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宋明理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课 宋明理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12 17:08:52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的是( )
A.汉代学者 B.唐代学者
C.宋代学者 D.明清学者
2.“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
A.有所为有所不为 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3.《朱子大全》中写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表明朱熹(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推崇三纲五常 B.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C.强调格物致知 D.重视社会伦理和修身
4.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在此他强调了( )
A.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
B.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
C.认知天理的渐进性和深刻性
D.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5.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2-1-c-n-j-y
A.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B.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6.“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诗中蕴含的思想为( )   21*cnjy*com
A.性即理也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经世致用
7.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这表明他( )
A.推崇儒家仁义学说 B.批判理学空谈误国
C.抨击清代考据学派 D.首倡经世致用思想
8.朱熹曾批评宋孝宗因循苟且,虚度岁月,不仅不足以致治,反而足以召乱。其言辞激烈,锋芒毕露,毫不避忌。他甚至还批评宋宁宗“独断”。朱熹的行为主要体现了( )
A.格物才能穷其理 B.存天理,灭人欲
C.正君心以正朝廷 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9.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一思想流派时说:“这种思路把知识领域的事情,都归入了人格涵养和心灵境界,于是更加强化了传统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一个传统,即学术的终极意义在于“为己”,因此它也特别影响了中国士人对于形而下的、自然现象世界的无端轻蔑和对形而上的、道德理想世界的过度崇尚。”此学者论述的应该是( )
A.孔孟儒学 B.老庄道学 C.董仲舒儒学 D.程朱理学
10.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兔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
A.“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
B.封建法律的制定有着较大随意性
C.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
D.纲常伦理有利予维护封建统治
11.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为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下列朱熹观点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平天下
12.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这主要反映出
A.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 B.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C.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 D.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
13.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21·世纪*教育网
A.从政治需要出发 B.从天人关系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14.清代的《习斋记余》中谈到:“训诂、清谈、禅宗、乡思,有一皆足以惑世诬民。宋人兼之。乌得不晦圣道,误苍生至此也!”可见作者反对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三教合流 B.孔孟之道
C.阳明心学 D.程朱理学
15.“从唐末到北宋五子,再到南宋,儒学终于消化了佛道两个思想体系,对儒家经典做出了创造性的新理解。”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新理解”的是( )
①理即天道
②心即理也
③经世致用
④格物致知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6.《明史,儒林传序》说:“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蠖(规矩法度)秩然。”由此可以推断( )www-2-1-cnjy-com
A.程朱理学是封建政府推崇的官方哲学
B.明初学者普遍反对即物穷理
C.程朱理学超越陆王心学取得一统地位
D.理学遭到士大夫的普遍反对
17.朱熹曰:“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由此推知朱熹认为治学应该( )
A.使学生追求科举功名
B.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生
C.为现实统治服务
D.使学生造作文辞
18.宋朝的陆九渊和二程、朱熹都是我国的儒学大师。陆九渊和其他三人的学说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
A.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B.“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C.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相联系 D.宇宙便是吾心
19.下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 )21教育网

A.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C.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D.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20.朱熹说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此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这说明朱熹
A.强调尊君卑臣 B.主张天下为公
C.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D.反对君主独裁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无欲,非圣人不能也……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问:“饥食渴饮,冬裘夏葛,何以谓之天职?”
曰:“这是天教我如此。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穷口腹之欲便不是。”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
——《宋史·朱熹传》
材料三 今之治人者,视古贤圣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多出于鄙细隐曲,不措诸意,不足为怪;而及其责以理也,不难举旷世之高节,着于义而罪之。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达之于上;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www.21-cn-jy.com
——戴震(1724—1777)《孟子字义疏证》卷上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天理”和“人欲”的含义?
(2)材料二中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
(3)概括材料三中戴震所批判的政治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思想的角度指出戴震持批判态度的时代背景。【来源:21cnj*y.co*m】
(4)据材料二、三,指出朱熹与“今之治人者”运用理学的各自意图。
2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
材料二:“今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中国古代思想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朱熹等人的学说对后世有何影响。
23.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材料二 (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版权所有:21教育】
材料三 阳明论政,大略以孟子《礼运》为蓝本。虽足针砭专制,究非真出新创。……至宋元之世,儒学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21*cnjy*com
(2)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材料三的作者认为王阳明的思想贡献有哪些?
