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早预习 新知梳理 01
一、温度
1.意义:物理学中通常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 。
2.常用单位: ,符号 。
3.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定为0 ℃,
的温度定为100 ℃。
冷热程度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1节 温度
摄氏度
℃
冰水混合物
沸水
二、温度计及使用
1.原理: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
2.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以测液体温度为例)
(1)使用前:看清它的 、 。
(2)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 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 。
(3)停: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 ,
待温度计的示数 后再读数。
热胀冷缩
测量范围
分度值
全部浸入
容器壁
稍微等一会儿
稳定
(4)读: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 。
(5)看: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液面 。
3.玻璃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 ;分度值为 ℃,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继续留在液体中
相平
35~42 ℃
0.1
可以
析要点 以练代讲 02
知识点一 温度
典例1 在标准大气压下,玻璃杯中盛有一些凉开水,放进一块冰后,不断搅动,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冰只剩一点点,这时杯中水的温度为( )
A.等于0 ℃ B.高于0 ℃
C.低于0 ℃ D.无法判断
A
典例2 下列对生活中温度的估测,最接近客观事实的是( )
A.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70 ℃
B.佛山的昼夜温差可达30 ℃
C.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7 ℃
D.常见冰箱保鲜室的温度为-10 ℃
C
知识归纳
标准大气压下的常见温度
知识点二 温度计及其使用
典例3 教材素材改编 如图所示是某小组在使用实验室温度计时的几种情况,请根据存在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①中示数不准确的原因是 .
。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
杯底部
甲
(2)图甲②中示数不准确的原因是 .
。
(3)图甲③中示数不准确的原因是 .
。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
杯壁
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完全
甲
浸在液体中
(4)图乙中方式④所读取的数据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5)按图乙中方式⑤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中煤油液柱的 .
相平。
(6)图乙中方式⑥所读取的数据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偏大
液面
偏小
乙
方法点拨
正确使用温度计
1.温度计使用中的“三要三不能”
方法点拨
2.读数“五步骤”
典例4 如图所示,甲温度计的示数为 ℃,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
21
36.6
精评价 课堂反馈 03
1./ 知识点一 / 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洗澡水的温度约为40 ℃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42 ℃
C.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约为0 ℃
D.广州市一月份的平均气温约为-10 ℃
A
2./ 知识点二 / 下列关于实验室用温度计和体温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某同学用没有甩过的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体温计的示数为38 ℃,则该同学的体温一定不高于38 ℃
B.如果没有消毒酒精,可以把体温计放在沸水中消毒
C.实验室用温度计和体温计都能直接测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用实验室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
可以离开被测液体
A
3./ 知识点二 教材习题改编 / 常用温度计上的温度指的是 温度,它的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学校实验室挂了一支装有酒精的寒暑表,在一天中某一时段的初、末两个时刻,寒暑表的示数分别如图甲、乙所示,甲的示数为 ℃,乙的示数为 ℃。
摄氏
摄氏度
甲 乙
℃
12
-3
4./ 知识点二 / 如图甲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昆仑站是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是南极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最低气温可达-80 ℃以下,用图甲所示的温度计 (选填“能”或“不能”)测量该地的气温。科学考察期间,科学家常将冰雪放入室内的容器中,将其化为生活用水,如图乙所示,科学家将图甲温度计放入此容器内,则示数应该为 ℃。(当地气压为标准大气压)
20
不能
0
5./ 知识点二 2025韶关期末 / 某同学自制液体温度计(如图),在标准大气压下,将该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在细管的液面做标记,该标记位置应标为 ℃。将其在教室中静置较长时间后放入10 ℃的水中,该自制液体温度计的液面降低,说明教室的温度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0 ℃,对温度反应更灵敏的是温度计 (选填“甲”或“乙”)。
0
高于
