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越秀七中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七中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1 18:4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越秀七中六校联考八年级(下)
期中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24分)
1.(2分)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羁绊/脑畔 翘首/连翘
B.教诲/晦暗 眼眶/门框
C.帷幕/蓦然 悄然/幽悄
D.燎原/瞭望 归省/反省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怠慢 偏辟 辐射 消声匿迹
B.枯躁 踊跃 追朔 鸟语花香
C.油馍 渺远 震憾 人情事故
D.严峻 雾霭 彗星 草长莺飞
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思路清晰,论述严密,立意鲜明深刻,真可谓天衣无缝。
B.一个小孩突然横穿马路,52路公交车戛然而止,避免了一场车祸。
C.每逢节假日,各大景区人潮涌动,拥挤不堪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D.他在演讲时目空一切,侃侃而谈,深深吸引听众,赢得阵阵掌声。
4.(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专利申请项目越来越多,专利申请项目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国内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在不断提高。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目的是让人们重视阅读,鼓励人们发现阅读的乐趣。
C.由于不断创新,再加上政策扶持,使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大汽车品牌都在新能源领域不断进步。
D.紫禁城是人类建筑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奇葩,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记。
5.(8分)学校准备开展“节能降碳,你我同行”的综合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2分)很多同学不知道何为低碳生活,为此大家搜集并整理了以下材料,请根据这些材料归纳什么是低碳生活。
材料一:
7月4日,世界气象组织宣布热带太平洋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这可能导致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和气候模式的出现。厄尔尼诺将大大增加打破气温纪录的可能性,在世界许多地方可能会引发极端高温,动员各国做好预警,提前应对。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
2024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是“绿色低碳,美丽中国”。每个人都应该投入到保护环境中,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减少能源消耗、使用可再生能源,这些行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碳排放并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有助于构建更加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材料三: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冠平说:“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
低碳生活是指:   
(2)(3分)请根据下面这句话。将对联补齐,作为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
在经济发展的时代,我们只有预防污、染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倡导低碳生活,才能让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
上联:预防污染利于当代
下联:   
(3)(3分)古人智慧,值得借鉴。请探究下列诗句所蕴含的关于环保节约的两种方式。
①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6.(8分)古诗文默写。
(1)(6分)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佁然不动,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②    ,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    ,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④求之不得,    。(《诗经 周南 关雎》)
⑤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⑥微君之故,    ?(《诗经 邶风 式微》)
(2)(2分)下面是小雅的古诗文积累卡,请你帮她完成表格。
诗句 出处 探究结果
①    ,    ? 《诗经 郑风 子衿》 埋怨失落,心上人不留音信
②    ,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景象壮观,与天空浑然一体
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46分)
7.(12分)阅读回答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太宗①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②,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③,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太宗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④常空,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皆不赍粮⑤,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政体第二》)
【注】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②踊贵:指价格上涨。③嗟怨:嗟叹怨恨。④囹圄(líng yǔ):监狱。⑤赍(jī)粮:携带粮食。
(1)(3分)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帝志在忧人/处处志之
B.锐精为政/不足为外人道也
C.太宗自即位之始/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D.行旅皆不赍粮/皆出酒食
(2)(3分)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
(3)(3分)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展现了一幅理想的社会画卷,又以渔人复寻而不得,刘子骥寻而未果,遗憾抱病而终。
B.甲文中村人“皆叹惋”是因为渔人大费周章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也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C.乙文描述了唐太宗痛恨贪官污吏,在京城以外贪赃枉法的官员,太宗都会派遣专人调查情况,根据他所犯的罪行进行严厉惩处。
D.甲文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体现桃花源人的安居乐业,乙文通过社会环境的叙述体现大唐百姓的生活情景。
(4)(3分)甲文中的桃花源人和乙文中贞观时期的大唐子民最终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请根据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8.(4分)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2分)这首诗歌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2分)诗中反复吟咏“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有什么作用?
9.(13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024年12月4日,“春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蛇年春节也成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非遗年”春节。学生小越非常喜欢今年春节浓重的“非遗年味”,上网收集了相关资料。
材料一:
蛇年春节,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推动全国策划开展近7000项非遗传承实践和传播展示活动。过旅游年、过文化年成为新年俗。
1.蛇年“非遗游”热度较去年增40%。
据文旅部数据,2025年春节期间,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出游总花费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0%。旅行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全国商圈客流总量同比增长17%,商圈内餐饮堂食、休闲娱乐到店消费同比分别增长18.7%和39.7%。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综合各旅行平台数据发现,春节期间,“非遗游”热度较去年大增40%,逛灯会、赏民俗表演等成最热门活动项目;“非遗体验”“非遗手工”的搜索量分别增长168%和321%;非遗热门目的地如河南开封、福建莆田、广东汕头、福建福州、安徽黄山、陕西西安、四川阆中等搜索热度翻倍;历史文化、博物馆类的热度较去年增长超50%;泉州提线木偶、佛山舞狮、潮汕英歌舞等年俗项目及扎染、木版年画、花灯制作等非遗体验活动也得到大量游客青睐。
2.非遗活动从线下火到线上。
随着“非遗”元素全面融入春节,非遗活动也从线下火到线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新潮的完美融合。春节期间,灯会庙会、舞龙舞狮、傩戏、社火等传统年俗项目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等方式传播,赢得大量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社交媒体也成为非遗文化传播发扬、焕发新生的重要平台。
