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适应性练习初二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8分)
(1)漫步古诗苑,观万千景象,感万种情思“ ① ,____②_____”,是桃花源中老幼幸福生活的欢歌。 “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 ”是游鱼在小石潭澄澈透明的潭水中嬉戏。
(2)诗言志,文载道。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关雎》就在“ ④ , ⑤ ”两句中,通过写水鸟和鸣引出下文对善良美好女子的思慕。
(3)“ ⑥ , ⑦ ?”(《式微》)日落天黑,还在泥地里劳作,劳役者的悲歌穿越千年,让人落泪。
(4) ⑧ ,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是孟浩然以渡湖无桨为喻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从政的心愿。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9分)
阅读是一场神奇的探险。当你翻开语文课本,等待你的是各种① (xiè)逅、各样奇遇。鲁迅记忆中那被皎洁月色笼罩的小河上,小伙伴的欢笑声夹杂着② (chán chán)的流水声,那是忘不掉的社戏之旅;贺敬之心中那永不变味的糜子、油馍和米酒;刘成章笔下那气势( )、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阅读是一次美妙的旅行。当你打开语文课本,等待你的是多彩的世界、思维的碰撞。我们学到了物候现象与万物变换,了解绿色生态是一座城市的底色,是内在涵养和外在气质的( )。生态城市里,道路两旁繁花似锦,乔灌木错落有致,走在街上,行于公园,到处都是鸟语花香,草长③ (yīng)飞,这样花园式的城市令人( )。通过读这些文章,使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山万水去发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3分)
① ② ③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是( )(3分)
磅礴 展现 叹为观止
壮阔 展现 叹为观止
磅礴 体现 拍案惊奇
壮阔 体现 拍案惊奇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
3、选择性阅读是阅读的好方法,请根据阅读体验为同学选择阅读以下《经典常谈》中的相关篇目,并依据提示回答问题。(6分)
① 《说文解字》第一 ② 《辞赋》第十一
③《战国策》第八 ④《周易》第二
(1)秦同学想知道自己姓名的用字和来历,他应该选择( ) (填序号)
读一读,读后他了解到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那么“刃”的造字法是______;“河”的造字法是 。(3分)
(2)王同学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他应该选择( )(填序号),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二、阅读(67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7分)
峡口①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释】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4. “峡口花飞欲尽春”一句在全诗中有哪些作用?(3分)
5. 本诗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4分)
(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16分)
由胜果寺上观排牙石记
午憩胜果寺酌泉。缘崖而行憩月岩览御营旧迹观排牙石。石巉穿秀润,骨色俱古,恨其不生飞来、龙井①间耳。山巅席江带湖,其观亦伟。然西湖正不以此为胜。石篑②尝试以余不登保叔塔为笑。余谓西湖之景,愈下愈冶③,高则树薄山瘦,草髠石秃,千顷湖光,缩为杯子。北高峰、御营山是其例也。虽眼界稍阔,然此躯长不逾六尺,穷目不见十里,安用许④大地为哉?石篑无以难。归途风力稍劲,石篑强吞三爵⑤,遂大醉不能行。《袁宏道游记集》)
