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锵然(qiāng) 凫水(hú) 马前卒(zú) 戛然而止(jiá)
B.沟壑(hè) 行辈(háng) 亢奋(kàng) 溯洄从之(sù)
C.连翘(qiǎo) 狩猎(shǒu) 冗杂(rǒng) 石青糁之(sǎn)
D.斡旋(wò) 腐蚀(shí) 蓦然(mò) 佁然不动(y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撺掇 眼框 礼数 销声匿迹
B.篷勃 褶皱 勇跃 周而复始
C.慧星 翩然 磅礴 马前卒
D.争讼 雾霭 晦暗 暖融融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她在商场里看到一条名牌裙子极其精美,天衣无缝,竟一时冲动花了半个月的工资把它买了下来。
B.领会人情世故,才能洞察世间的美好,才能懂得人生真谛,才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C.王大伯惟妙惟肖地讲起了当年战争中的故事,我们都听得入迷了。
D.新时代、新追求,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4.下列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通过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活动,使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B.住宿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都是宾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C.目前,不少群众的法制观念比较薄弱,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D.在巡检排查过程中,我市电力部门发现并解决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最初就收在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B.《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他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本文出自《陶渊明集》。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根据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
D.《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写,因其小石潭水清石奇,清幽寂静,加之有好友相伴,所以愉悦之情始终萦绕在作者心中。
二、名句名篇默写
6.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俶尔远逝。(柳宗元《小石潭记》)
(2) ,在城阙兮。(《诗经·郑风》)
(3) ,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怒而飞, 。(庄子《逍遥游》)
(5)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语言表达
7.下面两则材料解释了唐代“送别诗”大量涌现的原因,探究这两则材料,写出你的结论。
材料一
唐帝国疆域辽阔,边事纷起,加上藩镇作乱使得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不少诗人也被卷入其中,不过他们是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自愿从军的。如李益、陈子昂、王维、高适、岑参等,他们高歌“功名只向马上取”的时代精神,不但创作了大量的从军送别之作,而且还亲身体验了远涉边地的战争生活。
材料二
唐代是个漫游风气特别盛行的时代。诗人们在漫游中相识,也在漫游中离别。漫游中创作出的送别诗多姿多彩,有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因此成为唐诗的一个重要类别。
四、填空题
8.请你按照提示将下列诗歌归类。(只填序号)
①《春望》(杜甫) ②《静夜思》(李白) ③《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⑤《赠汪伦》(李白)
A.思乡集: B.送别集:
五、语言表达
9.学校决定邀请某校教研组长李老师来校做“从古诗看古代文人如何表达志向与情怀”的报告,请你在报告会前说一段欢迎词。你将如何说?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赔偿
(余显斌)
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一下。”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
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
⑥老人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
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
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了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
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里,对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老人愣住了,我赶忙转身离开。背后传来老人的声音:“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
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
(选自《嘉应文学》2019年7期,有删改)
10.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句子。
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上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从描写角度赏析)
11.阅读全文,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2.“赔偿”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赔偿”的含义。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庄子 逍遥游》)
【乙】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①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湖②。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③。
(选自《列子 汤问》)
【注释】①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②北饮大湖:大湖,指北方的大湖,即现在的青海湖。③邓林:地名,邓,“桃”古作“邓”,邓林即“桃林”。
13.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鲲之大 大:巨大
B.怒而飞 怒:生气
C.志怪者也 志:记载
D.其正色邪 正:真正的
1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湖
B.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湖
C.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不足/北饮大湖
D.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不足北/饮大湖
1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描绘的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展现了作者雄奇的想象力。
B.乙文通过夸父逐日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先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C.甲文意在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D.乙文中夸父逐日丧命,说明他能力有限,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表达了对人类探索精神的否定。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弃其杖,化为邓林。
八、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一开篇就写出了秋风的威力, “怒号”写风势之大, “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B.“飞”“洒”“挂罥”“飘转”“沉”等一系列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真实地表现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全诗以“破”为线,先议论抒情,后描写叙事,环境的恶劣衬托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18.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划线句所蕴含的情感。
九、选择题
19.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的作者不仅在新诗和散文创作上卓有成就,也对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文学有深入研究。
B.《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史记》《战国策》《汉书》等,这些史书为纪传体或编年体体裁。
C.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这是新文化运动开辟的道路。作者也是按照这一原则来撰写《经典常谈》的。
D.作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十、名著阅读
20.某班级举行了“阅读《经典常谈》一起说”主题活动。
(1)某同学读了这本书后,做了下面的读书卡片,请帮他填充完整。
读书卡片
作品:《经典常谈》
作者:①
作品内容简介:这本书按我国古代② 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其中, ③《 》篇是我们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探究汉字起源的重要参考书目。而书中的《春秋》三传分别是《公羊传》《穀梁传》和④《 》。
【拓展题】
(2)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假如你是阅读方法指导官,你认为《经典常谈》应该采取什么阅读方法?为什么?