3.外国游客体验中国“非遗年味”。
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以及“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的带动下,外国游客来华热情高涨,春节期间深度体验Chinese New Year(中国春节)的魅力。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外国人出入境95.8万人次,较去年春节同期增长22.9%。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入境游门票订单同比去年增长180%,入境游酒店订单同比增长超六成。
(摘编自《新京报》2025年2月7日)
材料二:
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的《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非遗元素与现代科技,融合AR、裸眼3D等创新形式,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使中式美学又有了新的诠释。
蛇年春晚,融合非遗、武术、舞蹈、流行音乐等多种元素在内的《潮起舞英歌》惊艳全场,伴随一段气势如虹的岭南舞蹈,让很多网友倍感惊艳震撼。这段舞蹈,就是被网友称为“最强过年氛围组”的英歌舞,是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众人齐舞时鼓槌翻飞,步伐铿锵,气势如虹。参加今年春晚演出的,是来自广东潮汕地区的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
据统计,本届春晚共涉及百余项“非遗”。“非遗”亮相春晚,让春晚更有吸引力;而通过春晚推介“非遗”,让“非遗”被更多人了解。这种“双向奔赴”激发了亿万国人的文化自信。“非遗”亮相春晚,也为保护传承“非遗”作出有益探索。
(摘编自《扬子晚报》2025年2月2日)
材料三:
春节作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节日,也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今年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非遗春节”,更多海外友人主动参与春节活动、了解春节文化,让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海外传播,中国春节的独特魅力在世界绽放。
文明交流双向奔赴,见证春节文化收获全球追捧。随着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春节文化伴随着“Chinese New Year”漂洋过海舞狮、打铁花、非遗大集……一场场活动收获外国年轻人的热情参与。剪纸、窗花、书法……一项项非遗体验迅速在海外社交平台上走红。富有魅力的中国非遗“硬控”外国友人,充分印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更多海外中国同胞也积极推介中国春节文化,不断在世界各国掀起“中国热”,促进中外文明互鉴双向奔赴。
中国年味飘向海外,见证春节活动成为交流窗口。近年来,“欢乐春节”活动走向世界各地,收获海外人民的广泛参与,为中外文化交流打下良好基础。春节不仅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窗口,更成为中外密切沟通的桥梁。今年世界各地非遗春节活动火爆出圈,中外人民在中华传统舞蹈、音乐、戏曲等领域的共同爱好不断增加,天涯共此时在此刻得到具象化。“非遗春节”为中外人民提供了人文交流的契机,也是中外民心相通下的共同愿景。随着更多春节文化走出国门,中外人民还能继续共同画好“同心圆”。
团圆安康四海皆盼,见证和合共生理念赢得世界认同。中国年俗文化成功“圈粉”全球,是中国春节文化积极拥抱世界的成功之举,也彰显出春节所代表的“团圆”“和谐”等文化内涵已经赢得世界人民的共同认可。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精神也在“非遗春节”出海的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当前国际局势不确定性增多,春节文化的和合共生精神内核为世界所认可,更代表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国价值追求赢得世界赞许。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春节张开双臂拥抱世界、融入世界,世界人民同样通过“非遗春节”的窗口,了解中国、认同中国。在越来越多中国春节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华文化的博大魅力、美美与共的价值追求也必将不断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向往。
(摘编自“文明杭州”公众号2025年2月5日)
(1)(3分)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合的一项是    
A.今年春节,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推动全国策划开展运超7000项非遗传承实践和传播展示活动。
B.据文旅部数据,2025年春节期间,国内出游5.01亿人,同比增长5.9%。
C.旅行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全国商圈内休闲娱乐到店消费、餐饮堂食同比分别增长18.7%和39.7%。
D.非遗热门目的地如河南开封、福建莆田、广东汕头、福建福州、安徽黄山、陕西西安、四川阆中等搜索热度倍增。
(2)(3分)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合的一项是    
A.春节期间,灯会庙会、舞龙舞狮、傩戏、社火等传统年俗项目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等方式传播,赢得所有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
B.外国游客来华热情高涨,所以国家开始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以及“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政策。
C.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入境游门票订单同比去年提升180%,入境游酒店订单同比增长超六成。
D.今年春晚表演的英歌舞,被网友称为“最强过年氛围组”。英歌舞是首批非遗代表性项目。英歌舞为潮汕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3)(3分)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A.春节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节日,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B.据统计,2025年春晚共涉及百来项“非遗”。
C.富有魅力的中国非遗“硬控”外国友人,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
D.在越来越多中国春节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华文化的博大魅力、美美与共的价值追求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向往。
(4)(4分)小越搜索资料的时候看到,某新闻特约评论员说:“以春节为‘文化桥梁’,让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把‘快乐的种子’播撒到世界各地,这正是中国春节何以全球‘圈粉’的奥秘所在。”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10.(17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鼓神
王雁
①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呼的蜀道第一关。因为生意亏了本,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②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锣鼓从街巷小院传出,听得人心烦意乱。无奈中,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山村,谁知这里也在操练锣鼓作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锣鼓敲得震天作响。
③敲锣打鼓的汉子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哀,孤身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去,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摸了一下额头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耍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管中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儿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是满脸殷殷地望着他……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
④可能感到再也推辞不了,张伯突然像运气似的抢了抢双臂,脱袄,扔衣,几蹿,大步流星,就站稳在了大鼓前。他拉开架势,将双槌高擎过头,布满皱纹和胡碴的脸上突然焕发豪气万丈。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普通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降临高耸在鼓阵中间;一个在群山中滚爬像山石一样平凡的山民一瞬间如金刚发威挺立在群峰之上。他的眼睛充满了光辉,脸上透出神圣,在轻敲几下鼓沿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嗖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窜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⑤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只见他急敲慢叩——急如狂风暴雨,缓似岚岗生月;重擂轻掠——重如万马奔腾,轻似惊鹿踏雪,把一面鼓指派得出神入化。除了力的迸射,还有技的绽放。A.老人时而槌抹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低伏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刚时像枪挑滑轮;乱则乌云横飞,齐则兵阵突进。铁马兵戈飞鸣镝,细雨轻风荷叶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机杼声……
⑥B.轰鸣!呼啸!冲突!纠缠!齐整!狂乱!
