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声现象--【好题汇编】江苏五年2021-2025中考一年模拟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地区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1 声现象--【好题汇编】江苏五年2021-2025中考一年模拟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地区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7-19 21:2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 声现象
五年(2021-2025)中考(一年模拟)物理真题分类汇编,研真题,明考向。为了进一步配合广大师生复习备考,21教育重磅推出《(2021-2025)五年中考真题和一年模拟分类汇编》系列。本套资料设计科学,根据地区试题汇编,按照知识点构成情况,将试题分解组合,全面呈现各学科知识点在五年中考和一年模拟题中的考查情况,是考生掌握当地中考命题动向、熟悉中考考查方式、复习备考不可或缺的精品资料!
1.(2025 扬州)“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2.(2025 连云港)音乐课上两位同学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仅凭声音就能够分辨出不同的乐器,主要是因为它们声音的(  )
A.音色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调不同 D.声速不同
3.(2025 苏州)苏州评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中常用到琵琶、三弦等乐器,如图所示。当演奏者拨动琴弦时,弦因     而发出声音,且拨的力度越大,声音的     越大;听众能分辨出琵琶和三弦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不同。
4.(2024 宿迁)开考前,考点广播都要播放人文提醒,广播用的喇叭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传播速度 D.音色
5.(2024 徐州)如图所示,我国贾湖遗址出土的鹤骨笛,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打孔的鹤骨可以吹奏出音乐。按住不同的孔,吹奏的声音有不同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音量
6.(2024 无锡)歌曲《东方红》简谱中有如下片段:,其中的数字符号表示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
7.(2024 镇江)琴、瑟是中国古代乐器,《诗经》中记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奏乐时听众能分辨出琴和瑟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
8.(2024 南京)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B.用更大的力敲鼓可以改变鼓面振动的频率
C.根据响度可以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D.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9.(2024 常州)如图所示,拨尺发声实验中,多次改变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尺端,尺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主要指其(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声速不同
10.(2024 南通)南通板鹞风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面缀满大小不一的哨口,如图。风筝升空后哨口发出低、中、高音,声音的这一特征指的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11.(2024 扬州)上课时,老师调节扩音器的音量旋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传播速度
12.(2024 苏州)如图所示,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边上,保持伸出桌边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是(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13.(2024 镇江)汽车鸣笛是由于喇叭     发声,声音通过     传入人耳,如图在高架路某些路段两侧设有板墙,其作用是在     控制噪声。
14.(2024 泰州)“水韵江苏 梅香泰州”2024央视戏曲频道元宵特别节目在泰州望海楼景区录制。录制现场,京胡发出的声音是由发声体     产生的,琴师演奏时用手按压弦的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15.(2024 常州)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发声喇叭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声音晃动。喇叭的纸盆由于     产生声音,声音通过     传播到烛焰处,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具有     。
16.(2024 盐城)在音乐会演奏前,双簧管乐手发出A音,其他乐手都要以这个A音为基准对其乐器进行校音,这是利用了A音的     。双簧管发出的声音通过     传到观众耳朵。
17.(2024 苏州)为了研究声波、电磁波能否在真空中传播,小明将手机A的“背景灯光提示”功能(手机接收到信号后有灯光显示)和“来电铃声”功能打开后悬挂在密闭的真空罩中罩好。连接抽气机抽气一段时间后,用手机B呼叫手机A,发现手机A灯光亮了却几乎听不到铃声。由此,小明得出结论:    能在真空中传播,    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小华却认为小明的证据不足,听不到铃声可能是罩挡住的。为了补足证据,小华的操作是     。
18.(2024 连云港)在音乐社团活动过程中,乐器发出的声音通过     传到人耳。人耳能区分钢琴和长笛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所发出声音的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声呐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具有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的。
19.(2024 无锡)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悬挂在与抽气机相连的密闭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是闹铃     产生的。用抽气机抽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测,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20.(2024 淮安)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编钟距今2400余年。敲击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由编钟     产生的;敲击不同的编钟,发出声音的     不同。
21.(2023 连云港)我们能辨别出熟悉同学的声音,从物理学角度讲,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声音的(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频率不同 D.音色不同
22.(2023 泰州)如图,古琴演奏家正在演奏名曲《高山流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琴声响度越大,它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
B.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C.拨动不同的琴弦,主要引起琴声响度不同
D.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琴弦,琴声音调不同
23.(2023 镇江)我们能分辨人工智能语音机器人模仿的是哪位歌唱家的歌声,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量 D.音调
24.(2023 无锡)如图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之一“埙”,吹奏时能发出宫、商、角、徵、羽五音,相当于现在的do、re、mi、sol、la。五音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25.(2023 南通)使用蓝牙耳机播放音乐时,为了保护听力,需要适当调小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频率 D.速度
26.(2023 淮安)通过调节蓝牙音箱上的“+”“﹣”按钮可以改变音量大小,这是改变了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
27.(2023 常州)正常灰鲸的发声频率范围为15Hz~25Hz。生物学家发现变异灰鲸Alice,其发声频率为52Hz,导致正常灰鲸“听不见”Alice的声音,如图所示为海豚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灰鲸与海豚同属海洋哺乳动物。由此推理:正常灰鲸听觉频率范围(黑色横条)很可能是(  )
