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儒者之学全无头脑”鄙儒无识,俗儒无实,迂儒未死万里臭,名儒死节殉名。“这番话最早可能出自(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2.明代李贽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大力推崇代表市民文化的院本和杂剧,认为文学的本源在于作者情感和欲望的表达。这一思想( )
A.受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 B.否定了宋明理学
C.批判了先秦儒学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3.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
A.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B.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
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4.黄宗羲认为,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其历史意义是( ) 2·1·c·n·j·y
A. 尖锐揭露封建制度是天下之大害
B. 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C. 否定了“家天下”行为的合法性
D. 号召人民使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
5.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21*cnjy*com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6.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 )
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C.彻底枰击宗教思想体系 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7. 梁启超说:“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明夷待访录》)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从中受益最深的应该是( )
A.追求个性解放的主张 B.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
C.经世致用的学风 D.唯物主义的思想
8.黄宗羲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也是明末清初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下列对黄宗羲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有( )
①猛烈批判君主专制,促进明清之际思想活跃
②矛头直指君主制度,具有近代民主启蒙色彩
③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发展了儒家思想
④虽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统治地位,但成为近代进步思想先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中国文化概论》:“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学校议政等办法来……”省略号中应填入( )
A.修补封建制度 B.改革科举制度
C.废除专制制度 D.恢复丞相制度
10.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清代三百年学术思潮概括为“以复古为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材料表明
A.清代学术研究缺乏明确的方向
B. 对传统学术的整理和反思有利于思想进步
C. 清代学术思想由复古而停滞不前
D. 清代崇古思想盛行不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1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 )
A.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12.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21*cnjy*com
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 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
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
13.“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对古代封建制、郡县制的评论说明他( )
A.具有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
B.大力提倡个性自由
C.努力寻求社会改革的方案
D.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4.明清时期,李贽主张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王夫之鲜明地提出了“人无不自谋其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的命题,戴震亦认为“凡事之经纪于官府,恒不若各自经纪之责”。三者观点的共同之处是( )21cnjy.com
A.反对重本抑末,主张“工商皆本”
B.反对闭关锁国政策,主张对外开放
C.反对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
D.猛烈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抑制人性
15.顾炎武在《日知录·周室班爵禄》中说:“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这一主张 ( )21·cn·jy·com
A.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
B.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16.晚明时期有人主张“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这表明当时( )
A.工商业发展影响了价值取向
B.程朱理学改变了消费者观念
C.奢华之风成为社会主流风尚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
17.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18.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中说:“两千年来皇帝皆盗贼。”唐甄这种政治思想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①封建制度日趋腐朽
②商品经济发展
③个性自由开始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④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被推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以下观点最符合两人的共同主张的是( )21教育网
A.严厉抨击明代八股取士之害
B.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字
C.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D.批评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
20.“兰台序九流,儒家但居一。诸师自有真,未肯附儒术。后代儒益尊,儒者颜益厚。洋洋朝野间,流亦不止九。不知古九流,存亡今孰多?或言儒先亡,此语又如何?”这是清代学者龚自珍表达对儒学地位看法的诗。下列观点与他相近的是( )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儒道也。”
C.“孔子为教化之主,而一切道德之源也。”
D.“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二、材料解析题
21.中国明朝和西方文艺复兴在思想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完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一 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将我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向前/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2-1-c-n-j-y
——(意)彼特拉克《歌集》
材料二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芝佛院(李贽居住、讲习的僧院)内供有孔子像,他途经山东,也到曲阜拜谒孔庙。在李贽看来,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和佛家的“无”彼此相通,他攻击虚伪的道德,但同样不是背弃道德。??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当然,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当时,仅仅依靠一群文人的思想的力量远远不够。这些文人在当时不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再者封建制度的沉疴积重难返,已到了封建社会的沉暮之年,整个社会的衰落也是历史所趋。
——张犇《试寻文人画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共性》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诉求产生的社会效应。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其“不是一位类似欧洲式人物”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指出由于社会环境不同,“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东西方的不同影响。【出处:21教育名师】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治天下犹曳(抬)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徒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不用) 矣。
——《清儒学案·亭林学案》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位思想家的什么主张?