⑦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弱,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像在锣鼓声中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着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⑧我虽然肃立在山民中间,精神却是跪着的。但形似卑微而神不卑微,处身卑微而心不卑微——调度这阵势,创造这奇迹的老者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顶天立地!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这是一种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卑贱者豪迈,低微者挺拔,全在于自己。
⑨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1)(3分)根据文本内容,将下面思维导图填写完整。
①   
②   
③   
(2)(4分)这篇散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你细读本文,根据表格中的提示加以品析。
典型语句 我的品析
A.老人时而槌抹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低伏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刚时像枪挑滑轮;乱则乌云横飞,齐则兵阵突进。 ①    (从修辞角度进行品析)
B.轰鸣!呼啸!冲突!纠缠!齐整!狂乱! ②    (从句式角度进行品析)
(3)(5分)其貌不扬的张伯竟是身怀绝技的“鼓神”,这着实让人意想不到。可是当你细读文章,便会发现本文在写张伯震慑人心的表演前已经做了多处铺垫。请指出其中两处,。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4)(5分)本文题目为“鼓神”,请结合文本说说“鼓神”“神”在哪里。
第三部分写作(50分)
11.(50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今年央视春晚,歌手王菲演唱了歌曲《世界赠予我的》,其中一段歌词是“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赠我弯弯一枚月,也赠予我晚星;赠我一场病,又慢慢痊愈摇风铃”,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平凡珍贵,当我们用温柔眼眸凝望生活点滴,它也会真挚回应,并馈赠我们坚韧、正直、温暖与美好等。
请以“生活赠予我 ”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标题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考生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12.(8分)年级开展“名著阅读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读名著,荐经典】
(1)(4分)选择性阅读是阅读《经典常谈》的好方法,根据阅读体验向同学推荐阅读本书的相关篇目。
①张同学对太极八卦有疑问,不妨去读一读    
②王同学对自己的姓名用字写法很好奇,不妨去读一读    
③李同学对先秦帝王将相有探究兴趣,可以推荐他读    
④陈同学预习《<庄子>二则》,想进一步了解庄子的相关思想,可以推荐他读    
《经典常谈》目录如下: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活动二:读经典,探天宇】
(2)(4分)学习《经典常谈》中的《辞赋第十一》后,你的小组搜集到了有关《楚辞》应用的相关资料:《天问》是《楚辞》中的一篇。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的名字“天问一号”,便取自屈原的《天问》。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借鉴以下链接资料的表述,简要分析探测器这样命名有何妙处。
【链接资料】月球探测器以“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关于月球想象的优美神话传说,嫦娥奔向月球,月球探测器也是从地球奔向月亮进行探测,因而用“嫦娥”命名非常合适。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越秀七中六校联考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题号 1 2 3 4
答案 B D A B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24分)
1.(2分)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羁绊/脑畔 翘首/连翘
B.教诲/晦暗 眼眶/门框
C.帷幕/蓦然 悄然/幽悄
D.燎原/瞭望 归省/反省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仔细辨析。
【解答】A.有一对读音不同,bàn/pàn,qiáo/qiáo;
B.每对读音都相同,huì/huì,kuàng/kuàng;
C.有一对读音不同,mù/mò,qiǎo/qiǎo;
D.有一对读音不同,liáo/liào,xǐng/xǐng。
故选:B。
【点评】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怠慢 偏辟 辐射 消声匿迹
B.枯躁 踊跃 追朔 鸟语花香
C.油馍 渺远 震憾 人情事故
D.严峻 雾霭 彗星 草长莺飞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偏辟”的“辟”应为“僻”,“消声匿迹”的“消”应为“销”。
B.有误,“枯躁”的“躁”应为“燥”,“追朔”的“朔”应为“溯”。
C.有误,“震憾”的“憾”应为“撼”,“人情事故”的“事”应为“世”。
D.正确。
故选:D。
【点评】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思路清晰,论述严密,立意鲜明深刻,真可谓天衣无缝。
B.一个小孩突然横穿马路,52路公交车戛然而止,避免了一场车祸。
C.每逢节假日,各大景区人潮涌动,拥挤不堪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D.他在演讲时目空一切,侃侃而谈,深深吸引听众,赢得阵阵掌声。
【分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解答】A.正确;“天衣无缝”的意思是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任何破绽或者缺点;
B.有误,“戛然而止”的意思是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不能用来表示车突然停止;
C.有误,“叹为观止”的意思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不能形容“拥挤不堪的场面”带给人的感受;
D.有误,“目空一切”的意思是指的是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狂妄自大,瞧不起别人,是贬义词,不能形容“他在演讲”时“侃侃而谈,深深吸引听众,赢得阵阵掌声”的情景。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平时多积累。
4.(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专利申请项目越来越多,专利申请项目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国内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在不断提高。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目的是让人们重视阅读,鼓励人们发现阅读的乐趣。
C.由于不断创新,再加上政策扶持,使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大汽车品牌都在新能源领域不断进步。
D.紫禁城是人类建筑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奇葩,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记。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搭配不当,把“提高”改为“增强”;
B.正确;
C.有误,缺少主语,删去“由于”或“使”;
D.有误,逻辑错误,按照递进的顺序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记”在前,“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居中,“人类建筑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奇葩”放在最后。
故选:B。
【点评】解答病句题,一方面要注意积累常见病句类型,掌握每种病句类型的常见设错规律,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注意“抓主干,理枝蔓”。
5.(8分)学校准备开展“节能降碳,你我同行”的综合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很多同学不知道何为低碳生活,为此大家搜集并整理了以下材料,请根据这些材料归纳什么是低碳生活。
材料一:
7月4日,世界气象组织宣布热带太平洋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这可能导致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和气候模式的出现。厄尔尼诺将大大增加打破气温纪录的可能性,在世界许多地方可能会引发极端高温,动员各国做好预警,提前应对。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
2024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是“绿色低碳,美丽中国”。每个人都应该投入到保护环境中,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减少能源消耗、使用可再生能源,这些行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碳排放并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有助于构建更加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材料三: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冠平说:“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
低碳生活是指: 以节能方式,以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的生活方式。 
(2)请根据下面这句话。将对联补齐,作为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
在经济发展的时代,我们只有预防污、染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倡导低碳生活,才能让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
上联:预防污染利于当代
下联: 节约能源功在千秋 
(3)古人智慧,值得借鉴。请探究下列诗句所蕴含的关于环保节约的两种方式。
①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植树造林 
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珍惜粮食 
