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认识声现象教学课件(53页)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认识声现象教学课件(53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7-20 07:3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3.1 认识声现象
第3章 声的世界
教科2024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1.认识声现象,了解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不能传声;
掌握声速的概念及相关计算。
3.了解人耳的听声范围、超声波和次声波。
新课导入
生活中,声音随处可闻。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到耳朵里的?
推进新课
知识点1 声的产生
盆中的水悄然无声
轻轻搅动水,发出声音
讲话时,用手触摸喉头处,你会有什么感觉?
演示实验
发声体在振动
关闭音箱停止播放,小球/乒乓球还跳动吗?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通过上面的观察可以知道,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人说话、唱歌时的发声靠的是声带的振动
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中鸣管的振动
蜜蜂的嗡嗡声靠的是翅羽的振动
悠扬的扬琴声靠的是绷紧的琴弦的振动
【例1】按照民间传统习俗,过年时常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关于唢呐与锣鼓的发声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锣、鼓和唢呐的声音都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B. 唢呐的声音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C. 鼓的声音是鼓面振动产生的
D. 锣的声音是锣面振动产生的
A
在平静的水面上投入一颗小石子,水面上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
音叉振动使附近的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状态,并不断扩展。
知识点2 声的传播
演示实验
模拟声音的传播
扬声器播放音乐时,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可以看到扬声器的振动带动第一个乒乓球跳动,然后依次引起后面的乒乓球跳动。
用槌击鼓,鼓面振动。当鼓面向右侧运动时,该处空气变密;当鼓面向左侧运动时,右侧空气又变疏。这样空气中就形成了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向四周传播。
这样的振动传播的过程形成了声波。
在太空中,航天员出舱后即使近在咫尺,也不能直接对话,需要通过无线电波或肢体语言来交流。
你知道吗
1. 为什么近在咫尺的两个人要借助无线电才能交谈?
2. 月球表面比地球表面缺少什么吗?
3. 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吗?
想一想:
猜想: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演示实验
声音的传播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实验表明:声波_______(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不能
声波必须借助某种物质才能传播。
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我们称为声的介质。空气、水、大地、木头及钢铁等都是声的介质。
两个人分别拿着一个纸杯,拉直棉绳,依次轻声说话,能听见对方说的话
水下的花样游泳运动员配合音乐做出整齐优美的动作
声音既能在气体中传播,也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声具有能量
讨论交流
【例2】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
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水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
B
知识点3 声传播的速度
声的传播比光要慢。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大小等于声波每秒钟传播的距离。
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赛跑的终点计时员必须在看到发令枪冒白烟时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时开始计时
介质 声速/(m·s-1) 介质 声速/(m·s-1)
空气(0℃) 331 海水(25℃) 1531
空气(15℃) 340 大理石 3810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玻璃 5000~ 6000 钢铁 4900~ 5200
煤油(25℃) 1324 铝 5100
水(15℃) 1460 铁(棒) 5200
下面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声速与介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
v固体>v液体>v气体。
空气(15℃) 340
人的声带振动,可以发出声音;声波传入人耳中,触动鼓膜,则会产生听觉,使我们听到声音。
知识点4 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声音信息传向大脑
声源振动产生声波
介质传播
鼓膜振动
经其他组织
听神经
大脑
频率
(2)定义:物体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之比。
(5)1Hz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位:______,简称____,符号为 ____。
(1)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3)符号:_____
f
赫兹

Hz
物体每秒振动1次
人的发声范围:人的声带能够产生 64 Hz ~ 1300 Hz 的声。
人能感受的声音的频率是有一定范围的。
人耳的听觉范围:人耳能听到 20 ~ 20000 Hz 的声。
海豚可以听到100000Hz以上的声
不同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也有较大差别。
水母可以听到8~13Hz的声
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
【例3】在电子自动计时器普及之前,小型运动会上的百米赛跑项目还用人工计时。终点记时员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在看见起点发令员发令枪冒烟的瞬间开始计时。若计时员操作失误,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那么他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实际跑的时间长些,还是短些?相差多少?(空气中声速为340m/s)
分析:运动员起跑是听发令枪响,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再开始计时,由于声音从起点传到终点要经历一段时间,所以实际上是运动员已跑了一段距离,计时员才开始计时,显然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跑的时间短,相差的时间就是声音从起点传到终点的时间。
解:
他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实际跑的时间短些,相差0.294s。
发展空间
家庭实验室
手机实验:看声音,测听力
和家人一起听一听,分析听力与年龄是否有关?
知识点1 声的产生
1. [2024·重庆期中]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下列选项中不是声源的是( )
A
A. 放在课桌上的笛子 B. 发出悠扬声音的笛子
C. 空中飞行的蜜蜂 D. 人唱歌时的声带
返回
(第2题)
2. 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
接触正在发声的音箱扬声器,可观察到乒乓球
被弹起,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_,此探究
中用到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
振动
转换法
返回
知识点2 声的传播
(第3题)
3.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空气可以传声”时,
把正在响铃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在瓶内,用抽
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手机铃声
逐渐变____,由此推理,若抽出瓶内全部空
气,则______听到手机铃声,可知______不
能传声。