24.在历史上,儒家思想的内容不断充实发展,其地位也不断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德治”理论的核心,是把国家治理寄托在统治者的道德修养的个人品质上,主张“德者治天下”。……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是对统治者道德品质的要求。……因此,孔子强调要“施仁政于民”,“为政以德”,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修己以安百姓”。.......这套学说经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改造,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治国理论。
材料二 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
——全祖望《题真西山集》
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
——《朱子语类》
材料三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子最厉害者,几年后,陈独秀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而陈独秀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丝毫没变。专制主义和孔孟的原始儒家是有区别的,过去把孔子当作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其实是不很恰当的。后来的儒家和法家同流合污,是汉儒、宋儒之流的勾当。孔子不应该负完全责任。
——摘编自刘济生《重新发现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软肋的剖析》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是如何发展了材料一中儒学的相关观点?这种发展变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宋儒是如何对待“佛老之学” ?这导致了宋代儒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原始儒学与汉儒、宋儒的区别角度指出陈独秀认识变化的原因。
25.关于人性与道德的论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21·cn·jy·com
——《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董仲舒从天人相副说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者与“斗筲之性”者,一为天生的善,一为天生的恶,无可改变,惟“中民之性”者可经教化而为善。
——张世英《儒家与道德——在基本人权平等前提下容许差等之爱》
材料三 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圣人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 。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孟子关于人性论和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对人性论看法与孟子有何差别?结合所学,董仲舒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21cnjy.com
(3)结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王阳明对人性的看法继承了谁的思想?王阳明“克其私、去其蔽”的途径有哪些?2·1·c·n·j·y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的是( )
A.汉代学者 B.唐代学者
C.宋代学者 D.明清学者
【答案】C
【解析】关键信息:“沟通佛、老”、“遂别成一时代之学术”。由题干材料信息分析可知,当时出现了三教合一的现象,由此可先排除AD项。由题干中的“遂别成一进代之学术”可知是宋明理学,排除B项,正确选项为C项。21·cn·jy·com
2.“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A.有所为有所不为 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答案】C
【解析】材料所说的意思是为官不在大小,而在于为公,如果为公即使再小的官,也受人尊敬,反之,哪怕做到宰相三公的地步,也跟没了下半截的马鞭子一样,没有个好结果。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强调自我克制,官无大小,都要有为公思想,故C项正确;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中的“自我修养”是陆王心学的思想;材料强调的是自我克制,没有体现出不畏权贵,忠君爱国,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2·1·c·n·j·y
3.《朱子大全》中写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表明朱熹( )
A.推崇三纲五常 B.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C.强调格物致知 D.重视社会伦理和修身
【答案】D
【解析】三纲五常强调的是父子君臣和夫妇之间的关系,材料中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学求理的方法,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强调是重视社会伦理关系,根据材料中“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即要求人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故D项正确。
4.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在此他强调了( )
A.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
B.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
C.认知天理的渐进性和深刻性
D.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说明王守仁认为天理就是我内心的良知(伦理道德),强调了伦理道德的主宰性,“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表明王守仁坚持“知行合一”的学说,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故B项符合题意。理学是在儒学基础之上,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排除A;C项没有体现;三纲五常也没有涉及,排除D。
5.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
A.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B.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由题干“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可知,A正确;BCD符合宋明理学的内容,但是题干没有体现。
6.“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诗中蕴含的思想为( )
A.性即理也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从“万化根源总在心”可知从哲学角度分析,此诗反映的是“心”是万物的本源,陆王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所以答案为C。A项是政治学说;B项主张思想领域里以儒学统一思想;D项主张治学应该为社会所用。
7.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这表明他( )
A.推崇儒家仁义学说 B.批判理学空谈误国
C.抨击清代考据学派 D.首倡经世致用思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解题时要理解题干材料的含义,材料主要是对对“理学”的批评,这一批评强调了“实学”强国,“空言”丧邦,用实际有益的工作来取代浮夸空虚的理论是其正确的一面,故B项正确,AC项错误;D项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的,错误。所以答案选B。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8.朱熹曾批评宋孝宗因循苟且,虚度岁月,不仅不足以致治,反而足以召乱。其言辞激烈,锋芒毕露,毫不避忌。他甚至还批评宋宁宗“独断”。朱熹的行为主要体现了( )
A.格物才能穷其理 B.存天理,灭人欲
C.正君心以正朝廷 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朱熹 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朱熹曾批评宋孝宗因循苟且,虚度岁月,不仅不足以致治,反而足以召乱。”,可见朱熹的行为主要体现正君心以正朝廷,故选C。A是求理的方法,排除;B强调要保存天理压抑私欲,排除;D是陆九渊的观点,排除。故选C。
9.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一思想流派时说:“这种思路把知识领域的事情,都归入了人格涵养和心灵境界,于是更加强化了传统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一个传统,即学术的终极意义在于“为己”,因此它也特别影响了中国士人对于形而下的、自然现象世界的无端轻蔑和对形而上的、道德理想世界的过度崇尚。”此学者论述的应该是( )
A.孔孟儒学 B.老庄道学 C.董仲舒儒学 D.程朱理学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把知识领域的事情”是格物致知,材料意思是,要求人们通过格物、居静、以“敬”的心境引导自己的心灵,从“人心”转向“道心”,这是朱熹观点,选择D项符合题意。孔孟儒学,主张礼、仁,反对苛政的主张,排除A;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排除B;董仲舒,他糅和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排除C。