【分析】(1)本题考查提炼概括内容。由“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使用可再生能源,这些行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碳排放并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有助于构建更加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可知,“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节约能源,以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来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据此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补写对联。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上联“预防污染利于当代”是“四字动宾短语+一字名词+一字介词+两字名词”的形式。结合“在经济发展的时代,我们只有预防污、染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倡导低碳生活,才能让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下联可拟写为:节约能源功在千秋。
(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意思是“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树荫茂密就是植树造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思是“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告诉世人要珍惜粮食。
【解答】答案:
(1)示例:以节能方式,以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的生活方式。
(2)示例:节约能源功在千秋
(3)①植树造林
②珍惜粮食
【点评】对联常识: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2.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3.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4.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6.(8分)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②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④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诗经 周南 关雎》)
⑤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⑥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诗经 邶风 式微》)
(2)下面是小雅的古诗文积累卡,请你帮她完成表格。
诗句 出处 探究结果
① 纵我不往  , 子宁不嗣音  ? 《诗经 郑风 子衿》 埋怨失落,心上人不留音信
② 八月湖水平  , 涵虚混太清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景象壮观,与天空浑然一体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①俶尔远逝(易错字:俶)
②城阙辅三秦(易错字:阙)
③欲济无舟楫
④寤寐思服(易错字:寤寐)
⑤天涯若比邻
⑥胡为乎中露
(2)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易错字:嗣)
②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易错字:虚、混、清)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46分)
7.(12分)阅读回答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太宗①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②,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③,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太宗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④常空,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皆不赍粮⑤,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政体第二》)
【注】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②踊贵:指价格上涨。③嗟怨:嗟叹怨恨。④囹圄(líng yǔ):监狱。⑤赍(jī)粮:携带粮食。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D 
A.帝志在忧人/处处志之
B.锐精为政/不足为外人道也
C.太宗自即位之始/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D.行旅皆不赍粮/皆出酒食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甲文展现了一幅理想的社会画卷,又以渔人复寻而不得,刘子骥寻而未果,遗憾抱病而终。
B.甲文中村人“皆叹惋”是因为渔人大费周章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也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C.乙文描述了唐太宗痛恨贪官污吏,在京城以外贪赃枉法的官员,太宗都会派遣专人调查情况,根据他所犯的罪行进行严厉惩处。
D.甲文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体现桃花源人的安居乐业,乙文通过社会环境的叙述体现大唐百姓的生活情景。
(4)甲文中的桃花源人和乙文中贞观时期的大唐子民最终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请根据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分析】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贞观十九年)太宗刚即位那几年,国家接连发生旱灾、霜灾,粮食的价格很高,再加上突厥的进犯骚扰,州县更加不得安宁。太宗忧心百姓,精心治理国政,提倡节俭,大力广布恩德。当时,从京城到河东、河南、陇右一带地区,饥荒更为严重,甚至到了要一匹好丝才能够买上一斗米的境地。百姓虽然四处奔走寻找食物,但没有一个人埋怨,无不安分守己。到了贞观三年,关中一带大丰收,百姓一个个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竟然没有一个人逃散。太宗皇帝获得人心竟到了这种程度,加上太宗善于听取意见,非常喜欢儒家之说,真心诚意寻求有才能的人,任用选拔贤能的官吏,废除旧制度的整端,建立了许多好的制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国家秩序井然。太宗痛恨贪官污吏,有徇私舞整、接受贿赂行为的,没有一个得以赦免逃脱。在京城以外贪赃枉法的官员,太宗都会派遣专人,调查情况,根据他所犯的罪行进行严厉惩处。因此,贞观年间的官员大多清正廉洁。出门旅游或做生意的人,也不会碰上小偷强盗,国家的牢房常常是空的,夜晚家家户户的门也不用上锁。又加上年年丰收,一斗米才卖三四文钱。外出都用不着准备粮食,在路途中就可以轻易获得。在泰山周围的乡村赶路,行人经过这里,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出发时还有东西赠送,这些事情都是亘古未有的。
【解答】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心意/做标记。
B.不同,从事、进行/介词,向、对。
C.不同,从,自从/自己。
D.相同,都是“都”的意思。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重点词语有:今,现在;乃,竟然。句意为: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②重点词语有:至,到;咸,都。句意为:到了贞观三年,关中一带大丰收,百姓一个个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竟然没有一个人逃散。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CD.正确。
B.有误,【甲】文中村人“皆叹惋”是为外面的世界经历了那么多朝代变迁,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困苦而叹惋,而不是因为渔人大费周章才找到他们以及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该选项理解错误。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和概括。【甲】文中提到,“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这句话直接指出了桃花源人过上幸福生活的根本原因——他们是为了逃避秦朝的战乱而寻找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绝境”。在这个地方,他们不受外界纷扰,没有战乱和压迫,能够自给自足,过着和平安宁的生活。这种与世隔绝的环境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是他们能够过上幸福安康生活的关键因素。
【乙】文描述了唐太宗在位期间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共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使得大唐子民能够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首先,“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这表明唐太宗心系百姓,致力于治理国家,提倡节俭,并广泛施行恩德,这些政策为百姓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秩序。其次,“太宗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唐太宗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尊重儒学,努力选拔贤能之士为官,并致力于改革旧有的弊端,恢复和完善各种制度。这些举措使得政治清明,社会秩序井然,为百姓创造了一个公正、廉洁、繁荣的社会环境。因此,可以说贞观时期大唐子民过上幸福安康生活的原因在于唐太宗的英明治理和有力措施。这些措施不仅解决了百姓的疾苦,也促进了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答案:
(1)D
(2)①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②到了贞观三年,关中一带大丰收,百姓一个个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竟然没有一个人逃散。
(3)B
(4)桃花源人是因为逃离战乱,与世隔绝;大唐子民是因为唐太宗关安百姓,心系天下,采取了从谏如流、任用贤官,改革除弊、惩治贪腐等有力措施。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8.(4分)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中反复吟咏“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有什么作用?
