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教学设计(3课时)2025-2026学年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教学设计(3课时)2025-2026学年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7-20 12:2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第1课时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鸡兔同笼”
1.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2.使学生掌握运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重点
根据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难点
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活动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
“鸡兔同笼”是经典的数学问题,在小学阶段同学们曾探究过它的多种解法.这节课我们用本单元学习的方程组来解决此问题.
活动2 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
【探究】(1)画图法:
用“○”表示头,先画35个头;将所有头都看作鸡的,用“||”表示脚,画出了70只脚;还剩24只脚,在一些头上再加2只脚,共12个头加了2只脚;4只脚的是兔子(12只),两只脚的是鸡(23只).
(2)一元一次方程法:鸡头+兔头=35,鸡脚+兔脚=94.
解:设鸡有x只,则兔有(35-x)只.根据题意,得2x+4(35-x)=94.
(3)二元一次方程组法:
①“上有三十五头”的意思是__一共35只__,“下有九十四足”的意思是__一共94只脚__.
②如果设鸡有x只,兔有y只,那么鸡兔共有__35__只;鸡足有__2x__只,兔足有__4y__只.
根据以上分析,得方程组____.解这个方程组,得____.所以笼中有鸡__23__只、兔__12__只.
活动3 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
【例1】教材P120例1
【方法指导】问题1:“甲得乙十钱,多乙余钱五倍”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2:“乙得甲十钱,适等”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3: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这个题目吗?
解:设甲带的钱数为x,乙带的钱数为y,
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组,得
所以,甲带了38钱,乙带了18钱.
【例2】我国明代数学家程大位(1533—1606)所著《算法统宗》中记载了“二果问价”问题:
九百九十九文钱,甜果苦果买一千.
甜果九个十一文,苦果七个四文钱.
试问甜苦果几个,又问各该几个钱.
意思是:九百九十九文钱买了甜果和苦果共一千个,已知十一文钱可以买九个甜果,四文钱可以买七个苦果,那么甜果、苦果各买了多少个?每个甜果、苦果分别卖多少文钱?请你解决这个问题.
解:设购买甜果、苦果的个数分别为x个、y个.
根据题意,得解得
∴购买甜果、苦果的个数分别为657个、343个.
∵十一文钱可以买九个甜果,四文钱可以买七个苦果,
∴每个甜果、苦果分别卖文钱和文钱.
答:购买甜果、苦果的个数分别为657个、343个,每个甜果、苦果分别卖文钱和文钱.
活动4 随堂练习
1.“六一”前夕,市关工委准备为希望小学购进图书和文具若干套.已知2套文具和3套图书需124元,3套文具和2套图书需116元,则1套文具和1套图书需__48__元.
2.《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基本框架,书中记载:“今有大器六、小器一容五斛;大器一、小器六容二斛,问大小器各容几何?”译文:“今有大容器6个、小容器1个,总容量为5斛;大容器1个、小容器6个,总容量为2斛.问大小容器的容积各是多少斛?”
解:设大容器的容积是x斛,小容器的容积是y斛.
根据题意,得解得
答:大容器的容积是0.8斛,小容器的容积是0.2斛.
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
学生活动:这节课的主要收获是什么?
教学说明:找出古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作业:教材P121随堂练习,P125~126习题5.3中的T1、T3、T4.
本节课在建立方程模型的过程中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思路,由算术方法到一元一次方程再到二元一次方程组,遵照了学生的思维梯度,逐步建立起学生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思想,充分感受它的优点和思维的简化.
第2课时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增收节支
1.会正确地运用表格分析与“增收节支”类似问题的数量关系,并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这类问题.
2.根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形成方程模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重点
用列表法分析题目中的各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
借助列表法分析问题中隐藏的数量关系.
活动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
【问题情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词语,增收节支.当我们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该如何解决呢?
例如:某工厂去年的利润(总收入-总支出)为200万元.今年总收入比去年增加了20%, 总支出比去年减少了10%,今年的利润为780万元.去年的总收入、总支出各是多少万元?
如果设去年的总收入为x万元,总支出为y万元.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清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你能否采用表格的形式,用x,y的代数式来表示题目中的各个量呢?
活动2 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
问题1: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问题2:学生填表:设去年的总收入为x万元,总支出为y万元,则有:
总收入/万元 总支出/万元 利润/万元
去年 x y 200
今年 (1+20%)x (1-10%)y 780
  问题3:正确书写解题过程.
解:设去年的总收入为x万元,总支出为y万元,则今年的总收入为(1+20%)x万元,今年的总支出为(1-10%)y万元.
根据题意,得解得
答:去年的总收入为2 000万元,总支出为1 800万元.
【归纳】对于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可以借助表格来表示.
活动3 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
【例1】教材P122例2
【方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等量关系,教学生画表格分析数量关系.
解:设每餐用甲原料x g、乙原料y g,则有
成分 甲原料x g 乙原料y g 所配制的营养品
其中所含蛋白质 0.5x 0.7y 35
其中所含铁质 x 0.4y 40
  根据上表,可以列出方程组____,解得____.所以每餐用甲原料__28_g__、乙原料__30_g__.