十一、作文
21.阅读以下材料,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根据要求作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这启示我们,要勇于做“自找苦吃”的新时代青年。
“自找苦吃”不是白白吃苦,而是要在吃苦中锻炼才干,增强本领。
(1)你有过“自找苦吃”的经历吗?请写一篇记叙文,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2)你如何看待“自找苦吃”的选择?请写一篇演讲稿,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二选一作文,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⑤不少于600字,最多写满格。
《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19
答案 B D B D D B
1.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凫水(hú)——fú;
C.连翘(qiǎo)——qiáo,狩猎(shǒu)——shòu;
D.佁然不动(yí)——yǐ;
故选B。
2.D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眼框——眼眶;
B.篷勃——蓬勃,勇跃——踊跃;
C.慧星——彗星;
故选D。
3.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A.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多用来形容计划、做事等,不能用来形容裙子精美,使用对象错误;
B.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道理,该词用在此处表示领会为人处世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生活,使用恰当;
C.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一般用于形容表演、模仿等,这里用来形容讲故事,搭配不当,应改为“绘声绘色”;
D.目空一切:意思是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是贬义词,不能用来形容豪情壮志,贬义褒用;
故选B。
4.D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成分残缺,可删去“通过”或“使”;
B.两面对一面,在“健康发展”前加上“能否”:
C.搭配不当,将“提高”改为“增强”;
故选D。
5.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小石潭记》中作者起初是因美景而感到快乐,但之后“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是借小石潭的幽深冷寂来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并非愉悦之情始终萦绕心中。
故选D。
6. 佁然不动 挑兮达兮 城阙辅三秦 其翼若垂天之云 忍能对面为盗贼
7.示例:①唐代不少诗人被卷入战争,却又是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自愿从军的;②唐代是个漫游风气特别盛行的时代。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材料一中的“不少诗人也被卷入其中,不过他们是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自愿从军的”可知,唐代战乱频繁,不少诗人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自愿从军,创作了大量从军送别之作。故可得:唐代不少诗人被卷入战争,却又是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自愿从军的。
根据材料二中的“唐代是个漫游风气特别盛行的时代。诗人们在漫游中相识,也在漫游中离别”可知,唐代漫游风气盛行,诗人们在漫游中的相识与离别促使他们创作出众多送别诗。故可得:唐代是个漫游风气特别盛行的时代。
8. ①② ③④⑤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①《春望》(杜甫),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②《静夜思》(李白),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在异乡客舍,于寂静深夜,抬头望见明月;后两句通过“低头思故乡”,直白地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以简洁自然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③《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这首诗前两句点明送别的地点(黄鹤楼)、时间(烟花三月)和友人要去的地方(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目送友人的船只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向天际奔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含蓄而深沉地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这首诗前两句议论抒情,赞美西湖六月的风光是其他时节无法相比的;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描绘出西湖六月荷花盛开、莲叶无边无际与天相接的壮丽美景,以景寄情,表达出对友人林子方的深情送别与美好祝愿。
⑤《赠汪伦》(李白),这首诗前两句写汪伦踏歌送行,用“深千尺”夸张地形容桃花潭水之深;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将潭水的深度与汪伦对自己的情谊相比,以生动形象的表达,凸显出汪伦与诗人之间深厚的友情。
综上,A.思乡集:①② B.送别集:③④⑤。
9.示例:尊敬的各位领导、李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聆听李老师“从古诗看古代文人如何表达志向与情怀”的报告,请允许我代表我校全体师生对李老师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衷心希望全体同学能在此次报告会中增进交流、开阔视野。预祝此次报告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拟写欢迎词。
作答时,首先开头要有称呼、问候语,表达对李老师到来的欢迎;中间部分要简要介绍李老师的身份(教研组长),突出李老师在相关领域的专业性,同时阐述古诗中志向与情怀这一主题的意义,如对同学们学习古诗、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结尾再次表达对李老师的感谢与对报告的期待。
示例:尊敬的各位领导、李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这充满求知热情的校园里,我们满怀期待,迎来了李老师,一起聆听“从古诗看古代文人如何表达志向与情怀”的报告。李老师深耕教学领域多年,在古诗研究与教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今天,李老师将带领我们走进古诗的世界,探寻古代文人表达志向与情怀的独特方式。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李老师的到来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和感谢!
