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械运动 全章习题课件(共8份打包)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全章习题课件(共8份打包)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7-19 21:55:01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早预习 新知梳理 01
一、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①在相同的   内,比较物体经过的   ,经过   长的物体运动得快;②在物体运动相同   的情况下,比较它们所花的   ,所
花   短的物体运动得快。
时间
路程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第1课时 速度
路程
路程
时间
时间
二、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   的物理量。
2.我们把   与   之比叫作速度,公式是  。
3.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符号是m/s或m·s-1。在交通运输中,速度的单位也常用   ,符号是km/h或km·h-1。
快慢
路程
时间
米每秒
千米每小时
析要点 以练代讲 02
知识点一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典例1 速度是一个反映物体   的物理量。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在百米赛跑的过程中,观众比较快慢的方法是   ,裁判在百米赛跑的终点处,比较快慢的方法是   。(后两空均选填“相同时间比路程”或“相同路程比时间”)
运动快慢
相同时间比路程
相同路程比时间
典例2 (2025福田区校级期末)2024年8月5日,在巴黎奥运会游泳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决赛中,中国队获得冠军。关于比赛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队获胜,说明他们游的路程最远
B.比赛规定的路程相同,中国队用时最长
C.比赛过程中,观众根据相同时间比路程来判断谁游泳快
D.比赛结束后,裁判员根据相同时间比路程来判断谁游
泳快
C
知识点二 速度
典例3 单位换算:54 km/h=   m/s,5 m/s=   km/h。
典例4 传统文化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诗中的意境如图所示。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能估算出物体速度大小的一句是( )
A.朝辞白帝彩云间 B.千里江陵一日还
C.两岸猿声啼不住 D.轻舟已过万重山
15
18
B
典例5 社会责任 为响应“绿色出行”的号召,三个好朋友
决定选择不同的低碳环保方式出行。小刘以18 km/h的速度
前进;小韩以4 m/s的速度前进;小王出行时每分钟通过的路
程为270 m。三人中速度最大的是( )
A.小刘 B.小韩
C.小王 D.一样大
A
知识点三 速度的简单计算
典例6 (2025惠阳区期末) 诗句“蜂儿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犹带百花香”,赞美了勤劳、无私的蜜蜂。若一只蜜蜂从蜂巢出发,飞行5 km到达某采蜜
点,采蜜后再原路返回蜂巢,一天如此采蜜15次,飞行速度为
24 km/h。求:
(1)该蜜蜂一天飞行路程为多少
(2)该蜜蜂一天飞行时间为多少
解析:(1)由题知,一只蜜蜂从蜂巢出发,飞行5 km到达某采蜜点,采蜜后再原路返回蜂巢,一天如此采蜜15次,则该蜜蜂一天飞行的总路程为s总=n×2s=15×2×5 km=150 km。
答案:(1)150 km (2)6.25 h
精评价 课堂反馈 03
1./ 知识点二 / 下列物体的运动速度可能为5 km/h的是( )
A.行人 B.飞机 C.蜗牛 D.火箭
2./ 知识点二 / 水中游动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 km/h,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1 s可跑35 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过4.8 km,它们速度最小的是( )
A.猎豹 B.褐海燕
C.旗鱼 D.三者一样
A
C
3./ 知识点二 / 单位换算:
(1)108 km/h=   m/s。 (2)25 m/s=   km/h。
30
90
4./ 知识点一 / 如图所示是田径运动场上比赛示意图,关于运动的快慢的比较:
(1)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时间相同比   ,认为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
(2)比赛结束后,“裁判员”通过   相同比   ,
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人运动得快。
路程
路程
时间
5./ 知识点三 2025香洲区期末/ 如图甲所示,深中通道是一项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其主线全长24 km,设计通行速度为100 km/h。
(1)若汽车全程以100 km/h通过深中通道主线,所需
时间为多少小时
答案:(1)0.24 h
(2)一测试车辆匀速通过某一段道路时用了0.2 h,汽车速度表显示的速度如图乙所示,这段道路长多少千米
解析:(2)由图乙可知,汽车行驶的速度为70 km/h,
则这段道路长
s′=v′t′=70 km/h×0.2 h=14 km。
答案:(2)14 km(共14张PPT)
早预习 新知梳理 01
一、机械运动
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   随   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2.根据做机械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可分为   运动和
   运动。
位置
时间
直线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曲线