【注释】①飞来:杭州飞来峰。龙井:西湖龙井村。二者都是杭州名胜。②石篑:人名。③冶:艳丽。④许:代词,指代这样。⑤爵:酒杯。
6.参照阅读方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黑体字。(3分)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以此为胜 成语勾连:引人入胜 胜:
树薄山瘦 查阅字典法: ①厚度小 ②土地 贫瘠。③稀少,不茂密。④感情不深。 薄:
穷目不见十里 课内勾联法: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穷: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缘崖而行/憩月岩/览御营旧迹/观排牙石。
B. 缘崖而行憩/月岩览御营/旧迹观排牙石。
C. 缘崖而行/憩月岩览御营/旧迹观排牙石。
D. 缘崖而行憩月/岩览御营旧迹/观排牙石。
8. 把《小石潭记》中的部分句子及文中画横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归途风力稍劲,石篑强吞三爵,遂大醉不能行。
9.古今游记,柳宗元与袁宏道并称,两人都在山水中获得享受与心灵的慰藉,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比较袁宏道游杭州西湖与柳宗元游永州小石潭时,两人心态的不同。(4分)
【链接材料】袁宏道登第之后十九年,三次为官,三次主动弃官,有十一年赋闲,四处游山临水、赏花品茗。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22分)
故乡的端午
①我喜欢静止于一方的故乡,同时也热爱不断出新出奇的城市。如果要说我的中国梦的实质内容,或许在高档装修的高楼一隅做白领算是吧,青春的旋律在这里奏响,梦想之光照进了现实。可是,自从到城里读书,就了业,不曾过一回正经的端午。
②在我幽远的记忆里,家乡的端午最像端午。端午这天,多半是有雨的。雨丝将天幕织满,雨珠挂在蓊郁的榕叶上,艾草被装点得水灵灵的。大人们忙着折摘榕艾,在门上插挂。那时,我最期待的是奶奶在厨房煎锡饼。
③依稀记得,那一年端午节,吃罢早饭,我便搬来一块矮凳站在灶台边,看着炉膛里的火旺了起来,松针、松枝发出了“嘶嘶”的声响,每一响,都像是在挠我猴急的心。等锅有了一定热度,站在灶前的奶奶便在平锅上抹一层薄薄的油,紧接着,快速地舀起一团面糊,打在锅的中间。面糊开始凝结的时候,奶奶便会用勺子迅疾摊开,顺时针地旋转开来,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却是最考验手艺的。这时,嫩白的面糊,中心开始跳起了芭蕾,而四周却像孔雀开屏一般,缓缓地舒展开来,色泽也由浅白饰上了一层淡淡的茉莉黄,显现出锡饼的雏形来。奶奶继续用手将面糊装点得更加平整光滑,一股面香扑鼻而来。我不禁将鼻子吸了又吸。此时厨房的四周,也浮起了一层朦胧的薄雾,雾气黏在奶奶的发梢,和着银白,闪着耀眼的光。
④做锡饼是一门技术活,若是太厚,咬起来就生硬;而铺得不均匀,包上食材就会露出馅来,弄得满手是油。母亲学了很久,终究还是做得很不雅观。然而,在奶奶手里,那黏人的面糊温驯得如小猫一般,随意一抹,一张薄如蝉翼的锡饼就出现了。
⑤锡饼一面铺好后,需要翻面了。这个过程很快,似乎就在眨眼之间溜过。奶奶的手轻轻地拨弄一下锅铲,便让一面熟的锡饼在空中翻了一个身,稳妥地落在锅心。这个时候,我总是屏息凝神,看着白的锡饼跳跃在红砖铺砌的灶台上,将老旧的空气都带动得欢快起来。我不敢打扰奶奶,只是静静地盯着她的一招一式,看着锡饼上下翻飞,乳白的烟气轻柔地把我拥在怀里。
⑥午饭时,八仙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农家菜:金黄的鸡蛋、淡紫的洋葱、深红的萝卜丝,以及闪着油光的肉丝,很养眼,很诱人。我喜欢将它们拌在一起,包在锡饼之中,一口咬下去,每一种味道都在舌尖绽放。里面包含的,就是爱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生活的味道吧。奶奶慈爱地望着我,不时地帮我拭去嘴角的菜汁。看我吃得满嘴油花,她吃吃地笑了,笑得很开心,这种笑,我至今犹历历在目。
⑦仿佛又是一阵雾,不知不觉间到了现在,如今的端午已没有当初的感觉,锡饼店已经遍地都是,咬着买来的锡饼,是那么地干硬和陌生。故人已逝,再也回不去,逝去的亲情,又哪里是能买得回来的呀!
