六项基本原则
小试牛刀
情境与原则匹配:
1.商家隐瞒商品缺陷出售,违反______原则。
2.合同签订时一方被威胁,违背______原则。
3.工厂污染环境被判赔偿,体现______原则。
诚信
自愿
绿色
相关链接
民法典确立绿色原则,意味着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贯穿整个民事活动。
绿色原则主要体现在民法典的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和侵权责任编等相关法律制度中。
民法典确立绿色原则
第二百九十四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噪声、光辐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
第五百零九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
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条规定:“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
民法典规定绿色原则,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法治保障。
笔记整理
3.民法典的基本原则
原因
目的
基本原则
社会成员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
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
课堂小结
地位/重要性
性质/定义
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体现对各方面权利平等的保护
平等、自愿
公平、诚信
守法和公序良俗
绿色
确立的基本原则
实施的意义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认识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