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 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清远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 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1 20:2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第二学期清新二中教育集团
八年级语文科大单元过关练习
注意事项:
1.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2.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古诗文默写(共12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1) ,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2)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
(3)曹植在《梁甫行》一诗中通过海民的叙述倾诉其生活似禽兽,柴门萧条、狐兔乱蹿的情状的诗句是: , 。
(4)《野望》一诗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 , 。
(5)《黄鹤楼》一诗中诗人崔颢登楼远眺,引起无限乡愁的诗句是: , 。
(6)杜甫在《春望》中,看到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生出忧国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7)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民俗蕴含乡情童趣。听,宛转悠然的笛声,让人沉醉其中;看,精彩纷呈的社戏,让人目不暇接;品,奋楫棹舟的夏夜,寻一脉幽悄,乐趣无穷!
②民俗蕴含淳朴民风。听,黄土高原上zhèn hàn的音乐;看,田野上miǎo yuǎn的山影;尝,香香的米酒甜甜的馍。
③民俗蕴含力量之美。听,刚健雄浑的安塞腰鼓,让人活跃亢奋;看,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让人目空一切;品,jiá rán ér zhǐ的安塞腰鼓,让人大彻大悟。
④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民间文化。遥远的先民遗风,时下的人情世故,尽在民风民俗中。或在元宵,家家户户同赏一盏花灯;或在清明,九州大地共寄绵绵情思;或在端午,家乡邻里共品粽叶香气;或在中秋;团圆之日共赏一轮婵娟。
2.根据拼音写词语。(3分)
(1)zhèn hàn( )
(2)miǎo yuǎn ( )
(3)jiá rán ér zhǐ ( )
3.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目不暇接 B.目空一切 C.大彻大悟 D.人情世故
4.文中画横线句子存在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民俗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化,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制造的习俗、风尚。
B.民俗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化,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风尚、习俗。
C.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D.民俗是民间流传的风尚、习俗,是由民众世代制造并传承的民间文化。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4分)
广东醒狮源自汉代,从北方的黄狮子(北狮)脱胎而来,大约在五代十国之后,从中原流传到岭南地区民间。醒狮由罗汉头、龅牙、震舌、铁角、照妖镜、双腮和烂耳朵七个部分组成,一般有“一王五虎将”。“一王”指刘备,“五虎”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刘备的白色毛寓意年长地位高,底色黄色象征着刘备的皇族血脉,涂装以红绿点缀,色彩缤纷,也称“彩花狮”,主要用在迎宾喜庆等场合;红底黑花纹是代表义气的关羽狮;绿色是代表胜利的张飞狮;浅绿色是代表善战的赵云狮;蓝色是用在葬礼的马超狮;黄色代表德高望重的黄忠狮。每逢喜庆节日,民间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庆祝,传递着醒狮所象征的中华文化血脉和民族精神。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6个字。(2分)
(2)小王同学不赞成用舞狮来庆祝各种活动,他认为新时代应该用新潮的庆祝方式,舞狮太老套。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劝劝这位同学。(2分)
二、阅读(49分)
(一)阅读以下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6-10题。(共18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日光下澈( ) (2)斗折蛇行( ) (3)不可久居( )
7.把文中划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乙】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释】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②岚:林中雾气。③箨:竹笋皮,笋壳。④纨:白色的丝绢。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亦无以异于诸泉 (2)盖世间之色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3分)
温 于 玉 滑 于 纨 至 寒 至 腴 可 拊 可 餐。
10.两篇选文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0分)
材料一:
①什么是睡眠?睡眠是机体对外界失去知觉和反应的一种可逆性行为。它不是机体的一种消极和被动状态,而是在多种神经网络和递质积极主动支配下产生的,并涉及大量生理、代谢和神经行为。
②一般人在一个完整的夜间睡眠中,大脑在进行着具有一定周期性的功能和状态循环。依据多导睡眠图描绘的脑电图模式、眼动和肌张力特征,人的睡眠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循环交替一次称为一个睡眠周期。每次夜晚的睡眠通常有4~5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约90~110分钟。两个睡眠周期之间通常伴有短暂觉醒,整夜大概出现4~6次。
