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0 21:5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质量监测
语文科试题
本试卷共21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姓名、班级、考号、座号。
2.作答时,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作答,不得使用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一、积累运用(21分)
1.默写古诗文。 (10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1) , 胡为乎泥中 (《式微》)
(2)青青子衿, 。纵我不往, (《子衿》)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 (《关雎》)
(4)海内存知己,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 ,道阻且右。溯游从之, 。 (《蒹葭》)
(6)“落英”是古诗文中的一种意象,屈原借“夕餐秋菊之落英”表达自己的高洁,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以“ , ”描绘春日的绚烂。
(7)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景象的诗句是: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7分)
亲爱的同学们,漫步在语文世界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各地的风俗人情,可以了解科学的奥秘,还可以探寻古人才情。读《社戏》,我们仿佛置身于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 听着 的江南丝竹声, 戏台上令人tàn wéi guān zhǐ( )的表演;读《安塞腰鼓》,我们又如置身于黄土高原,在 的群舞中感受着安塞腰鼓páng bó ( )的气势;读《恐龙无处不在》,我们心中那颗探寻科学奥秘的种子便开始méng fā( );读《时间的脚印》,使我们明白了,岩石并非坚固不坏,它无时无刻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阳光烘烤,霜雪冷冻,风吹雨打;读《诗经》,我们醉心于古代诗歌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读《核舟记》,我们不仅惊叹于奇巧人的高超技艺,还领略了东坡先生泛舟赤壁、妙笔生花的千古才情……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3分)
(1) tàn wéi guān zhǐ ( ) (2) páng bó( ) (3) méng fā(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悠长 欣赏 欢腾 B.悠扬 欣赏 欢腾
C.悠扬 观赏 沸腾 D.悠长 观赏 沸腾
4.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A.读《时间的脚印》,我们明白了,岩石并非坚固不坏,它无时无刻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阳光烘烤,霜雪冷冻,风吹雨打……
B.读《时间的脚印》,使我们明白了,岩石并非坚固不坏,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阳光烘烤,霜雪冷冻,风吹雨打……
C.读《时间的脚印》,我们明白了,岩石并非坚固不坏,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阳光烘烤,霜雪冷冻,风吹雨打……
D.读《时间的脚印》,我们明白了,岩石并非坚固不坏,它每时每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阳光烘烤,霜雪冷冻,风吹雨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4分)
近日,学校开展了“亲近经典,传承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按要求作答。
5.以下是一段活动开场白,请根据语境,在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 (2分)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亲近经典,传承文化”活动的主持人。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说道:“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就如繁星,照亮中华文化的天空;经典就如长河,流入华夏儿女的血脉; ,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寻着先贤的足迹,了解经典文化,探寻阅读经典作品的意义。
6.在阅读《经典常谈》中的《辞赋第十一》时,屈原的悲惨遭遇和他的赤子之心、爱国热情深深触动了同学们的心弦。某位同学为此写了副对联,用以鞭策自己。请你重组下列词语,还原这副对联。 (2分)
歌咏 仍怀 总带 忧民泪 颠沛 爱国心
上联: 下联:
阅读 (49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7-11题。(18分)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火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例,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③,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④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⑤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注释】①过:苏轼第三子,名过。②殆:大概。③缒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④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⑤掬:用双手捧取。⑥余甘:亦称油柑,即橄榄。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不学 B.不可久居/居天下之广居
C.少北/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不复甚寐/前狼假寐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9.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至 江 山 月 出 击 汰 中 流 掬 弄 珠 璧。
10.【甲】【乙】两文都写了水,结合画线句子分析在主要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写出水怎样的特点?(4分)
11.【甲】【乙】两文都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后,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态度?(4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2-14题。(10分)
【材料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百花深秋凋谢,腊梅傲雪迎春”......这些古今诗话,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照一定的季节生长、发育、活动的规律。反过来,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活动,也可成为季节时令的标志。有些自然现象,如初霜、终霜、始雪等也与季节、气候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候。文献记载,我国特有24节及72候,就是以物候为基础的。“候”就是气候,五日为候,三候为节(节气),六气为时(季),四时为岁(年)。每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叫作“候应”72 候可以说是古代的“物候历”。
(摘编自《漫话物候》)
【材料二】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摘编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材料三】
①掌握和预报农时的方法,除物候法外,还有节气法和农业气象预报法。
②以节气定农时的方法在民间较流行,有很多这方面的农谚:对于小麦播种,北京地区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华北南部是“秋分早,霜降迟,只有寒露正当时”,安徽、江苏是“寒露蚕豆霜降麦”,浙江则是“立冬种麦正当时”。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它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定下来的,不同地区和年份,节气几乎是同一日期。太阳高度也是随节气而变化的,所以节气能反映气候的多年平均状况,并且便于记忆。
③但各地的气候是不同的,节气不能反映这种地区差异;即使是同一地方,气候还会有年际变化,节气定的农时也不能反映这种变化,早的年份会浪费一部分热量,季节晚的年份又会遭受冻害。尤其是气候异常的年份,按节气播种不免要吃亏。按节气定的农时缺乏灵活性。按农业气象指标定的农时有一定灵活性,但较复杂,群众不易掌握。还有,任何气象仪器只能测单一的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日照时数等,根据农业气象指标预报的农时,很难反映作物对环境的综合要求。
④用物候来指示农时则避免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不足。物候指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指标,每个物候现象的出现,都是气候等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它既是当时当地气候状况的指标,也是过去一段时期内气象要素的累积指标,还能反映气候的年际变化和地区差异,所以物候指示的农时是活农时。物候报农时和农业气象法报农时是一致的,特别是现在,一些农时的物候指标可以通过平行的物候资料和农业气象资料对比分析得出。所以物候法也有农业气象法的科学性,是农业气象法的重要补充和科学表现形式。它很直观,一般农民都能掌握。
(选自《采用物候报农时的优越性》)
任务一:辨“材”析意
12.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开头引用古今诗句,可以激发阅读兴趣、增加文学性。
B.物候主要是用来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
C.【材料二】采用由小到大、由时间到空间的说明顺序,条理清楚。
D.三则材料都是事理类科普说明文,体现了涉及多学科联系的特点。
任务二:明“文”之法
13.【材料二】中的划线句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任务三:扬“法”之辉