A. B.
C. D.
28.(2023 镇江)空调工作时由于     会发出声音,这对我们来说是噪声,遥控器通过发射     外线将空调切换成“睡眠”模式,可以在     处减弱噪声。
29.(2023 宿迁)琴和瑟是中华民族传统乐器,通过弹拨琴和瑟的弦可以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琴和瑟可以发声,是由于弦的     产生的,能辨别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不同。
30.(2023 连云港)AI智能音箱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它让用户以语音对话的交互方式实现多项功能的操作。当对AI智能音箱发出调大声音的指令时,音箱就自动改变声音的     ,音箱内部扬声器振动的幅度     。
31.(2023 无锡)如图所示,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在竖直方向静止不动,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慢慢靠近并接触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     传入我们的耳中。
32.(2023 苏州)人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演奏声,是因为它们所发声音的     不同。小明学习时,听到邻居家传来的钢琴声,这属于     (乐音/噪声)。
33.(2023 徐州)制作一组长度不同的PVC管,用胶板拍击管口就能演奏简单的音乐。PVC管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     产生的。拍击不同长度的PVC管,发出声音的     不同。由于和其他乐器的材料、结构不同,PVC管发出声音的     不同。
34.(2023 南京)今年五月,第七届南京市中小学生龙舟大赛成功举办。图示是比赛的一个场景。
(1)敲鼓越用力,鼓声越响,这是通过改变声源的     来改变声音的响度,运动员听到的鼓声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
(2)以运动员为参照物,龙舟是     的。
(3)某赛队在500m直道比赛中共用时1min40s,则龙舟的平均速度是     m/s。
35.(2022 苏州)在与声有关的四幅图中,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是(  )
A.图甲居民区街道禁鸣喇叭 B.图乙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图丙街头设置的噪声监测仪 D.图丁高架路某些路段两侧设有透明板墙
36.(2022 宿迁)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王亚平和叶光富两名宇航员音色相同
B.宇航员说话时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C.声音在太空中传播速度是3×108m/s
D.奇妙的实验引起同学们高声喝彩,这里的“高”指的是音调高
37.(2022 淮安)如图所示,湖北出土的一套战国时期的编钟,依大小排列共65件,能演奏古今乐曲、音域宽广。“音域”描述的是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速度
38.(2022 盐城)我市高架道路的某些路段两侧装有板墙,它的作用主要是减弱噪声,这种减弱噪声的方法属于(  )
A.在声源处减弱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 D.在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39.(2022 镇江)编钟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编钟大小不同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速度 B.音色 C.响度 D.音调
40.(2022 南通)初夏的傍晚,鸟鸣悠扬,蛙声一片,分辨鸟鸣和蛙声的主要依据是声音具有不同的(  )
A.音色 B.音调 C.频率 D.响度
41.(2022 扬州)手鼓社团活动时,敲鼓的力越来越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响度变大 B.响度变小 C.音调变高 D.音调变低
42.(2022 常州)2021年7月,我国南海海域,齿鲸发出巨大的超声波震晕一群小鱼,在齿鲸旁观察的潜水员却没有听到齿鲸发出的声音。齿鲸发出的声音(  )
A.响度大、频率高 B.响度大、频率低
C.响度小、频率高 D.响度小、频率低
43.(2022 无锡)初中三年,同学们彼此互相熟悉,甚至能“闻其声,知其人”,这样判断主要依据声音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声速
44.(2022 苏州)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她被誉为“百戏之祖”。演唱时以三弦、曲笛等为主要伴奏乐器,拨动三弦时,弦     产生声音;吹奏曲笛时,按住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两种乐器相互配合,奏出优美的乐曲,通过     可以辨别它们的声音。
45.(2022 泰州)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举世瞩目,小男孩在国旗传递环节中用小号吹奏的《我和我的祖国》响彻全场。小号声是由空气柱的     产生的,观众能听出是小号发出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的。
46.(2022 徐州)如图所示是用吸管和棉签制作的“鸟鸣器”,从管口吹气,能发出类似鸟叫的声音,鸟鸣器发声是由空气     产生的,拉动棉签可以改变声音的     ,根据声源的差异,鸟鸣器可以与小提琴、笛子、鼓这三种乐器中的     归为一类。
47.(2022 无锡)中考期间,考试铃声通过     传到同学们耳中;考场周围禁鸣喇叭,是在     处控制噪声。
48.(2022 镇江)城市山林——镇江,随处可闻鸟鸣声。鸟的发声器官由于     发出声音,声音通过     传入人耳,对于想安静学习的同学来说,鸟鸣声是     (选填“噪声”或“乐音”)。
49.(2021 泰州)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
C.“隔墙有耳”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D.人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50.(2021 苏州)海洋生物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澳大利亚海岸附近的长肢领航鲸能模仿对手虎鲸发出的声音,有些声音人耳听起来竟然不能分辨出是长肢领航鲸发出的,这表明它能模仿对手声音的(  )
A.音色 B.响度 C.声速 D.音调
51.(2021 南京)小明和小华读出a、o、e三个拼音字母,利用软件采集到的数据如表,分析可知(  )
A.小明声音音调低 B.小明声音响度大
C.小华声音音调低 D.小华声音响度大
52.(2021 南通)如图为学校附近常见的控制噪声标志。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与图示方法相同的是(  )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B.道路两旁设置隔音板
C.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 D.观演时手机调为静音
53.(2021 宿迁)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发声体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C.“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D.声呐利用次声波探测鱼群位置
54.(2021 盐城)端午节龙舟赛时,选手们用更大的力敲同一面鼓,鼓声的(  )
A.响度变小 B.响度变大 C.音调变低 D.音调变高
55.(2021 连云港)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C.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都是超声波 D.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56.(2021 南京)南京长江五桥是世界首座轻型钢混组合结构斜拉桥,如图所示。
(1)跨江主桥全长1800     ,汽车以72km/h的速度通过主桥,需     min。
(2)五桥墩柱上安装了驱豚仪,发出特殊声波避免江豚误撞桥墩。声波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电磁波。
