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授课PPT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阐述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 2.解释某些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通过实验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特点。 2.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呼伦贝尔草原狼群减少导致野兔泛滥、草场退化”的案例。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一个很大的牧业基地。过去那里有许多狼,狼经常袭击牛羊等,严重影响到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给人的安全造成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狼的数量锐减,但野兔却以惊人的速度大量增加,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从而使草原加速退化,使草原上的畜牧业发展受到严重挑战。 提问:这个案例说明了生态系统的什么特点? 学生: 思考、回答(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总结并导入新课:人类活动常是干扰源,如何影响生态?
新课讲解 (一) 生态系统服务 1. 指导阅读教材P101,明确“生态系统服务”定义(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各种惠益)。 提问:生态系统服务的实现依赖于什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阅读、回答。 教师:强调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活动过度会削弱服务功能。 (二) 污染物富集与影响 教师:展示DDT案例。 提问: 1. 大量喷洒DDT为何危及其他动物?(沿食物链富集) 2. 鸟、蜜蜂等减少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有何影响?(结构破坏、功能受损,如害虫失控、传粉受阻) 学生: 讨论、交流、回答。 教师: 总结污染物富集危害及生物多样性重要性。 (三)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2-103“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案例。 提问: a. 河流如何体现自我调节?(轻度污染可恢复) b. 排污强度与水质关系说明什么?(调节能力有限度) c.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经济发展需兼顾生态保护) 学生: 阅读、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 明确调节能力概念、特点(恢复性)和核心观点(有限性)。 (四) 人类活动影响案例分析 教师:展示图片/案例: 1. 水华/酸雨湖泊 → 影响?(污染、健康危害、生物多样性下降) 2. 砍伐天然林 vs. 人工林 → 影响?(结构单一、调节弱、服务功能降) 3. 非法捕猎 → 影响?(种群锐减、平衡破坏、服务削弱) 4. 湿地开垦 vs. 退田还湖 → 影响?(功能丧失 vs. 恢复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 学生: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 引导分析,补充总结,强调保护与修复行动(自然保护区、物种重引入、清洁能源、植树造林如三北防护林/毛乌素治沙成就)。 (五)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 1. 展示“酸雨形成示意图”,简述成因。 2. 布置探究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课下根据教材P106-107提示设计实验方案(模拟酸雨)。探究不同pH酸雨对种子发芽/幼苗生长的影响。 强调:实验后妥善处理或放归生物。 一周后课堂交流实验结果与结论。
课堂小结 教师: 1. 引导学生回顾核心知识点: - 生态系统服务是基础。 - 污染物会富集危害大。 - 调节能力有,但有限度。 - 人类活动可破坏也可保护生态环境。 2.强调:保护生态系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践行绿色发展。
板书设计 第二章 生态安全 第一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生态系统服务 → 人类生存的基础(食物、水、气候调节) 2. 生态威胁 → 污染物富集(DDT) → 调节能力有限(草原/河流案例) 3. 人类活动双面性 破坏:污染、砍伐、捕猎 保护:自然保护区、清洁能源、植树造林 4.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反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