⑧今年端午,是该回去看看了。有些人,有些事,不去看,就再难看到。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集中叙写了端午节看奶奶煎锡饼的情境,有较强的感染力。
B.从作者的表意看来,他对宁静温馨的家乡满怀深情,而对嘈杂的城市抱有排斥之感。
C.文章提到母亲学做锡饼,却达不到奶奶的水平,说明这门手艺不容易随随便便学到手。
D.文章结构浑然一体,取材详略得当,先重点写奶奶做锡饼的经过,后略写吃锡饼。
11.第②段中,作者直言“家乡的端午最像端午”。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最像端午”的理由。(4分)
12.按要求赏析句子。(6分)
(1)站在灶前的奶奶便在平锅上抹一层薄薄的油,紧接着,快速地舀起一团面糊,打在锅的中间。面糊开始凝结的时候,奶奶便会用勺子迅疾摊开,顺时针地旋转开来。(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2)那黏人的面糊温驯得如小猫一般,随意一抹,一张薄如蝉翼的锡饼就出现了。(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13.奶奶做的锡饼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从形、色、味三方面简析。(3分)
14.结尾句“今年端午,是该回去看看了。有些人,有些事,不去看,就再难看到”直白平淡,是否有“画蛇添足”之嫌?(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1分)
不得不细读的三坊七巷
——孙绍振
①三坊七巷,福州人把它看作自己城市的文化名片,不管是不是节日,这里永远游人如蚁。游人来自长城内外,地北天南,他们不仅是来观建筑、赏景观,而且是为听历史故事。三坊七巷的光华不仅属于福州,而且属于中国近代史。
②熟知非真知,福州人都很少细思过,三坊七巷,为什么叫作“坊”。“坊”并不是福州口语,不像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活在口头上。“坊”为建筑群名称,有深沉的历史文化积淀。“坊”在古代有高级官署之联想,隋太子官署有左右坊、门下坊、典书坊等,唐以后易为太子左春坊、右春坊。如今看三坊七巷中的文儒坊、光禄坊、衣锦坊,就知它们不属皇亲国戚,亦非世袭。马鞍形起伏的围墙,把几百座民居包围在内。春风直入中轴长街,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分立两厢,气象博大而不华赡,没有显赫衙门和高门府第高及膝盖的门槛,更无石狮之威猛,不过是古代文人由文儒,而光禄,最后衣锦还乡,享受吉祥庇护(吉庇)的理想阶梯。
③不能不说,围墙太高,空间狭窄而封闭,但是,在晚清,这里是最开放的。中华民族饱受侵凌,面临亡国灭种之危机,茫茫神州沉睡于黑暗之中,这个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市却响起历史的惊雷,最早觉醒的历史人物的精神光华,照彻中华大地,这里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烽火台。
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的母亲就在这里出生。而今,林家祠堂成了纪念馆,赭红墙体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发表现出某种精神上的显赫,林则徐手书的对联,似乎墨迹未干。与此相连的三坊七巷的墙体也尚黑,庄严中有一点历史的沉重感。天井并不太大,仰首观天,仅见一方,回廊曲折,更是狭窄,不时擦到肩膀,园林小巧,甚至逼仄。但是,就在这并不敞亮的建筑构架中,容纳了东西方的宏大思想。一进又一进,庭院深深,在民族危亡中,先辈探索救亡的脚步,一步比一步沉重。
⑤多少精英,从这里走向中华近代史前台,义无反顾。血祭轩辕的色泽似乎鲜艳如旧。同样是二十三四岁的青年,风华正茂,先是林旭出发,为变法维新,喋血北京菜市口,把头颅献上了戊戌变法的祭坛,后继者是林觉民,慷慨赴义,义薄云天。严复和林觉民一样,从这里走向马尾海港,不过严复是走向中国海军的摇篮——马尾船政学堂,林觉民则是把密制的火药装在棺材中转运到广州去武装起义。亡国灭种之痛,凝聚在严复的《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五千年文化传统,不适者,难逃覆灭之命运。英雄并非超人,无情未必真豪杰,林觉民赴义之前留下了缠绵悱恻的《与妻书》:“吾至爱汝,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至今仍在两岸四地,乃至整个华文世界的语文课本中震撼着青少年的心灵。
⑥英雄气概,与儿女情长在这里水乳交融。
⑦从这里出发的林长民第一个把巴黎和会上中国被列强出卖的外交惨败公诸报刊,成为五四运动提前爆发的导火线。他因之被遣去国,带上了他十六岁的女儿林徽因。林徽因后来邂逅徐志摩,酿成了惊天动地却又扑朔迷离的故事,一个世纪过去了,浪漫色彩还未褪去。如果不是这个才女的故事,父亲林长民作为一介外交官员的历史功勋,可能永远为后人忘却。