(3)桥面两侧设有板墙,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
57.(2021 徐州)唱歌、鼓掌、踏步、牙齿相叩,身体的不同部位可以发出各种声音。鼓掌声是由于空气     产生的;鼓掌声比牙齿相叩的声音传得更远,是因为鼓掌声的     更大;很难听到甩动胳膊发出的声音,是因为胳膊甩动的频率     (填“高”或“低”)。
58.(2021 盐城)大美湿地,水韵盐城。我市滩涂种植了数百亩“海水稻”,风吹稻田,稻浪翻滚。走进稻田,我们看到稻叶是绿色的,是因为稻叶     绿光;看到秸秆被风吹弯,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听到沙沙的声响,这是声响是由物体     产生的。
59.(2021 镇江)听到室外饱含深情的歌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小明便说:“这是小芳唱歌”,小明的判断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振幅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2025 盱眙县一模)以下利用了超声波来获取信息的是(  )
A.大象的“声音”交流 B.蝙蝠的“回声”定位
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 D.预报台风、地震或监测核试验
2.(2025 无锡一模)歌曲《东方红》简谱中有如下片段:,其中的数字符号表示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
3.(2025 清江浦区一模)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中,小希用二胡演奏了《二泉映月》,如图所示。演奏过程中,她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改变(  )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色
C.声音的音调 D.琴弦的振幅
4.(2025 江苏一模)苏州高架公路两侧安装隔声板,能有效降低噪声。下列减弱噪声的途径与之相同的是(  )
A.禁止鸣笛 B.医院安装噪声监测仪
C.学校周围植树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
5.(2025 玄武区一模)如图,汽车利用AI(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实现语音交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I对语音指令做出回应,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AI语音助手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C.降低AI助手音量实质是将音调变低
D.用户听到AI语音发出的声音是超声波
6.(2025 高港区二模)在“声现象跨学科实践”课中,同学们制作出形式各异的乐器,如图是用橡皮筋制成的“吉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按压不同位置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B.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同一皮筋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C.拨动不同长度的皮筋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D.音调的高低只有通过改变皮筋的长短和粗细才能实现
7.(2025 沭阳县三模)在陕西清涧寨沟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工作人员发现了精美的车器构件一一銮铃,其外形如图所示,行车时銮铃鸣动作响,响亮的铃声起到提醒路人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古代銮铃声不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路人耳中的
B.“响亮”说明銮铃发出声音的音调高
C.路人听到銮铃声就知道有车辆经过,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古人在夜间行车路过村庄时会将銮铃取下,这是在人耳处减小噪音
8.(2025 溧阳市校级一模)监测器测得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频率和声强等级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此可知(  )
A.发声体每秒振动的次数不变 B.发声体的振幅在变大
C.发声体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变 D.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调降低
9.(2025 泰兴市一模)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中,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辨蛙声和蝉鸣是依据它们发声的音调不同
B.学校路段“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
C.大力击鼓时鼓声更响亮,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能在真空中传播
10.(2025 邗江区一模)在“声现象跨学科实践”课中,同学们制作出形式各异的乐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吹长短不同的吸管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B.乙图中,敲击同一个铝罐的不同位置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C.丙图中,拨动不同长度的皮筋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D.丁图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瓶盖主要改变振动的频率
11.(2025 秦淮区校级模拟)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乙图:利用超声可以探测海底深度,说明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其他声波
C.丙图:城市中的噪声测试仪,数字95.8后的单位应该是Hz
D.丁图: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上面的音叉音调高
12.(2025 大丰区一模)在AI技术助力下,“智慧养老机器人”不断推新,陪聊天、做家务、帮康复,样样精通。如图所示为老人与“机器人”聊天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发出的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
B.机器人发出的声音传播速度可达3×108m/s
C.机器人是根据用户语音指令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D.机器人能分辨出主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
13.(2025 苏州校级模拟)如图所示为不同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时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丙、丁的响度相同 B.甲、丙、丁的响度相同
C.乙、丙、丁的音色相同 D.甲、乙、丙的音调相同
14.(2025 盐城三模)某新款AI(人工智能)音箱可以识别主人说出的“指令”,进而调控家庭物联网中的设施,而当别人说出同样的“指令”时,却无法调控相关设施,该功能主要依据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5.(2025 淮安二模)如图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于    产生的;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    发生了变化(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6.(2025 扬州一模)“同学们,上课了……”,伴随教室广播中上课提示声,同学们快速做好上课准备,教室广播的纸盆     而发出声音,提示声通过     传给同学们,同学们听到提示后知道上课了,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17.(2025 徐州模拟)五一劳动节时苏公塔的“彭城风华”演出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赏。演员发出的声音是由     产生的,通过     传入人耳;在观众远离演出场地的过程中,他们听到声音的     发生改变。
