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皖东南初中四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宣城市皖东南初中四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1 18:4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徽省宣城市皖东南初中四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名句名篇默写
1.古诗文默写。
① ,白露未晞。
② ,胡为乎中露?
③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之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 , ”两句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④《核舟记》中核舟小窗左边所刻的文字出自《赤壁赋》,左边所刻的文字是“ , ”。
二、选择题
2.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春日踏青,青芜如毯, ;夏日听雨,雨声淅沥, ;秋日看花,花叶相辉, ;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 B.③①④② C.④③①② D.④②③①
三、填空题
3.名著识记: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题目。
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经典常谈》是作者朱自清在 (填人名)的鼓励下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 的著作;上面文段所在篇章主要介绍的经典著作是《 》。
四、综合性学习
4.班上准备举办“音乐带我飞”的主题晚会,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晚会拟用一副对联来渲染气氛,现已确定好了上联,请你从下面四项中,选出最合适的下联。
上联:笛音飘声声传情 下联:选( )项
A.丝竹韵悠悠绵长 B.鼓点响阵阵送暖
C.琴音起首首入梦 D.琵琶响嘈嘈切切
(2)晚会共有三项活动,请你策划另外两项活动,并填入下表。要求:句式与“活动三”基本一致。
活动名称 活动内容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歌声大秀场 自由献歌,展示风采
(3)王丽是班上出了名的“麦霸”,在“歌声大秀场”活动中连续唱了三首歌,还意犹未尽。作为主持人,你想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你该怎么说呢?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灯笼(作者: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灯笼腰身糊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村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栓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栓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5.选文围绕父亲与灯笼主要叙述了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6.简要说说选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7.结合语境对下面的两个句子作简要赏析。
(1)细密的纹路村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2)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8.“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9.选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说说“灯笼”在选文中有哪些作用。
【材料一】
①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定于农历五月初五。这个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习俗,其起源和传说故事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忠孝、爱国精神的崇尚。
②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是纪念屈原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因忧国忧民,被流放至汨罗江后自尽。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举行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活动,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
【材料二】
①在端午节的各种美食里,粽子无疑占据了“C位”,随着人口的流动和大众尝鲜意愿的提升,过去泾渭分明的南北口味分界线已经不复存在,粽子口味的南北版图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②以京津冀为首的华北地区,消费者对咸粽的接受程度明显提高,鲜肉、蛋黄肉粽等出现在了不少北方人的菜单上;而热衷于咸粽的南方人,也表现出了对于豆沙粽的喜爱。
③虽然咸粽已攻略了京津冀等北方城市,但从某购物平台销售数据来看,甜粽以52%销售比例反超咸粽,保持了较大的消费体量,受众群体更广。
④尤其是榴莲、芒果等甜品型低温粽,获得了21-25岁年轻消费者的广泛青睐,有望成为新晋话题中心。
⑤与此同时,人口的流动也进一步引爆了嘉兴粽、竹筒粽、清真粽、肇庆裹蒸粽等的搜索热度,20w+某购物平台用户搜索地域粽,通过网购家乡特产粽子来解乡愁。
⑥其中,某购物平台“粽游八方”端午礼盒,汇集多个知名品牌,覆盖着全国特色的多种不同风味粽子及绿豆糕、咸鸭蛋等端午传统美食,能够满足更多样化的需求。
【材料三】
①赛龙舟,这项诞生于农耕文明的节庆仪式,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至今已流传了两千多年。每逢端午,各地镇村掀起“龙舟热”,草根运动员鼓擂翻浪,水系之上赛声飞扬。
②创办于2011年的中国龙舟公开赛,是目前国内竞技水平最高、受关注度最高、群众参与面最广的顶级龙舟赛事之一。本次赛事是中国龙舟公开赛举办以来,首次来到粤北清远。文化氛围、绿美环境、乡土特色成为助推这项赛事落子北江的关键词。
③龙舟作证,属于清远人民的“龙舟记忆”历久弥新。从1994年首次举办市级规模龙舟赛事,到每年端午时分的“龙舟嘉年华”,阳山至清城,英德至清新,清远大地上豪情挥墨“龙舟精神”。
【材料四】