乙(共19张PPT)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第1课时 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沸腾
早预习 新知梳理 01
一、汽化与液化概念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需要 热。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需要 热。
吸
放
二、沸腾
1.定义:液体 和 同时发生的 汽化现象。
2.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 。
3.沸点:各种液体 时都有确定的温度。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
内部
表面
剧烈
吸热
沸腾
100
析要点 以练代讲 02
知识点一 汽化和液化
典例1 下列热现象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
B
A.河面结冰
B.浓雾的消散
C.消融的冰柱
D.冒出的白气
典例2 卫星发射时,火箭点火升空刹那间,可看到发射平台升腾起大量白雾,这是喷水系统同步将大量的水喷洒到平台上所致。该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
A.仅液化
B.仅汽化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
D
知识点二 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典例3 小凡同学在做“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表中的数据,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
(选填“水银”或“酒精”)制作的温度计。
水银
标准大气压下 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2)他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
。
(3)纠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
温度计玻璃泡与
烧杯底接触
98
甲 乙
(4)小凡同学为了方便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将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进行观察读数,则会导致所测温度偏 (选填“低”或“高”)。
(5)分析如图丙所示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
低
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丙
拓展探究
(6)实验中,观察到水中气泡上升情形如图丁所示,可判断该情形是水沸腾 (选填“前”或“后”)的现象。
(7)新考法 开放设问 本实验中,要缩短加热时间让水尽快沸腾,请写出一种可行的方法: 。
后
提高水的初温(或减小水的质量)
丁
方法点拨
1.水的温度达到沸点不一定沸腾,因为水沸腾还需继续吸热。
2.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才是100 ℃。
精评价 课堂反馈 03
1./ 知识点二 教材素材改编 / 小方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没有沸腾之前不会汽化
B.纸锅中的水沸腾时不会吸热
C.纸锅中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D.火焰的温度较低,低于纸的着火点
C
2./ 知识点二 / 表中为三种物质的沸点和凝固点,根据数据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名称 水银 甲苯 酒精
凝固点/℃ -39 -95 -117
沸点/℃ 357 111 78
A.酒精温度计可以测量甲苯的凝固点
B.酒精温度计能测沸水的温度
C.水银气温计可以测量-43℃的漠河气温
D.水银体温计能用开水消毒
3./ 知识点一 / 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人从空调房间走到室外时,眼镜会变得模糊不清,这是因为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了冷的镜片 成了小水滴,附着在镜片上,经过一段时间后眼镜又变得清晰,这是小水滴发生了 .
现象。
液化
汽化
4./ 知识点二 教材习题改编 / 在煎中药的时候,人们一般先用武火(大火)让药液迅速沸腾,再改用文火(小火)使药液保持沸腾。改用文火使得药液保持沸腾的过程中,药液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热,药液的温度 。
需要
不变
5./ 知识点二 2025雷州市期末 / “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按正确顺序组装器材时,应 (选填“点燃”
或“不点燃”)酒精灯。
点燃
(2)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水的温度为 ℃。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实验过程及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 ,温度 。由图像还可得出水的沸点是 ℃。
95
吸热
不变
98
6./ 知识点二 / 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所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规律制成的,读取温度值时,正确的方法是 (选填“A”“B”或“C”)。
(2)实验中观察到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 散发到空气中。
热胀冷缩
B
水蒸气
(3)实验中待水温接近9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待水沸腾后再记录四次,并填写在下表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实验中在烧杯口处看到大量“白气”,“白气”的形成是 (填物态变
化名称)现象。
98
液化
(4)实验结束后,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的条件。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的水沸腾,但试管中的水始终没有沸腾,A、B两支完全相同的温度计示数均为98 ℃,并保持不变。接着,小辉在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水开始沸腾,温度计B示数如图丙所示为 ℃,此时温度计A的示数为 ℃。结合上述现象得出水沸腾的条件是 .
