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试题精选(六)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计划于2025年实施发射。按照计划,天问二号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实施小行星2016H03伴飞、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311P伴飞探测等多项任务。
继天问一号探索火星之后,天问二号为何选择2016HO3 作为新目的地 未来,它又会带回宇宙中怎样的秘密
(一)
2016H03小行星的名字听起来有些“冷冰冰”,但它的背后有一段有趣的发现故事。2016年,美国夏威夷的泛星计划巡天望远镜首次在浩瀚星空中捕捉到它的踪迹,这颗小行星也由此得名——2016代表发现的年份,HO3则表示小行星在4月下旬被发现的顺序编号。
2016HO3 绕太阳公转周期为365.4天,与地球的365.25天几乎完全同步。对于这类与地球一起绕着太阳公转的小行星,科学家将其称之为“准卫星”。目前,地球附近的准卫星有5颗,其中2016HO3 距离地球最近、运行最稳定。
天问二号为何选择2016HO3 据专家介绍,这类小行星保留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也有科学家推测,这颗直径约40—100米的天体,可能是某次远古撞击事件的抛射物,甚至可能与地球和月球存在“亲戚关系”。
为此,天问二号计划对2016HO3进行伴飞、测绘、遥感、采样,获取其热辐射状态、表面特征、密度、成分等信息。其研究结果有可能回答准卫星的起源以及轨道演化历史和未来趋势等科学问题,并为小行星乃至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二)
天问二号的另一个探测对象是主带彗星311P,它于2013年被美国科学家探测发现。一开始,科学家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发现了它,起初以为只是一颗普通的小行星,但经过进一步的细致观测发现,它不仅拥有小行星的稳定轨道,还长着六条“尾巴”——彗尾,就像孔雀开屏一样。
专家表示,对主带彗星311P进行探测,有助于了解小天体的物质组成、结构以及演化机制,填补太阳系小天体研究领域的空白。此外,311P的直径大约有480米,有观测结果显示,它可能还有一颗卫星。如果属实,311P便是少有的“双小行星”系统。天问二号届时将通过近距离探测,提供更直接的数据,解开311P的更多奥秘。
(三)
深空探测是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2021年,天问一号成功落火,中国通过一次发射,实施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陆续取得的科学成果,丰富了人类对火星演化历史、环境变化规律、火星表面典型地形地貌成因等的认知。从月球到行星及小行星探测,中国深空探测正在走向更远、更深的新阶段,不断推动着人类对太阳系和宇宙的理解和探索。
在2025年发射天问二号之后,中国还将在2028年前后及2030年前后陆续发射天问三号和天问四号。其中天问三号作为中国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确立生命痕迹探寻为第一科学目标,将突破火面采样、火面起飞上升、环火交会和行星保护等关键技术,实现火星样品返回地球的目标。天问四号则将对木星和木星的卫星进行研究,对木星空间和内部结构进行探测。
(摘编自刘(晓《逐星问天,中国深空探测新远征》)
材料二:
2025年,中国航天又将迎来一个重要时刻——天问二号即将发射。
“天问”!我猜,其实很多人对这一名字并不陌生。2020年7月23 日,天问一号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天问”一词正是来源于屈原的诗篇《天问》。
屈原的《天问》,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独特的形式,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从宇宙的起源、天地的形成,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无所不包。在那个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屈原凭借着非凡的想象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试图探寻世界的本质,这种探索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天问二号”,则是现代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伟大创举。它是中国行星探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对小行星进行探测等重大使命。
从屈原的《天问》到“天问二号”,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探索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这种精神,是对未知的好奇,是对真理的渴望,是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在古代,人们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对世界的思考;在现代,我们则借助科技的力量,将探索的脚步迈向更遥远的宇宙。
“天问二号”的每一次数据传输、每一个科学发现,都像是对屈原《天问》的回应。它告诉我们,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继承前人的智慧和精神,更要不断创新,勇于突破。 同时,“天问二号”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代表着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卓越成就,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就像屈原的《天问》曾经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一样,“天问二号”也将激励着当代中国人,在各个领域不断追求卓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摘编自陈明月《跨越千年的“天问”:从屈子诗章到航天壮举》)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16HO3 距离地球最近、运行最稳定,故科学家称其为“准卫星”。
B.主带彗星311P有六条“尾巴”,但它既是彗星,又是“双小行星”系统。
C.对主带彗星311P的探测,或将填补太阳系小天体研究领域的空白。
D.天问三号突破了火面采样技术,以实现火星样品返回地球的目标。
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问二号”既有2016HO3 的探测任务,又有主带彗星311P 的探测任务。
B.“天问”源自屈原的《天问》,《天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
C.屈原的《天问》展现了古代科学的高度发达,涉及宇宙起源等问题。
D.“天问二号”的探索精神将激励中国人追求卓越,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
3.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介绍了2016HO3 小行星和主带彗星311P的发现过程及其主要特征,材料二则着重阐述了“天问”这一命名的文化渊源和精神内涵。
B.材料一在说明过程中运用了“活化石”“孔雀开屏”等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材料二将古今的“天问”对接,突出了中华民族探索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C.材料一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详细介绍了中国深空探测工程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材料二则以“天问”为线索完整串联了从古至今的探索历程。
D.材料一在表达方式上主要采用了较为客观平实的说明性语言进行介绍,材料二则更多地运用了议论性较强的句子来进行阐述。
4.请给材料一的三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从科学和文化两个角度简要分析“天问二号”任务的意义。(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紫阳山下读“红楼”
茹志鹃
杭州有座紫阳山,不高,光秃秃的,位置也不在西子湖畔,所以并不出名。然而对我来说,它是美的。美的观念,每人不同。而我认为美的东西,往往包含着熟悉(当然,熟悉的东西不一定都美),熟悉里面透着一股亲切。而我是熟悉它的,紫阳山。它的脚下,有一个潭,面积不大,水却很深。每天,我在潭边淘米、洗衣、提水。少得多么可怜的几把米,破得实在可笑的两件衣。唉!这如蚁似的贫困,紫阳山,不知它还记得否?