(2)上述两种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简析产生这种思想的历史条件。
23.明清时期,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继续发展,同时在其内部也生长出了某些新的思想观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梨洲(黄宗羲)之学,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梨洲不是王学的革命家,也不是王学的承继人,他是王学的修正者。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政治理想。据材料三,说明黄宗羲是“王学的修正者”。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解释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
24.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主轴,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来源:21cnj*y.co*m】
材料一 及今上(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自济南伏生;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纸烛:灯笼)”其人默默而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李贽自称)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卷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用人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的影响?
(2)宋明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www.21-cn-jy.com
(3)材料三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25.幸福是什么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他称赞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自己也是这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矣在期中矣”。管仲主张恣耳目之所欲听视、口鼻之所言向及体意之所欲安行,它却力行仁怒,通过修身使德行内充……此又是《左传》所谓的“有德则乐,乐则能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上)等整理
材料二 朱熹在《语类》中讲“于万物为一,无所窒碍,胸中泰然,岂有不乐”,将幸福的精神内涵发扬透彻。以后的王阳明在《答南明汪子问》中称“乐是心之本体”,王艮在《乐学歌》中称“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也含有精微的深意。【版权所有:21教育】
——《养志与乐生:中国人的幸福观》
材料三 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性者,心所生也”。他在《焚书》中曰:“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也。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期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www-2-1-cnjy-com
——《中国哲学大辞典》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管仲幸福观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家对幸福的追求。
(3)依据上述材料指出,与孔子、宋明理学相比,李贽的幸福观有何变化?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儒者之学全无头脑”鄙儒无识,俗儒无实,迂儒未死万里臭,名儒死节殉名。“这番话最早可能出自(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文字表达了作者对儒家学者具有各种弊端的批判,结合所学可知备选项中李贽具有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对道学家的伪善作过激烈的讽刺和批判,符合题意和史实,所以答案选A,B、C、D三项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他们发扬了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和务实学风,并无批判儒家学者的激烈言论。
2.明代李贽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大力推崇代表市民文化的院本和杂剧,认为文学的本源在于作者情感和欲望的表达。这一思想
A.受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 B.否定了宋明理学
C.批判了先秦儒学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文学的本源在于作者情感和欲望的表达”可知,这反映了重视主观内心的感受的主张,与心学观点类似,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文学,与哲学思想无关,故B项排除。先秦儒学不等于先秦文学,故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经世致用,故D项排除。
3.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
A.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B.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
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答案】A
【解析】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学问之道”“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可知黄宗羲强调的是做学问要成一家之言,不能人云亦云,包含着学术自由,反对死啃书本的僵化风气。故选A。BC项错误,经世致用思想说的是做学问应该有所用,不能空谈,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而材料也未交待此内容;D项错误,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在材料中无法体现。2-1-c-n-j-y
4.黄宗羲认为,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其历史意义是( )
A. 尖锐揭露封建制度是天下之大害
B. 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C. 否定了“家天下”行为的合法性
D. 号召人民使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中可以看出,黄宗羲认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天下之大害,从而否定了“家天下”的合法性,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错误,只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项错误,不可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权利”;所以答案选C。
5.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21cnjy.com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主张主要反映的是对人的社会责任感的一种重申。故此题应选B项。,明清进步思想家虽然提出了新的思想观点,但是影响力有限,并未上升到动摇传统思想的作用,故A项错误,排除;也没有上升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故C项错误,排除;D项错误,只能说对以后的革命有一定的影响。【版权所有:21教育】
6.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 )