10.①该句运用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②通过对小巷的墙瓦以及墙头上桃花、青藤进行描绘,表现出小巷景色的优美怡人,抒发了“我”用假钞后成功脱逃的愉悦心情。 11.①气韵儒雅。从语言(如”先生””请”)、举止(如“慢条斯理”“轻轻拨弄”)等体现出来的温文尔雅的气度。②技艺精湛。三尊泥塑栩栩如生。③诚实守信。“货不正宗,加倍赔偿”的规矩,不顾年迈追赶并赔偿的行为。④自豪。为自己是“泥人曾”而自豪。 12.表层含义:老人用真品赔偿次品,“我”用真钞赔偿假钞。深层含义:老人和“我”的行为都是用诚信之行对欺骗之心进行了赔偿,从而表达小说鞭挞欺骗,倡导诚信的主旨。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泥塑赔偿”事件,展现了传统手工艺人的职业操守与诚信精神。作者以精巧的叙事结构,先铺陈“我”购买次品泥塑的情节,再通过老人追赔的行为形成戏剧性反转。文中对泥塑细节的生动描写,既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也暗示了老人对技艺的执着。结尾处“我”用真钞替换假钞的举动,与老人的诚信形成双重映照,深化了“精神赔偿”的主题。小说语言质朴却富有张力,在短小篇幅中完成了道德价值的升华。
1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上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可知,此句对小巷的环境进行了描绘,包括粉墙黛瓦的建筑、红艳艳的桃花、嫩嫩绿绿的青藤等景物。由此可知,该句运用了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的手法。对小巷的墙瓦以及墙头上桃花、青藤的具体形态和色彩进行了描绘,如“粉墙黛瓦”“红艳艳”“嫩嫩的,绿绿的”等,展现出了小巷景色优美怡人的特点。由此可知,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表现出了小巷景色的优美怡人。
结合前文第①段“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以及第②段“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可知,“我”用假钞买了泥塑后,成功摆脱店主,此时心情愉悦,哼起小曲,放慢脚步,而优美的景物描写也正映衬了“我”当时的心情。由此可知,这段景物描写抒发了“我”用假钞后成功脱逃的愉悦心情。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结合第③段“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第④段“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第⑦段“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可知,文中先以直接描写点明老人“儒雅”的气质,再通过“先生”等礼貌用语、“慢条斯理”的说话方式及“轻轻拨弄”的动作,展现其温文尔雅的举止。由此可知,老人从语言到行为都体现出气韵儒雅的特点。
结合第⑤段“只见‘关公’身着绿袍……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第⑩段“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可知,作者对“关公”“千里走单骑”“雪夜上梁山”三尊泥塑的细节进行浓墨重彩的刻画,如关公的神态、赤兔马的动态、林冲的装扮与神情,均栩栩如生。由此可知,老人凭借对泥塑细腻逼真的塑造能力,展现出技艺精湛的特质。
结合第⑧段“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第 段“‘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可知,老人发现儿子售假后,不顾奔波追赶“我”,并严格遵循“加倍赔偿”的规矩,主动承担责任。由此可知,老人通过实际行动(追赶赔偿)和恪守规矩,彰显出诚实守信的品格。
结合第⑧段“‘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可知,当老人自报身份时,“得意地一笑”的神态描写,直观传递出他对“泥人曾”名号及自身技艺的认可与骄傲。由此可知,老人为传承的手艺与声誉深感自豪。
12.本题考查标题理解。
结合第⑧段“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第 段“‘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可知,老人发现儿子售出次品后,主动追上“我”,用两尊真品泥塑履行“加倍赔偿”的承诺。结合第 段“因为,只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及前文“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里”可知,“我”起初用假钞购买泥塑,最终被老人的诚信打动,用真钞弥补欺骗行为。由此可知,“赔偿”的表层含义指老人以真品换次品、“我”以真钞换假钞的物质补偿行为。
结合老人“货不正宗,加倍赔偿”的坚守(第 段)及“我”因愧疚主动付钱的转变(第 段)可知,老人用诚信之举直面儿子的失误,“我”用诚实行为救赎自己的欺骗,双方均以真诚修正了不诚信的过失。结合全文情节——从“我”用假钞侥幸逃脱,到被老人的诚信震撼并反思,可知小说通过“赔偿”事件,批判欺骗行为,赞颂诚信的价值。由此可知,“赔偿”的深层含义是双方以诚信弥补道德亏欠,揭示了“鞭挞欺骗,倡导诚信”的主旨。
13.B 14.A 15.D 16.(1)当它用力鼓动翅膀飞起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他丢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导语】这两则短文皆为古代神话、想象类经典。甲文借鲲鹏形象展现庄子奇幻浪漫的想象,传达对绝对自由境界的追求;乙文讲述夸父逐日的故事,体现古人探索自然、挑战自然的勇气与执着。二者虽风格有别,但都承载着古人独特的思维与精神,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B.句意: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故选B。
1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本句句意: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向北去喝北方大湖的水。
“夸父与日逐走”表达夸父和太阳赛跑这件事,语义完整,应断开;“入日”描述夸父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单独成句;“渴欲得饮”表明夸父口渴,想要喝水,语义连贯;“饮于河渭”说的是夸父到黄河、渭水去喝水,应断开;“河渭不足”意思是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单独成句;“北饮大湖”表示向北去喝大湖的水,单独成句。
据以上分析断句为: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湖。
故选A。