【分析】《蒹葭》是《诗经 秦风》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诗中景物,描绘即可。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道阻且长”意思是道路险阻又太长,“道阻且跻”的意思是道路险阻攀登难,“道阻且右”意思是道路险阻曲难求。“长”“跻”“右”分别突出了道路的漫长(遥远)、高峻(险峻)、曲折。“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反复吟咏渲染道路的遥远与艰险。结合“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可知,侧面烘托对意中人的执著不变的追寻,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答案:
(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①反复吟咏,渲染道路的遥远、艰险与曲折。②侧面烘托对意中人执着不变的追寻,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译文:
蒹葭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点评】古典诗词曲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9.(13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024年12月4日,“春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蛇年春节也成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非遗年”春节。学生小越非常喜欢今年春节浓重的“非遗年味”,上网收集了相关资料。
材料一:
蛇年春节,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推动全国策划开展近7000项非遗传承实践和传播展示活动。过旅游年、过文化年成为新年俗。
1.蛇年“非遗游”热度较去年增40%。
据文旅部数据,2025年春节期间,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出游总花费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0%。旅行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全国商圈客流总量同比增长17%,商圈内餐饮堂食、休闲娱乐到店消费同比分别增长18.7%和39.7%。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综合各旅行平台数据发现,春节期间,“非遗游”热度较去年大增40%,逛灯会、赏民俗表演等成最热门活动项目;“非遗体验”“非遗手工”的搜索量分别增长168%和321%;非遗热门目的地如河南开封、福建莆田、广东汕头、福建福州、安徽黄山、陕西西安、四川阆中等搜索热度翻倍;历史文化、博物馆类的热度较去年增长超50%;泉州提线木偶、佛山舞狮、潮汕英歌舞等年俗项目及扎染、木版年画、花灯制作等非遗体验活动也得到大量游客青睐。
2.非遗活动从线下火到线上。
随着“非遗”元素全面融入春节,非遗活动也从线下火到线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新潮的完美融合。春节期间,灯会庙会、舞龙舞狮、傩戏、社火等传统年俗项目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等方式传播,赢得大量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社交媒体也成为非遗文化传播发扬、焕发新生的重要平台。
3.外国游客体验中国“非遗年味”。
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以及“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的带动下,外国游客来华热情高涨,春节期间深度体验Chinese New Year(中国春节)的魅力。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外国人出入境95.8万人次,较去年春节同期增长22.9%。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入境游门票订单同比去年增长180%,入境游酒店订单同比增长超六成。
(摘编自《新京报》2025年2月7日)
材料二:
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的《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非遗元素与现代科技,融合AR、裸眼3D等创新形式,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使中式美学又有了新的诠释。
蛇年春晚,融合非遗、武术、舞蹈、流行音乐等多种元素在内的《潮起舞英歌》惊艳全场,伴随一段气势如虹的岭南舞蹈,让很多网友倍感惊艳震撼。这段舞蹈,就是被网友称为“最强过年氛围组”的英歌舞,是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众人齐舞时鼓槌翻飞,步伐铿锵,气势如虹。参加今年春晚演出的,是来自广东潮汕地区的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
据统计,本届春晚共涉及百余项“非遗”。“非遗”亮相春晚,让春晚更有吸引力;而通过春晚推介“非遗”,让“非遗”被更多人了解。这种“双向奔赴”激发了亿万国人的文化自信。“非遗”亮相春晚,也为保护传承“非遗”作出有益探索。
(摘编自《扬子晚报》2025年2月2日)
材料三:
春节作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节日,也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今年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非遗春节”,更多海外友人主动参与春节活动、了解春节文化,让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海外传播,中国春节的独特魅力在世界绽放。
文明交流双向奔赴,见证春节文化收获全球追捧。随着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春节文化伴随着“Chinese New Year”漂洋过海舞狮、打铁花、非遗大集……一场场活动收获外国年轻人的热情参与。剪纸、窗花、书法……一项项非遗体验迅速在海外社交平台上走红。富有魅力的中国非遗“硬控”外国友人,充分印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更多海外中国同胞也积极推介中国春节文化,不断在世界各国掀起“中国热”,促进中外文明互鉴双向奔赴。
中国年味飘向海外,见证春节活动成为交流窗口。近年来,“欢乐春节”活动走向世界各地,收获海外人民的广泛参与,为中外文化交流打下良好基础。春节不仅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窗口,更成为中外密切沟通的桥梁。今年世界各地非遗春节活动火爆出圈,中外人民在中华传统舞蹈、音乐、戏曲等领域的共同爱好不断增加,天涯共此时在此刻得到具象化。“非遗春节”为中外人民提供了人文交流的契机,也是中外民心相通下的共同愿景。随着更多春节文化走出国门,中外人民还能继续共同画好“同心圆”。
团圆安康四海皆盼,见证和合共生理念赢得世界认同。中国年俗文化成功“圈粉”全球,是中国春节文化积极拥抱世界的成功之举,也彰显出春节所代表的“团圆”“和谐”等文化内涵已经赢得世界人民的共同认可。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精神也在“非遗春节”出海的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当前国际局势不确定性增多,春节文化的和合共生精神内核为世界所认可,更代表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国价值追求赢得世界赞许。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春节张开双臂拥抱世界、融入世界,世界人民同样通过“非遗春节”的窗口,了解中国、认同中国。在越来越多中国春节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华文化的博大魅力、美美与共的价值追求也必将不断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向往。
(摘编自“文明杭州”公众号2025年2月5日)
(1)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合的一项是  D 
A.今年春节,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推动全国策划开展运超7000项非遗传承实践和传播展示活动。
B.据文旅部数据,2025年春节期间,国内出游5.01亿人,同比增长5.9%。
C.旅行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全国商圈内休闲娱乐到店消费、餐饮堂食同比分别增长18.7%和39.7%。
D.非遗热门目的地如河南开封、福建莆田、广东汕头、福建福州、安徽黄山、陕西西安、四川阆中等搜索热度倍增。