。
101
98
达到沸点,不断
吸收热量(共20张PPT)
早预习 新知梳理 01
一、物态变化
1.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 、 。
2.物态变化:物质各种 间的变化。
实例:广东的夏天十分炎热,人们常常从冰箱中取出冰块(固态)来冰镇各种食品,冰块放在室温环境中,一会儿就变成了水(液
态),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了水蒸气(气态)。
固态
液态
气态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状态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 态变成 态的过程。实例:如图甲所示
图甲 冰激凌在太阳下熔化 图乙 冬季南极洲附近海水凝固
2.凝固:物质从 态变成 态的过程。实例:如
图乙所示:
固
液
液
固
三、熔点和凝固点
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 。
2.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同种物质,熔点与凝固点 。
3.特点:(1)晶体熔化过程 热,温度 ;凝固过程
热,温度 。
(2)非晶体熔化过程 热,温度升高;凝固过程 热,
温度降低。
温度
相同
吸
不变
放
不变
吸
放
4.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 。
(2)继续 热。
5.晶体凝固的条件
(1)温度达到 。
(2)继续 热。
熔点
吸
凝固点
放
析要点 以练代讲 02
知识点一 熔化和凝固概念
典例1 物理学与工程实践 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对釜的铸造有“铁化如水,以泥固纯铁柄勺从嘴受注”(如图)这样的记载。其中“铁化如水”描述的物态变化是 ,将铁水倒入模子后,冷却下来就制成了铁锅,该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熔化
凝固
典例2 (2024惠城区模拟改编)如图所示,小丽在手工社团利用热熔枪制作手工塑料花,将塑料胶棒放入热熔枪内加热一段时间,塑料胶棒逐渐变软变稀,扣动扳机将胶水挤出涂在需要粘贴的地方,一段时间后胶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将花瓣粘在一起。
凝固
知识点二 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典例3 小轩同学在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要完成该实验,除了如图甲所示的仪器外,还需要一种测量仪器是 ;实验装置安装的顺序应该为 (选填“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
秒表
甲
从下至上
(2)蜡在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是 ℃,实验数据如表,可以判断蜡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4
非晶体
时间/min 0 2 4 6
蜡温度/℃ 30.0 40.0 49.0 53.3
乙
(3)在冰的熔化实验中,向试管中放入碎冰,根据加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温度-时间图像,冰熔化持续了 min,
CD段冰处于 态,当时间t=3 min时,该物质处于 态。由图丙可知,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
液
丙
固液共存
晶体
知识点三 熔点和凝固点
典例4 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海波的熔点是48 ℃
B.海波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
C.海波是晶体
D.海波在BC段处于液态
D
方法点拨
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熔点且继续吸热。
2.晶体在熔点(凝固点)时,可能处于液态,可能处于固态,也可能处于固液共存态。
典例5 (2025禅城区期末)如图是盐水在凝固过程的温度与时间关系图,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凝固持续了 min,该盐水的凝固点为 ℃。该实验验证了在下雪后往路面上撒盐,是为了 (选填“升高”或“降低”)雪的熔点。
10
-2
降低
知识点四 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现象及应用
典例6 教材素材改编 夏天我们会在饮料中加冰块,是因为冰块 时会 (选填“吸”或“放”)热,降温效果较好;北方的冬天,人们为了不让菜窖里的菜冻坏,常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因为水 时会 (选填“吸”或“放”)热,使菜窖内的温度不会太低。
熔化
吸
凝固
放
精评价 课堂反馈 03
1./ 知识点一 / 海洋中很多岛屿的形成离不开活跃的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喷发而出,经过海水冷却后形成岛屿,以下现象和岛屿最后形成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太阳下,冰激凌化了
B.河水干涸
C.蜂蜜放入冰箱后变成了固体
D.夏天将冰块放入常温可乐中
C
2./ 知识点二 / 铺设柏油马路时,需要把沥青由固态熔化成液态,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这一过程的是( )
A B C D
B
3./ 知识点四 / 在运输海鲜类食品时,人们常在食品周围放置一些冰块,防止温度过高、食品变质。下列做法与上述做法在物理原理上相同的是( )
A.冬天,在存放蔬菜的地窖里放几桶水
B.外卖员配送冰激凌时,在外卖箱里放几个冰袋
