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整本书阅读《水浒传》考查题
一、 填空题 (每空1分)
1. “倒拔垂杨柳”展现了 ______(人名) 的神勇,他后来的绰号是 ______。
2. 林冲被逼上梁山的直接导火索事件是 ______ (地点) 的 ______ (事件)。
3. 梁山泊好汉排座次,依据从天而降的石碣,宋江排在第 ______位,卢俊义排在第 ______位。
4. “智取生辰纲”的关键人物是 ______ (绰号) 吴用,他们利用 ______(物品) 麻翻了杨志等人。
5. 宋江在 ______ (地名) 题写反诗“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二、 简答题 (每题4分)
1. 简要概括“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情节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结合具体情节(至少一个),分析武松性格中“勇猛刚烈”和“精细谨慎”的矛盾统一。
3. “逼上梁山”是《水浒传》的核心主题之一。请以林冲为例,简述他是如何一步步被“逼上梁山”的。
4. 同样是丢失生辰纲,杨志与梁中书的反应有何不同?这反映了两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5. 宋江提出的“替天行道”口号,其内涵是什么?结合小说结局,谈谈你对这个口号实现程度的看法。
三、 阅读分析题 (共25分)
(一) 阅读下面《水浒传》片段,回答问题。(约第7回)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1.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哪位好汉的哪个著名情节?(2分)
2. 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至少写出两点)(4分)
3. 众泼皮的反应(“一齐拜倒在地”、“真罗汉”)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二) 阅读下面《水浒传》片段,回答问题。(约第23回)
(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
4. 这段文字是“______”的精彩片段。(填情节名称)(2分)
5. 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的表达效果。(3分)
6. 作者详细描写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和武松的“三闪”,对塑造武松形象有何作用?(4分)
(三) 阅读下面《水浒传》片段,回答问题。(约第71回)
宋江道:“众弟兄听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
7. 这段文字反映了宋江怎样的核心思想?(2分)
8. 梁山好汉对“招安”的态度并非完全一致。请举出至少一位明确反对招安的主要人物,并简述其理由。(人物1分,理由2分,共3分)
9. 结合整部小说的结局,谈谈你对宋江坚持招安路线的看法。(4分)
答案示例:
一、 1. 鲁智深 / 花和尚
2. 山神庙 / 火烧草料场 (或:风雪山神庙)
3. 一 / 二
4. 智多星 / 酒 (或:下了药的酒)
5. 浔阳楼
二、简答题(参考答案):
1. (情节概括能力) 起因:金翠莲父女受镇关西欺凌;经过: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结果:鲁达逃亡,出家为僧。
2. (人物形象分析 - 矛盾性) “勇猛刚烈”:景阳冈打虎、血溅鸳鸯楼。“精细谨慎”:打虎前的谨慎(不信酒家言但看到印信榜文才信)、杀嫂前周密取证。
3. (主题理解 - 官逼民反) 高衙内调戏林娘子 → 误入白虎堂(陷害)→刺配沧州 →野猪林险被杀 →看守草料场 → 风雪山神庙(彻底绝望)→雪夜上梁山。体现林冲从忍辱负重到彻底反抗的转变。
4. (人物形象对比) 杨志:失意、痛哭、欲自尽(体现其把功名看得极重,脆弱)。梁中书:震怒、追究责任(体现其冷酷、只关心自身利益)。反映杨志重功名、脆弱;梁中书冷酷自私。
5. (主题理解、批判性思维) 内涵:代表被压迫者反抗不公、铲除奸邪、维护正义。看法:结局悲惨,招安后成为朝廷工具,征方腊损失惨重,“替天行道”的理想在封建体制下最终幻灭,具有深刻的悲剧性。
三、阅读分析题:
(一)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1. (情节识别)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2. (描写手法赏析) 动作描写:“走到”、“脱了”、“向下”、“倒缴着”、“拔住”、“趁”、“拔起”(生动展现力量与气势);外貌/神态描写:“相了一相”(表现观察和蓄力);侧面描写:众泼皮的反应(烘托其神力非凡)。
3. (写作手法作用) 侧面烘托,通过旁观者的惊叹和崇拜,进一步突出鲁智深神力惊人、勇猛非凡的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 武松打虎:
4. (情节识别) 景阳冈武松打虎。
5. (修辞手法赏析) 运用比喻(吼声如霹雳)和夸张(振得山冈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虎吼声的震耳欲聋和威势骇人,渲染了紧张凶险的气氛,反衬武松的胆量。
6. (情节作用与人物塑造) ① 展现老虎的凶猛,营造紧张氛围。② 通过武松精准的“三闪”,表现其临危不惧、沉着冷静、观察敏锐、身手敏捷。③ 为下文武松反击、徒手打死老虎做铺垫,使其神勇形象更加突出和可信。说明胜利不仅靠力气,更靠智慧和胆识。
(三) 宋江招安思想:
7. (人物思想把握) 忠君报国思想,希望通过招安获得朝廷认可,为国效力,青史留名。
8. (人物态度对比) 李逵:坚决反对,认为“招安,招安,招甚鸟安!”,主张杀到东京夺了鸟位。理由:痛恨朝廷奸臣,对招安后境遇不信任,性格直爽鲁莽,主张彻底反抗。 (或武松、鲁智深等也曾表示过疑虑或反对)。
9. (主题探究、评价人物) 看法可多元,但需结合结局:
积极面:体现了宋江的忠义观念和寻求体制内认可的愿望,希望为兄弟们谋个好出路。
消极面/悲剧根源:对封建统治者的本质(昏庸、利用、猜忌)认识不清,过于天真和妥协;招安路线违背了部分好汉(尤其是下层出身、与朝廷仇恨深者)的初衷和利益;最终导致梁山事业失败,众兄弟死伤殆尽,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性和深刻的悲剧性。反映了作者对农民起义出路问题的思考局限和时代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