不能
真空
返回
4.“夜半钟声到客船”说明____体可以传声;“隔墙有耳”“贴地
听声”等实例说明____体可以传播声音;“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水下的鱼也能听到水面上人的喊话声,说
明____体可以传声。



返回
5. 如图所示,打开音箱,播放
一曲你喜爱的音乐,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
在音箱前,你会发现,烛焰在随着音乐跳
舞,说明声具有______,其传播形式是
____。
能量

返回
知识点3 声速
6. 下表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介质 声速/ 介质 声速/
空气 331 水 1 460
空气 340 软木 500
空气 346 铜(棒) 3 750
煤油 1 324 铁(棒) 5 200
A. 声音在相同温度的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B.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C. 声音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D.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解析】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
中的传播速度,但由表可知,声音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是例外。

返回
知识点4 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7. 根据如图所给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 的声音
B. 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C. 的声音只要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D. 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要大

【解析】据图可知,蝙蝠发声频率范围是
,人听觉频率范围是 ,所以
人只能听到蝙蝠发出的一部分频率的声音,故 错误;
的声音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人耳无法听到,故C
错误;据图能看出,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要大,
故D正确。
返回
8. 我国古人发明的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之
一。明代《询刍录》中记载“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
如筝鸣,故名风筝”,文中声音的发声体是( )
C
A. 鸢 B. 竹 C. 风 D. 筝
【解析】由“使风入竹,声如筝鸣”可知,文中的发声体是风,
即声音是由竹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返回
9. [2024·荆州期末]某学校走廊内有大小不同的若干鱼缸,
这些鱼缸构成了该学校特有的一种风景。某同学站在鱼缸旁
用力拍掌,鱼缸内的鱼惊得四处乱游。鱼接收到声音的主要
过程是( )
C
A. 空气 水 鱼
B. 地面 空气 水 鱼
C. 空气 鱼缸 水 鱼
D. 地面 空气 鱼缸 水 鱼
返回
10. [2025·福州期中]如表是人和大象等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某种飞
蛾飞行时在 内翅膀振动1 080次。则这种飞蛾飞行时发出的声音
( )
听觉频率范围
大象


蝙蝠
B
A. 人可能听得见 B. 狗可能听得见
C. 大象一定能听见 D. 蝙蝠可能听得见
返回
11.如图所示,在鼓面上放碎纸屑,敲击鼓面,发现碎纸屑上
下跳动,说明正在发声的鼓面在______,实验中碎纸屑的作
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振动
将鼓面微小的振动放大
(第11题)
返回
(第12题)
12. [2024·西安二模]如图所示为
探究水能否传播声音的实验装置,小明认为实
验中有绳子拴着袋子,绳子也可以传声,无法
证明水能传播声音。请你提出一个改进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将绳子剪断,在手机下沉的过程中,听是否有声音传出
【解析】要证明水能够传播声音,需要排除绳子的影响。
返回
13. 现有一根长为 的铁管,小琳将耳朵贴在
铁管的一端,小明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已知声音在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在铁中的传播速度为 ,
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 以上。
(1)敲击声由空气传入小琳的耳朵需要多长时间?
【解】因为管长,空气中的声速是 ,则由
得,敲击声由空气传入小琳的耳朵需要的时间

(2)请简要分析说明小琳会听到几次敲击的声音。
【解】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时间一定小于
,则两次声音的间隔一定小于 ,此时人耳无法分
辨两次声音,故小琳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
返回
课后小结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产生
传播
由物体的( )产生
介质
形式
声速
( )不能传声
( )
跟介质的( )和( )有关
振动
真空
声波
性质
温度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