18.(2025 盐城三模)在音乐课上,小敏用小号为同学们吹奏了一首激情飞扬的《我的中国心》,小号的发声是由空气柱的     产生,并通过     向远处传播,小华为了不影响隔壁班级的同学,将教室的门窗都进行了关闭,这是从     控制噪声。
19.(2025 秦淮区二模)窗外倒车提示音很大,小红将窗户关上是在     减弱噪声;倒车雷达是利用     波传递信息的;如图是两种声音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根据波形可判断这两种声音的     不同。
20.(2025 靖江市模拟)如图,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对着试管口吹气,    (选填“试管”“试管内水”或“试管内空气”)振动发出声音。若试管中的水量增大,则声音的音调将     (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发出的声音通过     传入人耳。
21.(2025 滨湖区校级二模)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一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如果在太空中做这个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水被弹开。
22.(2025 沛县二模)利用高脚玻璃杯做几个小实验:倒入适量的水,用湿手摩擦杯口会发出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改变杯内水量,声音的     会发生改变。在水池中装满水后,杯口朝下插入水池中,竖直向上提杯(杯口未离开水面)的过程中,杯内水     (选填“减少”或“充满”)。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23.(2025 南通模拟)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时,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进,如图。
(1)为了避免声音通过底部固体传出,利用磁悬浮装置使发声体悬浮于空中,A磁体上端为N极,则B磁体下端为     极。
(2)将内部充有少量空气的气球口系紧,并悬挂于玻璃罩内壁,实验过程发现气球体积变大,说明罩内气压变     。
(3)罩内空气不断减少,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了,但发声体上方的轻质小球照旧跳动,说明发声体仍在     。
(4)本实验无法抽成绝对真空,需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     传声。写出一个运用类似研究方法的实验:    。
24.(2025 姑苏区模拟)某课外兴趣小组做了几个与声音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
(1)如图甲,用硬纸片在梳子梳齿上划动,划动速度越小,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说明音调是由声源的     决定的;
(2)如图乙,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时,听到声音的大小不同,说明响度与发声体的     有关;若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用等大的力拨动时,听到声音的音调     (升高/降低)。
25.(2025 宿迁校级一模)小华和小兰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
(1)如图甲所示,正在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着的乒乓球反复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塑料球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     ;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把乒乓球弹起,说明空气可以传声;若将乙装置搬上月球实验,则乒乓球     (选填“能”或“不能”)被弹起;
(3)如图丙所示,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音乐芯片的铃声逐渐     ,并由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用到的物理探究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科学推理法”)
四.计算题(共3小题)
26.(2023 苏州模拟)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其下潜的速度为20m/s,从接触水面开始计时,50s时悬停,向海底发射一束超声波,12s后收到信息。(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
(1)潜水器下潜50s的深度;
(2)潜水器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
(3)“奋斗者”号还需多长时间潜到海底。
27.(2025 苏州校级模拟)测速仪在公路上对某跑车进行测速时,向匀速驶来的跑车发射两次信号,两次发射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s,第一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6s,第二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3s(超声波速度取340m/s)。
(1)求跑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通过的路程;
(2)跑车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3)在两壁平行的山崖中,当小明在静止的汽车内按了一声喇叭后,经过0.3s后听到一次回声,再经过0.4s后再听到第二次回声,这两个山崖之间的距离是多远?
28.(2024 新北区校级一模)某人驾驶汽车在两壁平行的山崖之间,当他按了一声喇叭后,经过0.3s听到第一次回声,再经过0.4s听到第二次回声。
(1)若此过程中汽车一直停在某处,则汽车到较近的山崖之间的距离是多少m?
(2)若此过程中汽车一直以20m/s的速度向较近的山崖匀速行驶,则这两个山崖之间的距离是多少m?(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五年真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59小题)
1.【考点】响度.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指不敢大声说话,担心惊吓了天上的人,这里的“高”指响度大。
故选:B。
2.【考点】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分析、综合能力.
【解答】音乐课上两位同学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仅凭声音就能够分辨出不同的乐器,主要是因为它们声音的音色不同,因为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考点】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声音产生的原因;响度与振幅、距离发声体的关系.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分析、综合能力.
【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琴弦振动带动周围空气振动,从而产生声音传播到听众耳中。拨弦力度越大,琴弦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而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是因为它们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存在差异,琵琶和三弦在这些方面有所不同,所以听众可以依据音色来分辨它们的声音。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音色。
4.【考点】响度.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分析、综合能力.