潭的边上,山的脚下,有一处岩洞,是一处天然的防空好所在。飞机一来,那个大杂院的人,都往洞里跑。开始躲日本飞机,后来,日本军进了城,大家就躲国民党的飞机。躲在这岩洞里面,大家肚子都是饿的,衣服都是破的,家里哪怕炸个大坑,也是无所损失的。但是大家依然是那么紧地贴着山石,紧挨在一起瑟缩着。唉!这如蚁似的生命,实在不值一颗炸弹的钱哪!紫阳山,不知它还记得否?
紫阳山,紫阳山,我可是无法忘记你的。在你的脚下,我送别了从小拉扯我长大的祖母。同时在你的脚下,我送走了我似懂非懂、艰辛困苦的童年、少年时光。
那时光中的一截,正是祖母死后,只剩下我和长我两岁的哥哥的时候。每月生活则由在上海做练习生的三哥,把他剃头洗澡的月钱,寄给我们。具体的钱数已忘了,只记得每次寄钱来,我们能买到二斗米,剩下的钱,就买一大碗的红腐乳。这就是我们兄妹俩一个月的饭菜。这也就是我三哥一个月的劳动所得(可能他还要负点债)。在我们住的那个大杂院里,有这样固定饭菜的人家好像并不多,所以我们过得十分满足。满足之中,唯一的遗憾,就是我们念不起书。
大杂院的东面,住了一位福建人。他写得一手好字,据说很有学问。他给我哥哥讲《古文观止》时,说得头头是道。他唯一的工作,就是他老婆帮人洗衣服时,他帮着拎水。家里过得有一顿没一顿的,但是,不知怎么搞的,竟还能供一个十来岁的独生女儿上学。因此在我们那个大杂院里,这位面黄肌瘦的女孩,成了唯一的读书人。每天早上我就痴痴地看她一本正经,俨然是要务在身的模样,一分钟也不差地背了书包走去上学。
“喂!”有一天我把她堵住了,而且强硬搭讪:“你上课上什么呀?”
“嗨!”她比我矮一个头,用一个手指朝上指着我的鼻子笑道:“上课就是上课呗,跟你说也不懂。”说着,她又神秘地从书包里掏出一本簿子,翻开给我看,“你看!”我伸头一看,不知是抄书还是默写,总之,在许多铅笔字上面是一个红笔大勾,还有一个“100”。她把簿子朝我脸上一送,然后又放回书包,说:“你看得懂吗?”说完就走了。
不记得我当时有多少的羡慕,有多少的愤慨。只记得我很快就行动了起来。在上海的私立普志小学里,我已经有过一年的读书经验。于是我就开始自己读起书来。
课本?课本没问题,就拿我在看的《红楼梦》。这是我向隔壁院里一个做看护的邻居借来的,里面有很多我半懂不懂的诗词,就读这。于是就开始背里面的诗词。不懂也背,字念不出,就问那位福建人,不过大都是读偏旁将就过去。在背书之前,我还写两页毛笔小楷,以示正规。
于是紫阳山下,朝朝暮暮,就响起了我那含糊的、喃喃的读书声。我背诵新的,复习旧的。念到香菱学诗一节,见林黛玉对她的教授方法,也不过是给了她一部书,教她“细心揣摩透熟”,然后就要她读这个,读那个,左右离不了一个读与背。这就更鼓励了自己,觉得自己这样念书也是可以的。我喜欢黛玉的葬花词,因为比较懂。最头疼的是宝玉的“芙蓉诔”,因为实在不懂。当我揣摩出“冷月葬诗魂”对那“寒塘渡鹤影”,其中的虚实、动词,对得多么工整时,我简直在狂喜惊叹……一切都是幼稚的,一切也都是快乐的。唯一不足的,就是自己不能给自己上算术课,还有过去张老师那迷人的《大林和小林》的故事课。后来,我才发现连这个都可以弥补的。我找到了张天翼写的这本书。而且再也不必每天等着那一节课了,我可以一口气看下去,直看到眼睛合起来为止。当然,这些书我都安排在课余看,主要是晚上看。白天,白天我是要读书的。
我忙了,似乎比那个正式的读书人,还要忙得多,忙得欢。早上,我再也没空去观赏她上学的那副神气了。奇妙的是,我自己倒有点神气起来了。腰也直了,胸也挺了。哪怕是自己刚好拾了一大篮的甘蔗皮回来当柴烧,恰巧碰到一些差不多年龄、穿着体面的少年,迎面走来,我立即像念咒似的,默背“……烹茶水渐沸,煮酒叶难烧。……”睨视而过,毫不害羞,也不自卑。肚里的独白是:“我也有学问的。”……
现在想来,我真要感谢自己当时的幼稚和天真。它给了我偌大的勇气。如果,当时就懂得这是让人笑掉大牙的学问,那么也许一切都会不同了。一直等到三年之后,我才知道,一个人的学问深浅,一定要有凭据,那就是文凭。不过后来等我好容易得了一张初中毕业的文凭时,我又发现初中毕业的文凭实在是张废纸。当然,这一切都是后话了。
在那个时候,在紫阳山下,“红楼”真像一股清泉,滋润过我,支持过我,使我在那样一个世界里,鼓足了勇气。不仅活了下来,而且对那种半饥半寒的生活,尚能留下一抹美好的记忆,连同那个光秃秃的紫阳山在内。
一九七九年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大杂院里的人“开始躲日本飞机”,后来“躲国民党的飞机”,从相同的行为中可以看出这些飞机都是一样的狂轰滥炸。
B. 文本使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将福建人的独生女儿因自己能上学而得意洋洋的心态表现得非常具体。
C.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如将拾甘蔗皮当柴烧的“我”与年龄相近、“穿着体面的少年”进行对比,以此揭露社会的不公。
D. 年少时的幼稚和天真意外地鼓励了“我”,如果当时就知道《红楼梦》中的诗词不算什么学问,“我”可能会另有选择。
7. 关于文中“于是紫阳山下,朝朝暮暮”这一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我”读书声是“含糊的、喃喃的”,这与“我”不认识《红楼梦》的某些字有关。
B. “我”知道诗词在中国文化中地位很高,于是在读《红楼梦》时只读其中的诗词。
C. “我”找到那本书后,再也不必每天等着那一节课了,可以一直看下去了。
D. 课余才看《大林和小林》这些书,说明“我”当时“读书”有着自己的时间规划。
8. “紫阳山”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9. 海明威认为,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不愉快的童年”。茹志鹃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五谷尽收,则五味尽御于主,不尽收则不尽御。故凶饥存乎国,君朝之衣不革制,彻骖騑,涂不芸,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