C.将大葱埋藏,严寒来临前加盖草垛,以防受冻
D.吃不完的鱼肉放在冰箱里冷冻
B
4./ 知识点三 / 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
C.第5 min时该物质已完全熔化
D.该物质在5~15 min内没有吸收热量
B
5./ 知识点二 传统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民间艺人会制作一种“糖画”,如图所示,艺人先将糖放在勺子里加热让其 ,再将液态糖汁倒在玻璃板上冷却 ;
(前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在糖汁塑形成画的过程中,糖汁温度保持不变,这表明糖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熔化
凝固
晶体
6./ 知识点二 / 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如图乙所示是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特征可判断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晶体
(2)2~4 min,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在第3 min时,处于 。
(3)在实验过程中,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是把装有冰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 ,而且可以使冰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保持不变
固液共存态
受热均匀
慢(共15张PPT)
第2课时 蒸发 液化
早预习 新知梳理 01
一、蒸发
1.定义:在 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特点
(1)蒸发要 热,致使液体及与液体接触的物体温度
,故有制冷作用。
任何
吸
降低
(2)只发生在液体的 ,而且进行得比较 (选填“剧烈”或“缓慢”)。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 。
(2)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 。
(3)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速: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 。
[注意] 液体蒸发时,需要从周围、自身和它的依附物
上吸收热量,因此蒸发具有制冷作用。
表面
缓慢
快
快
快
二、液化
1.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 体积。
2.吸热、放热:汽化 热,液化 热。
常见液化现象:早晨树叶上的露珠;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的冰可乐,表面“出汗”;将煤气压缩成液体方便移动储存等等。
压缩
吸
放
析要点 以练代讲 02
知识点一 蒸发及影响因素
典例1 关于液体蒸发和沸腾的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汽化现象
B.蒸发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沸腾只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C.蒸发和沸腾都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D.蒸发和沸腾都要吸收热量
C
典例2 古代科技 《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如图)。给墙壁烤火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
A.升高湿纸的温度
B.增大湿纸的表面积
C.改变湿纸中的液体种类
D.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
A
典例3 如图所示,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
A B C D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
有关。
(2)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通过C、D两图的对比,结果发现C图中水先蒸发完,小凡同学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无关。结论是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理由是他没
有控制水的 (选填“温度”或“表面积”)相同。
表面积
A、C
不正确
温度
知识点二 液化的方式及现象
典例4 (2025龙华区期末)深圳春季“回南天”到来时,教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如图是某同学在“出水”玻璃上写的字。这些“水”是由水蒸气( )
A.遇热汽化形成的
B.遇冷汽化形成的
C.遇热液化形成的
D.遇冷液化形成的
D
典例5 市场上出售的一种食品——液氮冰激凌,标准大气压
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 ℃,其制作过程主要是在冰激凌上倒入液态氮,使周围“烟雾缭绕”。“白雾”形成时的物态变化是 ,该过程需要 热。使“白雾”形成的另一种方法是 。
液化
放
压缩体积
精评价 课堂反馈 03