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C.彻底枰击宗教思想体系 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A是两者的相似之处;B是近代中国孙中山等革命派的主张;C与事实不符,儒学并非宗教思想;D符合题意,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大之提出了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所以答案选D。2·1·c·n·j·y
7. 梁启超说:“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明夷待访录》)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从中受益最深的应该是
A.追求个性解放的主张 B.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
C.经世致用的学风 D.唯物主义的思想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夷待访录》是明清之际黄宗羲的著作,结合所学他批判君主专制,故本题答案选B项; A对应李贽;C对应顾炎武;D对应王夫之。
8.黄宗羲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也是明末清初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下列对黄宗羲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猛烈批判君主专制,促进明清之际思想活跃
②矛头直指君主制度,具有近代民主启蒙色彩
③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发展了儒家思想
④虽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统治地位,但成为近代进步思想先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黄宗羲的主张有: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主张以天下之法代替皇帝的一家之法,提出.工商皆本等,根据这些思想主张可以看出①③④,故本题答案选C项;但是黄宗羲的主张尽管矛头指向了君主制度,但还不可与西方近代的民主启蒙思想相提并论,所以不能说具有了近代民主启蒙色彩,排除ABD三项。
9.《中国文化概论》:“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学校议政等办法来……”省略号中应填入( )
A.修补封建制度 B.改革科举制度
C.废除专制制度 D.恢复丞相制度
【答案】A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决定的,题干中所述黄宗羲等人在思想和政治上的局限性根源于经济基础的局限性,当时中国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所以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因此只能修补封建制度,答案为A。B项不符合史实,黄宗羲等并没有要改革科举制度;C项错误,他们批判专制制度但不是废除专制,希望实行开明专制;D项错误,与史实无关。
10.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清代三百年学术思潮概括为“以复古为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材料表明
A.清代学术研究缺乏明确的方向
B. 对传统学术的整理和反思有利于思想进步
C. 清代学术思想由复古而停滞不前
D. 清代崇古思想盛行不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说明,清代学术思想的每一次“复古”都带来了一场思想解放,故B项符合题意;清代主要专注学术研究,A错误;清代学术思想不是停滞,C错误;清代学术有利于现实问题解决,D错误。
1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 )
A.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宗羲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黄宗羲认为学校“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可知他强调的是学校可以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在题干中没有涉及到,黄宗羲思想不具备近代民权意识,排除C项,D项中“实用人才”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2.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
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 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
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
【答案】B
【解析】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没有明确提出近代西方的主权在民学说,故A项错误;“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他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注重君主的道德功绩,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董仲舒君权神授理论的否定,故D项错误。
13.“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对古代封建制、郡县制的评论说明他( )
A.具有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
B.大力提倡个性自由
C.努力寻求社会改革的方案
D.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的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题干中,顾炎武谈到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弊端,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可知他在积极寻求社会改革方案,符合题意的是C项,AB项是指李贽的观点,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14.明清时期,李贽主张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王夫之鲜明地提出了“人无不自谋其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的命题,戴震亦认为“凡事之经纪于官府,恒不若各自经纪之责”。三者观点的共同之处是
A.反对重本抑末,主张“工商皆本”
B.反对闭关锁国政策,主张对外开放
C.反对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
D.猛烈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抑制人性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不如其自谋”、“不若各自经纪之责”可知三者观点的共同之处是主张自由竞争,反对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商皆本”,故A项排除。主张对外开放,也无法体现,故B项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封建伦理道德抑制人性,故D项排除。
15.顾炎武在《日知录·周室班爵禄》中说:“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这一主张
A.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
B.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答案】C
【解析】材料提到,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非绝世之贵,非无事之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以民为本的思想,顾炎武的主张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爵禄制度的合理性,故A项排除。当时西方启蒙思想没有在中国传播,故B项排除。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故D项排除。
16.晚明时期有人主张“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这表明当时
A.工商业发展影响了价值取向
B.程朱理学改变了消费者观念
C.奢华之风成为社会主流风尚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
【答案】A