二、参照物
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
   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   的。这个作为
   的物体叫作参照物。
运动
静止
标准
析要点 以练代讲 02
知识点一 机械运动
典例1 下列各种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行星运动 B.鲜花怒放
C.骏马奔腾 D.枯叶飘落
B
方法点拨
机械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位置发生了变化,而常见非机械运动:比如生物生长、生老病死等都不体现位置变化。
知识点二 参照物及其选择
典例2 如图所示,在学校组织的“三人板鞋”竞速活动中,甲、乙、丙三名同学踩着板鞋正在快速向前运动,若说甲同学是静止的,则所选的参照物是( )
A.观众 B.乙同学
C.地面 D.旁边的树木
B
方法归纳
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选取参照物
知识点三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典例3 物理学与社会发展 如图所示,“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成功后,下列相对“神舟二十号”静止的是( )
A.太阳 B.神舟二十号
C.地球 D.天和核心舱
D
典例4 (2025潮阳区期末)今年,我国多地小麦喜获丰收,大量采用联合收割机抢收小麦。在收割过程中(如图),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行驶;拖拉机装满麦粒后,驶离联合收割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收割过程,联合收割机相对于拖拉机是静止的
B.收割过程,联合收割机相对于拖拉机是运动的
C.驶离过程,拖拉机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D.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不同
A
方法点拨
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因此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精评价 课堂反馈 03
1./ 知识点一 / 关于机械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圆周运动不属于机械运动
B.只有匀速直线运动是机械运动
C.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D.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绝对的
C
2./ 知识点二 2025南海区期末/ 2024年11月12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广东珠海开幕。如图所示,歼-20飞行表演垂直爬升动作时,飞行员感觉地面正远离自己,则飞行员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树木
B.房屋
C.歼-20战机
D.坐在台上观看的观众
C
3./ 知识点三 / 轿车与卡车在水平路面上以相同的速度匀速向东行驶,如图所示。若轿车速度保持不变,卡车突然减速,下列关于此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卡车相对于路牌向东运动
B.卡车相对于轿车保持静止
C.轿车相对于卡车向东运动
D.路牌相对于轿车向西运动
B
4./ 知识点三 教材习题改编 / 某商场外墙悬挂着一条巨型条幅,从上到下写有“广州荔湾欢迎您”,在对面的观光电梯中,小昕对着条幅先后拍了两张照片如图甲、乙所示,则( )
A.小昕相对于条幅向下运动
B.小昕相对于观光电梯向上运动
C.观光电梯相对于条幅向上运动
D.条幅相对于观光电梯向上运动
C
5./ 知识点二、三 教材样板题 / 在《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剑从船上掉落到河底以后,船相对于河岸是   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   的,所以剑相对于船是   的。刻舟人认为剑仍然在船上掉落的位置,是选   作为参照物。
运动
静止
运动
船(共20张PPT)
s-t图像 v-t图像
类型一 运动图像分析
核心素养专题一 速度的图像及计算
类型解读
s-t图像与v-t图像比较
图线与t轴平行,表示物体静止 图线与t轴平行,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图线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图线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类型解读
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不同物体的图线相交,交点表示两个物体在此时相遇 不同物体的图线相交,交点表示两个物体在此时速度相同
图线与纵轴交点,表示出发点与原点间的距离,与横轴交点,表示此时在原点 图线与纵轴交点,表示初始速度,与横轴交点,表示此时速度为零
类型解读
在同一图像中,直线越靠近s轴,表示速度越大 在同一图像中,直线离t轴越远,表示速度越大
类型解读
1.(2025增城区期中)甲、乙两人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同时经过标线并开始计时,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关系的图像是( )
D
2.物理学与社会发展 5G无人配送车可以实现非接触“安心送”,在很多城市已经大显身手。图甲所示为一辆5G无人配送车满载送货的情景,此次配送车的运动路线可看作直线,其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8~9 min内配送车的行驶速度大于1~
5 min内的行驶速度
B.5~8 min内配送车做匀速运动
C.3~9 min配送车行驶的路程为0.6 km
D.0~5 min内配送车的平均速度为0.08 km/h
A