1./ 知识点一 2025江门期末 / 在物理探究活动中,小光同学在手上涂抹酒精,过了一会儿,酒精消失,手感到凉凉的,若手放到风扇前吹,酒精消失得更快。根据以上证据,能初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酒精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B.酒精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C.酒精发生了液化现象,液化需要放热
D.酒精发生了蒸发现象,蒸发放热
B
2./ 知识点一 教材习题改编 / 如图所示,坎儿井是干旱地区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其主要是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经过暗渠引出地表,以满足用水需求。关于坎儿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水温很低时,井水不会蒸发
B.竖井一般较深,水温较低,能减慢蒸发
C.利用暗渠来输送井水,可避免阳光照射,减少蒸发损失
D.竖井井口较小便于封盖,既能减慢蒸发,也能使风沙难以
侵入
A
3./ 知识点二 教材素材改编 / 如图所示,青藏铁路两旁插着一根根高达2 m的“铁棒”,其数量多达1.5万根。这些“铁棒”通过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可将冻土层的热量单向导出地面,防止以冻土为路基的铁路在运行时的反复冻胀和融沉。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冻土层熔化过程中放出热量
B.土壤中的水分凝固过程中吸收热量
C.“铁棒”底部液态导热物质变成气流是汽化现象
D.“铁棒”顶部气态导热物质变成液态是凝固现象
C
4./ 知识点一 / 炎炎夏日,让人汗流不止,开风扇后,人立刻感到凉快多了,这是因为开风扇加快了人体表面附近空气的
,从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液的 ;此时旁边温度计示数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流动
蒸发
不变
5./ 知识点二 2024惠城区模拟 / 如图所示是一款疗伤喷雾,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喷雾剂内是常温下为气态的氯乙烷。它的装瓶是采用 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需要
热,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起到镇痛的作用。
压缩体积
汽化
吸
6./ 知识点二 / 小华发现在寒冷的冬季从室外进入火锅店内时,眼镜片上会起一层雾气,这引起了他研究生活中类似现象的兴趣。于是,小华拿来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放了等质量的冰块和热水放在常温环境中,并盖上相同的干燥玻璃板a和b。如图所示,过一小段时间后会看到a玻璃板的 (选填“上”或“下”)表面和b玻璃板的 (选填“上”或“下”)表面有一层小水珠,这属于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上
下
液化(共8张PPT)
第5节 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
问题
厨房不仅是加工食材的场所,也是日常生活中充满物态变化的“实验室”。烹饪过程涉及各种物态变化,我们可以从物理学的视角观察、分析这些现象,了解食材烹饪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活动器材】水、冰冻的水饺(或馄饨)。
【动手实践】1.把冰冻的水饺(或馄饨)从冰箱拿出来放置一会儿,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涉及什么物态变化
2.在锅里加入适量的水,加热至沸腾后,放入水饺(或馄饨)煮熟(沸腾后改为小火加热)。
把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涉及的物态变化,填在下面表格中。
观察到的厨房中的现象 涉及的物态变化
【评估与思考】水沸腾后,为什么要改为小火加热
.
。
因为水在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继续用大火加热只会加速水的汽化,浪费水和燃料。因此,在水沸腾后,应将大火改为小火
【实践应用】
1.某中学开展了“我进厨房”课后实践活动,小红在家煮菜时提起锅盖,发现锅盖有水流下,锅盖上的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 )
A.先熔化后汽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汽化后液化 D.先升华后液化
C
2.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人们吃粽子、佩香囊、赛龙舟……如图所示,在锅中加入适量水煮粽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煮粽子的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煮粽子时锅里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C.煮好后打开锅盖,看到锅盖内表面有许多小水珠,小水珠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
D.未吃完的粽子放入冰箱冷冻后再取出,粽子表面有一
层霜,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
3.如图所示,用电蒸锅蒸馒头时,电热丝加热使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产生高温水蒸气,高温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选填“吸收”或“放出”)很多热量。
汽化
液化
放出
谢谢观赏!(共28张PPT)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章末知识复习
