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案 (表格式)人教版(2024) 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案 (表格式)人教版(2024) 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19 21:4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授课PPT、眼球模型、耳模型、相关视频素材(眼球结构、视觉形成、听觉形成)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理解人体感知外界环境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视觉、听觉等形成过程,培养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 3.探究实践:尝试观察眼球、耳的结构模型,提高观察与动手操作能力。 4.态度责任:关注用眼、用耳卫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在视觉和听觉形成过程中,光线、声波如何转化为神经冲动,并最终在大脑皮层形成感觉的机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1. 情境导入: 展示图片或简述科学故事《科学家利用前置人工视网膜让失明16年患者重新“看”见光明》。
2. 提出问题: 故事中这副特制的眼镜模拟了眼球中的哪些结构?它帮助患者重新感知了什么信息?
3. 教师小结: 强调人体感知环境变化对生存的重要性,并指出视觉是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引出本课主题。
新课讲解——眼和视觉 一、眼球的结构 1. 引入: 强调视觉信息的重要性,视觉形成依赖眼球结构。
2. 模型观察 & 视频辅助: 指导学生观察眼球模型,同时播放视频《眼球的结构》,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图4-1认识眼球各部分。
3. 核心问题探究:
(1) 眼球主要由哪几大部分构成?(眼球壁、内容物)
(2) 眼球壁分哪三层?每层包含哪些主要结构?各自功能是什么?(外膜:角膜-透光折射/巩膜-保护;中膜:虹膜/瞳孔-控光/睫状体-调晶状体/脉络膜-营养遮光;内膜:视网膜-感光)
(3) 眼球内容物包括哪些?功能?(房水、晶状体-主要折射、玻璃体-折射支撑)
4. 教师总结: 简述眼球附属结构(眼睑、睫毛、泪器等)及其保护作用。二、视觉的形成 1. 问题引导: 如此复杂的结构,是如何让我们“看见”的?
2. 自主学习 & 视频辅助: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初步了解过程。播放视频《视觉的形成》。
3. 过程解析: 教师结合PPT动画详细讲解:
光路: 物体反射光 → 角膜 → 房水 → 瞳孔 → 晶状体 (主要折射) → 玻璃体 → 视网膜 (形成倒立缩小的物像)。
神经传导: 视网膜感光细胞 → 产生神经冲动 → 视神经 →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 形成视觉(正立图像)。
4. 关键点强调: 成像在视网膜,视觉形成在大脑。
5. 学生活动: 尝试用文字箭头图或简单示意图描述视觉形成过程。三、眼的调节功能 1. 问题驱动:
(1) 为什么我们能看清远处和近处的物体?(晶状体曲度调节:看近曲度变大,看远曲度变小 - 睫状体作用)
(2) 瞳孔在光线变化下有何反应?(明处缩小,暗处放大 - 虹膜控制)
2. 联系生活: 解释家猫夜间瞳孔放大便于捕鼠的原理。四、近视及其预防 1. 问题引入: 既然眼睛能调节,为什么还会近视?
2. 探究成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
教师解析(结合图示): 近视成因主要是眼球前后径过长 或 晶状体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 → 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 前方 → 视物模糊。
矫正方法: 佩戴凹透镜(近视镜)使光线适当发散,使像后移到视网膜上。
3. 护眼行动 - “四要四不要”:
“四要”:
读写姿势正确(眼书距约33厘米)
用眼30-40分钟,休息远眺
定期检查视力
近视后及时医学验光配镜
“四不要”:
不在走路、乘车时看书/用电子产品
不躺卧看书/用电子产品
不在强光直射下看书/用电子产品
不在光线暗处看书/用电子产品
4. 解释原理: 强调远眺放松睫状肌、医学验光的重要性。
新课讲解——耳和听觉 一、 耳的结构 1. 问题引入: 我们看到的是耳的哪部分?耳由几部分构成?