【解答】开考前,考点广播都要播放人文提醒,广播用的喇叭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使得所有人能够听到,故B正确。
故选:B。
5.【考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鹤骨笛发出的声音是由鹤骨笛内的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手指按住不同的小孔,使得鹤骨笛内部空气柱的长短不同,从而导致空气柱振动的快慢频率不同,故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故选:B。
6.【考点】音调.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简谱中数字符号表示声音的音调,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7.【考点】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声音的特征有三个:响度、音调、音色。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听众能分辨出琴和瑟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
故选:C。
8.【考点】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声音产生的原因;响度与振幅、距离发声体的关系;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面颊能感觉到音叉的振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故A正确;
B、用更大的力敲鼓可以改变鼓面振动的幅度,改变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
C、根据音色可以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故C错误;
D、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9.【考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AB、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振幅相同,响度相同;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A错误、B正确;
C、实验中钢尺振动发出声音,钢尺不变,所以音色不变,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介质不变,声速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10.【考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比较.版权所有
【专题】定性思想;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合唱中的“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中的“高”和“低”是指声音的音调,“高音”声部的音调高。
故选:A。
11.【考点】响度.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A、声音的音调是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故A错误;
B、声音的响度是声音的强弱,与振幅有关,故B正确;
C、声音的音色一般可以区别不同的声音,故C错误;
D、扩音器的音量与传播速度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12.【考点】响度与振幅、距离发声体的关系.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用大的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幅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改用小的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幅小,发出声音的响度变小,即钢尺会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考点】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条件.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汽车鸣笛是由于喇叭振动发声,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汽车鸣笛声是通过空气这一介质传到耳朵里的。
在城市高架道路两侧设有板墙,其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传播过程中。
14.【考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音产生的原因.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京胡发出的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
琴师演奏时不断用手指按压弦的不同位置,改变了弦的振动频率,改变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15.【考点】声与能量;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条件.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当喇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喇叭的纸盆由于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到烛焰处,烛焰的晃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能量。
16.【考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比较;声音的传播条件.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双簧管乐手发出A音,其他乐手都要以这个A音为基准对其乐器进行校音,这是利用了A音的音调,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双簧管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到观众耳朵。
故答案为:音调;空气。
17.【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将手机放在真空罩内,连接抽气机抽气一段时间后,用手机B呼叫手机A,发现手机A灯光亮了却几乎听不到铃声,说明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小华却认为小明的证据不足,听不到铃声可能是罩挡住的。为了补足证据,小华的操作是将空气放回罩内再拨电话,能听到声音。
故答案为:电磁波;声音;将空气放回罩内再拨电话,能听到声音。
18.【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声音的传播条件.版权所有
【专题】简答题;理解能力.
【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乐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钢琴和长笛的结构材料不同,因此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声呐是利用超声波的原理进行工作的。
故答案为:空气;音色;超声波。
19.【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产生的原因.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悬挂在与抽气机相连的密闭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是闹铃振动产生的;用抽气机抽气,能传声的介质越来越少,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测,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振动;真空。
20.【考点】音色的决定因素;声音产生的原因.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
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编钟被敲击而振动,发出声音;
用力敲打不同的编钟,由于编钟大小不同,则振动的快慢不同,发出的音调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21.【考点】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版权所有
【解答】我们能辨别出熟悉同学的声音,从物理学角度讲,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声音的音色不同,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2.【考点】声音产生的原因;不同介质的声音速度;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距离发声体的关系.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A、琴声响度越大,它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不变,故A错误;
B、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拨动不同的琴弦,主要引起琴声音调不同,故C错误;
D、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琴弦,琴声响度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23.【考点】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音色是取决于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可以用于区分或辨别发声体,我们能分辨人工智能语音机器人模仿的是哪位歌唱家的歌声,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
故选:B。
24.【考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比较.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中国古乐的五个基本音阶,每个音阶对应的频率是逐渐增大的,因为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由此可知do、re、mi、sol、la五音实际上是指声音的音调。
故选:B。
25.【考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比较.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使用蓝牙耳机播放音乐时,为了保护听力,需要适当调小声音的响度,与声音的音调、频率以及传播速度无关,故B正确。
故选:B。
26.【考点】响度.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通过调节蓝牙音箱上的“+”“﹣”按钮可以改变音量大小,这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7.【考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根据海豚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分析可知:一般海洋生物的听觉频率范围比发声频率范围要大一些,根据题意:正常灰鲸的发声频率范围为15Hz~25Hz,但是听不到变异灰鲸52Hz,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8.【考点】减弱噪声的途径;红外线;声音产生的原因.版权所有
【专题】其他综合题;应用能力.
【解答】空调工作时由于 振动会发出声音,这对我们来说是噪声,遥控器通过发射红外线将空调切换成“睡眠”模式,空调停机,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红;声源。
29.【考点】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声音产生的原因.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琴和瑟可以发声,是由于弦的振动产生的。
不同乐器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辨别琴和瑟发出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30.【考点】响度与振幅、距离发声体的关系.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当对AI智能音箱发出调大声音的指令时,音箱就自动改变声音的响度,响度变大,则音箱内部扬声器振动的幅度变大。
故答案为:响度;变大。
31.【考点】声音产生的原因.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慢慢移近乒乓球且轻触乒乓球时,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说明了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即发声体在振动;
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过来的。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32.【考点】噪声与乐音的区别与联系.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人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演奏声,是因为它们所发声音的音色不同。小明学习时,听到邻居家传来的钢琴声,钢琴声影响了学习,属于噪声。
故答案为:音色;噪声。
33.【考点】声音产生的原因.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PVC管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拍击不同长度的PVC管,管的长短不同,筒内空气柱的长短就不同,振动时频率就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不同;
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PVC管和其他乐器的材料、结构不同,所以PVC管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音色。
34.【考点】响度与振幅、距离发声体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平均速度;声音的传播条件.版权所有
【专题】其他综合题;分析、综合能力.
