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12 17:04:52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下列哪些举措有助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①定《五经》,置《五经》博士 ②国家创办太学,郡国设立学校 ③佛教传播和道教兴起 ④科举制的实施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⑥理学的创立
A.①②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2.东晋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佘曰的彭泽县令;唐代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可见,影响他们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的是( )21教育网
A.孔孟之道 B.韩非思想 C.老庄哲学 D.墨家学说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丽诸子百家、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但到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共同认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采取的专制独裁政策。造成这种解读的主要原因是( )21·cn·jy·com
A.学人标新立异来提高知名度 B.史料缺乏造成学者认识不足
C.政治形势对学术研究的干扰 D.传统史学界研究方法的局限
4.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秦时)法能诛杀不孝之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法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成为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下列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www.21-cn-jy.com
A.秦亡是没有贯彻法家思想的结果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的正统思想
C.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
D.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5.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天气异常,黄雾四塞终日。皇帝为之惊心,询问大臣,大臣回答这是因为“阴盛侵阳”,上天示警所致,“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不符合高祖皇帝留下的规矩。于是,太后之弟王凤不得不上书辞职。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因此造成了这种异常的天气。由此可知当时( )
①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②“天人感应”说深入影响朝政
③外戚专权引发朝臣不满
④皇帝重用外戚力图削弱相权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6.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自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这主要反映了( )2·1·c·n·j·y
A.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 B.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
C.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 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
7.《礼记·曲礼》有关复仇之义,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律规定:“敢私复仇者加刑,家属徙边”。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魏的律令呈现出( )【出处:21教育名师】
A.复古主义的特色 B.严刑峻法的特色
C.程序简化的特色 D.以儒入法的特色
8.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9.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据此对董仲舒新儒学理解全面的是( )21cnjy.com
A.新儒学强调维护思想统一进而维护政治统一
B.新儒学强调制约皇权的重要性
C.新儒学糅合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
D.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10.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
A.借助天意加强君权 B.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强调人民力量巨大
11.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能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A.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
C.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D.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利益
12.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淤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A. 宗法血缘关系 B.君权神授思想
C.法家治国精髓 D.儒家传统道德
13.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材料主要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
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 B.儒、法思想并行发展
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 D.诸侯王问题得到解决
14.《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www-2-1-cnjy-com
A.天赋人权 B.皇权至上
C.君权神授 D.天人合一
15.有学者指出,除秦律外,历史上的法典都出自于儒者的手笔,这是中国法系的一大特色。学者是想说明
A.儒学的正统地位 B.儒学的包容性
C.儒学的积极作用 D.儒学的局限性
16.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 )
A. 宣扬“天人感应”的理论 B. 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C.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1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孺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B.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C. 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18.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
A.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 B.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C.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
19.西汉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思想。参考右下表格,指出下列不属于这一思想的是( )
A.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
B.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
C.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20.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重用中原的儒士如王猛,大兴儒学。北魏孝文帝时期,儒学兴盛,更是“比隆周汉”。这说明( )【版权所有:21教育】
A.动荡时期统治者更依赖儒学巩固统治
B.少数民族汉化完成接受儒家思想
C.三教归于儒的现象在边地已经普遍化
D.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一一【美】 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 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2-1-c-n-j-y
一一费正清《 中国一一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胡适:“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一一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一一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伏尔秦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 “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认”.   21*cnjy*com
一一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取得胜利”的含义?并儒家思想在当时取得胜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儒学在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影响.
22.“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一同天下”
《孟子》:(天下)“定于一”
《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韩非子》:“一匡天下”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21·世纪*教育网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思想家言论中“天下”的含义及其共同主张,并回答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原因。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大一统”“统”什么。并分析这一主张产生。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梦。“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在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鲁国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21*cnjy*com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偏离历史方位”的表现;分析孔子思想在当时不被重视原因。
(2)“董仲舒的孔子”是如何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来源是什么?