【解析】材料“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反映了奢华的价值取向源于当时工商业的发展,有了千万人之生理,故A项正确。这里的“生理”是指通过工商业谋生的方式,不是程朱理学,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奢华之风成为社会主流风尚,故C项排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必须有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排除。21·cn·jy·com
17.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中“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可知李贽借由肯定私心来宣扬个人自由,并非为权,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私欲膨胀,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公心”或者并未指出天理即是“公心”,故D项错误。
18.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中说:“两千年来皇帝皆盗贼。”唐甄这种政治思想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①封建制度日趋腐朽
②商品经济发展
③个性自由开始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④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被推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末清初社会思想的背景,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明末清初时期政治上封建制度的腐朽,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上个性自由的出现,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理学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被推翻,排除④,排除BCD项。
19.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以下观点最符合两人的共同主张的是www.21-cn-jy.com
A.严厉抨击明代八股取士之害
B.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字
C.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D.批评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进步的儒学思想。材料中两位思想家均反对宋明儒学的脱离实际的学风,认为此风气不利于解决国计民生的问题;与两人共同主张最吻合的观点为主张“经世致用,学以济世”的思想,故选C项。A项所述与材料信息不符;黄宗羲批判当时儒学“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即专注与研究文字,与赵翼强调的“徒讲义理,不揣时势”观点不一致,不是其共同主张,故B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特点为将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D项错误。
20.“兰台序九流,儒家但居一。诸师自有真,未肯附儒术。后代儒益尊,儒者颜益厚。洋洋朝野间,流亦不止九。不知古九流,存亡今孰多?或言儒先亡,此语又如何?”这是清代学者龚自珍表达对儒学地位看法的诗。下列观点与他相近的是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儒道也。”
C.“孔子为教化之主,而一切道德之源也。”
D.“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答案】D
【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在这首诗中,龚自珍首先置疑了儒术独尊的特殊地位,接着嘲笑了后儒的厚颜无耻,继而一针见血地指出后代的儒学已经面目全非,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儒学了。D项与之观点相近,此为李贽的观点,他否定孔子和儒学的权威性。A、B、C三项都强调儒学的崇高地位。
二、材料解析题
21.中国明朝和西方文艺复兴在思想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完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将我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向前/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
——(意)彼特拉克《歌集》
材料二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芝佛院(李贽居住、讲习的僧院)内供有孔子像,他途经山东,也到曲阜拜谒孔庙。在李贽看来,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和佛家的“无”彼此相通,他攻击虚伪的道德,但同样不是背弃道德。??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当然,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当时,仅仅依靠一群文人的思想的力量远远不够。这些文人在当时不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再者封建制度的沉疴积重难返,已到了封建社会的沉暮之年,整个社会的衰落也是历史所趋。
——张犇《试寻文人画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共性》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诉求产生的社会效应。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其“不是一位类似欧洲式人物”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指出由于社会环境不同,“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东西方的不同影响。
【答案】(1)诉求: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生活热爱的表达)。
效应:思想启蒙;推动文艺复兴运动;促使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表现:李贽关心社会;批判伦理道德。拒绝传统的历史观。
原因:君主专制强化(政治统治黑暗);儒学僵化
(3)影响:中国:具有启蒙色彩但作用有限。
西方: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思想诉求,根据材料一的关键词“俘虏”“囚犯”“爱神”“感情之苦”,从对恋爱自由、个体自由的人文主义角度进行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社会效应,但丁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思想启蒙、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角度进行作答。
(2)第一小问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二“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不难进行总结。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明清之际的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比较与分析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三“……这些文人在当时不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推动东西方社会转型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行作答。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治天下犹曳(抬)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徒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不用) 矣。
——《清儒学案·亭林学案》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位思想家的什么主张?