【解答】(1)敲鼓越用力,鼓皮的振幅越大,鼓声越响,这是通过改变声源的振幅来改变声音的响度,运动员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2)以运动员为参照物,龙舟与运动员之间的位置没有改变,是静止的。
(3)某赛队在s=500m直道比赛中共用时t=1min40s=100s,
龙舟的平均速度v5m/s。
故答案为:(1)振幅;空气;(2)静止;(3)5。
35.【考点】减弱噪声的途径.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
A、居民区街道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B、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C、街头设置的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D、高架路某些路段两侧设有透明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6.【考点】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A、不同人的发声结构不同,所以会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所以王亚平和叶光富两名宇航员音色不同,故A错误;
B、宇航员说话时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太空是真空的,不能传播声音,故C错误;
D、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奇妙的实验引来学生高声喝彩,这里的“高”指的是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B。
37.【考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比较.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音域是指某人或乐器发出声音所能达到的最低音至最高音的范围。编钟的制作材料一样,厚薄和质量不同,不同的钟在敲击后振动的快慢不同,即频率不同,所以能够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因此编钟的音域宽广指的是音调变化范围大。
故选:C。
38.【考点】减弱噪声的途径.版权所有
【解答】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在声源处减弱,如摩托车加装消音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高架道路两侧加装隔音板;在人耳处减弱,如工厂用防噪声耳罩。
因此A、C、D不符合题意,只有B正确。
故选B。
39.【考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比较.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钟振动频率的大小与编钟钟体的大小有关,编钟钟体越小,越容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D正确。
故选:D。
40.【考点】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们能区分鸟鸣和蛙声,这是因为鸟和蛙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选:A。
41.【考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比较.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敲鼓的力越来越大时,鼓面的振幅越来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也越来越大,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2.【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齿鲸发出巨大的超声波,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频率高超过了可听范围,所以人听不到,由于齿鲸发出巨大的超声波,振幅很大,所以响度很大。所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3.【考点】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闻其声,知其人”说明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4.【考点】声音产生的原因;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1)乐曲的声音是由于弦的振动产生的;
(2)吹奏曲笛时,笛内空气柱振动发声,按住不同的孔,笛内空气柱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
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因此通过音色可以辨出三弦、曲笛的声音。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音色。
45.【考点】声音产生的原因.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小号声是由嘴吹气引起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的;不同的乐器即便演秦相同的乐曲,发出的音色也不相同,故可用音色来辨别。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46.【考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音产生的原因;声源.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从管口吹气,吸管内的空气就会振动发出类似鸟鸣的声音。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拉动棉签,吸管内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发生变化,造成空气柱振动的快慢不同,频率不同,音调就会发生变化。
“鸟鸣器”是靠吸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声的。小提琴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笛子是笛子内空气柱振动发声,而鼓是鼓面的振动发声,所以鸟鸣器可以与笛子归为一类。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笛子。
47.【考点】减弱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传播条件.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声音靠介质传播,考试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考场周围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故答案为:空气;声源。
48.【考点】噪声与乐音的区别与联系;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条件.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1)鸟鸣声是由于鸟的发声器官振动而产生的。
(2)鸟鸣声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3)鸟鸣声影响了想安静学习的同学,故对同学来说是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或气体或介质);噪声。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
49.【考点】减弱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A.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正确;
B.调节电视机音量时,喇叭的振幅发生改变,所以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
C.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故C正确;
D.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人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对话,故D正确。
故选:B。
50.【考点】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版权所有
【专题】定性思想;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长肢领航鲸能模仿对手虎鲸发出的声音,有些声音人耳听起来竟然不能分辨出是长鳍领航鲸发出的,它是模仿虎鲸的音色,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1.【考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由表中数据可知,小明和小华读出a、o、e三个拼音字母时,小华发出声音的频率比小明高,所以小华声音的音调高,小明声音的音调低,故A正确,C错误。
响度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从表中得不到影响响度的信息,无法比较响度大小,故BD错误。
故选:A。
52.【考点】声源处减弱噪声.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比较思想;声现象;应用能力;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解答】禁鸣喇叭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不合题意;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合题意;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合题意;
D、观演时手机调为静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3.【考点】减弱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响度与振幅、距离发声体的关系.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A、声波传播需要介质,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错误;
C、“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了噪声的产生,故C正确;
D、声呐发出的是超声波,可以确定海洋中鱼群的位置,故D错误;
故选:C。
54.【考点】响度与振幅、距离发声体的关系;音调、响度、音色的比较.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选手们用更大的力敲同一面鼓,鼓面的振幅变大,响度变大。
故选:B。
55.【考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减弱噪声的途径.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真空中不能传声,A说法错误;
B、声音产生是由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B说法正确;
C、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有超声波和次声波,故C说法错误;
D、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56.【考点】声源处减弱噪声;速度公式的应用;减弱噪声的途径.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其他综合题;应用能力.
【解答】(1)根据生活经验和题目中所给的数字可知,南京长江五桥跨江主桥全长1800m;
根据v可得,汽车以72km/h的速度通过主桥需要的时间:t0.025h=1.5min;
(2)声波是指发声体产生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不属于电磁波;
(3)桥面两侧设有板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1)m;1.5;(2)不属于;(3)传播过程中。
57.【考点】响度;声音产生的原因;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掌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鼓掌声比牙齿相叩的声音传得更远,是因为鼓掌声的响度大;很难听到甩动胳膊发出的声音,是因为胳膊甩动的频率低于20Hz。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低。
58.【考点】声音产生的原因;物体的颜色;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光的折射、光的色散;运动和力;应用能力.