3.(2025平远县期末)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沿直线向东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在4~8 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5 m/s
C.乙在0~4 s内通过的路程是10 m
D.乙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甲全程的平均速度
D
4.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5 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为20 m
B.甲车的速度为4 m/s
C.乙车的速度一直不变
D.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
D
5.(2024东莞期末)甲、乙两辆玩具小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东沿直线运动,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甲车的速度为   m/s;甲车的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车的速度;经过20 s,乙车通过的距离为   m。
0.2
大于
2
类型二 速度的相关计算
6. 甲、乙两物体的运动速度之比是3∶2,所用时间之比是2∶3,则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
A.1∶1 B.4∶9 C.2∶3 D.9∶4
7. 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3,运动速度之比为3∶2,则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之比为( )
A.2∶1 B. 1∶2 C.9∶8 D. 8∶9
A
D
8.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在前一半路程24 m内的速度是8 m/s,
在后一半路程24 m内的速度是12 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
A.9 m/s B.9.2 m/s
C.9.6 m/s D.10 m/s
C
9.一列长200 m的火车,以20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整列火车完全通过1.9 km的某一大桥,所用时间是   s。若整列火车完全通过大桥所用时间是150 s,那么这列火车的速度是   m/s。
105
14
10.(2025惠阳区期末) 如表为小明用某软件记录自己某一次跑步的数据截图。分析该图可知,他本次跑步时间为  min,通过的路程为   km,每跑一步的平均长度为   m。
15
2.025
0.9
2250 总步数:步 150
步频:步/分钟
8.10 时速:千米/小时 124
消耗:大卡
11.十一假期,小红乘坐从惠东站到广州东站的某次动车去广州游玩。已知从惠东站到广州东站的路程约为150 km,根据表中动车运行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站名 到时 发时 停留
惠东 10:30
惠州南 10:42 10:47 5 min
罗浮山 11:05 11:10 5 min
增城 11:21 11:26 5 min
新塘 11:35 11:37 2 min
广州东 12:00
(1)动车从惠东站到广州东站总共行驶多少分钟 合多少小时
(2)动车由惠东站到广州东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1)90 min 1.5 h (2)100 km/h 
解析:(1)动车从惠东站到广州东站行驶的时间为
t=12:00-10:30=1 h 30 min=90 min=1.5 h。
(3)动车行驶的最大速度是250 km/h,若全程不停且以动车最大速度匀速行驶,从惠东站到广州东站需多长时间
答案:(3)0.6 h
12.(2025惠来县期末)小明家离学校2 km,他以5 km/h的速度匀速步行上学,出发0.1 h后小明父亲发现小明的教科书忘记带上,立即以10 km/h的速度沿小明上学的方向匀速骑车去追小明。求:
(1)小明0.1 h时间走的路程s0。
答案:(1)0.5 km 
(2)如果小明出发后中间没有停留,多长时间能到达学校
答案:(2)0.4 h 
(3)小明父亲多长时间能追上小明
解析:(3)小明走的路程s1=v1(t1+t) ①
小明父亲骑车行驶的路程等于小明走的路程,s2=s1=v2t ②
由①②可得,v1(t1+t)=v2t,即5 km/h×(0.1 h+t)=10 km/h×t,解得t=0.1 h。
答案:(3)0.1 h
谢谢观赏!(共25张PPT)
早预习 新知梳理 01
一、长度的单位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是   。其他的常用长度单位有   、   、   、
   、   、   等。

m
千米(km)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1课时 长度的测量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
2.长度单位换算
1 m=   km;1 m=   dm=   cm=   mm=   μm=
   nm。
二、长度的测量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   。
2.刻度尺的使用
(1)测量前要先观察刻度尺的   和   。
10-3
10
100
103
106
109
刻度尺
测量范围
分度值
(2)测量时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   ,不能歪斜。
(3)读数时,视线要   刻度线,如图所示。
(4)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测量
单位,没有   的记录是没有意义的。
3.刻度尺读数原则: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比如,
分度值为0.1 cm,则估读到小数点后第二位(单位:cm)。
有刻度线
平行
正对
单位
析要点 以练代讲 02
知识点一 长度的单位及估测
典例1 (2025英德市期中)下列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