①曼谷唐人街一带是华人聚居区,而泰国华人群体内心深处有很强的寻根情怀以及对华夏血脉的认同感。因此在这里,很多第二代、第三代华人依然保持着过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粽子在泰国不仅是端午节美食,更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承。来这里买粽子的华人顾客告诉记者:“我要买粽子回家。到端午节这天,家庭成员都会聚在一起祭拜祖先,然后一起吃粽子,家人在一起会感到很幸福。”
②对于泰国年轻一代华人而言,他们从小就跟着家里的长辈们过各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到父母或者祖父祖母家里团聚以及参加祭祖仪式,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每年端午节吃粽子,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一种重要方式。泰国年轻一代华人纳塔蓬说:“端午节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我从小到大每年都过端午节,在泰国也可以感受到非常浓厚的中国文化。我非常热爱中国文化,因为自己是炎黄子孙、中华儿女。”
10.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等,其起源和传说故事丰富多彩,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是纪念屈原的说法。
B.随着人口的流动和大众尝鲜意愿的提升,粽子口味的南北分界线已经不复存在,但咸粽的销量仍略高于甜粽。
C.赛龙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至今已流传了两千多年。清远人民的“龙舟记忆”也在龙舟见证下历久弥新。
D.端午节吃粽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泰国华人中得以代代相传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成为他们欢度端午必不可少的习俗。
11.曼谷唐人街一带的泰国华人为何如今依然保持着过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请结合材料四内容简要分析原因。
12.阅读链接材料,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它更适合作为上述哪一则材料的补充内容。
[链接材料]中国传统节目是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记录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
13.班级开展以“古代诗词中的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学习活动。请你结合自己的积累,完成下面探究。
节日 诗句 习俗
端午节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支艾 ①
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月、吃月饼等
重阳节 ③ 登高、赏菊、插茱萸等
元宵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④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上(上:指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哂:微笑)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节选自《唐太宗论止盗》)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具答之 (2)便要还家
(3)或请重法以禁之 (4)自是数年之后
15.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上哂之曰 D.或请重法以禁之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17.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是因为那里没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七、作文
18.一份约定,或关乎友谊,或关乎亲情,或关乎过往,或关乎未来……你曾经与谁约定?又将这份约定镌刻在何处?
请以“镌刻在_______的约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写一篇不少于500 字的记叙文,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安徽省宣城市皖东南初中四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2
答案 B
1. 蒹葭萋萋 微君之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蒹葭、萋、蒸、撼、徐。
2.B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
先从关键词“春日”“青芜如毯”分析得知,内容是关于春天的草的描写,与③中的“绿茵”相对应,故③在第一个位置;
“雨声淅沥”是对雨的描写,其特征与①中的“千缕”相对应,故①在第二个位置;
“秋日”“花叶相辉”是对秋季景物的描写,与④中的“红叶”相对应,故④在第三个位置;
“冬日”“雪意”是对冬季白雪的描写,与②中的“玉田琼屋”“洁白”相对应,故②在第四个位置;
故选B。
3. 杨振声 我国传统文化经典 诗经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和理解。
《经典常谈》一书,写作时间在1938到1942年间。当时朱自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它的写作,是由当时负责统筹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编写工作的杨振声建议的。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这段文字描述了上古时期人们通过歌谣来表达情感的情景,而《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其中收录了大量的古代歌谣。这些歌谣在当时被人们用于各种场合,包括表达个人情感、庆祝节日等。《诗经》主要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在诗歌中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章节和句子,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4. (1)B (2)示例一:闻曲猜歌名 播放曲子,师生竞猜。 示例二:经典共回味 欣赏金曲,陶冶心灵。 示例三:乐器齐荟萃 乐器表演,助兴晚会。 (3)示例:王丽唱得真好,不愧是咱们班的“金嗓子”,大家为她鼓掌。其他哪位同学接着来为我们奉献你的精彩?