③具体来说,非快速眼动睡眠又称为安静睡眠,表现为同步化、高压、低频率的脑电活动,脑电活动水平低,肌张力弱,心跳和呼吸较为规律。在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最后阶段,个体不易被唤醒;若被唤醒,则会感觉头昏脑涨。快速眼动睡眠则被称为活跃睡眠,表现为同步化、低压、混合频率的脑电活动,大脑活动水平较高,常伴有梦境、肌张力缺失、心跳和呼吸不规律以及阶段性眼动爆发。非快速眼动睡眠主要出现在夜晚,睡眠时间长,程度深;而午休多属于快速眼动睡眠,睡眠时间短,程度浅。
材料二:
①人为什么要睡觉?睡眠到底有什么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②第一,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恢复精力,修补自由基对大脑造成的损伤。自由基是新陈代谢的副产物,可损伤人体细胞。其他器官都可以通过放弃和替换受损细胞来修补这种损害,但大脑无法这样做。人只有进入睡眠状态,尤其是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人体组织才能利用这段难得的“闲暇时间”,通过合成抗氧化酶进行“抢修作业”。
③第二,睡眠可以为身体解毒,排除大脑代谢废物。有一项新研究表明:大脑在睡眠时才能高效清除代谢废物,从而恢复活力。因为大脑内有一个独特的“垃圾处理系统”,即“类淋巴系统”,这个系统的工作几乎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大脑在清醒与睡眠状态时功能完全不同,清醒时会有意识,而睡眠时则进行“大扫除”。脑脊液会沿着动脉周隙流入脑内组织,与脑内组织间液体不停交换,并将细胞间液体的代谢废物带至静脉周隙,随即排出脑外。
④第三,睡眠可以调节脏腑功能,降低感冒概率。充足的睡眠不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如肝气不疏、气血亏虚、脾胃失调、肾功能低下、易起夜等。研究人员给164名健康的成年人先戴上追踪腕带,然后让参与者每人把含有感冒病毒的滴鼻剂滴入鼻腔。5天之后,三分之一的人表现出了感冒迹象——流鼻涕。分析发现,在感染感冒病毒的前一周中,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脏腑功能下降明显,会比睡眠超过7小时的人得感冒的概率高三倍。
⑤第四,睡眠可以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睡眠会促进脑神经元上特定棘状突起的形成,维护特定的树突分支,从而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科学家通过对健康成人被试者的睡眠情况进行控制,发现睡眠不足会引起被试者体内多种基因功能的改变,涉及认知功能、新陈代谢、免疫力等领域,明确了睡眠对基因的影响,科学家还认为,儿童在睡眠时可以将已经学习过的隐性知识,更为有效地转化为外在知识,而儿童的这种特殊的认知能力与其晚上睡眠的时间有直接关系,如果能达到9小时以上的睡眠,他们的记忆力和精力会特别好。
材料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美国、日本、韩国的相应机构,共同开展了中、美、日、韩四国中学生健康状况调查活动。下面是两项调查统计结果:

材料四:
研究者对1000多名青少年进行了三年的追踪访问,分析了他们在12—15岁期间的行为、睡眠质量和习惯,并与其父母、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沟通,得出结论:社会关系对青少年的睡眠质量影响很大。亲子关系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睡眠模式,如果父母关注子女各方面的表现,子女就会保持有规律的作息习惯,睡眠也就更充足;家庭氛围影响青少年的睡眠状况,家庭生活不安宁的青少年(如父母分居或是不与子女共同生活)更容易产生情绪障碍和睡眠扰乱。同时,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并与老师、同学相处融洽的青少年睡眠质量也更高。
11.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安静睡眠主要出现在夜晚,若在最后阶段被唤醒,会感到头昏脑胀。
B.参加研究的约55人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脏腑功能下降明显,因而比睡眠超过7小时的人更容易得感冒。
C.超过一半的中国中学生睡眠不足,主要与繁重的学业负担、不良情绪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有关。
D.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越不安宁,青少年越容易产生情绪和睡眠问题。
12.针对材料三中提到的中国青少年学生普遍因学业负担导致睡眠不足的现状,请你根据材料二的相关信息对他们进行劝解。(3分)
13.初中生小文的各科学习成绩都很不错,唯数学稍微落后,一周后便是期中考试,小文的父母很是焦急。小文的母亲打算让原本晚修的小文改去补习数学,小文的父亲认为此法不可取,两人相执不下发生争吵。当晚小文因此失眠至凌晨3点,第二天上学精神不济,她的学习状态更差了。请你结合以上材料提出建议:小文该如何调整学习状态?(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5分)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丫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晃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的“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哧溜哧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回来后,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里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有改动)
14.文章围绕“香椿”写了 、 、 、 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2分)
15.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16.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7.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5分)
(四)根据名著内容,完成18、19题。(6分)
18.为了提高阅读效率,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请你据此完成下面任务。