(2)上述两种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简析产生这种思想的历史条件。
【答案】(1)黄宗羲的君臣平等思想;顾炎武的“众治”思想。(2)共同点是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历史条件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加强和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解析】(1)依据《明夷待访录》可知这是黄宗羲的作品,依据“君与臣,共曳木之人”得出这是君臣平等思想;依据《清儒学案·亭林学案》可知这是顾炎武的作品,依据“不能以独治也”和“众治之”得出这是“众治”思想。【来源:21cnj*y.co*m】
(2)他们都属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共同点是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在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及君主专制的加强,于是产生了早期的启蒙思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3.明清时期,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继续发展,同时在其内部也生长出了某些新的思想观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教育网
材料一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梨洲(黄宗羲)之学,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梨洲不是王学的革命家,也不是王学的承继人,他是王学的修正者。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政治理想。据材料三,说明黄宗羲是“王学的修正者”。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解释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
【答案】
(1)主张:人人皆有良知;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人应该独立思考判断。(3分)
影响:冲击了程朱理学的纲常伦理。(1分)
(2)理想:天下大公;从政为民;君臣平等。(3分)
说明:汲取心学精华,注重实行;反对心性空谈。(2分)
(3)表现:倡导个性解放;讲究经世致用;蕴含初步政治民主观念。(3分)
【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主张,依据材料一“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得出人人皆有良知;依据材料一“学贵得之心”得出人应该独立思考判断;依据材料一“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得出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第二小问影响,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是程朱理学,它用纲常名教对人们进行思想束缚,王阳明以“良知之在人心”来否定“三纲五常”“格物致知”,对程朱理学的纲常伦理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冲击。
(2)第一小问政治理想,依据材料二“为天下,非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公”得出天下大公;依据材料二“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得出从政为民;依据材料二“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得出君臣平等。第二小问说明,依据材料三“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不读书”分析得出汲取心学精华,注重实行,由“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分析得出反对心性空谈。
(3)由材料一王阳明“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概括出倡导个性解放;由材料二黄宗羲“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概括出蕴含初步政治民主观念;由材料三黄宗羲“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概括出讲究经世致用。
24.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主轴,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今上(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自济南伏生;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21*cnjy*com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纸烛:灯笼)”其人默默而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李贽自称)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卷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用人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的影响?
(2)宋明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21·世纪*教育网
(3)材料三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答案】
(1)政策: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2分)
影响:儒学地位提升。(2分)
(2)深化:宋明理学家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2分)
表现: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共4分,任答2点给4分) 21*cnjy*com
(3)观点:李贽认为道学家个个都是借孔孟学说而欺世盗名的伪君子。(2分)
原因:明代晚期,吏治腐败,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八股取士,理学日益僵化。(共6分,任答3点给6分)【出处:21教育名师】
【解析】(1)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中“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的信息进行归纳作答;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所学董仲舒的思想被确立为汉代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从而提升儒学的角度组织作答。
(2)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理学思想来源来归纳作答;第二小问表现从吵了二中“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的角度组织答案。
(3)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说明道学家的虚伪;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明清之际儒学批判产生的原因从“明代晚期,吏治腐败,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以及八股取士,理学日益僵化”的角度组织答案。
25.幸福是什么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他称赞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自己也是这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矣在期中矣”。管仲主张恣耳目之所欲听视、口鼻之所言向及体意之所欲安行,它却力行仁怒,通过修身使德行内充……此又是《左传》所谓的“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上)等整理
材料二 朱熹在《语类》中讲“于万物为一,无所窒碍,胸中泰然,岂有不乐”,将幸福的精神内涵发扬透彻。以后的王阳明在《答南明汪子问》中称“乐是心之本体”,王艮在《乐学歌》中称“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也含有精微的深意。
——《养志与乐生:中国人的幸福观》
材料三 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性者,心所生也”。他在《焚书》中曰:“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也。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期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中国哲学大辞典》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管仲幸福观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家对幸福的追求。
(3)依据上述材料指出,与孔子、宋明理学相比,李贽的幸福观有何变化?
【答案】
(1)内涵:孔子追求高尚精神境界;轻物质享受,安贫乐道。管仲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
(2)追求:明理去欲,扬公去私而获取幸福。
(3)变化:李贽肯定人们欲望的合理性,肯定人的私心,鼓励人们大胆追求物质利益;这与传统所倡导的安贫乐道、安分守己、明理去欲的价值观截然不同。www-2-1-cnjy-com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中“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矣在期
中矣”得知孔子追求高尚精神境界,轻物质享受,安贫乐道;根据材料中“力行仁怒,通过修身使德行内充”“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得知管仲则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
(2)根据材料中“胸中泰然,岂有不乐”“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得知宋明理学对幸福的追求是明理去欲,扬公去私即可获取幸福。
(3)根据材料中“夫私者,人之心也”“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也”得知李贽肯定人的正当欲望和私心,鼓励人们大胆追求物质利益,与传统价值观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