(2)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合的一项是  C 
A.春节期间,灯会庙会、舞龙舞狮、傩戏、社火等传统年俗项目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等方式传播,赢得所有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
B.外国游客来华热情高涨,所以国家开始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以及“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政策。
C.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入境游门票订单同比去年提升180%,入境游酒店订单同比增长超六成。
D.今年春晚表演的英歌舞,被网友称为“最强过年氛围组”。英歌舞是首批非遗代表性项目。英歌舞为潮汕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3)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D 
A.春节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节日,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B.据统计,2025年春晚共涉及百来项“非遗”。
C.富有魅力的中国非遗“硬控”外国友人,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
D.在越来越多中国春节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华文化的博大魅力、美美与共的价值追求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向往。
(4)小越搜索资料的时候看到,某新闻特约评论员说:“以春节为‘文化桥梁’,让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把‘快乐的种子’播撒到世界各地,这正是中国春节何以全球‘圈粉’的奥秘所在。”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分析】本文是以“春节”为主题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分析,第二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分析,第三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分析,第四题考查阅读看法。
【解答】(1)A.有误,原文说的是“开展近7000项”,而不是“超7000项”;
B.有误,原文是“国内出游5.01亿人次”,不是“5.01亿人”,人次和人数概念不同;
C.有误,原文是“商圈内餐饮堂食、休闲娱乐到店消费同比分别增长18.7%和39.7%”,选项中顺序错误;
D.正确。
故选:D。
(2)A.有误,原文说的是“赢得大量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不是“所有年轻人”;
B.有误,因果关系错误,是因为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以及“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政策,所以外国游客来华热情高涨;
C.正确;
D.有误,原文未提及英歌舞为潮汕地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故选:C。
(3)ABC.正确;
D.有误,原文是“必将不断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向往”,是将来时态,选项中“已成为”是完成时态。
故选:D。
(4)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材料中提到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更多海外友人主动参与春节活动,如外国游客来华体验“非遗年味”,海外社交平台上非遗体验走红等,这体现了春节成为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桥梁”。在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外国人参与春节活动,比如舞狮、写春联等。通过这些活动,外国友人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就像把“快乐的种子”播撒到世界各地,让中国春节在全球“圈粉”。这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也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答案:
(1)D
(2)C
(3)D
(4)示例: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材料中提到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更多海外友人主动参与春节活动,这体现了春节成为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桥梁”。在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外国人参与春节活动,外国友人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这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也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10.(17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鼓神
王雁
①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呼的蜀道第一关。因为生意亏了本,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②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锣鼓从街巷小院传出,听得人心烦意乱。无奈中,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山村,谁知这里也在操练锣鼓作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锣鼓敲得震天作响。
③敲锣打鼓的汉子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哀,孤身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去,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摸了一下额头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耍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管中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儿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是满脸殷殷地望着他……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
④可能感到再也推辞不了,张伯突然像运气似的抢了抢双臂,脱袄,扔衣,几蹿,大步流星,就站稳在了大鼓前。他拉开架势,将双槌高擎过头,布满皱纹和胡碴的脸上突然焕发豪气万丈。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普通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降临高耸在鼓阵中间;一个在群山中滚爬像山石一样平凡的山民一瞬间如金刚发威挺立在群峰之上。他的眼睛充满了光辉,脸上透出神圣,在轻敲几下鼓沿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嗖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窜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⑤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只见他急敲慢叩——急如狂风暴雨,缓似岚岗生月;重擂轻掠——重如万马奔腾,轻似惊鹿踏雪,把一面鼓指派得出神入化。除了力的迸射,还有技的绽放。A.老人时而槌抹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低伏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刚时像枪挑滑轮;乱则乌云横飞,齐则兵阵突进。铁马兵戈飞鸣镝,细雨轻风荷叶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机杼声……
⑥B.轰鸣!呼啸!冲突!纠缠!齐整!狂乱!