1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乙文中夸父逐日丧命,并非说明他能力有限以及对人类探索精神的否定,相反,是体现了夸父为追求目标不惜牺牲生命的伟大精神,赞扬了古代先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故选D。
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若,好像;垂天,悬挂在天边。
(2)弃,丢弃;其,他的,代指夸父;杖,手杖;为,成为;邓林,桃林。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海去了。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乙】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向北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在半路上因口渴而死。他丢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17.D 18.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解析】1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这首诗并非先议论抒情后描写叙事,而是先描写叙事后议论抒情。开篇通过描写秋风的威力,茅屋被吹破的情景,以及诗人因此遭受的困苦生活,来铺垫后文的情感抒发。最后,诗人通过议论和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天下寒士的深切关怀和博大胸怀;
故选D。
18.本体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两句大意是:什么时候这样的高楼大厦能突然出现在眼前,那么即使唯独我自己的茅屋破掉、使我受冻而死,我也心甘情愿,感到满足!这两句在原诗中,是紧接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而写的,诗人从自己的经历推己及人,把自己的困顿放在一边,设想可庇天下寒士的千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是建立在作者许身社稷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突出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据此作答即可。
19.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
故选B。
20.(1) 朱自清 经史子集 说文解字 左传
(2)符合要求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并且还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说文解字>第一》,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春秋三传(第六)》本章主要介绍乐孔子著《春秋》的传说,三传(《公羊传》《穀梁传》《左传》)的由来、内容、弊端和区别,其中重点介绍了《左传》。《左传》全名为《左氏春秋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它与《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左传》以丰富的史实、生动的叙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著称,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例如,在 “曹刿论战” 的故事中,通过对战争过程的详细描述以及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展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到当时的战争背景和政治情况。《公羊传》和《穀梁传》则更侧重于对《春秋》经义的阐释和发挥,注重从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角度来解读经文,在义理方面有深入的探讨。而《左传》则以叙事为主,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为后人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丰富而具体的资料,与《公羊传》《穀梁传》在内容和风格上形成了互补。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方法。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及普通读者撰写的国学研究专著,以通俗语言梳理古代典籍脉络,系统介绍经史子集等经典著作,涵盖文字学、哲学、史学、文学等领域,内容简洁精辟,语言流利畅达。
开放性试题,如可先采用通读浏览法,拿到书后先浏览目录与序言,了解各篇标题和顺序以及作者写作意图,然后快速翻阅全书,重点关注每篇的开头、结尾以及小标题,像阅读《诗经》篇时,先了解《诗经》起源、分类、主要内容等概括性信息,对书中涉及的经典有初步认识,这样能在较短时间内对全书内容有整体把握,知晓中国古代经典大致轮廓及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为深入阅读奠基。在阅读过程中可使用批注阅读法,书中朱自清先生对经典解读独到,还涉及历史背景、学术观点等知识,在阅读时遇到对某个汉字造字法的解释,若联想到其他相关汉字,或看到经典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可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思考、疑问及理解,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或典故,查阅资料后将解释批注在一旁,方便日后回顾总结,加深对经典和作者解读思路的认识。此外,由于书中某些主题存在内在联系,可运用专题阅读法,比如对诗歌感兴趣,可将《诗经》《楚辞》《诗》三篇联读,从现实主义源头到浪漫主义发展,再到唐诗宋词格律演变,系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若关注史学,可串联《尚书》《春秋三传》《史记》《汉书》等篇章,研究编年体到纪传体的史学创新及不同史书特点和价值,通过这种方式能将相关内容整合,深入探究某一方面知识,梳理清晰脉络,更好把握中国古代文化在某一领域的发展演变。
示例:在阅读《经典常谈》时,批注阅读法极为实用。朱自清先生对经典的解读旁征博引、见解深刻。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精彩的观点、对经典独特的阐释,如对《周易》中卦象含义的解读,可在书页边缘写下自己的感悟、疑问。当看到书中提及经典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联想到其他相关历史事件或文学现象,也可批注记录。同时,对文中难以理解的学术用语、典故等,通过查阅资料后,将解释批注在旁边,便于日后复习回顾,加深对经典内容以及作者解读思路的理解。
21.例文一:
山巅的星光
在我成长的记忆里,有一座山峰,它不高,却足以让年幼的我望而却步。那是我第一次“自找苦吃”的地方,也是我学会坚持与收获的起点。