A.4.2 mm=4.2 mm×10-3=4.2×10-3 m
B.42 m=42×106=4.2×107 μm
C.4.2 km=4.2 km×105 cm=4.2×105 cm
D.4.2×106 cm=4.2×106×10-2m=4.2×104 m
D
典例2 (2025增城区期末)“丈”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在不同朝代,丈的实际长度也在不断变化。现代一丈约等于两位中学生的身高,则一丈的长度约为( )
A.33 m B.33 dm
C.1.7 m D.17 cm
B
方法点拨
1.长度单位换算的进率巧记
方法点拨
2.单位换算步骤:大单位转小单位时,原数值乘两单位之间的进率(小单位转大单位时,原数值乘进率的倒数),将原单位改为目标单位,化简得出结果,如图甲所示。
3.人身上的“尺”(以中学生为例)如图乙所示。
方法点拨
方法点拨
4.可以利用已知事物的尺度去估测未知事物的尺度,例如已知一步的距离约为50 cm,则可以根据步数估测教室的长或宽。
知识点二 长度的测量
典例3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
确的是   (选填“A”或“B”)。下面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B
1
4.50
典例4 如图所示,用两种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上方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cm,测量的物体长度为   cm;下方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cm,测量的物体长度为  .
 cm。
1
3.2或3.3
0.1
3.16
(3.16~3.18都正确)
方法点拨
1.如果物体起始端点没有对准刻度尺零刻度线,则物体长度=末端对应读数-起始端对应读数。
2.在刻度尺读数估读时,如果物体的末端正好与刻度线对齐,应估读为0,且不可省略。
知识点三 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典例5 测量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在如图所示的几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D
典例6 小宇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1)实验步骤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细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计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实验步骤的合理顺
序应是   。
A
DBEC
(2)数据处理:如图所示,小宇将20匝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那么20匝铜丝的长度为   cm,细铜丝的直径为   cm。将细铜丝缠绕在铅笔上的过程中,有重叠现象,则测出的细铜丝的直径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60
0.08
偏小
方法归纳
方法 注意事项
辅助法 ①三角板、直尺必须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垂直、紧贴;
②直尺的测量起始端必须是整刻度线处
化曲为 直法 ①采用无弹性的软线;
②在测量时,软线要与被测曲线完全重合
累积法 ①所测微小长度等长;
②每个微小长度之间结合紧密;
③微小长度的个数(n)要计数准确,注意纸的张数与页数的区别
滚轮法 滚轮的运动轨迹必须与被测长度重合
方法归纳
精评价 课堂反馈 03
1./ 知识点二 教材样板题 / 四位同学在用较厚的木质刻度尺测量物块长度时,他们的操作情况如图所示,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D
2./ 知识点一 / 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估测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中学生课桌高度约为80 dm
B.你手中的物理课本长度约为26 cm
C.普通家庭房间门的高度一般大于3 m
D.教室中使用的普通日光灯灯管的长度约为3 m
B
3./ 知识点二 / 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五次记录的结果分别是1.18 cm、1.25 cm、1.28 cm、1.27 cm、1.28 cm,这五组数据中哪个是错误的    。通过计算该物体的长度应为   。
A.1.24 cm B.1.25 cm
C.1.26 cm D.1.27 cm
1.18 cm
D
4./ 知识点一 / 给下列数字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枚硬币的厚度约2   。
(2)一张课桌的高度约80   。
(3)一位中学生的百米跑成绩约15   。
(4)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5   。
mm
cm
s
dm
5./ 知识点二 / 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物体长度为   cm。
1
3.00
6./ 知识点三 / 商丘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古城由砖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构成。砖城、城廓、城湖三位一体,使古城外圆内方,成一巨大的古钱币造型,建筑十分独特。现商丘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若给你商丘古城的地图(地图比例尺是1∶k),请估测商丘古城城墙的周长s。
(1)操作器材:一根足够长的细棉线、   (写一测
量器材)。
刻度尺
(2)测量步骤
①用细棉线沿着地图上城墙的边缘绕一圈,标出起点和终点位置,将细棉线   。
②用刻度尺测量此细棉线   的长度L。
(3)测量结果:s=   (用测量量及已知条件写出表达式)。
拉直
起点和终点之间
kL
(4)假如你去商丘古城旅游,在现场不借助其他任何测量工具,怎样用一把米尺估测出商丘古城城墙的周长 写出测量的方法。
  .