【解答】因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所以我们看到稻叶是绿色的,说明稻叶能反射绿光;看到秸秆被风吹弯,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听到沙沙的声响,这是声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反射;形变;振动。
59.【考点】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版权所有
【专题】定性思想;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小明辨别出是小芳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一年模拟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
【解答】A、大象用次声波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
B、蝙蝠的“回声”定位,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符合题意;
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是利用声音来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
D、预报台风、地震或监测核试验,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考点】音调.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简谱中数字符号表示声音的音调,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考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
【解答】演员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发声;当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琴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一样,故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
故选:C。
4.【考点】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在高速公路两侧安装玻璃隔声板,能有效降低噪声,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A.禁止鸣笛,这是控制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能监测出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但不能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学校周围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防止噪声进入人耳,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考点】声与信息;声音产生的原因;超声波与次声波;响度.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A.AI语音助手对指令作出回应,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正确;
B.AI语音助手的声音也是由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降低AI语音助手的音量其实质是降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来降低响度,故C错误;
D.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人耳是听不见的,所以用户听到的小AI语音发出的声音不是超声波,故D错误。
故选:A。
6.【考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乐器音调的影响因素;响度与振幅、距离发声体的关系.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A.用手按压不同位置时,橡皮筋长短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频率决定音调,所以主要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故A错误;
B.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同一皮筋,橡皮筋振动的频率和振幅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主要影响不是音色,音色主要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同一皮筋材料和结构不变,音色基本不变,故B错误;
C.拨动不同长度的皮筋,皮筋的振动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故C正确;
D.音调的高低除了通过改变皮筋的长短和粗细能实现,还可以通过橡皮筋的松紧程度来实现,故D错误。
故选:C。
7.【考点】声与信息;声源处减弱噪声;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A、古代銮铃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路人耳中的,故A错误;
B、“响亮”说明銮铃发出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C、路人听到銮铃声就知道有车辆经过,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正确;
D、古人在夜间行车路过村庄时会将銮铃取下,这是在声源处减小噪音,故D错误。
故选:C。
8.【考点】响度与振幅、距离发声体的关系;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AD、从图甲可知,频率不变,即每秒振动次数不变,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变,故A正确,D错误;
BC、从图乙可知,声音强弱的等级变小,即振幅变小,所以响度变小,故BC错误;
故选:A。
9.【考点】声源处减弱噪声;不同介质的声音速度;响度与振幅、距离发声体的关系;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A、分辨蛙声和蝉鸣是依据它们发声的音色不同,故A错误;
B、学校路段“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故B错误;
C、大力击鼓时鼓面振幅增大,鼓声更响亮,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故C正确;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C。
10.【考点】响度与振幅、距离发声体的关系;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分析、综合能力.
【解答】A.吹长短不同的吸管时,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频率决定音调,所以主要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故A错误;
B.敲击同一个铝罐的不同位置,铝罐振动的频率和振幅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主要影响的是音调,而不是音色。音色主要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同一铝罐材料和结构不变,音色基本不变,故B错误;
C.拨动不同长度的皮筋,皮筋的振动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故C正确;
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瓶盖,瓶盖振动的幅度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所以主要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故D错误。
故选:C。
11.【考点】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超声波与次声波;声音的波形图;噪声的等级.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A、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与其他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B错误;
C、监测噪声的设备是用来测定噪声的等级的,而声音的强弱用分贝来表示,所以监测噪声设备上数字95.8后的单位应该是dB(分贝),故C错误;
D、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相同时间内,上面物体振动的频率大于下面的频率,上面的音调比下面的音调高,故D正确。
故选:D。
12.【考点】声与信息;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分析、综合能力.
【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机器人发出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机器人发出的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约340m/s,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速度会增大,但不可能达到3×108m/s,故B错误;
C、机器人是根据用户语音指令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C错误;
D、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机器人能分辨出主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故D正确。
故选:D。
13.【考点】声音的波形图;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距离发声体的关系;音色的决定因素.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分析、综合能力.
【解答】AB.响度受发声体的振幅影响,甲、乙、丙的振幅相同,丁的振幅要小一些。所以甲、乙、丙的响度相同,故AB错误;
C.不同音色的波的形状不同,乙、丙、丁三者波的形状相同,所以它们的音色相同,故C正确;
D.音调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甲、丙、丁振动频率相同,乙的振动频率要小一些,因此甲、丙、丁的音调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14.【考点】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新款AI(人工智能)音箱可以识别主人说出的“指令”,进而调控家庭物联网中的设施,而当别人说出同样的“指令”时,却无法调控相关设施,该功能主要依据是每个人的音色不同。
故选:C。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5.【考点】声音产生的原因;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
【解答】拨动尺子时,尺子会振动发出声音;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所以发声的音调也不相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16.【考点】声与信息;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条件.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室广播的纸盆振动而发出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室中,广播发出的提示声音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给同学们的。
同学们听到提示声后知道上课了,这表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让同学们接收到上课的相关指令。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信息。
17.【考点】响度与振幅、距离发声体的关系;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条件.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物体振动发声,演员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在观众远离演出场地的过程中,由于距离越来越远,他们听到声音的响度发生改变。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响度。
18.【考点】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条件.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小号发声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气体)向远处传播。
关闭门窗,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采取措施,所以是从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传播过程中。
19.【考点】声音的波形图;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超声波与次声波.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分析、综合能力.