那是一个夏日的清晨,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夜的凉意,我和父亲站在山脚下,仰望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父亲说:“今天我们要登顶。”我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心中的犹豫瞬间化为乌有,我点头答应了。
开始的路途还算平坦,但随着海拔的升高,每一步都变得沉重。汗水浸湿了我的衣背,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我不止一次地想要放弃,但每当这时,父亲总会回头看我一眼,那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我知道,我不能让他失望。山路越来越陡峭,我的脚步也越来越慢。就在我即将崩溃的时候,父亲停了下来,指着前方的一块巨石说:“休息一下吧。”坐在石头上,我喘着粗气,望着脚下的路,心中涌现出一股莫名的自豪感。
休息过后,我们继续前行。这一次,我没有再感到那么痛苦,因为我知道,每一步都是向着山顶的靠近。终于,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心理斗争和身体挑战后,我们到达了山顶。站在山巅,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远处的城市像是一幅精致的画卷,而头顶的星空则像是触手可及。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自找苦吃”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了吃苦,而是为了在苦难之后,能够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感受到更加深刻的喜悦。这次登山之旅让我学会了坚持和勇气,也让我懂得了付出与回报的关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选择吃苦就是选择收获,选择奉献就是选择高尚。我将这份精神铭记在心,无论未来的路有多么艰难,我都会勇敢地迈出步伐,因为我知道,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到彩虹。
例文二:
自找苦吃的青春,铸就无悔的人生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自找苦吃的青春,铸就无悔的人生》。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话语中,我们听到了时代的召唤:“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这不仅是对青年一代的鼓励,更是对青春价值的深刻诠释。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并践行“自找苦吃”的精神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自找苦吃”并非盲目追求苦难,而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主动迎难而上,不畏艰难,不怕失败。正如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精神是成长的催化剂,它能够磨砺我们的意志,增强我们的能力,让我们在逆境中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其次,选择“自找苦吃”意味着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青春是梦想的沃土,只有播种了理想的种子,才能收获希望的花朵。当我们为了心中的梦想而努力奋斗时,那些所谓的“苦”就会变成通往成功的阶梯。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再次,我们要认识到“自找苦吃”的价值在于奉献。青春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更是对社会的贡献。当我们选择奉献时,我们就是在用自己的力量去温暖他人,去照亮社会。这种高尚的行为不仅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更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我们要学会在“自找苦吃”的过程中寻找乐趣。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但我们可以选择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当我们把每一次的挑战看作是成长的机会,把每一次的努力看作是实现梦想的脚步时,那些曾经的“苦”就会变成回忆中的甜蜜。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勇敢地选择“自找苦吃”。这不仅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哲学。让我们在青春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用汗水浇灌梦想,用奉献书写高尚,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拥有一个无悔的青春,一个精彩的人生。
【详解】任务一: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二,思路点拨。习作需要写“我”“自找苦吃”的经历,并表达自己的感受,重点写“自找苦吃”有利于“我”个人能力的提升和性格的塑造。“自找苦吃”的经历,可以是学习上的挑战、生活中的压力、志愿服务活动等,习作要详细描述这些经历是如何开始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深入分析这些经历给自己带来了哪些改变,包括技能的提高、心态的转变、价值观的深化等,同时思考这些变化对未来的影响。结尾可以以一种鼓舞人心的语气结束文章,鼓励更多的青年朋友勇敢地选择“自找苦吃”,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任务二: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二,思路点拨。习作可以先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论述“自找苦吃”有助于锻炼青少年的意志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分析青少年在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公益活动中的“自找苦吃”,可以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习作最后可以总结“自找苦吃”的重要价值,号召青少年要甘于奉献、敢于拼搏、自找苦吃,从而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撰写文章时,注意保持逻辑清晰、论据充分,避免空洞说教。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深刻的理论分析,使文章既有感染力又有思想深度。同时,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