 。
用米尺量出一步大约的长度为L,然后沿着古城墙四周走一
圈,记下总步数n,根据s=nL就算出了商丘古城城墙的周长(共19张PPT)
早预习 新知梳理 01
一、匀速直线运动
1.我们把物体沿着   且速度   的运动,叫作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常常是   的,即在
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   不相等,这种运动叫作变
速直线运动。
直线
不变
变化
第2课时 匀速直线运动及平均速度
路程
二、平均速度
1.变速直线运动比匀速直线运动复杂,如果只作粗略研究,也可以用   来描述运动的快慢,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作
   。
2.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
析要点 以练代讲 02
知识点一 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典例1 教材素材改编 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A.前20 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小于乙车运动的路程
B.最后150 m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C.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40 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方法点拨
匀速直线运动的两个特点
1.“匀速”——速度不变,即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通过任意相等的路程所需的时间相等。
2.“直线”——运动轨迹是直线。
典例2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图像分别描述了做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A、B的运动情况,下列根据图像得出的信息错误的是
( )
A.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B.A物体做变速运动
C.vA>vB
D.B物体运动1.5 s通过的距离是3 m
B
甲 乙
知识点二 平均速度的计算
典例3 (2025普宁市期末)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 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火车行驶途中以144 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 m的桥梁,火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 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答案:(1)100 km/h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答案:(2)600 m
典例4 某次户外运动中,小明跑了5 km,随身携带的运动软件记录了跑每个1 km的时间,如图所示,“每千米配速”是指“每跑1千米距离所用的时间”。
(1)由图可知,第几个1 km内小明跑得最快 该1 km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1)第3个 2.5 m/s 
(2)若按(1)求出的速度跑完全程5 km的路程,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2)2 000 s
知识点三 运动的图像
典例5 (2025顺德区校级模拟)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在水平面上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
(1)前2 s内,以物体乙为参照物,物体甲在向   (选填“东”或“西”)运动。
(2)第4 s末两物体的运动速度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3)前4 s内,乙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
西
不相等
2 m/s
精评价 课堂反馈 03
1./ 知识点一 2025斗门区期末 / 如图是小明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四个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 )
C
D
3./ 知识点二 / 甲、乙两车在平直的路上相向而行,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为20 m/s、乙车的速度为15 m/s,如图所示,当甲车经过P点时,乙车刚好经过Q点,以此刻为计时起
点,过了20 s甲、乙两车相距100 m,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甲车通过的路程为400 m B.乙车通过的路程为300 m
C.PQ的距离一定为800 m D.PQ的距离可能是600 m
C
4./ 知识点三 2025南海区期末 / 如图甲所示,交警利用无人机对高速公路通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图乙是无人机上升到某高度后沿直线水平飞行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0~10 s内,无人机的速度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无人机在第20 s时的速度为  km/h,无人机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通过的路程是   m。
增大
36
200
5./ 知识点二 2025惠城区期中/ 一列长为360 m的火车匀速通过1 800 m长的隧道,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72 s,则火车的速度是   m/s,合   km/h,整列火车在隧道内运行需要的时间是   s。
30
108
48
6./ 知识点二 / 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 m/s的速度行驶500 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 m/s的速度行驶100 s。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答案:(1)4 000 m 
(2)汽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答案:(2)10 m/s(共12张PPT)
早预习 新知梳理 01
1.测量原理:   。
2.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用   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用   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斜面坡度尽可能   ,目的是   。
刻度尺
秒表
小一些
第4节 速度的测量
便于测量时间
析要点 以练代讲 02
知识点 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典例1 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从斜面的甲位置开始静止下滑,记录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1)本实验的原理是   。
(2)金属片的作用是  .