14.预报农时的三种方法中,节气法和农业气象预报法各有哪些不足 物候法有哪些优点 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4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18题。(15分)
小蒜煎饼
王荀
那是周末的上午,你正在书房写小说,一缕阳光透过落地窗照进来,暖暖的很舒服。嘭嘭嘭,敲门声打乱了你的思绪。谁呀 你站起身,边想边出来开门,看到娘站在门口,一手提着鸡蛋,一手提着淘洗干净的小蒜。你双手接过娘拎的东西,微笑着把娘迎进家门。
②“小茜和涵涵呢 ”娘笑眯眯地问。
③“小茜送涵涵去上早教了,最近忙得不可开交。这不,杂志社跟我的约稿都到年底了!”你说着,给娘沏了一杯茶。小茜是你的妻子,涵涵是你不满三岁的儿子。
④娘系上围裙,挽起衣袖,走进厨房,“当当当”切着小蒜,搅拌面糊,又往面糊中打几个鸡蛋,搅匀,准备摊小蒜煎饼。
⑤小蒜煎饼是你的最爱,啥时候开始喜欢吃这道美食的,你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小时候,娘的奶水不够吃,你饿得哇哇直哭,娘就给你摊小蒜煎饼。你吃着娘摊的小蒜煎饼,就不哭了,脸上虽挂着泪珠,却洋溢着笑容。每次过生日,娘问你想吃啥,你总是说想吃小蒜煎饼。娘不论多忙,都要停下手中的活计,背着铁锨,提着竹篮,到田间地头挖小蒜。有了小蒜后,娘先用水淘净泥土杂质,再放到蒸馍箅子上控水,切碎。调面糊的时候,娘说过,要慢慢加水,边加水边搅和,这样调出的面糊不起疙瘩。面糊的稀稠度要适中,用勺子舀起来,倒下去,以缓慢的直线流下为宜,放一个小时左右,醒面后摊出来的小蒜煎饼才能筋而有味。大学毕业后,你在省城参加工作,逢年过节回老家看望娘,还是嚷嚷着要吃小蒜煎饼。好在,老家离省城不远,坐公共汽车就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娘来省城时,常常备好小蒜和鸡蛋,给你摊你爱吃的小蒜煎饼。
⑥不大一会儿,小蒜煎饼的清香,就从厨房弥漫开来。
⑦“娘,这么快就做好了 ”这样说着,你还像小时候似的,快步来到娘的身旁,迫不及待地把小蒜煎饼切成片,蘸着辣子醋水,吃得有滋有味,同时两眼直勾勾地看着娘不疾不徐地摊小蒜煎饼。
⑧娘摊小蒜煎饼时,用的是平底锅。娘先往平底锅上擦油,再舀一勺面糊倒进锅里,然后双手端起锅耳朵,上下左右摇匀,再放到灶台上。随着水分蒸发,大约一分钟,娘就摊好了一张小蒜煎饼。
⑨娘在省城住了三天,就要回老家去。“娘,再住几天吧,涵涵离不了你呀。”你拉着娘的手,想留娘。
⑩“不啦,我得赶紧回去。”娘笑呵呵地说,“家里的鸡呀,让邻居招呼喂食,也不是长法。
“娘,”你突然想起了什么,转身从卧室拿出一把钥匙,放到娘的手上,“再来,就不用敲门了。”
“嗯。”娘把这把钥匙与老家的钥匙串在一起,抬起头来,问道:“你知道,娘为啥总给你摊小蒜煎饼吗 ”
“我从小就爱吃这个呀。”你不假思索地回答。
“这只是其中之一。”娘无限深情地说,“听老人讲过,小蒜营养价值特别高。你是高血脂高血糖,多吃小蒜煎饼,对身体有好处。”
这一刻,你的眼睛潮潮的,心里暖暖的。“娘,中秋节放假,我就回去看您,还吃您做的小蒜煎饼。”
“好的。”娘笑得挺开心。
目送娘坐着公共汽车,渐行渐远,小茜瞅你一眼,问道:“ ”
“知道呀,娘爱吃红薯油饼。爹活着的时候,娘每次过生日,爹都亲自下厨,给娘烙红薯油饼,娘可爱吃了。”说完这句话,你一下子沉默了,若有所思。
离中秋节越来越近,你和妻子小茜已经做好了回农村老家的准备,到超市给娘买了件紫红色的大衣、一双运动鞋,还有一些生活用品。意想不到的是,在中秋节那天,小茜的单位要组织中秋诗会,涵涵的早教班要举行亲子游戏,你的杂志社约稿还没有完成。看着实在走不开,你就给娘打了个电话,说回不去了,过两天将买的东西快递回去。
小茜单位组织的中秋诗会,涵涵早教班举行的亲子游戏,都是中秋节上午的活动。吃过午饭,吃着月饼,你又想起了娘,于是开着车,与小茜、涵涵一起,向老家的方向驶去。
在老家门前的广场上,你停好车,看到家门紧锁,心想娘可能出门去了,就掏出钥匙打开房门。房门后有半篮红薯,你灵机一动,想学着爹的样子烙红薯油饼,给娘个惊喜。你先把红薯洗净蒸熟、去皮,搅成薯泥,放到面板上掺面,边掺边揉,直到形成面团,然后切成面块,撒上面粉擀成饼状。
小茜忙着生火,你忙着往平底锅中倒油,油热,就开始放饼。你拿着小铲子,不时地翻动着,正反两面起了好多泡泡,吱吱冒着热气,香甜的红薯油饼就烙成了。看到自己像模像样烙成的红薯油饼,想到娘吃红薯油饼时那种开心的样子,一种自豪感涌上你的心头。
“娘,您在哪儿 ”左等右等不见娘回来,你给娘打了个电话。
“我正在给你摊小蒜煎饼呀。今天是中秋节,万家团圆的日子。你们忙,没有时间回老家,娘就到省城来了。”电话那头,娘格外兴奋,没有一点儿疲惫的样子。
你赶忙用保温饭盒装起刚烙好的红薯油饼,又匆匆驱车回省城。看到你们一家三口,娘笑逐颜开,端出香喷喷的小蒜煎饼。你也把自己烙的红薯油饼端出来,与娘摊的小蒜煎饼放在一起。
你用小蒜煎饼卷着娘事先调制好的绿豆芽、土豆丝、豆腐皮,与小茜、涵涵吃得满口留香。而娘却坐在那儿,一口也没动。
“娘,这是您喜欢吃的红薯油饼,我亲手做的,您尝尝吧。”你给娘夹了块红著油饼,放在娘面前的小碟子里。
“我胃溃疡,已经有五年不能吃红薯油饼了。”娘向你摆摆手,喃喃地说。
看着白发苍苍的娘,你顿感无地自容,脸上热辣辣的,眼里闪着泪光。娘因胃溃疡,五年不能吃红薯油饼,作为儿子的你,竟然一点儿也不知情。
(选自《山西文学》,有删改)
15.请以“小蒜煎饼”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章的主要事件。(2分)
①“你”从小到大爱吃小蒜煎饼,娘总是做给“你”吃。
②一个周末上午,
③娘离开时,“你”和娘约定中秋节回去吃小蒜煎饼。
④中秋节,
16.阅读下面句子,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 分)
(1)请自选一个角度,对方框内的句子作赏析式批注。(2 分)
(2)“说完这句话,你一下子沉默了,若有所思。”文中的“你”为什么会沉默?请分析原因。(2 分)
17.小说中人物的言行会对情节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请结合上下文将第 段横线处补充完整,并说明理由。(4 分)
18.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引发人们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5分)