今有负其子而汲者,队①其子于井中,其母必从而道之。今岁凶,民饥,道馑,此疚重于队其子,其可无察邪?为者寡,食者众,则岁无丰。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故《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凶饿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
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完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夫桀无待汤之备,故放;纣无待武王之备,故杀。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灭亡于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贵而不为备也。故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且夫食者,圣人之所宝也。故《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
(节选自《墨子·七患》)
注:①队:通“坠”。
材料二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库无A备兵B虽有C义D不能E征F无义G城郭H不备I完J不可以K自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固,意为巩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意思和用法都不同。
B. 离,意为遭遇、遭受,与《屈原列传》中“离骚者,犹离忧也”的第二个“离”意思相同。
C. 卒,意为突发情况,“卒”与《陈情表》中“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卒”意思相同。
D. 亡,意为没有,与“亡羊补牢”和“家败人亡”的“亡”意思都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借用“队其子于井中,其母必从而道之”的事例,生动说明在发生灾荒时,君王应心怀愧疚并引导百姓积极自救。
B. 大禹时有七年的大水灾,商汤时有五年旱灾,但他们的百姓在荒年里没有挨饿受冻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按时生产,储备充足;生活非常节俭。
C. 夏桀和商纣虽贵为天子,却因没有注意戒备和预防,最终亡于小国诸侯,因此做好准备防止祸患,是国家重要的工作。
D. 在缺衣少食、难以生存的情况下,即使有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也无法阻止老百姓背井离乡四处逃亡,所以明君要特别重视农业生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涂不芸,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
(2)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14. 历史上圣明的君王,是如何做到让百姓远离冻饿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友人寒食书怀韵二首(其一)
张元干①
往昔升平客大梁②,新烟然烛九衢香③。
车声驰道内家出,春色禁沟宫柳黄。
陵邑只今称虏地,衣冠谁复问唐装。
伤心寒食当时事,梦想流莺下苑墙。
【注】①张元干:南宋早期爱国词人。②大梁: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③寒食禁火,夜间不得燃烛,但受到皇帝特赐,可以例外。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友人在寒食节以诗“书怀”,诗人有感而发,作了两首和诗。
B. “升平”指太平时节,当时诗人客居汴梁,寒食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C. 颔联下句所写“宫柳黄”之景,与柳永《望海潮》中“烟柳”之景十分相似。
D. 尾联绾合全诗,以想象流莺从苑墙飞下的情景作结。“梦想”是空想的意思。
16. 诗人在今昔的对比中,抒发了沉重的心情。请结合相关内容对此简要赏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南宋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就可能取自他的《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的诗句。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_______,_______”才能让树活得长、长得快,这是种树的诀窍,也是育人治政的至理。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互联网媒介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日趋多元,流行语和表情包等简洁直观的表达方式成为人们“直抒胸臆”的新宠。但这种浅白直接的方式对富有逻辑性的规范化表达方式构成了挑战,导致人们忽视遣词造句的重要性,在需要表达时 A 。“词穷”现象也相伴而生。