 。
(3)小车从甲运动到丙的平均速度为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秒表,若在小车过了甲点才开始计时,测得甲丙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选填“大”或“小”)。
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
小车运动的时间
0.15

方法点拨
1.测量小车运动距离时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或车尾到车尾的距离。
2.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强调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每次测量时都必须让小车从该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
典例2 创新实验 在“测量小球运动的速度”实验中,小明让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如图是根据频闪照相机拍摄的照片记录的小球运动轨迹,频闪照相机每两次闪光之间的时间间隔相等。这三段路程所对应的时间tAB=tBC=tCD=1.0 s。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明三次记录sAB为42.40 cm、42.4 cm、42.41 cm,小明测得小球在AB段运动路程sAB=42.41 cm
B.小球在水平桌面上做变速运动,小球运动速度不宜过快,以免从桌面掉落时伤人
C.小球在BC段和AD段速度大小关系vBCD.小球在CD段速度vCD=19.70 cm/s
C
精评价 课堂反馈 03
1.“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方法。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球分别从a处竖直下落到b处过程中,每隔0.1 s所处的位置。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球所用时间相同
B.甲球的平均速度比乙球的小
C.甲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D.甲球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
2.如图所示,足球在平整草坪上沿直线运动,速度越来越慢,测得sAB=sBC=3 m,通过BC段所用的时间为0.5 s,则足球从A运动到C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7 m/s B.6 m/s
C.4 m/s D.无法确定
A
3.教材样板题 小球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每隔0.2 s记录一次小球的运动位置,如图所示。小球从0刻度开始运动,从图中可以看出小球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直线运动。它从C点运动到F点的路程为   cm,从C到F用时为   s,在这段路程中小球的平均速度为   m/s。
减速
4.50
0.6
0.075
4.教材样板题 在“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AB间距,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小车到达B点停止计时。
80.0
(1)图中AB段的距离sAB=   cm,测得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的
时间tAB=2.5 s,则小车在AB段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AB=
   cm/s=   m/s。
32.0
0.32
(2)如果小车未到B点就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选填“大”或“小”)。
(3)如果小车在A点放手后才开始计时,则测得平均速度vAB会
偏   。


5.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位置由静止滑下。已知小车的车长为10.0 cm。
(1)实验原理是   。
(2)BC段的距离sBC=   cm。
50.0
(3)实验测得小车经过AC段所用的时间tAC=5 s,则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4)小车经过AB段所需的时间为tAB,经过BC段所需的时间为tBC,实验测得tAB>tBC。根据题目信息,   (选填“能”或“不能”)比较vAB和vBC的大小。如果能,写出分析过程和结
论;如果不能,写出原因:  .
 。
0.180

因为sAB=40.0 cm,sBC=50.0 cm,所(共13张PPT)
早预习 新知梳理 01
一、时间的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是   。时间单位还有   、   等。
2.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通常使用   、   来测量时间;
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经常用   来测量时间。
3.单位换算:1 h=   min=   s。

s
小时
第2课时 时间的测量 误差



秒表
60
3 600
二、误差
1.在测量长度、时间以及其他物理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   ,这就是误差。
2.误差产生原因与   、   和   都有关系。
3.多次测量求   、选用精密的   、改进
   ,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
差别
测量工具
测量方法
测量者
平均值
测量工具
测量方法
析要点 以练代讲 02
知识点一 时间的测量
典例1 仔细观察如图所示秒表,大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   ,分度值是   ;小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   ,分度值是   ;当前示数是   。
30 s
0.1 s
15 min
0.5 min
3 min 38.5 s
方法点拨
1.秒表小表盘示数对应的单位为“分”,大表盘示数对应的单位为“秒”。
2.若小表盘指针没超过0.5 min,大表盘读数0、1、2……若小表盘指针超过0.5 min,大表盘读数31、32、33……且此时小表盘只读整分钟。
知识点二 误差与错误
典例2 (2025东莞期末)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实验误差
B.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会造成实验误差