(四)按要求完成19-20题。(6分)
19.下列关于名著《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经典常谈》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B.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基本面貌。
C.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史记》《汉书》《论语》《孟子》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传记文学有深远影响,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干余年的史事。
20.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是本学期的必读名著。请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说说你是怎样运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读完这部名著的?(4分)
三、作文(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暗夜里,你会感谢那个为你提灯的人。在成长路上,也有那样的“提灯人”,帮你拨开迷雾,让你找寻到人生的方向。
请以“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回忆一件事,表现一个人,要渗透你对这个人的情感;(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质量监测
语文科试题答案
一、积累运用(21分)
1. (10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 10 分,每小题错、漏、多字扣1分
(1)微君之躬
(2)悠悠我心 子宁不嗣音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4)天涯若比邻
(5)溯洄从之 宛在水中沚
(6)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 (3分)(1)叹为观止 (2)磅礴 (3)萌发
3. (2分)B(第一空:“悠扬”:形容声音高低起伏、悦耳动听,多用来形容歌声、乐曲等。“飘扬”:指在空中随风摆动,通常用来形容旗帜、衣物等随风飘动的场景。结合语境分析:此空描述的是“江南丝竹”的声音,因此“悠扬”更符合语境,因为“悠扬”主要用来形容声音,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江南丝竹音乐的优美动听。
第二空:“观赏”:指观看欣赏,通常用于形容对景色、艺术品等的欣赏。“欣赏”: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范围更广,既可以用于物质对象,也可以用于精神层面的享受。结合语境分析:此空描述的是对“戏台上老生、小旦带来的视听盛宴”的感受,这里不仅涉及到视觉上的观赏,还有听觉上的享受,因此“欣赏”更为合适。它不仅能够表达观看戏台表演的视觉感受,还能体现出对表演艺术的整体领略和享受。
第三空:“欢腾”:形容高兴得手舞足蹈,欢喜地奔跑、跳跃,多用来形容人或群体的兴奋状态。“沸腾”:比喻情绪高涨或事物蓬勃发展,通常用来形容气氛热烈或事物发展迅猛。结合语境分析:此空描述的是“群舞”带来的氛围,根据“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这一描述,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形容热烈、充满活力的词语。在这里,“欢腾”更为合适,因为它能够形象地表现出群舞时人们兴奋、活跃的状态,与“磅礴气势”相呼应。)
4. (2分)C(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首先,缺乏主语,应去掉“使”,让“我们”成为句子的主语。其次,“无时无刻”是否定词,应加上“不”把句子变为双重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5. (2分)示例:经典就如灯塔,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6. (2分) 上联:歌咏总带忧民泪
下联:颠沛仍怀爱国心
二、阅读 (41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7-11题。(18分)
7.(3分)D (A项,大约/可以;B项,停留/居住;C项,稍微/缺少;D项,睡觉)
8.(4分)(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9.(3分)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10.(4分)【甲】文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侧面描写,看似描写潭中的游鱼,实则为了衬托水的清澈。
【乙】文画线的句子使用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了水之深,令人印象深刻。
11.(4分)【甲】文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失意和孤凄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乙】文参考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2-14题。(10分)
12.(3分) C(【解析】C有误,材料二采用的是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