沟通交流是人际互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桥梁,更是心灵相通的纽带。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背后,隐藏着人们的思维和认知。( 甲 ),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建立更加紧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语言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是维系文化凝聚力的基石。①然而,②文字的“词穷”现象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③个体表达方式变得粗劣,④但是长此以往,⑤带来的是对民族文化的沉重打击。
“词穷”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深刻反思。针对年轻群体所面临的这一困境,我们必须采取多元化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引导。其中,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便是广泛阅读、深入阅读。通过系统地学习和不断地实践,我们可以促进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和谐共生,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在信息时代,尽管快速浏览成为常态,但我们(乙)。对于经典之作;唯有 B ,方能领悟其中的真谛,洞察书中的深刻哲理。阅读需要持之以恒,利用零碎时间进行阅读,积少成多,逐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夯实语言文字基础。
此外,我们还需减少对虚拟环境的依赖,增加线下社交活动。真实的互动交流和生活体验对锻炼表达技巧、提升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18.这篇文艺评论在《光明网》的标题是“拿什么拯救‘词穷'”,请分析说明这则标题在表达上的巧妙之处。(3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用一个表递进关系的句子概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语言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5分)
三、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良知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不管外界如何诱惑,我们都应该听从它的指引。
——毛泽东
悲悯是一种对他人的同情和爱,它能让我们更加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更有爱心和包容心。
——苏格拉底
良知和悲悯是人类道德的两个支柱,有了它们,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
——马克思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及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试题精选(六)
1.C【解析】A.错误,2016HO3与地球的公转周期儿乎完全相同,这类与地球一起绕着太阳公转的小行星,才被称为“准卫星”,而不是因为它距离地球最近、运行最稳定。B.错误,材料中说的是“它可能还有一颗卫星。如果属实,311P便是少有的‘双小行星’系统”。D.错误,材料中是说天问三号将突破火面采样、火面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实现火星样品返回地球的目标,而不是已突破。
2.C【解析】材料二提到屈原的《天问》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但并不能说明古代科学发达,而是强调屈原的探索精神。
3.C【解析】材料一虽然提及了天问一号和后续计划,但并未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介绍整个探测工程,而是重点聚焦天问二号任务;材料二虽然以“天问”为线索,但并未完整串联从古至今的探索历程。
4.【答案】(一)从“准卫星”中研究太阳系历史。(二)探测“主带彗星”,求解小天体奥秘。(三)天问三号将寻找火星生命痕迹。
(每个小标题1分,答出三个小标题给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5.【答案】①科学意义:天问二号任务将探测小行星2016HO3和主带彗星311P,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填补小天体研究领域的空白,为人类了解太阳系和宇宙提供科学依据。②文化意义:天问二号继承了中华民族探索未知的精神,体现了对屈原《天问》中探索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6.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A.“从相同的行为中可以看出这些飞机都是一样的狂轰滥炸”错误。根据“飞机一来,那个大杂院的人,都往洞里跑。开始躲日本飞机,后来,日本军进了城,大家就躲国民党的飞机”可知,文章没有交代飞机狂轰滥炸,这是无中生有。C.“以此揭露社会的不公”错误。根据“奇妙的是,我自己倒有点神气起来了。腰也直了,胸也挺了”“我立即像念咒似的,默背‘……烹茶水渐沸,煮酒叶难烧。……’睨视而过,毫不害羞,也不自卑。肚里的独白是:‘我也有学问的。’……”可知,对比突出了自学给“我”带来了心理上的巨大变化。D.“《红楼梦》中的诗词不算什么学问”错误。根据“如果,当时就懂得这是让人笑掉大牙的学问”可知,文中的“这”是指“我”背诵《红楼梦》诗词的举动。故选B。