【详解】(1)本题考查对联的选择。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字数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内容相关。A项“韵”为名词与“飘”动词不相对应,“绵长”为形容词与“传情”动词不相对应,此句不合适。B项结构、词性、内容都与上联相对应,合适。C项“琴音”与“笛音”重复用字,不合适。D项“嘈嘈切切”与“声声传情”结构、词性不符,不合适。故选B。(2)本题考查活动名称与内容的设计。活动的名称要求与内容相匹配,并注意与所给出的活动三的名称结构一致;活动的内容要紧扣活动主题,与“音乐”相关,其表述形式也应与所给出的示例相同。如:轻松听歌,享受音乐的魅力,可拟写名称为:名歌尽欣赏等。(3)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此题主要是劝说王丽,首先要看清劝说对象,语境设置是要求你劝说王丽;其次针对情况:王丽连续唱了三首歌,还意犹末尽,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参与;然后组织语言进行劝说。劝说时要注意有称呼语,说话得体有礼貌。
5.父亲给人家做灯笼一视同仁,有求必应;父亲一丝不苟地制作每一盏灯笼;父亲将给自己留着过年的灯笼送给别人。 6.文中的父亲善良憨厚,富有爱心,手艺高超,严谨细致,不图钱财。 7.(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骤然附到,挥之不去”等词语,赋予灯笼以人的情感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灯笼有了灵魂、充满喜气的特点,赞美了父亲的劳动成果。
(2)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或以大红灯笼的喜气映衬父亲的喜悦),写出了父亲无比欣慰的心情,表现了父亲的善良。 8.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正如父亲的善良和爱心,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含蓄地赞美了父亲的高尚品德。 9.①“灯笼”是全文叙事的线索,也是父亲这一形象的象征;②作者着力描写灯笼,突出了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
【导语】《灯笼》围绕父亲与灯笼展开。父亲做灯笼手艺好且不图钱财,过年时为大家做灯笼,一视同仁、有求必应,制作时严谨细致。还将自己留着过年的灯笼送给急需的邻居。灯笼是叙事线索,象征父亲。文章通过写父亲做灯笼、送灯笼,展现其善良憨厚、手艺高超等品质,表达作者对父亲的崇敬赞美。
5.本题考查梳理与概括。
第一件事:从原文第②段“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可知,父亲做灯笼手艺远近闻名,过年时不管对方贫富,只要来求做灯笼,父亲都答应,体现他有求必应、一视同仁。
第二件事:依据第⑤段“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能看出父亲制作灯笼时态度严谨,对每一个步骤都不马虎,用心对待每一盏灯笼。
第三件事:从第⑦段“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可知,在邻居拴柱为给父亲治病求灯笼时,父亲把本留给自家过年的灯笼送给了他,展现父亲的善良和爱心。
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善良憨厚、富有爱心:从第②段“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可看出父亲不管对方家境如何,都热心帮忙做灯笼,毫无架子。第⑦段“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父亲把自己留着过年的灯笼送给为父治病的拴柱,还把粮食退回,足见其善良,真心为他人着想。
手艺高超:第①段“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直接点明父亲做灯笼手艺得到大家认可,名声在外,侧面反映其手艺精湛。
严谨细致:第④段“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 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以及第⑤段“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表明父亲对待做灯笼的每个环节都不马虎,体现他做事严谨细致的态度。
不图钱财:第①段“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父亲有精湛手艺却不以此谋利,可见他不看重钱财。
7.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1)运用拟人手法 ,“骤然附到”“挥之不去”将灯笼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作 。把灯笼写得仿佛有了生命,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灯笼在装饰后充满喜气的特点 ,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灯笼的独特魅力,也从侧面赞美了父亲制作灯笼的劳动成果 ,体现出父亲手艺赋予灯笼的特殊活力。
(2)“满脸荡漾着笑意”是神态描写 ,“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是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出父亲看到自己做的灯笼高高挂起时,那种欣慰、满足的神情 ;语言描写则直白地表达出父亲对自己手艺被认可的自豪与欣喜 。二者结合,充分表现出父亲善良,因自己的手艺能给大家带来美好而开心,突出父亲的美好品质。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
“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在文中父亲制作灯笼时极为用心,第⑤段认为每个灯笼都有灵魂,这里的“灵魂”其实是父亲注入的善良与爱心 。“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表面说灯笼照亮院子,实则象征父亲的善良和爱心就像灯光 ,不仅温暖照亮了别人,如第⑦段送给拴柱灯笼满足其心愿,也让父亲内心充实满足,照亮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此句含蓄地赞美了父亲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的高尚品德。