13.(3分)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英国南部物候记录中1741-1750年和1921-1930年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的例子,并将两者进行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这一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3分)
14.(4分)不足:①用节气定农时缺乏灵活性(或:不能反映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不同年际的气候变化);(1分)②农业气象预报法较复杂,群众不易掌握,气象仪器很难反映作物对环境的综合要求。(1 分)
优点:①物候法比较灵活;②有农业气象法的科学性;③直观,群众能掌握。(2分,答对两点得 1分,答对三点得2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18题。(15分)
15.(2分)②娘又来城里给“你”做小蒜煎饼。(1分)④“你”回老家给娘做红薯油饼,娘却来城里给“你”做小蒜煎饼。(1分)
16.(4分)(1)示例一:用“切”“蘸”“看”等-系列动词,写出了你吃小蒜煎饼时的过程,表现出你在品尝娘亲手所做美食时的沉浸感、幸福感。
示例二:用“不疾不徐’来形容母亲做煎饼时的样子,写出母爱的体贴、细致人微,母爱的日常与岁月静好。
示例三:用“快步”的动作描写,“直勾勾”的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文中的你要吃小蒜煎饼时急切期待的心情。
(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式批注,言之成理即可)
(2)重拾了母亲爱吃红薯油饼的记忆,在想到父亲去世后,母亲应是更需要被人关爱照顾的,而你却忽略了她,感到愧疚,无话可说,因此沉默。
17.(4分)示例:娘知道你爱吃小蒜煎饼,你知道娘爱吃啥吗 (2分)理由:此句承上启下,既能够承接上文母亲因“你”喜欢而给“你”做小蒜煎饼,也能够为下文“你”为娘做红薯油饼做铺垫。(2分)
18.(5分)示例一:我认为文章的主旨是抒写家庭亲情(1分)文中的“娘”从孩子小时候到长大成人都给孩子摊他爱吃的小蒜煎饼,体现了伟大的母爱;(2分)文中儿子和妻子探讨娘爱吃的食物,并给娘做红薯油饼,体现了孩子对娘的感恩。由此表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的温暖亲情。(2分)
示例二:我认为文章的主旨是引发人们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1分)文中的娘从孩子小时候到长大成人都给孩子摊他爱吃的小蒜煎饼,而且关注着儿子的身体健康;(1分)而文中儿子和妻子因工作忙很少回家看娘,(1分)当给娘做她爱吃的红薯油饼时,却不知道她有胃溃疡,已经有五年不能吃红薯油饼了。(1分)由此揭示出主人公对娘的忽略引发人们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1分)
(四)按要求完成19--20题。(6分)
19.(2分)C(C.“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史记》《汉书》《论语》《孟子》等”错误,《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孟子》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论语》《孟子》不是史书。)
20.(4分)示例:我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阅读,一步步读完全书的。首先我从最感兴趣的史书入手,先读《史记》《汉书》,再读《春秋》《尚书》;然后读兴趣的一般诗文——从《诗经》第四”和“辞赋第十一”这两个部分读起,再到“诗第十二”。最后读《<说文解字>第一》。这样由易到难,从而读完整本书。
(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说说自己是怎样运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读完这本名著的即可。)
作文(50分)(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21.
作文等级 评分标准
一类卷 (50~45分) 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2.结构严谨,注意照应,详略得当。
3.语言得体、流畅。
二类卷 (44~40分) 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
2.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3.语言规范、通顺。
三类卷 (39~30分) 1.立意明确,材料能表现中心。
2.结构基本完整,有条理。
3.语言基本通顺,有少数错别字。
四类卷 (29~15分) 1.立意不明确,材料难以表现中心。
2.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
3.语言不通顺,错别字较多。
五类卷 (14~0分) 1.没有中心,空洞无物,严重离题。
2.结构残缺,不成篇章。
3 .文理不通,错别字较多。
加分 符合如下条件之一,可酌情加1—3分(加至本题满分为止): 立意深刻。 2.构思独特。 3.语言优美。 4.富有个性。 5.文面整洁,书写优美。
扣分 1.没有标题扣2分。 2.不足500字者,每少50字扣1分。 3.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的错别字不计),最多扣3分。 4.不能正确使用标点扣1~3分。 5.文面脏乱,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者扣1~3分。 6.出现暴露身份的真实校名、地名、人名的扣1~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