24.习近平说:我们的思想文化,既要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沃土之中,又要随着历史和传统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来源:21cnj*y.co*m】
材料一 汉武帝几乎和秦始皇一样信奉法家思想,不过据说在其统治时期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关于宋代的思想文化有两种看法具有代表性。
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吕思勉对宋代文化在总体上还是相当推崇的,认为“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其学术思想和文艺都有和前人不同之处。”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信奉法家思想的主要措施。(4分)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有何影响?(4分)
(2)你会同意材料二中的哪种看法?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只列看法,不说理由不得分)(8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二

图一 五经书影 图二 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4分)综合分析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所反映出的汉代教育的历史信息。(4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什么关系?(2分)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下列哪些举措有助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①定《五经》,置《五经》博士 ②国家创办太学,郡国设立学校 ③佛教传播和道教兴起 ④科举制的实施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⑥理学的创立
A.①②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的盛行和道教的兴起,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排除③。科举制的实施,把读书、考试、选官联系起来,保证了儒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故④正确;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故①②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故⑤正确;宋明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故⑥正确。所以答案选C。
2.东晋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佘曰的彭泽县令;唐代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可见,影响他们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的是( )
A.孔孟之道 B.韩非思想 C.老庄哲学 D.墨家学说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庄哲学的主要处世之道就是消极避世,所以材料中的两个人物明显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故C项正确;A项强调仁的思想;B项强调法的思想;D项强调兼爱非攻。所以答案选C。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丽诸子百家、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但到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共同认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采取的专制独裁政策。造成这种解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人标新立异来提高知名度 B.史料缺乏造成学者认识不足
C.政治形势对学术研究的干扰 D.传统史学界研究方法的局限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从而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解读与原来不同,反映了政治形势对学术研究的干扰,故C项正确,A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史学研究办法,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4.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秦时)法能诛杀不孝之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法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成为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下列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秦亡是没有贯彻法家思想的结果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的正统思想
C.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
D.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不符合史实,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B项错误,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实施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C项错误,法家是有益于国家的治理的;由题干“法能诛杀不孝之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法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成为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可以分析出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故本题答案选D项。
5.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天气异常,黄雾四塞终日。皇帝为之惊心,询问大臣,大臣回答这是因为“阴盛侵阳”,上天示警所致,“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不符合高祖皇帝留下的规矩。于是,太后之弟王凤不得不上书辞职。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因此造成了这种异常的天气。由此可知当时( )
①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②“天人感应”说深入影响朝政
③外戚专权引发朝臣不满
④皇帝重用外戚力图削弱相权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政治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描述汉成帝时期天气异常,因为“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可知当时皇帝重用外戚削弱相权,最后“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可知天人感应影响到朝政,所以符合题意的是②③,①④项在题干中不能体现。www.21-cn-jy.com
6.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自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这主要反映了( )  21*cnjy*com
A.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 B.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
C.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 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
【答案】D
【解析】汉初为休养生息实行黄老之学,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黄老之学不在适应经济强大的需要,不再占主导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在汉代消失,故A项错误;汉文帝、景帝时面临着土地兼并、诸侯叛乱、匈奴进犯等问题,并非安家乐业,故B项错误;儒家思想取得统治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汉代诏令措辞中不断引入儒家经典,体现了儒家影响力的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7.《礼记·曲礼》有关复仇之义,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律规定:“敢私复仇者加刑,家属徙边”。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魏的律令呈现出( )
A.复古主义的特色 B.严刑峻法的特色
C.程序简化的特色 D.以儒入法的特色
【答案】D
【解析】题目考查的是我国古代法律的特点,魏律中并未体现复古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并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程序简化的特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的理解,魏律中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中“依古义”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
8.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秦朝的“焚书坑儒”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文化专制政策,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项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A项不是根本着眼点,压制知识分子还是为了加强统治,排除A;两项政策并非区别对待古代文化,而是确定对自己统治有利的思想文化,排除B;C项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C。故答案为D。21·世纪*教育网
9.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据此对董仲舒新儒学理解全面的是( )
A.新儒学强调维护思想统一进而维护政治统一
B.新儒学强调制约皇权的重要性
C.新儒学糅合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
D.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答案】D