建体系 思维导图 01
热胀冷缩
全部浸入
固态
液态
气态
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放
保持不变
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吸
放
串重点 考点突破 02
考点一 温度、温度计
1.实验室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待测液体中,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且视线与液面相平。
重难点拨
1.小明在劳动课上制作了一杯冰奶茶,如图所示,它的温度约为( )
A.100 ℃ B.50 ℃ C.0 ℃ D.-20 ℃
C
2.易错题 一支自制温度计有81根均匀刻线,若把它插入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水银柱下降到第11根刻线。当把它插入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升高到第61根刻线。现选用摄氏温标,这个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
A. -5~110 ℃ B. -18~138 ℃
C. -20~140 ℃ D. -22~142 ℃
C
3.小刚同学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则晚上的气温是 ℃。
-4
考点二 物态变化的判断
B
5.(2025阳江期末改编)《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人造兽糖的情景,先将固体状态的糖放入瓦罐中用慢火煎化,然后倒入兽形模具,冷却脱模就成为兽糖。造兽糖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仅熔化 B.仅凝固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C
6.(2025宝安区期末)同学们运动后汗流浃背,坐在操场休息
时,有风吹过感觉凉爽。下列现象涉及的物态变化与此相同的是( )
A
A.洒出的水变干
B.常温下干冰变小
C.壶口喷“白气”
D.雾凇的形成
考点三 物态变化的吸、放热规律及应用
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放热的判断技巧
顺向(向右)吸热,反向(向左)放热。
重难点拨
7.下列对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新疆吐鲁番修建坎儿井可以减慢水的蒸发,蒸发需要放热
C.北方冬季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衣柜里的樟脑球变小或消失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D
8.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与物理知识对应正确的是( )
A.洒水降温——熔化吸热
B.冰袋冷敷——升华吸热
C.蒸汽熨烫——液化放热
D.干冰保鲜——凝华放热
C
9.西周晋侯鸟尊是中国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如图所示)。制作鸟尊等青铜器时,先用泥土制成“内范”,在其外部涂适当厚度的蜡,将蜡雕刻成所需形状,称之为
“模”,然后在“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范”。通过加热使蜡液流出形成空腔(模具),在空腔中倒入青铜液,待青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和“内范”,就得到与“模”一样的青铜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将蜡加热到液态是熔化过程,会放出热量
B.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
C.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华过程,需吸收热量
D.青铜和蜡熔化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
10.(2023广东)如图所示,小明在某次观察晶体升华现象时,用酒精灯加热装有某晶体颗粒的锥形瓶,发现锥形瓶内出现有色气体,瓶内底部还出现少量液体。气体形成的过程需要 .
(选填“吸热”或“放热”);该晶体熔化的原因是 .
。
吸热
达到熔点,
继续吸热
11.(2025五华县期末节选)如图所示,图甲为某物质的凝固图像。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为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的冰将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晶体
变多
12.(2025香洲区期末)如图所示,在“探究冰熔化”的实验时,为了方便观察和记录数据。最好选用 (选填“甲”或“乙”)图的实验装置,根据图丙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乙
晶体
吸收
过实验 一题通关 03
实验 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要点梳理
实验器材 铁架台、陶土网、秒表、温度计、酒精灯、纸板、烧杯、水
实验步骤 (1)按照实验装置图(如图所示)安装
好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2)点燃酒精灯加热,注意观察水温的变化情况。
(3)当水温接近90 ℃时开始计时,每隔0.5 min记录一次温度,直至水沸腾后2 min停止读数。
(4)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出水沸腾前后的温度—时间图像
实验结论 水沸腾过程中,需要 热量,但温度 .
