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遗传规律的应用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遗传规律的应用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21 11:2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遗传规律专题
----基因位置的判定、遗传规律与现代技术综合应用
和致死导致的特殊分离比
亲本、杂交、自交、测交、正交、反交、性状、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等位基因、表现型、基因型、纯合子、杂合子
假说——演绎法
①内容:
②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加法——乘法原则
加法原则:或的关系
乘法原则:且的关系
Ⅰ实验模拟性状分离
Ⅱ验证两大定律的方法-----验证特定的分离比
自交、杂交、测交、花粉鉴定
Ⅲ实验判断多对等位基因与多同源染色体的关系(多考察两对等位基因)
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1:2:1或3:1,测交为1:1)
②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9:3:3:1,测交为1:1:1:1)
基本 概念
实验证明 两大定律
A
Ⅰ分离定律
①内容:
②正常比:
③异常比:(正常比的变形)
④致死:
配子致死、合子致死
Ⅱ自由组合定律
①内容:
②正常比:
③异常比:(正常比的变形)
④致死:
配子致死、合子致死
Ⅲ遗传图解的书写
①带母本、父本符号:
②P、F1、F2的表现型和基因型:
③配子的基因型:
④子代比例:
Ⅳ配子法
基本 方法
B
两大定律
D
C
学习目标
1.以典型例题为载体,利用细胞融合定位法、正反交法、单体法、借助已知基因定位法等解决基因位置的判定问题,提升信息获取能力和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2.基于对两大遗传定律实质和伴性遗传特点的理解,突破遗传规律与现代技术的综合应用和致死导致的特殊分离比题型并总结规律方法。
一、基因位置的判定
(一)细胞融合基因定位法
资料:已知人的体细胞和小鼠的体细胞(2N=40) 杂交(融合)后,杂种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人的染色体逐渐地丢失,最后仅保留少数几条。由于人染色体的丢失是随机的,因此不同的杂种细胞会保留不同的人染色体。
(广东一模)测定不同的杂种细胞中人胸苷激酶的活性,结果见下表。由表分析:人胸苷激酶基因位于______号染色体上。
一、基因位置的判定
17
+
新情境,信息获取,合理假设,锁定目标
想一想:
1.推测基因位于哪里?原因是什么?
(二)正反交法
经典例题:研究发现,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的纯合子进行正反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一:♀甲×♂乙→F1呈甲性状 实验二:♂甲×♀乙→F1呈乙性状
2.若F1均与母本性状一致,基因一定位于细胞质吗?
思考:1.母性效应和细胞质遗传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2.通过简单的遗传图解,分析假说1的合理性。
3.辨析:以下实验及结论哪个正确?理由是?
经典例题:研究发现,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进行正反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一:♀甲×♂乙→F1呈甲性状 实验二:♂甲×♀乙→F1呈乙性状
正反交法----母性效应/母系遗传


实验一的F1自交得到F2,若F2全为甲性状,则假说2正确
实验二的F1自交得到F2,若F2全为甲性状, 则假说1正确
【任务一】:根据以下材料,完成思考题。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为解释上述现象,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如下假设。
假说1:该对性状由细胞核基因控制,甲性状为显性性状,由基因A控制,F1性状由母本基因型决定,即母性效应。
假说2:该对性状由细胞质基因控制,即细胞质遗传,表现为母系遗传。
资料卡:
在蚕卵的颜色、田螺壳的右旋左旋等常见的现象,性状本身是由细胞核基因决定的,表现出明显的孟德尔式遗传,但是作为卵细胞质的性质却是在母体内形成的,因此子代的表型常常和母亲的基因型相同。这种现象称为母性效应或迟延遗传。
想一想:如何理解母性效应是迟延遗传?
F2基因型比例为 ,表型为 ,F2自交得到的F3表型分离为 ,因延迟一代表现故称迟延遗传。
小结:
1.正反交结果都与母本一致,可能是细胞质遗传也可能是母性效应。
可通过F2进一步区分。
2.母性效应遵循孟德尔式遗传规律,存在迟延遗传。
1:2:1
3:1
均为甲性状
(三)单体定位法
经典再现
温故知新:
1.抗性基因所在染色体的单体组实验结果是?其他组呢?