【解答】窗外倒车提示音很大,小红将窗户关上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
两种声音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的频率相同,因此两种声音的音调相同;波形的振幅相同,因此两种声音的响度相同;两种波形的形状不同,因此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传播过程中;超声;音色。
20.【考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条件.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解答】对着试管口吹气,试管里空气柱振动发声,此过程中的发声体是试管内空气柱。
若试管中的水量增大,空气柱长度变短,振动频率变快,而频率决定音调,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所以声音的音调将变高。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日常生活中,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故答案为:试管内空气;变高;空气。
21.【考点】声音产生的原因.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一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太空处于真空环境,声音不能传播,但是振动的现象可以看到,所以在太空中做这个实验能看到水被弹开。
故答案为:振动;能。
22.【考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音产生的原因.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气体的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理解能力.
【解答】用湿手摩擦杯口时,杯子由于振动发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改变杯内水量,杯子振动的频率变化,音调改变;
在本实验中,杯内是充满水而没有空气的,当竖直向上提杯时,虽然杯内水柱有向下的压强,但这个压强远小于大气压,所以水柱不会下降,故杯内仍然是充满水的。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充满。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23.【考点】探究声音在真空能否传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声音产生的原因.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磁现象、电生磁;气体的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理解能力.
【解答】(1)因为A磁体上端为N极,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可知,则B磁体下端为N极;
(2)一个充满气的气球其体积将变大,因为气球内的气压大于外部气压,说明此时罩内气压变小;
(3)罩内空气不断减少,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了,但发声体上方的轻质小球照旧跳动,说明发声体仍在振动;
(4)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当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发现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本实验采用了推理的方法,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也运用了推理法。
故答案为:(1)N;(2)小;(3)振动;(4)不能;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24.【考点】响度与振幅、距离发声体的关系;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版权所有
【专题】实验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解答】(1)图甲中,用硬纸片在梳子梳齿上划动,划动速度越小,梳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说明音调是由声源的频率决定的;
(2)图乙中,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时,钢尺的振幅不同,听到声音的大小不同,说明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若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用等大的力拨动时,钢尺振动变慢,频率降低,则听到声音的音调降低。
故答案为:(1)低;频率;(2)振幅;降低。
25.【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产生的原因.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科学探究能力.
【解答】(1)图甲中,实验中采用转换法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为乒乓球的运动方便观察,正在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着的乒乓球反复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根据转换法知道,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图乙中,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把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空气可以传声;若将乙装置搬上月球实验,则乒乓球不能被弹起,因为月球是真空状态,真空不能传声。
(3)图丙中,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传播声音的介质越来越少,罩内音乐芯片的铃声会越来越小,进一步推理可知,若内部抽成真空,则将听不到传声,即真空不能传声,用到的探究方法是科学推理法。
故答案为:(1)振动;放大音叉的振动,便于观察;(2)不能;(3)减弱;不能;科学推理法。
四.计算题(共3小题)
26.【考点】回声测距.版权所有
【专题】计算题;声现象;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综合能力.
【解答】(1)由v可知,潜水器下潜50s的深度:
s1=v1t1=20m/s×50s=1000m;
(2)由v可知,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路程:
s2=v2t2=1500m/s×12s=18000m;
潜水器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
s3s218000m=9000m;
(3)由v可知,“奋斗者”号潜到海底的时间:
t3450s。
答:(1)潜水器下潜50s的深度为1000m;
(2)潜水器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为9000m;
(3)“奋斗者”号还需450s潜到海底。
27.【考点】回声测距;速度公式的应用.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
【解答】(1)第一次发射信号与跑车相遇的时间:t10.6s=0.3s,
则跑车在第一次反射信号的瞬间与测速仪的距离:s1=vt1=340m/s×0.3s=102m;
第二次发射信号与汽车相遇的时间:t20.3s=0.15s,
则跑车在第二次反射信号时与测速仪的距离:s2=vt2=340m/s×0.15s=51m;
测速过程中,跑车通过的路程为:s车=s1﹣s2=102m﹣51m=51m;
(2)测速过程中,跑车行驶的时间为:t车=Δt﹣t1+t2=1.0s﹣0.3s+0.15s=0.85s;
则跑车的速度为:v车60m/s;
(3)因为按了一声喇叭后经0.3s听到一边山的回声;
所以声音从较近的山到人所经历的时间为:
t′0.3s=0.15s,
小明到山一边的距离为:s′=vt′=340m/s×0.15s=51m;
同理,再经0.4s听到另一边山的回声,则声音从人到另一边山的单程所用的时间为:
t″(0.3s+0.4s)=0.35s,
小明到另一边的距离为:s″=vt″=340m/s×0.35s=119m,
则两山之间的距离:
s=s′+s″=51m+119m=170m。
答:(1)跑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通过的路程是51m;
(2)跑车的速度大小为60m/s;
(3)这两个山崖之间的距离是170m。
28.【考点】回声测距.版权所有
【专题】计算题;声现象;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综合能力.
【解答】(1)由v可知,声音0.3s传播的路程:s=v1t=340m/s×0.3s=102m,
汽车到较近的山崖之间的距离:Ls102m=51m;
(2)若汽车是以20m/s的速度面向较近的山崖匀速行驶,
则汽车在起始位置距离较近的山崖:s154m,
汽车初始时距离较远山崖为:s2112m,
则两山崖之间的距离:L′=s1+s2=54m+112m=166m。
答:(1)若此过程中汽车一直停在某处,则汽车到较近的山崖之间的距离是51m;
(2)这两个山崖之间的距离是166m。
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5/7/11 16:31:19;用户:540160554;邮箱:540160554@;学号:4723941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