⑧中华近代历史上的传奇之一,发生在宫巷11号。两次鸦片战争屈辱失败,洋务运动兴起,乃有坚甲利兵之决策,林则徐的接班人左宗棠奉命建海军,请沈葆桢出山,兴办船政水师,造船舰,建学堂。这位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为难了。按惯例本省人不可在省内为官,此例为之特破。任命得以自专,不受干扰。沈葆桢乃于丁忧三年未满之时,督办南洋水师,组建北洋水师,奠定了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的基础,虽然后来失败了,但是严复、甲午英烈邓世昌乃至民国第一代海军将领皆由此而出。左宗棠顾宫巷11号,如此重大历史事件,却几近湮没,连福州人都罕知其详,沈葆桢的名字恐怕不如林徽因为国人耳熟能详。
⑨历史贵在细读,更须反思。有时,对历史具有重大意义的,湮没无闻,对历史微不足道的却成八卦,化为网络炒作,饭后谈资。(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2段概述“三坊七巷”的建筑,点出它“气象博大而不华赡”特点。
B.文章历史故事与思考交织,叙议结合,形散神聚,给人深刻厚重之感。
C.第8段写沈葆桢兴办船政水师,督办南洋水师,组建北洋水师,奠定了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的基础。
D.文中写林旭、严复、林觉民“慷慨赴义,义薄云天”,震撼人心。
16.第④段突出描写林则徐祠堂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分)
17.文章开头段即说“三坊七巷的光华不仅属于福州,而且属于中国近代史”,你怎么理解?(5分)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20题。(11分)
【材料一】
《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一些创意新颖、形式多样的“花样课间操”在网上引来颇多关注。甘肃省酒泉市敦煌中学编排出一套独具地方特色的《舞美敦煌》课间操,反弹琵琶等敦煌壁画中的经典动作随着同学们一招一式的演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福建省不少中小学也进行了“花样”探索,“网红舞”“白鹤拳”“国学礼仪操”……形式多样的课间操深受学生、家长青睐。
【材料二】
①“花样课间操”是学习间隙强身健体的重要方式。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年龄阶段量身打造的特色课间操,将增强体魄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正是寓教于乐、以体育心的生动实践。“花样课间操”还有利于减少“小眼镜”和“小胖墩”的出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②融入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课间操也是展示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除了《舞美敦煌》,具有地域特色的体操还出现在许多地方的学校,比如四川绵阳的川剧韵律操,福建晋江的“高甲戏”“南拳”等。这些有益尝试不仅提升了课间操的趣味性,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体现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③积极向上的励志歌曲,丰富有趣的课间活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快乐放松的互动交流,帮助学生释放了学习压力,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情绪,为更有效地学习打下了基础。
【材料三】
阳光中学拟在课间操时段推广武术操,特邀全校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你喜欢传统课间操吗 喜欢 不喜欢 无所谓
22% 58% 20%
不喜欢传统课间操的原因 形式单一枯燥 不爱运动 影响学习时间
56% 29% 15%
你喜欢课间做武术操吗 喜欢 不喜欢 无所谓
57% 25% 18%
课间做武术操的意义 弘扬武术精神 传承传统文化 强身健体
48% 28% 24%
1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独具地方特色的《舞美敦煌》,再现了敦煌壁画中的经典动作,使人印象深刻。
B.福建省不少中小学对“花样课间操”进行探索,课间操形式多样,深受欢迎。
C.推行花样课间操,就能防止“小眼镜”和“小胖墩”出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D.绵阳的川剧韵律操、晋江的“高甲戏”等是将地域特色融入课间操的有益尝试。
19. 阅读材料二,概括“花样课间操”的益处。(4分)
20. 阅读材料三,概括阳光中学学生对传统课间操和课间做武术操的态度及原因。(4分)
三、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同学,在你的成长经历中应该有许多小小改变。小小改变的或许是一个表情,一种语气,一个举动,一个步骤……或许是一种态度,一个习惯,一个视角,一种思路……在这些改变中,我们收获的可能是自我的认可、他人的肯定,可能是宝贵的经验,思维的突破……也许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也许得到了意外的惊喜。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的小小改变,都是我们主动进步的愿望、积极努力的过程。请以"小小改变,收获满满"为标题,写一篇600至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与要求:
(1)明确为什么"改变","收获"了什么。交代"改变"与"收获"的关系。
(2)详略得当,充分表现"小小改变"的过程。
(3)有逻辑地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发现、感悟、思考等。
(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5)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适应性练习
初二语文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积累与运用
1、(每题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共8分)
①黄发垂髫②并怡然自乐③皆若空游无所依④关关雎鸠⑤在河之洲⑥微君之躬⑦胡为乎泥中⑧欲济无舟楫
(1)(每空1分,共3分)①邂 ②潺潺 ③莺
(2)(3分)A.
(3分)阅读这些文章,使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山万水去发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或: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山万水去发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3.名著阅读(6分)
(1)(3分)① (1分) 指事 形声 (各1分)
(2)(3分) ② (1分) 《辞赋第十一》中介绍了屈原的人生经历,《楚辞》中屈原的作品以及其思想情感。(2分)
二、阅读(67分)
(一)(7分)
4.(3分)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季节(时间),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一点1分)
5.(4分)同:都抒发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异:《峡口送友人》情感显得忧郁低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显得乐观旷达。(相同点2分,不同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
(二)(16分)
6.(3分) 胜:美景 薄:稀少,不茂密。 穷:尽。 (一个空1分)
7.A(3分)
8.(1)(3分)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 ( “可”,“许”的解释各1分, 句子通顺1分。)
(2)(3分)回去的路上,风有一点凌厉,石篑喝了三杯酒,于是他就醉得无法走路了。(“稍”,“遂”各1分 ,句子通顺1分。)
9.(4分)异:袁宏道游山水是追求享乐,为美而游,尽情游赏。但柳宗元游小石潭时,他被贬失意,只能到荒僻的山水中寻求片刻的解脱和安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柳宗元又重回贬谪的凄清境遇。(结合材料答题,不同点各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中午,在胜果寺酌泉休息。沿着山崖前行,到月岩时,又休息了一会儿,参观御营的遗迹,又看了排牙石。嶙峋的山岩掩映在草色之间,姿态、颜色都很古朴,很是遗憾它没有长在飞来峰和龙井之中。山势靠着江水,映带湖泊,景色非常壮观。然而西湖恰恰不以这样的风景闻名。石篑曾经拿我不上保叔塔跟我开玩笑,我告诉他,西湖的景色越是低处越是艳丽,往高处看,树也黯淡了,山也单薄了,光秃秃的草地,裸露的岩石,千顷湖面只像一个杯子。北面的高山、御营山就是这样的。即使视野稍好一点,然而这具躯壳高不超过六尺,放眼远望,不会超过十里远,哪里用得上太大的地方呢?石篑无法回答。回去的路上,风有一点凌厉,石篑喝了三杯酒,于是他就醉得无法走路了。
(三)(22分)
(3分)B
11.(4分)答:①故乡的端午,节日气氛浓,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为过节忙碌,插挂榕艾,备办食品;②故乡的端午,具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味道香,如锡饼包着菜肴十分可口;③故乡的端午,亲情厚重,确切地说,小时候端午那一天,家人团聚,亲情厚重,令人感觉特别温馨快活。(每点2分,答出任何一点给2分)
12.(1)(3分)动作描写(1分),通过对“抹”“打”“摊”等动作的细致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奶奶煎锡饼的娴熟灵巧。(2分)
(2)(3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黏人的面糊”比作“温驯的小猫”(或把薄薄的“锡饼”比作“蝉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奶奶煎锡饼的手艺的娴熟。(2分)