【解析】孟子的民贵君轻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突出君在民之上,违背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有利于强化君主集权。但同时,又主张天在君之上,根据天人感应学说,天是有意志的、能够监督皇帝作为的人格神,并能以祥瑞灾异进行奖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的过度膨胀。D项符合题意。AC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的主题;B项不符合史实,新儒学主要是维护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故答案为D。
10.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
A.借助天意加强君权 B.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强调人民力量巨大
【答案】A
【解析】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与材料中“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表明是关注帝王而非百姓,故B项错误;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的力量,排除D。
11.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能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A.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
C.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D.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利益
【答案】C
【解析】西汉初期,儒生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加入了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等思想,顺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而被汉武帝上升为封建正统思想,从此之后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正统地位。故选C。A说法错误,排除;B只是董仲舒的个人努力,未必能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排除;儒家思想能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是符合统治者加强挺值得需要,所以排除D 。故选C。21教育网
12.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淤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A. 宗法血缘关系 B.君权神授思想
C.法家治国精髓 D.儒家传统道德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可知是指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创立,到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所以题干中一成不变的观念是指传统儒家道德,符合题意的是D项,题干中没有侧重表明宗法血缘思想,排除A项,B项是董仲舒提出的思想,排除;C项是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版权所有:21教育】
13.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材料主要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
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 B.儒、法思想并行发展
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 D.诸侯王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描述的是汉武帝一方面重视儒家学说,又运用法家学说来治理国家。这就体现出汉武帝在治国理念上注重儒法并行,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说法错误,法家思想一直都活跃于政治舞台上。C选项不是材料所要描述的含义;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诸侯问题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调整。
14.《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A.天赋人权 B.皇权至上
C.君权神授 D.天人合一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中汉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明显是臣下装神弄鬼,造假讨好皇帝,山鸣谷应,天子万年,形象化地演绎了专制君主无限膨胀的自我尊崇心态,实质是宣扬君权神,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天赋人权指的是自然权利,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A不符合题意;皇权至上是一种中央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B不符合题意;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认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由此两者合为一体,D不符合题意。2-1-c-n-j-y
15.有学者指出,除秦律外,历史上的法典都出自于儒者的手笔,这是中国法系的一大特色。学者是想说明( )
A.儒学的正统地位 B.儒学的包容性
C.儒学的积极作用 D.儒学的局限性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明确历代法典为中国古代封建立法的全面总结,是政治的重要成果,材料中提出是由儒者手笔,可以看出儒学的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儒学的发展概况,故B项错误,排除;C项没有体现它的积极影响,故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6.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 )
A. 宣扬“天人感应”的理论 B. 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C.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君主每次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都会下罪己诏,说明自己的政绩不佳。这其实是一种用来稳定自己的统治的策略,君主为了使百姓不反抗,以自责的方式来维护统治。A选项不符合“主要意图”,B选项从材料中的内容中无法准确得出;C选项错在材料中没有着重强调臣民。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1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孺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
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B.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C. 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一句说明到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是思想上的大一统、专制的体现。这又体现了法家思想,因此说是法家思想的胜利。因此D确,故选C。A错误,新儒学的核心是法家思想;B错误,不是从本质上的认识;C错误,儒家思想虽然得到发展,但是基本的内容并未发生变化。因此ABC三项说法错误。
18.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
A.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 B.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C.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对正当性的信仰”。“信仰”为思想方面的,意为“在思想上树立一个权威,使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符合题意的只有董仲舒的“君权神授”。通过宣扬“君权神授”,使天下百姓皆认为皇帝是上天派来统治万民的天子,从而提高了皇帝的权威,巩固了统治,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相反;CD是理学掌握理的办法,排除。故选A
19.西汉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思想。参考右下表格,指出下列不属于这一思想的是( )
A.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
B.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
C.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通过观察图表,B项是指意识上的天人感应,C项是指形体上的天人感应,D项是指政治上的天人感应,A项不属于天人感应的范畴,符合题意的是A项。21cnjy.com
20.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重用中原的儒士如王猛,大兴儒学。北魏孝文帝时期,儒学兴盛,更是“比隆周汉”。这说明( )www-2-1-cnjy-com
A.动荡时期统治者更依赖儒学巩固统治
B.少数民族汉化完成接受儒家思想
C.三教归于儒的现象在边地已经普遍化
D.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前秦重用中原的儒士如王猛,大兴儒学”和“北魏孝文帝时期,儒学兴盛,更是“比隆周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不仅是汉族已经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了,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中“接受”与题干信息不符;C项与材料无关。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一一【美】 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 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一一费正清《 中国一一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胡适:“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一一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一一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伏尔秦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 “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认”.
一一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取得胜利”的含义?并儒家思想在当时取得胜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儒学在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影响.