9.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从原文来看,“灯笼”是全文叙事的线索,文中第①—⑨段围绕父亲与灯笼展开了多件事,如父亲为大家做灯笼、认真制作每一盏灯笼以及把自家的灯笼送给拴柱等。它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更是父亲形象的象征。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他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照亮了别人,也温暖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同时,灯笼还承载着作者对童年、家乡以及传统民俗的回忆与情感。例如,文中第③段提到“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展现了故乡的民俗风情,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些都表明,灯笼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寄托,通过对灯笼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以及对故乡、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深深眷恋。
此外,文章第⑩段结尾处“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突出了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升华了主题,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赞美与敬爱。
10.B 11.泰国华人群体内心深处有很强的寻根情怀以及对华夏血脉的认同感;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与仪式,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12.链接材料更适合作为材料三的补充内容。材料三主要讲述了“赛龙舟”的来历、发展及现状。“赛龙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流传至今,长盛不衰,这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顽强、坚韧的生命力,与链接材料中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作用紧密衔接。因此,链接材料更适合作为材料三的补充内容。 13. 挂艾草、赛龙舟、吃粽子等 中秋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吃元宵、猜灯谜等
【导语】这组材料围绕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展开。材料一介绍端午节起源、习俗及文化内涵;材料二讲述粽子口味南北交融及消费新趋势;材料三提及赛龙舟传统活动及清远龙舟赛事;材料四说明泰国华人因寻根情怀等保持过传统节日习俗。链接材料强调传统节日承载文化记忆。此外,还涉及古代诗词中传统节日相关探究,丰富了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10.本题考查理解与辨析。
B.不正确。材料二第③段明确提到“虽然咸粽已攻略了京津冀等北方城市,但从某购物平台销售数据来看,甜粽以52%销售比例反超咸粽,保持了较大的消费体量,受众群体更广”,说明甜粽销量高于咸粽。
故选B。
11.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
寻根情怀与血脉认同感:根据材料四第①段“曼谷唐人街一带是华人聚居区,而泰国华人群体内心深处有很强的寻根情怀以及对华夏血脉的认同感”,可知泰国华人即便身处海外,依然心系华夏根源,这种深厚的情感促使他们保持着过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以维系与祖籍国文化的联系,不忘自己的血脉根源。
传统习俗融入生活:从材料四第②段“对于泰国年轻一代华人而言,他们从小就跟着家里的长辈们过各种中国传统节日……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可知,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与仪式,在泰国华人家庭中代代传承,自幼就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所以至今依然保持着过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
12.本题考查论据的补充。
链接材料强调传统节日对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材料三第①段提到赛龙舟“至今已流传了两千多年”,历经岁月传承,是传统文化活动的典型代表。赛龙舟承载着历史记忆,其发展脉络见证中华文明演进,与链接材料观点契合。材料三讲述赛龙舟来历、发展及现状,链接材料补充说明传统节日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可强化材料三表达的传统文化顽强生命力这一主旨,所以更适合作为材料三的补充内容。
13.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①“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支艾”,从诗句可知是端午节。端午节习俗丰富,挂艾草是常见习俗,古人认为艾草有驱邪防疫作用 ;赛龙舟是为纪念屈原,相传屈原投江后,人们划船竞渡寻找打捞他 ;吃粽子也是为纪念屈原,人们投粽子入江,以免鱼虾啃食其尸体。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指代月亮,此句表达对亲人、友人的美好祝愿,是中秋节的代表性诗句。中秋节主要习俗有赏月、吃月饼 ,人们在这一天团聚,共同欣赏明月,寄托思念之情。
③重阳节习俗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 ,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生动描绘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情景,体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④“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描绘元宵节夜晚花灯璀璨的热闹景象。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象征团圆美满;猜灯谜,增添节日趣味。
14. 具:详细(详尽) 要:同“邀”,邀请 或:有人(有的人) 是:此(这) 15.B 16.(1)(这里的人)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又)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17.赋繁役重、官吏贪求。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宁、平等和谐、自足幸福生活向往与追求,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社会的不满。