7.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B.“‘我’知道诗词在中国文化中地位很高”“于是读《红楼梦》时只读其中的诗词”错误。根据“课本?课本没问题,就拿我在看的《红楼梦》。这是我向隔壁院里一个做看护的邻居借来的,里面有很多我半懂不懂的诗词,就读这”可知,我不知道诗词在中国文化中地位很高,这是无中生有。根据“念到香菱学诗一节,见林黛玉对她的教授方法,也不过是给了她一部书,教她‘细心揣摩透熟’,然后就要她读这个,读那个,左右离不了一个读与背”可知,“我”除了诗词之外还是会看《红楼梦》中的其他文字的。 故选B。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①由“而我是熟悉它的,紫阳山”“每天,我在潭边淘米、洗衣、提水”“在你的脚下,我送别了从小拉扯我长大的祖母。同时在你的脚下,我送走了我似懂非懂、艰辛困苦的童年、少年时光”可知,紫阳山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场地,串联起作者的个人成长与时代背景。②由“潭的边上,山的脚下,有一处岩洞,是一处天然的防空好所在。飞机一来,那个大杂院的人,都往洞里跑。开始躲日本飞机,后来,日本军进了城,大家就躲国民党的飞机”可知,紫阳山见证了时代的苦难。老百姓经常到紫阳山下的岩洞里躲飞机,怕飞机轰炸,可见抗战期间百姓生活艰苦,生存不易。③由“同时在你的脚下,我送走了我似懂非懂、艰辛困苦的童年、少年时光”“在那个时候,在紫阳山下,‘红楼’真像一股清泉,滋润过我,支持过我,使我在那样一个世界里,鼓足了勇气。不仅活了下来,而且对那种半饥半寒的生活,尚能留下一抹美好的记忆,连同那个光秃秃的紫阳山在内”可知,紫阳山承载了作者的童年回忆。作者在紫阳山下读《红楼梦》,文学就像一股清泉,给童年的作者滋润和支持,使作者在那样一个世界里鼓足了勇气活了下来,对那种半饥半寒的生活尚存一抹美好的记忆。④由“紫阳山,紫阳山,我可是无法忘记你的”可知,这里的紫阳山是第二人称,亲切自然,同时赋予紫阳山人的情态,是拟人的手法,写作者似乎在和紫阳山进行对话,抒发作者对紫阳山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答案】 ①提供了活动的场所。文中记叙的人和事,基本上是发生在紫阳山下的。②见证了时代的苦难。在抗战时期,老百姓经常到紫阳山下的岩洞里躲避飞机的轰炸。③承载了作者的童年的回忆。在紫阳山下读《红楼梦》的经历,给童年的“我”以滋润和支持,使“我”在那样一个世界里鼓足了勇气,并给“我”留下一抹美好的记忆。④抒发了作者的怀念之情。第三段对紫阳山的称呼变成了“你”,采用了拟人手法,与紫阳山进行对话,增强了文章的亲切感,便于作者直接抒情。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在你的脚下,我送别了从小拉扯我长大的祖母。同时在你的脚下,我送走了我似懂非懂、艰辛困苦的童年、少年时光”“课本?课本没问题,就拿我在看的《红楼梦》”“我喜欢黛玉的葬花词……一切也都是快乐的”“肚里的独白是:‘我也有学问的。’”“‘红楼’真像一股清泉,滋润过我,支持过我……而且对那种半饥半寒的生活”可知,茹志鹃小的时候祖母就去世了,她过着半饥半寒的生活。尽管如此,她也没有放弃,而是自学《红楼梦》,从中感受到了诗词的美,文学给童年的作者滋润和支持,为她成年后写作奠定了基础。 ②由“满足之中,唯一的遗憾,就是我们念不起书”“她比我矮一个头,用一个手指朝上指着我的鼻子笑道:‘上课就是上课呗,跟你说也不懂。’”“你看得懂吗”“不记得我当时有多少的羡慕,有多少的愤慨”“于是紫阳山下,朝朝暮暮,就响起了我那含糊的、喃喃的读书声”“奇妙的是,我自己倒有点神气起来了。腰也直了,胸也挺了”可知,童年时期的作者因为家境贫寒读不起书,遭到小女孩的鄙视,她因羡慕和愤慨而自学《红楼梦》,每天背诵《红楼梦》中的诗词,自学给她带来了心理上的巨大变化,树立了自信心,引领她后来走上创作之路。③由“开始躲日本飞机……唉!这如蚁似的生命,实在不值一颗炸弹的钱哪”可知,作者小时候躲避飞机,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大家都活了下来,作者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由“正是祖母死后……这也就是我三哥一个月的劳动所得(可能他还要负点债)”可知,祖母去世后,作者和哥哥没有了经济来源,都是三哥寄钱过来维持生活,生活实在很艰苦,但是作者也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无私。这些丰富的经验充实了作者的内心,丰富作者的写作内容。
【答案】①茹志鹃很早失去长辈的关爱,过着“半饥半寒”的贫困生活,在艰难的处境下选择自学,以《红楼梦》为课本,渐渐领悟到了诗词之美,这为后来她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②童年的茹志鹃受到小女孩的歧视,她因羡慕和愤慨而自学,“朝朝暮暮”背诵《红楼梦》中的诗词,是诗词树立了茹志鹃的自信心,引领她后来走上创作之路。
③茹志鹃小时候躲飞机经历,让茹志鹃领悟到生命的脆弱渺小而又坚韧;祖母去世后,三哥寄钱给茹志鹃和哥哥,让她感受到亲情的无私与伟大;这些都有利于丰富她的写作内容。
10. BGJ【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库里没有储备武器,即使是正义之师也不能征讨不义的军队;内城和外城修得不完备,就不能自卫。“库无备兵”是主谓宾结构,完整的句子结构后面可断句,在B处断开;“城郭不备完”是主谓结构,可单独成句,前后可断开,在G、J处断开。故选BGJ。