C.利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测量中的错误
D.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在测量中,误差是无法消除的
D
典例3 小东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先后测量了五次,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他记录的数据分别为12.50 cm、12.49 cm、12.29 cm、12.51 cm、12.52 cm,其中明显错误的数据是   ,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cm。
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12.29 cm
12.51
方法点拨
项目 误差 错误
产生的原因 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的限制 错误的操作、读数
特点 可以减小,不可避免 可以避免
改进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规范实验操作
精评价 课堂反馈 03
1./ 知识点一 / 日晷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测量仪器,它用来测量( )
A.长度 B.时间
C.速度 D.方向
B
C
3./ 知识点二 / 关于误差和错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所有实验总会产生误差
B.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完全消除误差
C.测量错误是不该发生的,也是不能避免的
D.虽然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但人们还是不能完全消除误差
C
4./ 知识点一 / 请填写合适的单位符号或完成单位换算。
(1)人呼吸一次的时间约为5   ;中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约为8   。
(2)2024年10月30日,我国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从点火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所用时间约为10 min,合   s。
5./ 知识点一 / 小刚乘坐的某次列车,早晨7:32准时从长沙南站出发,上午10:17到达广州南站,则该列车此次运行所
用的时间是   min,合   h。
s
h
600
165
2.75
6./ 知识点一、二 2025东莞期末/ 请同学们应用所学物理知识正确使用下列测量工具。
(1)如图甲所示,请选择图中测量精确度更高的刻度尺进行读数,结果记为   cm,测量长度时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其目的是   。
2.80
减小误差
(2)小明借助秒表记录了自己从家骑车到学校的时间,如图乙所示,此时秒表所表示的时间是   s。
276.5(共34张PPT)
建体系 思维导图 01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章末知识复习

m
精确
估计

s
测量值
真实值
位置
标准
相对
所用时间
通过路程
单位
刻度尺
秒表
串重点 考点突破 02
考点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重难点拨
“误差”和“错误”的比较
项目 误差 错误
产生原因 仪器精度不够,实验方法不完善,观察者读数时的偏差 由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者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造成的
是否可避免 不可避免 可以避免
特点 有误差的数据一般比较接近真实值 错误的数据一般偏离真实值较大
控制方法 (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采用精度更高的工具 (3)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 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记录数据时要仔细
重难点拨
1.(2024广东模拟)小明吃早饭时端起一杯牛奶,如图所示,装牛奶的杯子的高度约为( )
A.2 cm B.15 cm
C.40 cm D.50 cm
B
2.(2025汕尾期末)下列是小雅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物理量的估计值,其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一层楼的高度约为3 m
B.做一节眼保健操所用的时间约为5 min
C.教室中课桌的高度约为20 cm
D.八年级上册物理书的长度约为26 cm
C
3.易错题 如图甲所示,物体A的长度为   cm;如图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2.80
110
甲 乙
易错警示
当物体的长度与刻度线对齐时,也需要记录估计值,此时估计值记为“0”。
考点二 运动的描述
重难点拨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重难点拨
2.静止是相对的。平时讲的物体静止,是指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没有位置上的变化。实际上参照物也在运动,所以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
3.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
4.(2025普宁市校级期末)2024年9月25日8时44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向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成功发射1发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准确落入预定海域。如图所示,在上升过程中,若认为洲际导弹是静止的,可选取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正掉落的碎片
C.训练模拟弹头
D.太平洋上的船只
C
5.传统文化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以竹排为参照物,青山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诗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说轻舟上的人是静止的,所选参照物是   (选填“山”或“轻舟”)。
运动
轻舟