⑦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弱,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像在锣鼓声中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着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⑧我虽然肃立在山民中间,精神却是跪着的。但形似卑微而神不卑微,处身卑微而心不卑微——调度这阵势,创造这奇迹的老者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顶天立地!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这是一种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卑贱者豪迈,低微者挺拔,全在于自己。
⑨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1)根据文本内容,将下面思维导图填写完整。
① 凄惶悲哀 
② 张伯击鼓 
③ 充满敬意 
(2)这篇散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你细读本文,根据表格中的提示加以品析。
典型语句 我的品析
A.老人时而槌抹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低伏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刚时像枪挑滑轮;乱则乌云横飞,齐则兵阵突进。 ① 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构成排比,增强语势,生动地展现出老人击鼓动作的丰富多变;将击鼓的“柔”比作“丝绸无骨”,“刚”比作“枪挑滑轮”,“乱”比作“乌云横飞”,“齐”比作“兵阵突进”,形象地突出老人击鼓时力度、节奏的变化,表现其击鼓技艺的高超。  (从修辞角度进行品析)
B.轰鸣!呼啸!冲突!纠缠!齐整!狂乱! ② 使用短句,简洁有力,节奏感强。六个词语,从不同角度生动地描绘出锣鼓声的丰富特点和磅礴气势,强烈地传达出鼓点所蕴含的力量与激情,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现场热烈震撼的氛围。  (从句式角度进行品析)
(3)其貌不扬的张伯竟是身怀绝技的“鼓神”,这着实让人意想不到。可是当你细读文章,便会发现本文在写张伯震慑人心的表演前已经做了多处铺垫。请指出其中两处,。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4)本文题目为“鼓神”,请结合文本说说“鼓神”“神”在哪里。
【分析】“我”生意亏本流落陕西省略阳县,春节临近时因鞭炮锣鼓声心烦意乱,到山村看锣鼓表演。看到其貌不扬的张伯被众人邀请击鼓,他起初推辞,而后展现出震撼人心的击鼓技艺,“我”被鼓声感染,从中领悟到生命真谛,不再自卑,最后充满敬意地退出人群,决定回家过年。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梳理。
①凄惶悲哀:文中提到“敲锣打鼓的汉子敦实威风……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哀,孤身孑孑”。在山村看锣鼓表演时,看到别人精神抖擞、威风的样子,而自己生意亏本,作为异乡人,这种热闹的氛围反衬出“我”的孤独和凄凉,所以此时“我”的心情是凄惶悲哀。②张伯击鼓:文章第④﹣⑦段主要描写张伯在众人的邀请下,不再推辞,开始击鼓表演。他的击鼓过程是文章的核心情节,从他准备击鼓的动作,到击鼓时展现出的高超技艺以及鼓声带来的震撼效果,都围绕着“张伯击鼓”展开。③充满敬意:从文中“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可知,张伯的击鼓表演让“我”对他以及这场表演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受,“我”被深深打动,内心充满了对张伯和这种表演的敬意。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A 句 排比修辞:“时而槌抹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低伏轻抚”,四个“时而”构成排比。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势,在这里生动且连贯地列举出老人击鼓时丰富多样的动作,让读者能更清晰地感受到老人击鼓动作的变化多端,仿佛能看到他灵活自如地操控着鼓槌。比喻修辞:“柔时如丝绸无骨、刚时像枪挑滑轮;乱则乌云横飞,齐则兵阵突进”,把击鼓的不同状态进行比喻。将“柔”的状态比作“丝绸无骨”,形象地写出了击鼓轻柔时那种顺滑、柔软的感觉;把“刚”比作“枪挑滑轮”,体现出刚劲有力的特点;“乱”像“乌云横飞”,描绘出鼓点杂乱时的那种肆意、磅礴;“齐”如“兵阵突进”,表现出鼓点整齐时的那种有序和气势。通过这些比喻,更直观地展现出老人击鼓时力度、节奏等方面的变化,突出其击鼓技艺的高超。
B 句 句式特点:“轰鸣!呼啸!冲突!纠缠!齐整!狂乱!”全是短句。短句的特点是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在这里,这些短句单独成句,每个词都强调了锣鼓声的一种特点。表达效果:它们从不同角度生动地描绘出锣鼓声的丰富特性,“轰鸣”突出声音的响亮宏大,“呼啸”表现出声音的尖锐和快速,“冲突”“纠缠”强调声音之间的碰撞和交织,“齐整”“狂乱”则体现出节奏上的有序与无序。这种表达让读者能强烈地感受到锣鼓声的磅礴气势和丰富变化,仿佛置身于现场,被那热烈震撼的氛围所包围。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铺垫一 内容:“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管中直往后退。”作用:这是对张伯的外貌和动作描写。从外貌上看,他瘦弱、穿着破旧,给人一种萎靡、不起眼的感觉;动作上的“往后退”表现出他的退缩、不自信。而在后面的情节中,他击鼓时却展现出豪气万丈、技艺惊人的一面。这种前后的强烈反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他的深藏不露,让读者在看到他精彩表演时更感意外和震撼,也为他的精彩表演埋下伏笔,使情节更具波澜。铺垫二 内容:“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是满脸殷殷地望着他……”作用:这里通过描写打鼓汉子和后生们对张伯的态度,“一脸虔诚”“满脸殷殷地望着他”,表现出他们对张伯的期待和敬重。这种态度暗示了张伯在他们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虽然他外表平凡,但一定有着不一般的击鼓本领,所以大家才如此期待他的表演。这为下文他的精彩表演蓄势,让读者对张伯接下来的表现充满好奇,激发了阅读兴趣。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技艺之神 动作娴熟多样:文中描写张伯击鼓时,“急敲慢叩——急如狂风暴雨,缓似岚岗生月;重擂轻掠——重如万马奔腾,轻似惊鹿踏雪”,还有“时而槌抹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低伏轻抚”,这些描写详细地展现了他击鼓时动作的丰富性,能自如地掌控击鼓的节奏、力度和方式。技艺高超惊人:“把一面鼓指派得出神入化”,说明他对鼓的操控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无论是快速激烈的敲击,还是轻柔舒缓的节奏,都能完美呈现,其击鼓技巧远远超出常人,令人惊叹不已。气质之神 平时形象:平时的张伯,“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管中直往后退”,给人一种萎靡不振、平凡甚至有些窝囊的感觉。击鼓时的转变:而当他击鼓时,“布满皱纹和胡碴的脸上突然焕发豪气万丈。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普通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降临高耸在鼓阵中间;一个在群山中滚爬像山石一样平凡的山民一瞬间如金刚发威挺立在群峰之上。他的眼睛充满了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整个人的气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一个不起眼的老头变成了充满威严和神圣感的人,判若两人。精神之神 鼓声蕴含力量:“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弱,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像在锣鼓声中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着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他敲出的鼓声不仅仅是声音,更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内涵,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各种形态和力量。对“我”的影响:这种鼓声让“我”原本低落、自卑的精神状态得到了洗礼和升华,“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卑贱者豪迈,低微者挺拔,全在于自己”,说明他的鼓声具有震撼人心、启迪灵魂的作用,从精神层面给人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改变。
答案:
(1)①凄惶悲哀 ②张伯击鼓 ③充满敬意
(2)A 句: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构成排比,增强语势,生动地展现出老人击鼓动作的丰富多变;将击鼓的“柔”比作“丝绸无骨”,“刚”比作“枪挑滑轮”,“乱”比作“乌云横飞”,“齐”比作“兵阵突进”,形象地突出老人击鼓时力度、节奏的变化,表现其击鼓技艺的高超。