2. 模型观察 & 图示讲解: 指导学生观察耳模型,教师结合PPT图示或教材图4-5讲解:
外耳: 耳郭(收集声波) → 外耳道(传导声波)。
中耳: 鼓膜(振动) → 听小骨(放大传导振动) → 鼓室(含空气,通咽鼓管)。
内耳: 耳蜗(含听觉感受器,将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 + 前庭和半规管(含位觉感受器,感知头部位置和运动)。
3. 知识拓展: 简述前庭和半规管与平衡觉的关系。 二、 听觉的形成 1. 问题引导:
(1) 听觉最终在哪里产生?(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2) 哪些结构受损会影响听觉?(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等)
2. 过程解析:
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
教师总结(结合动画): 外界声波 → 耳郭(收集) → 外耳道(传导) → 鼓膜(振动) → 听小骨(传导放大振动) → 耳蜗(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 听神经(传导) → 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 形成听觉。
3. 学生活动: 用文字箭头图描述听觉形成过程。 三、耳和听力保护 1. 问题讨论: 结合生活实例,讨论保护听力的措施和原理:
(1) 遇到巨大声响(如放鞭炮)为何要张口或捂耳?(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防震破 - 咽鼓管作用)
(2) 鼻咽部感染为何要及时治疗?(防病菌经咽鼓管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3) 飞机起降时咀嚼口香糖有何作用?(促进咽鼓管开放,平衡鼓膜内外气压)
(4) 什么是噪声?危害?如何防治?(影响工作休息的声音;危害身心健康、听力;建议:禁鸣笛、植树隔音、勿喧哗等)
2. 护耳措施归纳:
避免长时间、大音量使用耳机
不用尖锐物掏耳
防止脏水入耳
正确擤鼻涕(压单侧鼻孔,勿用力过猛)
遇巨响,迅速张口或闭嘴捂耳
及时治疗鼻咽部炎症
远离噪声环境/做好防护 四、其他感觉器官 1. 问题引导 & 阅读:
(1) “狗鼻子特别灵”强调什么感觉?(嗅觉 - 鼻)
(2) “盲人摸象”主要靠什么感觉?(触觉 - 皮肤)
2. 教师总结: 简述其他感觉:
嗅觉: 鼻腔黏膜中的嗅觉感受器。
味觉: 舌上的味蕾(感受器)。
皮肤感觉: 触觉、压觉、冷觉、热觉、痛觉等感受器。
3. 拓展与责任: 强调狗嗅觉远超人类(嗅细胞数量差异),强调保护盲道的重要性(触觉应用)。
课堂小结 1. 师生共同回顾: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
2. 核心知识梳理:
视觉: 眼球结构(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 → 形成过程(光→折射→成像→神经冲动→大脑视觉)。
听觉: 耳结构(外耳、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耳蜗) → 形成过程(声波→振动→传导→神经冲动→大脑听觉)。
其他感觉: 嗅觉(鼻)、味觉(舌)、皮肤感觉(触、压、冷、热等)。
3. 强调健康观念: 爱护感官,科学用眼用耳,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板书设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 眼和视觉 结构: 眼球壁:外膜(角膜/巩膜) - 中膜(虹膜/瞳孔/睫状体/脉络膜) - 内膜(视网膜) 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视觉形成: 光 → 角膜/房水 → 瞳孔 → 晶状体(折射) → 玻璃体 → 视网膜(成像) → 视神经 → 大脑(视觉) 近视 & 预防: 成因(眼轴长/晶状体凸) → 像落视网膜前 → 凹透镜矫正 → “四要四不要” 二、 耳和听觉 结构: 外耳:耳郭、外耳道 中耳: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 内耳:耳蜗(听觉)、前庭/半规管(位觉) 听觉形成: 声波 → 耳郭 → 外耳道 → 鼓膜(振动) → 听小骨 → 耳蜗(冲动) → 听神经 → 大脑(听觉) 听力保护: 防噪声、避掏耳、防水入、正确擤鼻、遇响张口/捂耳、及时治炎症 三、 其他感觉 嗅觉(鼻)、味觉(舌)、皮肤觉(触、压、冷、热)
教学反思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