11.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动词,巩固、稳固/形容词,固执,顽固。句意:巩固根本并节约用度。/(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B.正确。句意:尽管他们遭受极大的危险和饥饿。/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C.错误。意思不同。突发情况/完成、完结。句意:就不能应付突发的事故。/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 D.正确。没有/丢失/死亡。句意:再加上没有连续几年的水旱等自然灾害。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家业遭受破坏后丧尽,本身也不幸而死去。
故选C。
12.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君王应心怀愧疚并引导百姓积极自救”错误。根据材料一“今有负其子而汲者,队其子于井中,其母必从而道之。今岁凶,民饥,道馑,此疚重于队其子,其可无察邪”可知,君王应考察反省治理的问题。故选A。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涂”,通“途”,道路;“芸”,除草,引申为修治;“衣帛”,名词作动词,穿丝织的衣服;“告”,表明。(2)“腹饥”,腹中饥饿;“肤寒”,身上寒冷;“虽”,即使;“安……哉”,怎么…呢
【答案】(1)道路不加修治,马不喂粟米,婢妾不穿丝织的衣服,这表明用度不足到极点了。(2)腹中饥饿却没有吃的,身上寒冷却没有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保住她的孩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一“故凶饥存乎国,君朝之衣不革制,彻骖騑,涂不芸,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可知,遇到灾年君主缩减用度,节约开支。由材料一“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可知,粮食不够时君王要反省用度情况。即君王注重反省、节约用度,减轻百姓负担。②由材料一“有富贵而不为备也。故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和材料二“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可知,君王要做好准备工作,储藏好粮食和武器,城郭也修得完备,确保府库的充实。同时注意积累财富,预防灾害发生。③由材料一“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可知,按农时耕种的重要性。由材料二“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可知,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即君王要让百姓遵从农时,致力于农业生产,同时减轻百姓的赋税。
【答案】①君王注重反省、节约用度,减轻百姓负担;②重视财富的积累和府库的充实,预防灾害发生;③让百姓遵从农时,致力于农业生产,同时减轻百姓的赋税。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五谷,是百姓依赖它生活的东西,是君王用来作为给养的东西。所以百姓没有了这个依赖,那么君王也就没有给养,百姓没有粮食,就没法供君王役使。五谷丰收,那么各种美味就能入于君王之口,五谷歉收,那么君王就无法全部吃到。所以国家遇到饥荒,君王临朝的衣服不改制新的,去掉车驾两旁的马匹,道路不加修治,马不喂粟米,婢妾不穿丝织的衣服,来表明用度不足到极点了。
现有背着孩子到井边去打水的人,(不小心)把孩子掉到井里,孩子的母亲一定会跟随到井中把孩子救出来。如今遇到凶岁,百姓挨饿,路上有饿死的人,这种痛苦比孩子掉到井里更为严重,难道可以不考察为政吗?劳作的人少,受供养的人多,那么年景就不会丰收。财用不足就要反省(是否遵从)农时,粮食不够就要反省用度的情况。所以先民按农时生产财富,在巩固农本的基础上使用财富,那么财用就富足。即使是古代的圣王,哪能使五谷年年丰收而不遭旱涝之灾呢!但他没有挨饿受冻的百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努力按农时耕种而对自己的用度又很节俭。所以《夏书》说:“大禹时遭遇七年水灾。”《殷书》说:“商汤时遭遇五年旱灾。”这时他们遭受的灾害十分严重,但百姓没有受冻挨饿,这是为什么呢?是他们生产的财富多,他们的用度节俭。
所以,仓里没有储备粮食,就不能面对灾荒;库里没有储备武器,即使是正义之师也不能征讨不义的军队;内城和外城修得不完备,就不能自卫;思想上没有戒备的考虑,就不能应付突然的事变。夏桀没有防备商汤的准备,所以被放逐;商纣没有防备周武王的准备,所以被杀。夏桀和商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他们都灭亡于那些只有百里之地的君主,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有富贵却不(为灾难)做准备。所以,准备是国家的重要工作:粮食,是国家的宝贝;武器,是国家的爪牙,城郭,是用来防卫自己的。这三样是国家必须具备的东西。而且粮食是圣人珍爱的东西。所以《周书》说:“国家没有(储备)三年的粮食,国家就不是他的国家了;家里没有(储备)三年的粮食,孩子也就不是他的孩子了。”这就说的是国家的准备。
材料二:
现在全国统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之时,再加上又没有连年的水旱灾害,但积蓄却不如汤、禹之时,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还有潜力,百姓还有余力,能长谷物的土地还没全部开垦,山林湖沼的资源尚未完全开发,游手好闲之徒还没全都回乡务农。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15.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与柳永《望海潮》中‘烟柳’之景十分相似”错误。柳永《望海潮》中的“烟柳”指绿叶成荫的柳树或烟雾笼罩的柳树,与柳芽绽放不久的“宫柳黄”之景大为不同。故选C。
16.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相关表达技巧及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①今昔对比:过去诗人客居在汴梁这个太平繁荣的都城,寒食节时,虽然寒食禁火但有皇帝特赐,夜间新烟燃烛,九条大道都飘散着香气,展现出都城热闹繁华的景象。“车声驰道内家出,春色禁沟宫柳黄”进一步描绘了当时的情景,皇帝的车驾在驰道上行驶,宫中的人出来,宫廷附近沟渠边的柳树都泛黄了,呈现出春色旖旎的画面。如今北宋的皇陵和都邑已成为金人的土地,百姓的穿戴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有人问起传统的唐装(这里借指北宋时的服饰),体现出北宋灭亡后中原沦陷,时世变迁的现状。往昔的热闹繁华与如今的沦陷变迁形成鲜明对比。②心情:从往昔景象的描写“往昔升平客大梁,新烟然烛九衢香”“车声驰道内家出,春色禁沟宫柳黄”,可以看出诗人对从前在汴梁生活时太平时日的怀念。而如今“陵邑只今称虏地,衣冠谁复问唐装”,北宋的灭亡、中原的沦陷以及生活的巨大变化,让诗人深感悲哀。这种今昔不同景象的强烈对比,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悲哀之情,使诗人对北宋灭亡、时世变迁的感慨更为强烈。
【答案】①对比:往昔的寒食节,都城里热闹繁华,春色旖旎,大街上到处飘散着香烛的味道;如今北宋灭亡,中原沦陷于金人之手,连百姓的穿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②心情:诗人怀念从前的太平时日,对北宋的灭亡、时世的变迁深感悲哀,今昔不同景象的对比,强化了诗人悲哀的心情。
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倚、傲、膝、焉、碧、鹂、涉、芙蓉、酥。(3)为识图看情景默写,图片上呈现的是月亮、夜晚、花树、江面、倒影等意象。据此可以想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等诗句,只要意境符合就行。
【答案】①. 倚南窗以寄傲 ②. 审容膝之易安 ③. 能顺木之天 ④. 以致其性焉尔
⑤春江潮水连海平⑥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
1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的理解能力。本文的题目是“拿什么拯救‘词穷'”使用的比拟的修辞,这样使文章生动形象,同时标题简短有力,感彩也比较明显;同时用疑问构成悬念,吸引读者好奇心。
【答案】①巧用比拟修辞,生动形象;②用词简洁有力,情感鲜明;③设置疑问构成悬念,激发好奇。
19.【解析】A处:前文提到人们因流行语和表情包等表达方式忽视了规范化表达,在需要表达时会出现问题。根据上下文“‘词穷’现象也相伴而生”,这里表达的是人们在表达时无法准确使用词语说出自己的意思,。词不达意: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词不逮意: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辞不达意: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言不尽意: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B处:上文说“在信息时代,尽管快速浏览成为常态”,本空语境强调对于经典之作的阅读态度,需要与上文的“快速浏览”相对,即认真、仔细地研读才能“领悟其中的真谛,洞察书中的深刻哲理”。字斟句酌: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咬文嚼字:在词句上斟酌推敲,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在此处取认真研读之意。
【答案】A.词不达意/词不逮意/辞不达意/言不尽意;B.字斟句酌/咬文嚼字
2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③ 句成分残缺,缺少使役动词;④ 不合逻辑,“但是”使用不当,前后不是转折关系,而是一种假设情况下的结果阐述。
【答案】③ 修改:使个体表达方式变得粗劣;④ 修改:长此以往。
21.【解析】甲处,前文强调“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后文说“可以深入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建立更加紧密和谐的人际关系”,根据上下文,为承接前文沟通交流的话题,又与后文建立人际关系的结果相呼应,可填入“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乙处,前文说“快速浏览成为常态”,转折词“但”表明此处观点与前文相反,同时与下文“字斟句酌字斟句酌”内容一致,此处强调深度阅读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可填入“绝不能忽视深度阅读的价值”。