10.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兔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
A.“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
B.封建法律的制定有着较大随意性
C.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
D.纲常伦理有利予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清两代的法律都强调以礼入法,巧妙地运用礼和刑两手,将怀柔诱导与血腥镇压结合起来,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纲常伦理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A项错误,与材料相反;材料中强调的是纲常伦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没有体现出对人性的尊重和法律的随意性,故B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
11.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为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下列朱熹观点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平天下
【答案】B
【解析】“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读书、学习、考察等方法探究理,体现了认识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A、 C、 D项体现的就是伦理道德方面,而题目要求选的是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故A、 C、 D项错误。
12.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这主要反映出
A.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 B.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C.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 D.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提到,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这反映了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故A项排除。材料主要内容不在于明清之际儒学,故B项排除。王夫之不属于理学学派,无法体现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故D项排除。
13.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政治需要出发 B.从天人关系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的理解,结合所学史实可以判断出朱熹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指的是提出理是世界的本质,因此C符合题意。ABD三项角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已经提出,排除。故选C。21·世纪*教育网
14.清代的《习斋记余》中谈到:“训诂、清谈、禅宗、乡思,有一皆足以惑世诬民。宋人兼之。乌得不晦圣道,误苍生至此也!”可见作者反对的是( )
A.三教合流 B.孔孟之道
C.阳明心学 D.程朱理学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训诂、清谈、禅宗、乡思,有一皆足以惑世诬民。宋人兼之”作者是在揭露理学的理学的虚伪性,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
15.“从唐末到北宋五子,再到南宋,儒学终于消化了佛道两个思想体系,对儒家经典做出了创造性的新理解。”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新理解”的是( )
①理即天道
②心即理也
③经世致用
④格物致知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儒家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③项是明清时期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④项是理学探求本源的方法,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
16.《明史,儒林传序》说:“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蠖(规矩法度)秩然。”由此可以推断( )【版权所有:21教育】
A.程朱理学是封建政府推崇的官方哲学
B.明初学者普遍反对即物穷理
C.程朱理学超越陆王心学取得一统地位
D.理学遭到士大夫的普遍反对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代儒学是宋代朱熹儒学的继承,根据材料中“师承有自,矩蠖(规矩法度)秩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在宋代成为官方哲学,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明代学者继承宋明理学,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继承理学,理学成为统治思想,不是反对理学,故D项错误。
17.朱熹曰:“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由此推知朱熹认为治学应该( )
A.使学生追求科举功名
B.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生
C.为现实统治服务
D.使学生造作文辞
【答案】B
【解析】朱熹的主张是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与追求科举功名无关,故A项错误;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生与朱熹的主张一致,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为现实统治服务,故C项错误;使造作文辞与材料“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的意思相反,故D项错误。
18.宋朝的陆九渊和二程、朱熹都是我国的儒学大师。陆九渊和其他三人的学说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
A.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B.“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C.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相联系 D.宇宙便是吾心
【答案】D
【解析】陆九渊是南宋的心学大师,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观点,而其他三人并不是心学的代表,在此观点上与陆九渊不同,故答案为D。A项属于孔子的观点,BC项属于程朱理学的观点,排除ABC。
19.下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 )

A.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C.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D.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表,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人数增加。材料看不出明清时期对节妇教育最为重视,排除A;B项材料不能反映,两汉以前儒家思想影响大小与节妇烈女人数多少无关;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到明清时由于受理学的影响日趋僵化保守,在社会生活上的表现是更加注重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C项正确;材料反映理学扼杀人性,此点对中华民族性格非积极塑造,排除D。故答案为C。
20.朱熹说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此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这说明朱熹
A.强调尊君卑臣 B.主张天下为公
C.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D.反对君主独裁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可知,这反映了反对君主独裁,主张集体议政,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尊君卑臣,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天下为公,公议不等于天下为公,故B项排除。“存天理,灭人欲”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www-2-1-cnjy-com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无欲,非圣人不能也……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问:“饥食渴饮,冬裘夏葛,何以谓之天职?”