(1)学完《〈诗经〉二首》以后,小文对《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感兴趣,请你阅读《〈诗经〉第四》这一章节,向小文具体说明《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
(2)小语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内容是( )(2分)
A.《说文解字》第一 B.四书第七 C.《周易》第二 D.辞赋第十一
三、作文(50分)
19.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支撑着你,给你启迪;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一棵无名的小草……
请以“ 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2024~2025第二学期清新二中教育集团
八年级语文科大单元过关练习
1.月下飞天镜 绿叶发华滋 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震撼 渺远 戛然而止
B
4.C
【解析】2.本题考查字形。
震撼(zhèn hàn):一指: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二指:土层受到猛烈的撞击(这层意思多指自然灾害);
渺远(miǎo yuǎn):遥远;
戛然而止(jiá rán ér zhǐ):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
3.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多指美景节目)。此处形容社戏精彩纷呈,看不过来,使用恰当;
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此处用来描写安塞腰鼓的力量之美,与语境不符合;
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多用于形容思想观念的革新。此处形容安塞腰鼓带来的深刻感悟,使用恰当;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经验。此处指民俗中蕴含的人际交往道理,符合语境;
故选B。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民间文化”一句出现了语序不当的问题,应当先“创造”再“传承”,因此调换这两个词的顺序,修改为: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故选C。
5.(1)广东醒狮有“一王五虎将”。
(2)示例:小王同学,广东醒狮历史悠久,象征着中华文化血脉和民族精神。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传承这种传统文化。
【详解】(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广东醒狮源自汉代,从北方的黄狮子(北狮)脱胎而来”可知,材料介绍的对象是“广东醒狮”,由“从北方的黄狮子(北狮)脱胎而来,大约在五代十国之后,从中原流传到岭南地区民间”和“醒狮由罗汉头、龅牙、震舌、铁角、照妖镜、双腮和烂耳朵七个部分组成”可知,材料主要介绍了它的起源、发展以及组成部分,重点介绍了“一王五虎将”。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劝说别人实际是一个沟通引导的过程,可以通过:做一个良好的倾听者、从被说服者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来说服、给予温暖、营造舒适的氛围等技巧来进行。
结合小王同学不赞成用舞狮来庆祝各种活动,他认为新时代应该用新潮的庆祝方式,舞狮太老套的看法进行劝说,可以围绕广东醒狮历史悠久、象征意义,以及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则那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等内容进行劝说。
示例:小王同学,广东醒狮源自汉代,它有悠久的历史。每逢喜庆节日,民间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庆祝,传递着醒狮所象征的中华文化血脉和民族精神。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了解这些风俗文化的历史传承并把它发扬光大。
穿透 像北斗星那样 停留
7.(1)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8.不同 颜色
9.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10.甲:用石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突出水的清澈。乙:用“秋天”“晓岚”“舍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水的特点。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2)句意:(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斗:像北斗星那样;
(3)句意:不可长久停留。居:停留。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参差不齐;蒙络摇缀:随风飘拂。
(2)凄神: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骨:寒气透骨;悄怆:凄凉;邃:深。
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异:不同。
(2)句意:大概世间的颜色。色:颜色。
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饮用。
“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分别表达完整的意思,应在它们前面断句。
故断句为: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10.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分析。
阅读原文可知,甲文为了表现水的清澈,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
乙文则是为了突出水的独特,用“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等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水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青溪(激荡)的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饮用。