6.教材素材改编 如图所示是我国空军战机实施空中加油的情景。若以大地为参照物,则加油机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则加油机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具有   性。
运动
静止
相对
考点三 速度
重难点拨
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1.平均速度用来粗略描述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不同时间或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2.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7.在校园楼梯、走道上禁止奔跑,我们在走道上行走速度合适的是( )
A.1 cm/s B.1 dm/s
C.1 m/s D.10 m/s
C
8.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体在6 s内运动的路程为15 m
B.物体在前2 s内和最后2 s内的速度相等
C.物体在2~4 s内处于静止状态
D.物体在6 s内的平均速度为2.5 m/s
B
9.某地内环高架项目由高架路和地面快速路两部分组成,其中高架路36 km,设计速度80 km/h,合   m/s(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小明爸爸开车行驶完高架路全程用时36 min,则这段时间内车的平均速度为   km/h。
22.2
60
10.(2025河源期末)如图a所示是用频闪相机拍摄的甲、乙两球从A点竖直下落至B点的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02 s曝光一次。甲、乙两球从A点竖直下落至B点的过程,运动路程之比为   ;平均速度之比为   ;b图中的图像描述的是
   球的运动。
1∶1
5∶3

11.(2025南海区期中)如表所示是某次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列车由广州东站驶往汕头站的时间为   h,平均速度为   km/h。该列车长200 m,以20 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个长为1 800 m的隧道,当列车完全处在隧道中时,乘客将接收不到手机信号,则手机没有信号的时间为   s。
2.5
120
80
站名 广州东站 汕头站
到站时间 11:45
发车时间 09:15 11:50
里程/km 0 300
12.(2025顺德区校级模拟)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个地方出发,它们运动过程的s-t图像如图1所示,图2已画出甲物体运动的v-t图像。请在图2中作出乙物体运动的v-t图像。
答案:如图所示
13.(2025紫金县期末)如图所示为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飞机某日上午11时00分从上海起飞,于当日13时24分成功抵达西安,航程约为 1 320 km。
(1)飞机飞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1)550 km/h 
(2)如果飞机起飞的同时,一列平均速度约为300 km/h的高铁从上海开往西安,当飞机抵达西安时,高铁行驶的距离是多少
解析:(2)飞机抵达西安时,高铁行驶的距离s′=v′t=300 km/
h×2.4 h=720 km。
答案:(2)720 km
14.(2025南海区期末)如图,深中通道是连接深圳市和中山市的特大桥,于2024年6月30日正式通车试运营,全长约24 km,其中有6.8 km的海底隧道,限速100 km/h。求:
(1)汽车经过深中通道全程用时t=20 min,汽车经
过深中通道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每小时
答案:(1)72 km/h 
(2)当汽车以最高限速行驶时,通过海底隧道需要多少小时
(3)一车队以82 km/h的速度完全通过通道,所用时间为0.3 h,该车队的长度为多少米
(3)该车队行驶的路程为s″=v″t″=82 km/h×0.3 h=24.6 km,
因此该车队的长度为s车队=s″-s=24.6 km-24 km=0.6 km=600 m。
答案:(2)0.068 h (3)600 m
过实验 一题通关 03
实验 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
要点梳理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斜面、小车、   、   、金属片(阻挡物)、木块
刻度尺
秒表
实验步骤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
(2)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小车在斜面上的速度是变化的(加速下滑),不同的时间段对应的平均速度是不同的
交流讨论 (1)实验时,斜面坡度应   (选填“较小”或“较大”),目的是   (选填“延长”或“缩短”)运动时间,减小测量误差。
(2) 通过测得的数据能求出小车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   。
(3)金属片的作用是 

较小
延长
便于准确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在同一位
置停止运动
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我们需要用两条电工胶带在长木板的边缘标示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如图甲所示。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一题通关
基础设问
答案:如图所示
(2)按如图乙所示摆放好器材,让小车从起点由静止开始运动到终点,实验前调试,发现小车下滑到木板中点附近已经停下,不能撞到终点的挡板。那么接下来的操作是  .
 。
将起点一侧的
木板垫高,增大斜面的倾斜程度

(3)重新调整斜面后,小车从起点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当小车撞击挡板时按下秒表,秒表信息如图丙所示。小车运动所用时间为   s,此次小车平均速度v1=   cm/s。
2
40.0

拓展设问
(4)实验时,想知道小车在上半段和全程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是否相等,请你用上述已有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去探究证明。
  .
.
 。
完成题中实验步骤后,将挡板移至斜面40 cm刻度线位置,让小车从斜面起点由静止释放,同时记录运动的时间,计算出上半段的平均速度与全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
谢谢观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