曰:“这是天教我如此。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穷口腹之欲便不是。”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
——《宋史·朱熹传》
材料三 今之治人者,视古贤圣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多出于鄙细隐曲,不措诸意,不足为怪;而及其责以理也,不难举旷世之高节,着于义而罪之。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达之于上;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21cnjy.com
——戴震(1724—1777)《孟子字义疏证》卷上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天理”和“人欲”的含义?
(2)材料二中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
(3)概括材料三中戴震所批判的政治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思想的角度指出戴震持批判态度的时代背景。www.21-cn-jy.com
(4)据材料二、三,指出朱熹与“今之治人者”运用理学的各自意图。
【答案】
(1)含义:“天理”是指人的正当(基本)欲望;“人欲”是指人过分(非分)的欲望。
(2)主张:正君心;体恤百姓(或以民为本);主要途径:统治者治理天下应做到存天理、灭人欲。
(3)现象:统治者强调(维护)等级秩序;下层民众遭受理学迫害(或统治者以理压迫下层民众)背景:君主专制日趋强化;程朱理学趋于僵化(程朱理学居统治地位)
(4)意图:朱熹:用理学规劝统治者。 “今之治人者”: 用理学压迫(束缚)人民。
【解析】(1)根据材料的内容“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可知朱熹认为正当的需要是“天理”,而超出正当需要外的欲望为“人欲”。本题需要结合材料的内容加以归纳概括。“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穷口腹之欲便不是。”更是对此概念的解释。
(2)根据“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可知,作者认为关爱百姓和正君心是天下大务的根本。而关于途经,可联系朱熹的主张来解答。根据所学,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只有如此,天下之纪纲才得以自立。
(3)根据“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可知此时等级森严、统治者用理学压迫下层民众。而关于背景,学生只要回答出明清时期政治和思想方面的表现即可。在政治上,君主专制日趋强化。在思想上,程朱理学趋于僵化(程朱理学居统治地位)。
(4)因为材料二在强调统治者要正君心,“存天理、灭人欲”,所以朱熹用理学的目的是规劝统治者,要爱护百姓。而根据“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可知,当时的统治者用理学压迫(束缚)人民。【来源:21cnj*y.co*m】
2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
材料二:“今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中国古代思想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朱熹等人的学说对后世有何影响。
【答案】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用礼强调国家等级(2分),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2分)孔子的主张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3分)董仲舒主张;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3分)
(2)影响:正面影响:理学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使。人们注重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进了我国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5分)
负面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和“以理杀人”的工具,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5分)
【解析】(1)材料一中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材料二中董仲舒主张“今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春秋大一统者”,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本题考查程朱理学的影响,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回答。理学崇尚气节,强调身体力行和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但理学用儒家的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歧视妇女,压抑扼杀人性,后期阻碍了社会进步。21*cnjy*com
23.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材料二 (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材料三 阳明论政,大略以孟子《礼运》为蓝本。虽足针砭专制,究非真出新创。……至宋元之世,儒学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2)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材料三的作者认为王阳明的思想贡献有哪些?