11.C 12.作为一名学生,学习固然重要,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要注意科学安排学习与休息的时间。每晚最好能保证9个小时的睡眠,睡眠好了,学习起来才更有劲。因为睡眠不仅可以调节脏腑功能,降低感冒概率,还能帮助我们的大脑恢复精力,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从而减轻学业负担,达到“轻松快乐学习”的境界。 13.①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主动和父母沟通,避免因沟通不畅引起的争吵,达成一致的目标;
②科学安排学习时间,制订学习计划表,查漏补缺,不懂的要及时向老师寻求的帮助;
③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形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④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注意劳逸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辨析。
C.根据材料二图一可知,中国睡眠不足的人数占36%,未超过一半;本项“超过一半的中国中学生睡眠不足”的表述有误;
故选C。
1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劝说要有称呼和敬语;分析利弊,要从材料中找出依据;语气要委婉,让对方容易接受。文本二分四个中心句对睡眠的好处进行说明,“第一,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恢复精力,修补自由基对大脑造成的损伤”“第二,睡眠可以为身体解毒,排除大脑代谢废物”“第三,睡眠可以调节脏腑功能,降低感冒几率”“第四,睡眠可以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劝说时要把这些好处讲清楚。
示例:用功学习是好事,但是最好合理安排睡觉与学习的时间,如果能达到9小时以上的睡眠,记忆力和精力会特别好,好的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恢复精力,修补自由基对大脑造成的损伤,使大脑恢复活力,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学习,能为身体解毒、排除大脑代谢废物等效果,能调节脏腑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降低感冒几率。
13.本题考查提建议。
针对“小文的母亲打算让原本晚修的小文改去补习数学,小文的父亲认为此法不可取,两人相执不下发生争吵”,再联系材料四“亲子关系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睡眠模式,如果父母关注子女各方面的表现,子女就会保持有规律的作息习惯,睡眠也就更充足;家庭氛围影响青少年的睡眠状况,家庭生活不安宁的青少年(如父母分居或是不与子女共同生活)更容易产生情绪障碍和睡眠扰乱”可提建议: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主动和父母沟通,避免因沟通不畅引起的争吵,达成一致的目标;
针对“初中生小文的各科学习成绩都很不错,唯数学稍微落后,一周后便是期中考试”“当晚小文因此失眠至凌晨3点,第二天上学精神不济,她的学习状态更差了”可提建议:科学安排学习时间,制订学习计划表,查漏补缺,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形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联系材料四“同时,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并与老师、同学相处融洽的青少年睡眠质量也更高”可提建议: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注意劳逸结合。
盼香椿 扒香椿 炸香椿 吃香椿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椿芽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这句话特别提到了香椿的味道,这就照应了文章的题目。本段中母亲在春季让“我”吃上嫩香椿芽,其他季节让“我”吃上干香椿,这香椿里面饱含着深深的母爱,让读者也从中感受到母爱的真挚伟大,所以最后一段很好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7.解析“香椿的味道”的含义有两层,表面含义即香椿本身的香味,深层含义:作者写香椿是从童年写到现在,所以这个“味道”还包含着对母爱、快乐、春天等复杂的情感。
【解析】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文章第①段“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丫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可知,我最喜欢吃春天最新鲜的香椿芽,所以一直在盼望着能够快点吃到香椿。
根据文章第③段“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的‘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可知,香椿芽终于可以吃了,我迫不及待地去扒香椿。
根据文章第④段“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可知,扒好香椿之后,母亲给我炸香椿吃。
根据文章第⑤段“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哧溜哧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回来后,又会吃上一大碗”可知,母亲为我做好炸香椿之后,我就开始美美地吃香椿了。
15.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结合题目的提示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按照“修辞方法+表达效果+事物特征+表达感情”的步骤进行分析。
结合画线的句子内容,根据“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中可知,本句将香椿芽拟人化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香椿芽在绽放时的喜气洋洋、生机勃勃的状态,而这香椿芽的状态也是我内心情感的映射,体现了我对香椿芽的喜爱之情。
16.本题考查段落语句的作用分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