【例2】我区某学校原计划向山区学生捐赠3 500册图书,实际共捐赠了4 125册,其中初中学生捐赠了原计划的120%,高中学生捐赠了原计划的115%,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各比原计划多捐赠图书多少册?
【方法指导】可设原计划初中学生捐x册,高中学生捐y册,再列表分析等量关系进行求解.
解:设原计划初中学生捐x册,高中学生捐y册,则有
初中学生捐的数量 高中学生捐的数量 合计
计划 x y 3 500
实际 120%x 115%y 4 125
根据上表列方程组,得解得
初中学生比原计划多捐的册数是2 000×(120%-1)=400(册),
高中学生比原计划多捐的册数是1 500×(115%-1)=225(册),
答: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各比原计划多捐赠图书400册和225册.
活动4 随堂练习
1.某市现有人口45万,计划一年后城镇人口增加0.7%,农村人口增加1.2%,这样,全市人口将增加1%,求这个市现在的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设现在城镇人口有x万,农村人口有y万,则下列方程组中,正确的是 (B)
A.
B.
C.
D.
2.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放入6个长、宽都相同的小长方形,则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是 (D)
A.9 B.8 C.18 D.16
3.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某市外来与外出旅游的总人数为226万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0%和20%,去年同期外来旅游比外出旅游的人数多20万人.求该市今年外来和外出旅游的人数.
解:设去年外来旅游的人数为x万人,外出旅游的人数为y万人.
根据题意,得解得
所以(1+30%)x=(1+30%)×100=130,(1+20%)y=(1+20%)×80=96.
答:该市今年外来和外出旅游的人数分别是130万人和96万人.
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
学生活动:这节课学习了用什么方法分析问题?关键是明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说明:由具体实例的分析、思考到合作学习模式.
作业:教材P123随堂练习T1、T2,P126习题5.3中的T7、T8、T9.
本节课着力于介绍分析问题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图表分析法.
列表分析有助于学生明确各数量间的关系,将较复杂的数量关系转化得更加清晰、简洁,帮助学生理清题中的未知量、已知量以及等量关系,条理清楚,很容易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较易突破难点.
第3课时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行程问题
1.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数字问题和行程问题.
2.归纳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重点
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数学问题.
▲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模型.
活动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
小明爸爸骑摩托车带着小明在公路上行驶,下图是小明在不同时间看到的里程碑情况.你能确定小明在12:00时看到的里程碑上的数吗?
  
活动2 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
如果设小明在12:00时看到的数的十位数字是x,个位数字是y,那么
(1)12:00时小明看到的数可表示为________,
根据“两个数字之和是7”,可列出方程________;
(2)13:00时小明看到的数可表示为________,
根据“13:00时看到的两位数比12:00时看到的大45”,可列出方程________;
(3)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方程组,并求出小明在12:00时看到的里程碑上的数.
解:(1)10x+y x+y=7
(2)10y+x (10y+x)-(10x+y)=45
(3)列方程组,得解得
所以10x+y=10×1+6=16.
答:小明在12:00时看到的里程碑上的数是16.
活动3 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
【例1】教材P124例题
【方法指导】根据题意,利用线段图梳理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式,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设隧道的长度为x m,火车的长度为y m.
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组,得
所以隧道和火车的长度分别是__1_000_m__和__200_m__.
【例2】某人骑车外出旅游,已知他的路程分为上坡和下坡,上坡速度为8 km/h,下坡速度为12 km/h,去时他共用了4.5 h,原路返回共用了4.25 h,求去时上坡路长和下坡路长.
【方法指导】根据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列方程组.
解:设去时上坡路长为x km,下坡路长为y km.根据题意,得
 解得
答:去时上坡路长为24 km,下坡路长为18 km.
活动4 随堂练习
1.一个两位数,数字之和为7,若原数加45,等于此两位数交换其数位上的数的位置后得到的新数,则原数是多少?若设原数十位数字为x,个位数字为y,根据题意列出的下列方程组中,正确的是 (C)
A. B.
C. D.以上都不对
2.某船顺流航行48 km用了4 h,逆流航行32 km用了4 h,求水流速度和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解:设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 km/h,水流速度为y km/h.
根据题意,得解得
答: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10 km/h,水流速度为2 km/h.
3.小红和小丽在400 m环形跑道上跑步,她们从同一个起点同时出发.如果同向跑,那么经过200 s两人第一次相遇;如果反向跑,那么经过40 s两人第一次相遇.若小红比小丽跑得快,则小红、小丽跑步的平均速度分别是多少?
解:设小红跑步的平均速度是x m/s,小丽跑步的平均速度是y m/s.
根据题意,得解得
答:小红跑步的平均速度是6 m/s,小丽跑步的平均速度是4 m/s.
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
学生活动:1.这节课的主要收获是什么?
2.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教学说明:会列方程组解决数字问题和行程问题,体会模型思想.
作业:教材P125随堂练习,P127习题5.3中的T11、T12、T13.
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各组围在黑板前去讨论、探究,从而列方程,解方程,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小组荣誉感,每个学生都想积极争做最好.同时也利于教师去观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