【答案】
(l)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学说,“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
(2)胜利含义:汉武帝“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原因: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黄老之学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需要;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改造。(6分)2·1·c·n·j·y
(3)对中国:积极影响:儒学强调伦理道德,提倡修齐治平,维护了社会稳定与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道德的建设;促进中国文化教育发展与文明传承。(3分)
消极影响:儒学成为正统后,维护了专制统治,扼杀人性;儒学“重经文,轻科技”的观念阻碍了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发展。(3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对世界:儒学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3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问题一中“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史实可直接归纳出如下内容:孔子主张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和君舟民水。【来源:21cnj*y.co*m】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指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第二小问,依据所学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是指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仅迎合统治者的需要,也即儒学本身神秘化,从政治、思想角度回答。【出处:21教育名师】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历经2000多年,虽多次经受冲击,但仍流传至今说明儒家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结合所学从中国和世界的角度组织答案。
22.“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一同天下”
《孟子》:(天下)“定于一”
《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韩非子》:“一匡天下”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思想家言论中“天下”的含义及其共同主张,并回答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大一统”“统”什么。并分析这一主张产生。
【答案】
(1)周王朝统治区域(中国)。都主张统一。春秋战国持续数百年的战乱,人心思定,渴望统一。
(2)“统”:政治统一,思想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和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确立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但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建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儒学地位的上升,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影响深远。21·cn·jy·com
的结果与影响。
【解析】本题以“大一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分析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1)第一小问,“天下”的含义应从这些思想家所处的时代分析。
第二小问,其共同主张应从材料中都有的“一”字入手进行归纳、概括。
第三小问,原因的分析要结合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信息“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及汉代“独尊儒术”的影响进行归纳、概括作答即可。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梦。“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在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鲁国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偏离历史方位”的表现;分析孔子思想在当时不被重视原因。
(2)“董仲舒的孔子”是如何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来源是什么?
【答案】
(1)表现:克己复礼;(2分)原因:春秋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统治者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儒家思想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2分)
(2)董仲舒通过神化皇权(君权神授)来加强君主专制;董仲舒主要吸收阴阳家等具有神学(神秘)的学说(4分)
(3)思想:以理性观、道德观、自然观治理天下和国家。(2分)目的: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及其宗教思想体系,宣传资产阶级启蒙思想。(2分)
【解析】(1)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概括材料以及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孔子的思想主张从“维护周礼”的角度进行回答;第二小问原因可以联系材料一中“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从孔子思想不适应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的角度思考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代儒学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董仲舒强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通过神化君权,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思想吸收了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发展了儒家思想,成文封建正统思想。
24.习近平说:我们的思想文化,既要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沃土之中,又要随着历史和传统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几乎和秦始皇一样信奉法家思想,不过据说在其统治时期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关于宋代的思想文化有两种看法具有代表性。
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吕思勉对宋代文化在总体上还是相当推崇的,认为“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其学术思想和文艺都有和前人不同之处。”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信奉法家思想的主要措施。(4分)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有何影响?(4分)
(2)你会同意材料二中的哪种看法?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只列看法,不说理由不得分)(8分)
【答案】(1)措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焚书坑儒;严刑峻法等。(4分,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儒家思想上升为统治思想;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儒学地位上升,推动了中国的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4分,答出两点即可)
(2)或同意费正清的看法。科举考试必须以朱熹所著《四书集注》作为答题的依据,束缚中国思想发展;理学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伦理和三纲五常的等级秩序,压抑人性;理学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8分)
或同意吕思勉的看法。学术思想上,宋开创了理学和心学,涌现出朱熹和陆九渊等大家,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文艺上,宋词繁荣,涌现了婉约派和豪放派等诗人:宋代书画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北宋都有名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8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问可从秦始皇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巩固统治的措施来回答;第二问可从对儒学自身地位的提升与思想文化格局的影响作答。
(2)本题属于开放型论述题,支持哪一种观点都可以,关键是要有合理的史实论证。若支持费正清的观点,可从理学维护专制统治、束缚思想、压抑人性方面回答;若支持吕思勉的观点,可列举宋代在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的具体成就来论证。
(3)第一问由“中国在19 世纪60 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色“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可知该观点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维护专制统治。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符合该主题。第二问需从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的内外形势、西学对中国的影响方面回答。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二

图一 五经书影 图二 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4分)综合分析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所反映出的汉代教育的历史信息。(4分)21*cnjy*com
(2)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什么关系?(2分)
【答案】(10分)
(1)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4分)
汉武帝以“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使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4分)
(2)材料二是为实现材料一中的“大一统”而在文化教育方面所采取的文化政策(2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材料一的具体内容来看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既包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又包括“大一统”,本问关键一定要总结全面。图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五经”成为了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图二反映的历史信息是:汉代重视儒学教育或者汉代的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材料一是强调要重视儒家的思想,要罢黜百家要独尊儒术,要“大一统”等,而材料二正是重视儒家思想的具体的体现,所以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关系就可以直接总结为“材料二是为实现材料一中的“大一统”等思想主张而在文化教育方面所采取的具体的文化教育政策。材料一是说,而材料二就是具体的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