【答案】甲: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乙:绝不能忽视深度阅读的价值
22.【解析】先概括内容,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了解决“词穷”现象的方法,一是广泛、深入阅读,二是阅读要持之以恒、夯实语言文字基础;再分析递进关系,可以使用“不仅…而且…”的关联词语,前半句强调广泛、深入阅读这一基础方法,后半句强调更深入的要求,即持之以恒阅读和夯实语言文字基础。
【答案】为解决词穷现象,我们不仅要广泛阅读、深入阅读,而且要持之以恒、夯实语言文字基础。
23.写作【审题指导】:本试题有三则材料。这三则材料都是名人引言,其中材料一借助毛主席的话,向我们阐释了良知的重要意义,以及告诫我们应该用良知来抵制诱惑、找准方向。材料二则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向我们介绍了悲悯情怀的意义和作用。材料三则借助马克思的语句,将良知和悲悯合二为一,强调了这两个人类道德支柱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本次写作的主题是“良知和悲悯”,这是一道二元思辨性的作文,在具体写作时,要阐述良知和悲悯之间的关系。
材料“良知与悲悯”正对应必修下第二单元写作任务。良知和悲悯,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良知是指人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智慧,是人的正确认识;悲悯是对人间苦难感同身受的情感。良知与悲悯是一个人高尚心灵的体现,有良知与悲悯之心的人充满了人情味,能够点燃世间温情。两则材料结合起来辩证分析,只有悲悯而不冷静理智,有时会被人利用,难免错付真情;过于冷静理智,缺少悲悯之心,容易变得冷酷无情,世间便少了许多温暖与关爱。
写作时,可先确立论点:坚守良知,心怀悲悯。论述时,先阐述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心“是非律”,是一切道德伦理的基石,然后引用孟子、王阳明、康德、达·芬奇、卢梭等人的名言对“良知”的含义进行论证。再论述常怀悲悯之心是对生命的怜恤和对他人的关怀,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感恩。可用比喻论证,常怀悲悯之心,犹如世间一道清流、一盏心灯、一杯热茶,滋润着、照亮着、温暖着黑暗中的心灵的同时,也映照了自身。同时可辩证分析悲悯之心应坚守道义原则,冷静、理智,不能爱心泛滥。最后重申论点,强调在人和人的交往中,最温情、最具震撼力的就是良知与悲悯之心。写作任务要求写发言稿,要注意发言稿格式要求。
参考立意:
1.扶弱济困怀悲悯,净拭冷眼存良知。
2.怀良知与悲悯心,奏和谐乐章。
3.悲天悯人,扬善抑恶。
【例文】:
良知为基明底线,悲悯耀世照苍生
在历史的浩浩长河中,良知与悲悯,如同两个支柱,帮助人类在万丈荒原上建立文明,又不断支撑着人类以道德建立起的贝阙珠宫,为困苦迷茫的灵魂遮风挡雨,为脚下的土地庇护四方。
正如一代伟人毛主席所言:“良知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人类之所以能不断前行,正是因为有良知的指引。
良知是一本精装的“是非律法”,为我们划定基本的道德底线,让我们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恰如王阳明也说:“良心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出于对和平的渴望,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免被法西斯捷足先登;但同样是出于良知,爱因斯坦却又一直后悔造出原子弹,让它成为广岛、长崎百年难愈的噩梦。良知也是一只精准的“指南针”,指引我们方向,让我们避免误入歧途,走向阳关大道。“毒奶粉”“毒豆芽”纵然红极一时,但走错了方向,终归只能落入销声匿迹之境地;相反,民族企业“娃哈哈”“老凤祥”坚守良知,反而成为了常青树。历史在不断进步,但良知始终如影随形,让人们及时停下脚步,做出取舍。
苏格拉底说:“悲悯是一种对他人的同情和爱,它能让我们更加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更有爱心和包容心。”如果说,良知是人类道德的“底线”,做好自己;那么,悲悯情怀便是人类道德的“上限”,关照他人。
“悲悯不是为了给自身带来愉悦,而是包容他人轻视、遗忘、憎恶。”年少不解《悯农》意,而今看到至善至孝的窦娥被阴险小人与丑恶世道所害,不由得潸然泪下;年少不解杜甫慈,可是看到他上雨旁风,骨瘦如柴,却还高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望天下苍生安居乐业,不能不心生敬佩;年少不解世间苦,可看到鲁侍萍一片真心错付、“木石前盟”天作之合却难成佳偶,禁不住痛彻心扉。即便微如蝼蚁,也是自然挥就的绚丽一笔。心怀悲悯,方见苍生。
而如今,尘世喧嚣,人心浮躁,人们的悲悯之心似乎日渐僵化,更有甚者,不少人连最基本的良知都已被浮华日益吞噬。坚守良知,心怀悲悯,似乎变得越来越艰难。但请扪心自问,若无这一点星星之火,又何来燎原之势?熊培云有言:“心地温暖者,亦身体力行,脚踏实地。”所以,我辈中人,不如做这良知之塔上的小小守望者,若无火炬,我便为火炬。火光也许不大,却足够明亮,足以指引方向。
生而为人,时时以良知叩问自己,得半溪明月照亮前路;常常用悲悯关照他人,获一枕清风凉众生。如此,人类的精神家园方能日渐稳固,风雨难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