【答案】
(1)内容: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是成圣的途径。(3分)
方法:反省内心,加强道德修养;倡导知行合一。(4分)
(2)价值:缓和社会矛盾;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2分)
贡献:涵有批评专制的意义;打破对孔子的偶像崇拜;冲击理学对人的思想桎梏。(3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的关键信息概括王阳明的基本主张:“良知、明德”、“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发明本心”。在人性论方面,王阳明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在认知论方面,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在理论体系方面,“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21*cnjy*com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由材料“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可见《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为缓和社会矛盾;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由材料“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 ,可见涵有批评专制的意义;打破对孔子的偶像崇拜;冲击理学对人的思想桎梏。
24.在历史上,儒家思想的内容不断充实发展,其地位也不断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德治”理论的核心,是把国家治理寄托在统治者的道德修养的个人品质上,主张“德者治天下”。……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是对统治者道德品质的要求。……因此,孔子强调要“施仁政于民”,“为政以德”,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修己以安百姓”。.......这套学说经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改造,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治国理论。
材料二 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
——全祖望《题真西山集》
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
——《朱子语类》
材料三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子最厉害者,几年后,陈独秀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而陈独秀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丝毫没变。专制主义和孔孟的原始儒家是有区别的,过去把孔子当作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其实是不很恰当的。后来的儒家和法家同流合污,是汉儒、宋儒之流的勾当。孔子不应该负完全责任。
——摘编自刘济生《重新发现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软肋的剖析》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是如何发展了材料一中儒学的相关观点?这种发展变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宋儒是如何对待“佛老之学” ?这导致了宋代儒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原始儒学与汉儒、宋儒的区别角度指出陈独秀认识变化的原因。
【答案】
(1)提出“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强调循天道,行仁政;强调君主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系统提出“三纲五常”为基础的道德标准。(3分) 变化: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小农经济的发展;文化融合,多元趋向一体。(3 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吸收借鉴了道家和佛教思想;批判“佛老之学”废三纲五常。(2分) 发展为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理学;从哲学高度论证了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发展为官方哲学。(4分, 答出任意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3)原因:原始儒学更多的强调“以民为本”,有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汉儒、宋儒在吸收其他学说的基础上,更多的是为了适应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4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表现为:提出“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强调循天道,行仁政;强调君主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系统提出“三纲五常”为基础的道德标准。结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加以回答即可。21教育网
(2)依据材料“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以得出,宋代儒学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教义的新儒学;据材料“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可以得出批判“佛老之学”废三纲五常的做法。第二问结合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即可。2-1-c-n-j-y
(3)据材料“陈独秀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可以得出,陈独秀认为孔子的原始儒学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据材料“专制主义和孔孟的原始儒家是有区别的,过去把孔子当作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其实是不很恰当的。后来的儒家和法家同流合污,是汉儒、宋儒之流的勾当”可以得出,陈独秀认为汉代儒学和宋代儒学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由此得出了不同的认识。【出处:21教育名师】
25.关于人性与道德的论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董仲舒从天人相副说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者与“斗筲之性”者,一为天生的善,一为天生的恶,无可改变,惟“中民之性”者可经教化而为善。
——张世英《儒家与道德——在基本人权平等前提下容许差等之爱》
材料三 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圣人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 。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孟子关于人性论和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对人性论看法与孟子有何差别?结合所学,董仲舒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王阳明对人性的看法继承了谁的思想?王阳明“克其私、去其蔽”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
(1)观点:孟子宣扬性善论,认为人皆有四心;(2分)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观(2分)。
(2)差别:提出“性三品说”,将人性分为三等;认为只有“中民之性”可教化为善。(2分)
依据:“天人合一”学说(2分)
目的:树立君主的权威,维护统治(2分)
(3)思想:继承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人在本质上皆有圣人之心的道德品格。(2分)
途径:包括“致良知”和“知行合一”。(4分)
【解析】(1)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中“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可以归纳孟子思想以及“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归纳道德标准。
(2)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差别依据材料二中“提出了“性三品”的学说,以及“惟“中民之性”者可经教化而为善”的角度分析差别;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天人感应”的思想分析来源;第三小问依据所学从维护专制统治角度分析目的;第三小问(3)概括材料信息即可,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
(3)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并结合孟子思想归纳作答;第二小问途径依据王阳明心学求理的途径从“致良知”等角度思考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