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传染病及其预防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授课PPT(含新冠/流感等案例时间轴、传染病传播动态图、防疫措施视频) ·角色扮演卡(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预防措施分类磁贴 ·学生任务单(含病原体匹配表、社区防疫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列举常见的传染病,认识常见传染病的危害,理解传染病的概念。 2.能够辨别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建立正确预防传染病的观点。 3.通过学习各类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形成健康生活的理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关注有关传染病的社会性科学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认识传染病的特点及危害。 2.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区分传染病和病原体、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情境:展示“1918大流感→2003SARS→2020新冠”的防控措施对比图。 提问:“为何新冠期间要戴口罩、隔离患者、打疫苗?这些措施针对什么目标?” 引出课题:从历史疫情理解传染病防控的科学逻辑。
新课讲解 1. 传染病:传染性与流行性 强化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活动1:病原体侦探 学生匹配病原体图片(新冠毒株、结核杆菌、HIV病毒、血吸虫)→疾病名称→传播方式。 提问:“所有微生物都是有害的吗?传染病为何‘传’?” 突出病原体特异性与宿主间传播特性。 案例深化:
对比新冠(病毒)与脚癣(真菌),理解“传染性≠致病性”。 2.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教师导入:我们只有知道了传染病是怎样传播和流行的,我们才能找到防控措施,战胜传染病,把传染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6页图4-2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明确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概念。 强化概念:(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活动2:疫情模拟实验 分组实验: A组3人戴“传染源”卡,与10人握手(模拟接触传播);B组仅允许“传染源”对话(模拟飞沫传播);C组半数戴“免疫”卡(模拟疫苗保护)。 数据分析:对比三组感染人数→归纳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缺一不可。 概念深化: 辨析“传染源≠患者”:携带狂犬病毒的狗也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分类:空气(麻疹)、接触(HIV)、媒介(疟疾)。 3.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图422“传染病预防措施举例” 小组讨论,师生总结: 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对相关运输工具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对病原体携带者进行治疗,对可能带有病原体的动物或相关产品进行消毒或焚毁处理属于控制传染源;接种疫苗、参加体育锻炼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活动3:防疫指挥官 给出案例:某校流感暴发:患者5人,全校未接种疫苗。 任务:将20项措施磁贴(如隔离患者/通风/戴口罩/接种疫苗/消毒课桌)分类到: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辩论:“接种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但群体免疫后能否消除传染源?”
课堂小结 知识框架: 升华:
“防疫是科学工程,更是社会责任——你的每个行动都在守护公共健康链。”
板书设计 第七章 健康地生活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传染病本质 病原体 → 传染性+流行性 二、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易感人群] (动态链条,缺一不可) 三、精准预防 ┌─────────────┬─────────────┐ │ 控制传染源 │ 切断传播途径 │ │ (隔离/治疗) │ (消毒/防护) │ └─────────────┴─────────────┘ ↓ [保护易感人群] (疫苗/增强体质)
教学反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