B 句:使用短句,简洁有力,节奏感强。六个词语,从不同角度生动地描绘出锣鼓声的丰富特点和磅礴气势,强烈地传达出鼓点所蕴含的力量与激情,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现场热烈震撼的氛围。(3)铺垫一:“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管中直往后退。”作用:将张伯外表的瘦弱、邋遢、退缩与后文他击鼓时的豪气万丈、技艺惊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他的深藏不露,为其精彩的击鼓表演埋下伏笔,增添了情节的波澜。
铺垫二:“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是满脸殷殷地望着他……”作用:通过描写周围人对张伯的态度,表现出张伯在他们心中的特殊地位,暗示张伯有着不凡的击鼓本领,为下文他的精彩表演蓄势,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技艺之神:张伯击鼓时动作娴熟多样,“急敲慢叩”“重擂轻掠”,将鼓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把一面鼓“指派得出神入化”,其击鼓技巧令人惊叹。气质之神:平时的张伯瘦弱邋遢、萎靡不振,而击鼓时却瞬间“豪气万丈”,眼神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整个人气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判若两人。精神之神:他敲出的鼓声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能让“我”从中听到“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等,感受到生命的演绎、点拨,领悟到生命中没有卑微可怜,使“我”的精神得到洗礼和升华。
【点评】理解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掌握住。
第三部分写作(50分)
11.(50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今年央视春晚,歌手王菲演唱了歌曲《世界赠予我的》,其中一段歌词是“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赠我弯弯一枚月,也赠予我晚星;赠我一场病,又慢慢痊愈摇风铃”,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平凡珍贵,当我们用温柔眼眸凝望生活点滴,它也会真挚回应,并馈赠我们坚韧、正直、温暖与美好等。
请以“生活赠予我 ”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标题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考生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解答】例文:
生活赠予我勇气
生活,宛如一幅绚丽多彩却又充满未知的画卷,时而赠予我鸟语花香,让我沉醉其中;时而赠予我狂风暴雨,令我遍体鳞伤。然而,正是这些或美好或残酷的馈赠,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收获了最宝贵的勇气。
曾经,我是一个极度内向且胆小的人。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即使我知道答案,也总是害怕答错而被同学嘲笑,所以总是默默低下头,不敢与老师的目光对视。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更是让我望而却步,仿佛那小小的讲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但生活不会因为我的胆怯而停下脚步。一次,学校举办了一场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老师竟毫不犹豫地推荐了我。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抗拒,无数次想要拒绝,可看到老师那充满信任和期待的眼神,我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每天都在紧张和焦虑中度过。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发音,纠正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可内心的不安却如影随形。比赛的日子越来越近,我甚至开始失眠,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在台上出丑的画面。
终于,比赛的那一天来临了。站在后台,我的手心全是汗水,双腿也在不停地颤抖。当主持人念到我的名字时,我感觉自己的心跳都要停止了。就在我几乎要转身逃跑的时候,我看到了台下老师那鼓励的目光,仿佛在无声地说:“你可以的!”
那一刻,一股勇气涌上心头。我深吸一口气,走上了讲台。起初,我的声音还有些颤抖,但随着演讲的进行,我渐渐忘记了紧张,全身心地投入到演讲中。当我讲完最后一个单词,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原来,我也可以如此勇敢。
生活赠予我的这次挑战,让我收获了勇气。从那以后,我不再害怕在众人面前发言,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我知道,生活还会赠予我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不再畏惧,因为我已经拥有了战胜它们的勇气。
【点评】本文紧扣“生活赠予我勇气”这一主题,以自身经历展开叙述。从胆小内向到参加演讲比赛克服恐惧,情节完整,细节描写生动,如“手心全是汗水,双腿也在不停地颤抖”等,将紧张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结尾点明收获勇气后的改变,升华主题,是一篇不错的记叙文。
12.(8分)年级开展“名著阅读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读名著,荐经典】
(1)选择性阅读是阅读《经典常谈》的好方法,根据阅读体验向同学推荐阅读本书的相关篇目。
①张同学对太极八卦有疑问,不妨去读一读  《周易》第二 
②王同学对自己的姓名用字写法很好奇,不妨去读一读  《说文解字》第一 
③李同学对先秦帝王将相有探究兴趣,可以推荐他读  《史记》《汉书》第九 
④陈同学预习《<庄子>二则》,想进一步了解庄子的相关思想,可以推荐他读  《诸子》第十 
《经典常谈》目录如下: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活动二:读经典,探天宇】
(2)学习《经典常谈》中的《辞赋第十一》后,你的小组搜集到了有关《楚辞》应用的相关资料:《天问》是《楚辞》中的一篇。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的名字“天问一号”,便取自屈原的《天问》。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借鉴以下链接资料的表述,简要分析探测器这样命名有何妙处。
【链接资料】月球探测器以“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关于月球想象的优美神话传说,嫦娥奔向月球,月球探测器也是从地球奔向月亮进行探测,因而用“嫦娥”命名非常合适。
【分析】《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①《周易》第二涉及“太极八卦”内容,所以张同学对太极八卦有疑问,不妨去读一读《周易》第二。
②《说文解字》第一涉及“用字写法”,所以王同学对自己的姓名用字写法很好奇,应该读《说文解字》第一。
③《史记》《汉书》涉及“先秦帝王将相”内容,所以李同学对先秦帝王将相有探究兴趣,可以推荐读《史记》《汉书》第九。
④庄子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想了解庄子,可以读《诸子》第十。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经典常谈》介绍道,《天问》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篇长诗。通篇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诗篇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战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用“天问一号”命名中国火星探测器,运用了双关,既借“天问”表达了我国对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探索,也寓意着国人对科学,对真理,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
答案:
(1)①《周易》第二
②《说文解字》第一
③《史记》《汉书》第九
④《诸子》第十
(2)示例: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从《经典常谈》中可知屈原在《天问》中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诸多现象发问,表现出他寻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用“天问一号”命名中国火星探测器,一语双关,既表明了中国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又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