文章第⑦段为本文的末段,根据“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并结合文章题目可知,本段照应标题,在结构上对全文的讲述进行了总结;从内容上看,根据“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可知,母亲为了我的喜爱,想尽办法让我能够一年四季吃上香椿,母亲的香椿不仅仅是香椿的味道,更多的是浓浓的母爱的味道,点明了文章情感,深化了主题,表达对母亲、对故乡的那份深爱。
17.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标题的含义大多从象征义或双关义入手。
根据文章第②段“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第⑥段“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里消失了”及第⑦段“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可知,文章描写了香椿刚刚成熟的清香、炸干香椿的清香、长寿面中的香椿的清香,所以标题本义指香椿本身的味道;
根据文章第第③段“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的‘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第④段“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及第⑦段“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可知,文章主要写了母亲为自己做香椿,自己童年时对香椿的痴迷,而且还是爱吃故乡的香椿,可以看出这里的味道,还包括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故乡的眷恋,还有那独特的春天的味道。
18.(1)《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本是唱诗给人听,相当于现在排比的修辞手法,“比”指的是不直陈而用譬喻,“兴”指的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一般在诗的发端。
(2)D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知识积累。
结合《<诗经>第四》可知:《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被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据此可总结出答案:《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本是唱诗给人听,相当于现在排比的修辞手法(直陈其事),“比”指的是不直陈而用譬喻(借物譬喻),“兴”指的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一般在诗的发端(托物起兴)。
(2)本题考查名著知识情节识记。
A.《说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始皇时,小篆成为国书,不久便有了隶书;汉末,字体由椭圆变为扁方,形成了标准的隶书;魏晋之际,变为“今草”;魏代将隶书去了挑笔,变为“正书”;晋代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A选项不合题意;
B.四书第七,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B选项不合题意;
C.《周易》第二,战国末期道家学说、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这三种传为《逸易》。C选项不合题意;
D.辞赋第十一,主要讲述了屈原作《离骚》的过程,这一部分介绍了屈原的人生经历和他的爱国之情。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9.例文:
爱一直都在
我现在长大了,偶尔会冒出这样的念头——父母实在管得太多了,好烦呀!  
那天,我独自在房间里写作业到很晚,作业很多,我做得有点儿烦躁。这时,门被推开了,有人探头看了看,又把门轻轻带上了。不一会儿,一个人迈着轻柔的脚步走了进来,将一杯水轻轻放在我面前。不用想,一定是妈妈!她在我的书桌边站了一会儿,想要说话又没有开口。我急着完成作业,也没有和妈妈说话。妈妈拿了本杂志,轻轻在我身边坐下,好像生怕打扰我。不知为什么,妈妈坐在身边,我心里好像平静多了,写作业的速度也加快了。一个小时过去了,我终于写完了,妈妈已经困得头一点一点地在打瞌睡。见我在收拾书包,她赶紧帮我整理床铺。我洗漱之后,钻进温暖柔软的被窝儿里,对妈妈说“晚安”。妈妈为我关上灯,轻轻关上门,离开了。  
第二天早上,闹钟叫醒了我,起床后,餐桌上已经摆好了香喷喷的早饭,却空无一人。我坐下来,咬了一口包子,包子皮又松又软,包子馅儿鲜美肥嫩,是妈妈早上出去买的。啊,妈妈得起多早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昨晚默默陪在一旁的身影,一股强烈的感情涌上心头,我鼻子有点儿酸。吃完早餐,我第一次主动收好了以前总是留给妈妈收拾的碗筷,心里默默说了一声谢谢。  
曾经的我,从未想过每天的早饭是谁准备的。现在想来,总是有个人起得比我早。每当我写作业写到很晚时,也总有一个人一直陪着我,直到我睡下。
每当我瞥见父母年轻时的照片,再看看现在的他们,看起来变化不大,但确实多了几道皱纹。他们总是愿意为我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只为我能展开双翅。困顿时,他们一个温暖的眼神,就会给予我力量,伴我跨越万水千山。
这就是父母,这就是父母的爱。其实,父母的爱,一直都伴随着我的生命。
第二,选材构思。应先根据对题意完成补题,如幸福一直都在、温暖一直都在、阳光一直都、亲情在一直都在等。然后根据自己熟悉的体裁确定文体。宜写成记叙文,应讲述自己与补题有关的故事,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用心理描写出自己的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点明“一直都在”的意义或作用。例如,补题“爱一直都在”。我们就可以这样写:在家庭里始终得到大人时护、关爱的事情;在学校了多次得到老师、同学无私关爱、帮助的事情,从中体现“爱”的一直存在。再如补题“路一直都在”,“路”并不是指“自然界的道路”,而是比喻“通向成功的道路”。要表现“路”有一个出现的过程,不是一下就出现的,写作文时一定要注意此点。可使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自己和路的故事,也可运用第三人称,写别人与路的故事。在写法上,最好使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细节描写的方法等突出主题;在表达方式上,应该以叙述为主,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