【导语】甲文《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宁静美好、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那里百姓安居乐业,不知外界朝代更迭,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乙文《唐太宗论止盗》中,唐太宗与群臣探讨止盗之策,他认为应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方能止盗,体现其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两文分别从理想世界构建与现实治国策略角度呈现不同思考。
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为: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具:详细。
②句意为: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同“邀”,邀请。
③句意为: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或:有的人。
④句意为:从这以后,过了几年。是:这、此。
1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代词,指桃花源的人;
B.助词,的;
C.代词,指那个官员;
D.代词,指盗贼;
故选B。
1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今:现在、如今。是:判断动词,是。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使:让。民:老百姓。衣食有余:穿的吃的都有富余。则:表顺承,那么。自:自然。为盗:做盗贼。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用:用,使用。重法:严厉的刑法。邪:语气助词,表反问。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把握能力。
第一问,结合乙文内容“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中可知,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而桃花源之所以能安居乐业,正是因为桃花源那里起码没有“赋繁役重”和“官吏贪求”。
第二问,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作者生活的背景可知,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当时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结合第②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可知,桃花源里的人也是因为逃避外界社会的战乱和压迫而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由此看来,和平宁静、自在恬静的桃花源其实反映出来的是作者对黑暗战乱的黑暗现实的否定和厌恶,所以作者借这样一个虚构出来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乙】
唐太宗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的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因为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在野外露宿。
18.例文
镌刻在泥土上的约定
左手提一红色水桶,右手执束无名小花,翻过几座山岭,来到一棵小树前。将花别在树枝上,放下水桶,半蹲,掬一捧清水,洒在树下。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中,好像看见远远走来两个人影,一个活泼,一个稳重。我入神地盯着远处的虚影,思绪飘回到从前。
那是不知道第几次,姥姥劝我加强锻炼了。“宝儿, 你身子弱,不锻炼不行啊!”她总是这样苦口婆心地劝导我,只因为我是小病不断。可面对她的苦心,我却不以为意。她一直为这事着急,终于有一天,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宝儿,姥姥带你去一个好地方。”那天,她手握一棵小树苗,我好奇她拿棵树苗做什么,她却只笑了笑,朝门外努了努嘴,“去了你就知道了。”我撇撇嘴,不太想动弹,但好奇心驱使我决定跟她去看看。
她带我来到山间。“跟着我,别走丢了。”她嘱咐我。“知道了。”我有些敷衍地点点头,满脑子都是那棵树苗。姥姥就这样带我翻过了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溪。她始终手执小树苗,一声不响地走在我前面。我在后面累得气喘吁吁,她却气定神闲,好像永远都不知道疲倦。“姥姥, 什么时候到啊?”在我无数次抛出这个问题后,终于得到了振奋人心的回答:“到了。”我惊喜地向前看去,却得到了令人失望的答案——那不过是一个树坑、两把铁铲、一桶清水罢了。显而易见,姥姥不过是带我来植树而已。“ 只不过是种棵树苗,至于走这么远吗?”这句话几欲冲出口,可当我看到姥姥手拿小树苗撑住自己晃晃悠悠的身体时,这句话又被我憋了回去。“宝儿,你身子弱,不锻炼不行啊!”耳中回想起姥姥的话,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真的要辜负姥姥的一片苦心吗?我犹豫了一会儿,冲姥姥笑笑说:“咱们一起植树吧!”
“宝儿,我们立个约定吧。”给小树浇水时,姥姥突然对我说。“好啊,什么约定?”我饶有兴趣地问道。“以后, 每个月我们都来浇一次水,一直到你16岁,好不好?” 她像哄三岁孩子般,用温柔得过分的语气,对我说出她的愿望。“好。 ”我心里清楚,她这是在要我以爬山的形式来锻炼,尽管心里不情愿,我仍不忍心拒绝。看我答应了,她开心得像个孩子,“那……拉勾? ”“拉勾!”镌刻在泥土上的约定,我一直在履行着。
如今的我,已经长大了,可我一直没有忘记姥姥的话语,一直没有忘记那份属于我们的约定……
如今,我蹲在已抽出新枝的小树旁,竟下意识地伸出了小拇指,做出拉钩的形状。 “姥姥,我来了,你呢?”我努力抬头望天,却仍抑制不住眼泪。“你曾说,树下的泥土见证着我们的约定,可最后的最后,怎么是你违约了呢?”我将手伸向天国的方向,想抓住什么,却只是将手在空气里胡乱挥舞。
我始终坚信着,姥姥在什么地方遵守着我们的约定。那镌刻在泥土上的约定,永远不会消散。而那棵渐渐长高的小树,也成了我成长过程中最珍贵的礼物。
第二:选材构思。本文应写成以记事的记叙文。选材时要结合自身的经历与体验,选取真实典型的素材。立意要积极向上。行文中要恰当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清楚“我”和谁之间的“约定”,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要运用细节描写,突出文章主题。语言要生动流畅,表达出真情实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