吸收
不变
讨论交流 (1)实验中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①用初温 的水;② 水的质量。
(2)烧杯内壁出现的小水滴和烧杯口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 形成的。
(3)撤去酒精灯后,水未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陶土网的温度 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收热量。
较高
减小
液化
高于
讨论交流 (4)沸腾前后的现象:如图所示
①沸腾前:下层的水靠近热源所以温度高,这里的水不断吸热 化从而形成气泡,但是上层温度低,气泡运动到上层会遇冷体积收缩,同时 化成水,所以气泡从下到上是由 变 的。
②沸腾时:上下层的水温度相同,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 化成水蒸气,让气泡越来越大,水向上运动的过程中水压减小也会让气泡变大,所以气泡从下到上是由 变 的
汽
液
大
小
汽
小
大
一题通关
小华和同学们利用图1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基础设问
(1)安装该实验装置时,应该先固定图1甲中A、B两铁圈
中的 铁圈。
B
(2)调整好器材后,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小华在水温升高到
90 ℃后,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请根据表格数据在图1乙中描点后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答案:如图所示
(3)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到: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
(4)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
。
(5)第6 min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2中 (选填“甲”或“乙”)图,气泡内的主要成分是 (选填“空气”“水蒸气”或“小液滴”)。
98
沸腾
前温度不断升高,沸腾后温度不变
甲
水蒸气
拓展设问
(6)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发现水仍在沸腾,原因是陶土网和烧杯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 。你认为在用炉火炖汤时,汤沸腾后应该 (选填“保持大火”或“调为小火”)。
吸热
调为小火
(7)交流评估 在与其他同学交流时,小华发现自己将水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过长,若要减少加热时间,则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
A.加大酒精灯火焰
B.用初温较高的水
C.增加烧杯中水量
D.给烧杯加盖
C
(8)如图3,在装水的大烧杯中,浮着一个盛有适量水的试管,对大烧杯持续加热,大烧杯中的水沸腾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水的温度 达到沸点,试管中的水 沸腾。(均选填“能”或“不能”)
能
不能
谢谢观赏!(共12张PPT)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早预习 新知梳理 01
一、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 态直接变成 态的过程;升华过程要 热,因此,具有制冷作用。
2.凝华:物质从 态直接变成 态的过程;凝华过
程要放热。
固
气
吸
气
固
3.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升华:樟脑丸变小、冬天结冰的衣服慢慢变干、干冰灭火、固体空气清新剂变小、灯泡钨丝变细等等。
(2)凝华现象:霜、雪、冰花、雾凇的形成,灯泡壁变黑。
二、水循环
析要点 以练代讲 02
知识点一 升华和凝华
典例1 常温下把干冰放入试管里,用气球套在试管口(如图甲所
示),会看到气球越来越大,这是由于干冰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了气体;过一段时间,试管壁外结了一层霜(如图乙所示),这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试管壁外结霜的现象说明干冰发生物态变化时需要 。
升华
凝华
吸收热量
甲 乙
方法点拨
1.干冰不是冰,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态形式,冰是水的固态
形式。
2.升华和凝华过程,物质“不经历液态”,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间直接转化。
典例2 (2025惠来县期末)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其形成过程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B
A.白雾 B.雾凇 C.冰块 D.露珠
知识点二 水循环
典例3 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不停地循环,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水循环各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海水升华成水蒸气
B.②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C.③是水蒸气凝固成小冰晶
D.④是小冰珠凝华成雹
B
典例4 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间转化,如图所示。已知甲是水,则( )
A.乙是冰
B.丙是水蒸气
C.由丙到甲的过程放热
D.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
D
精评价 课堂反馈 03
1./ 知识点一 / 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 )
A.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变小
B.用久了的灯泡的灯丝变细了
C.刚出冷库的冻肉表面有一层霜
D.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C
2./ 知识点一 / 有一种“激光橡皮”,其原理是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成高温碳蒸气,从而使字迹消失;然后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碳粉,碳蒸气在变成碳粉过程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凝华
放出
3./ 知识点二 / 人工降雨常采用向云层喷撒干冰的方法,用飞机在高空中将粉末状干冰撒到云层中,干冰进入云层后很快
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则高空中的水蒸气有些直接 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在重力作用下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粒遇到暖气流就又 成雨滴落到地面上,这就是人工降雨。(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升华
凝华
熔化
4./ 知识点二 / 如图所示是水的循环示意图,请补充完成图中三处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1)
(2)
(3)
凝固放热
汽化吸热
升华吸热
5./ 知识点一 / 电冰箱是家庭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冰箱冷冻室的门密封不严或者开门次数过多会导致冰冻室出现结霜现象。上述过程中结霜形成原理:冰箱 (选填“内”或“外”)温度较高的 遇到温度极低的冰冻室表面
热凝华而成。
外
水蒸气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