H
H
H
典例引领
某植物花色有三对基因控制,只有A B D 为红色,其余均为白色。探究控制花色的三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以利用单体确定。体细胞中缺失了一条1号染色体的个体称作1单体,缺失了一条2号染色体的个体称作2单体,以此类推,单体产生的配子可育。现用AABBDD植株培育成的12种红花单体,分别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进行杂交,并对12组杂交的子代性状分别进行统计。
①若只有2单体与aabbdd植株杂交的子代出现白花个体,则对该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②若有两组杂交子代出现白花个体,则说明 。
③若有三组杂交子代出现白花个体,则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自交,其子代的花色性状及比例为  。
三对基因均位于2号染色体,亲本2单体产生了ABD和不含花色基因的配子,测交结果为红花:白花=1:1
控制花色的三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红花:白花=9:7
小结:单体法一般采用测交法,出现1:1分离比的单体所对应的染色体即待测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有几组出现1:1说明基因位于几对同源染色体。
(四)利用已知基因定位法
任务二:①已知A3的突变基因a位于2号染色体上(如图1所示),该“早花”基因B/b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有几种情况?请试着在图2中标注出基因A/a和B/b的可能位置关系。
② 为判断基因A/a与基因B/b的位置关系,研究者用A3与该“早花”杂交,子一代表现型均为 ,则A3的突变基因a与该“早花”的突变基因互为等位基因,由此推测该“早花”性状由基因A突变所致。
③若“早花”性状不是由基因A突变所致,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早花
小结:利用假设法,模型构建。借助合适杂交组合进一步实验,根据子代的性状,确定基因与已知基因的位置关系。
如何进一步判定基因位置?
为验证上述推测是否正确,研究者将A基因与质粒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分别转入到A3和该“早花”突变体中,转基因株系均 ,说明b基因由基因A突变所致,使植株出现早花性状。
(3)为探究早花性状产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者分别提取A3、该“早花”和野生型的mRNA,经过 形成cDNA,利用 技术在体外特异性扩增A基因,对扩增结果进行电泳。结果如下图所示,推测“早花”性状产生的原因是 。
(4)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分析推测基因A的功能为 。
注:图中ACTIN基因在活细胞中均表达且表达量相近。
二、遗传规律与现代技术的综合应用
恢复为野生型性状
逆转录酶
PCR
该“早花”突变体中A基因突变成a,无法转录出正常mRNA进而无法表达出正常蛋白质,从而出现早花性状
抑制提前开花
回顾:琼脂糖凝胶电泳的作用是什么?
鉴定PCR的产物
(2022. 广东卷)遗传病监测和预防对高我国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表型正常的女儿和一个患镰状细胞贫血的儿子(致病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由单对碱基突变引起)。为了解后代的发病风险,该家庭成员自愿进行了相应的基因检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女儿和父母基因检测结果相同的概率是2/3
B.若父母生育第三胎,此孩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概率是3/4
C.女儿将该致病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概率是1/2
D.该家庭的基因检测信息应受到保护,避免基因歧视
高考链接
C
小结:掌握常见技术的原理,明确该技术在该题目中的用途,有理有据解决问题。
女娄菜(2N=46)为一年生或两年生的XY型性别决定的草本植物,其叶型有阔叶和窄叶,花的位置分为顶生和腋生,分别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R/r和D/d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存在某种配子致死现象(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及性染色体同源区段)。选择两株两年生阔叶腋生花雌雄植栋杂交,得到F1的表现型及数目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r所控制的窄叶性状遗传方式是 ,判断的依据是 。
(2)亲本雌株基因型为 。亲本产生的致死配子的基因型为 。
(3)现有各种表现型的女娄菜雌雄植株供选择,请设计实验验证亲本致死配子的基因型,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该杂交组合的F1雌株只有阔叶,雄株有阔叶和窄叶,说明这对性状与性别相关联且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dXRXr
DY
(3)实验思路:选择亲本雄株与窄叶顶生花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结果及结论: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阔叶腋生花雌株:叶生花雌株:顶生花雄株=1:1:1,则证明亲本产生的致死配子基因型为DY。
三、遗传致死导致的特殊分离比
表现型 阔叶腋生花 窄叶腋生花 阔叶顶生花 窄叶顶生花
雌性植株 125 0 42 0
雄性植株 21 20 22 21
DXR DXr bXR BXr
DXR
dXR
DY
dY
配子法
小结:找出特殊分离比,借助配子法,根据后代具体比例确定致死类型
雌性:167
雄性:85
雌性:雄性=2:1
表现型 阔叶腋生花 窄叶腋生花 阔叶顶生花 窄叶顶生花
雌性植株 125 0 42 0
雄性植株 21 20 22 21
女娄菜
总结
假说演绎法
两大定律伴性遗传
遗传致死导致的特殊分离比
特殊分离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