13.(3分)奶奶做的锡饼,外形薄匀雅观,色泽白里透黄,味道适口喷香。文中描写锡饼“形”的词语有“平整光滑”“薄如蝉翼”,描写“色”的语句有“嫩白的面糊”由“浅白饰上了一层淡淡的茉莉黄”,描写“味”的语句有“面香扑鼻而来”“每一种味道都在舌尖绽放”。(每点各1分,共3分)
14.(6分)否(1分),理由: 一是点出作者想回乡过端午的意愿,二是表白对故乡人、故乡事的怀念之情,并透出急于补偿的淡淡乡愁。(各2分)结尾并非画蛇添足,它总结了上文内容,升华了主题,带给读者无穷的回味。(1分)
(四)(11分)
15.(3分)D
16.(3分)突出描写林则徐祠堂的“小”(天井不大、回廊曲折狭窄、园林逼仄),(能总结特点或引用原文得1分)反衬林则徐思想的宏大与先辈探索救亡的艰难。 (意思相似即可2分)
17.(5分)“三坊七巷”地处福州,福州自然拥有它的光华;(意思对即可得2分)从三坊七巷中走出了许多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人物,(2分)如“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办洋务运动的船政大臣沈葆桢,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的林旭,点燃五四运动提前爆发导火线的林长民,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严复等。(意思对,并能举例说明,得3分,能举出一例即可;意思对,但没有举例说明,只给1分。)
(五)(11分)
18.(3分)C 【解析】 原文表述是:“花样课间操”还有利于减少“小眼镜”和“小胖墩”的出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C项表述绝对化。
19. (4分)①强身健体。(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②展示传统文化。(或: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③帮助学生释放学习压力,缓解紧张的学习情绪,为更有效地学习打下基础。(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20.(4分)①多数学生不喜欢传统课间操,其主要原因是课间操形式单一枯燥。②多数学生喜欢(支持)课间做武术操,认为其能弘扬武术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强身健体。(答对一点2分,态度和原因各1分,意思对即可)
三、写作(60分)
作文评分补充细则:
切入分:45分
本次作文建议分四个等级打分:第一等54-60;第二等45-53分;第三等36-44分;第四等0-35分。
分数段 上 中 下
一等卷 (60-54) 60-58 57-55 54
二等卷 (53-45) 53-51 50-48 47-45
三等卷 (44-36) 44-42 41-39 38-36
四等卷 (35-0) 35-25 24-14 13-0
一等卷文章在“基础等级”的内容应“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感情真挚”,表达应“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在“发展等级”上,要具备“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4项16点中的若干突出点。
二等卷文章在“基础等级”的内容应“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实”,表达应“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在“发展等级”上,要具备“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4项16点中的某一点。
三等卷文章在“基础等级”的内容应“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较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表达应“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基本清楚”。
四等卷文章在“基础等级”的内容应“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表达应“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
字数不达标的:
只写题目,无正文的,0分;
正文少于两行的,作文3分;
字数100字左右,10分;字数200字左右的,20分左右;字数300左右的,30分左右;字数400字左右的,35分左右;
字数500字左右的,正常评卷,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建议40分左右。
抄袭本次考试阅读部分试题内容的文章视其篇幅与程度区别对待。属于化用引用的情况不扣分,全文抄袭比例过半控制在20分以内,全文抄袭得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