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狼牙山五壮士
1.下列多音字中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绷着脸(bēng) 绷带(bēng)
B.沉着(zhuó) 着急(zháo)
C.磨盘(mò) 磨面(mó)
D.子弹(dàn) 弹琴(tán)
2.下面四组词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龙王庙 抢胳膊 坚强不屈 满腔怒火
B.手榴弹 瞄 准 惊天动地 横七坚八
C.绷 脸 拧 开 昂首挺胸 悬崖绝璧
D.眺 望 雹 子 居高临下 气壮山河
3.抗日战争一共持续了十四年。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南京大屠杀
4.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石块有多重,小草也要从下面钻出来。
B.因为同学们信任你,所以你应该勇敢地接受这份工作。
C.虽然太阳离地球太远了,但是我们并不感到它有那么热。
D.这件好事是李晓华做的,也是我的同学张晔做的。
5.下列句子中的“沸腾”与“战士们热血沸腾,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中意思相同的是( )
A.秋游的消息一传开,整个教室里沸腾了。
B.湖里的水像沸腾了一样,翻着白色的浪花。
C.听了排爆英雄杜富国的事迹,同学们个个热血沸腾。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燕子、啄木鸟和青蛙等益鸟都专吃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
B.3月份,北京各影院准备上映70多部古今中外的新影片。
C.每个同学都应该成为德育、智育、体育的劳动者。
D.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7.(《狼牙山五壮士》)对本文的写作特色,说法正确的是( )
A.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线索非常清楚。
B.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
C.多处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既关注人物群体,又关注每一位战士。
D.以上说法都正确。
8.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抢前一步”“夺过”“猛地举起”这几个词语,表现了马宝玉 、 、 的形象。一个“ ”字饱含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之情。面对敌人,五壮士所体现的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语言实践:如果你也在战斗现场,你会如何痛击敌人?有着怎样的神情和动作?发挥想象写一写。
9.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片段,回答问题。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黑体的两个词语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2)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转述句。
(3)哪些词语写出了五壮士跳崖时的奋不顾身?
(4)“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从“这声音”里面你能够感受到五壮士的怎样的情怀?
(5)给这几段文字添加一个小标题: 。
10.课外阅读。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节选)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见这歌声,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激动起来,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人民群众自愿组织起义勇军,奋起抗战。戏剧家田汉以此为题材,写了一个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电影的主题曲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田汉是在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前,把这首歌词写在香烟的包装纸上的。后来,这首歌词被交到音乐家聂耳手中。聂耳看到这振奋人心的歌词,激发起极大的创作热情,立即动手谱曲。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打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尤其是结尾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1)我国的国歌是《 》,是由 作词, 作曲。
(2)聂耳是怎样为国歌谱曲的?用“_______“在选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3)国歌“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下列对“最强音”的理解正确的是
A.这首歌中有许多的强拍。
B.这首歌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坚定有力,把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体现了出来。
(4)田汉和聂耳有什么共同的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多音字的辨析。如何辨析多音字,以义辨音是区别多音字读音的基本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把字音和字义结合起来积累和掌握。
【解答】A.有误,绷:[bēng]张紧,拉紧。[běng]板着,强忍着。[bèng]裂开。故“绷着脸”的“绷”读音为běng。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对于多音字,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不同的词义来确定读音,我们学习过很多多音字,注意积累,了解它们在什么情况下读什么音。
2.【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解答】A.有误,抡胳膊:以肩部为中心点,用胳膊画圆的过程。故“抢”错误。
B.有误,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故“坚”错误。
C.有误,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故“璧”错误。
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书写正误,可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字的是否正确。
汉字辨析可根据以下三种方法辨析:
①义辨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思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
②形辨法。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语境辨析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匹配的形态。
3.【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百科知识。本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于生活常识的了解与掌握,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去完成即可。
【解答】抗日战争一共持续了十四年,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故选:B。
【点评】我们平时要注意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搜集,这样不但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还能提高我们的自觉学习的能力。
4.【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因果、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解答】A.有误,分句间是条件关系,可以用“不管……也……”相连。
B.正确。
C.有误,分句间是因果关系,可以用“因为……所以……”相连。
D.有误,分句间是选择关系,可以用“不是……就是……”相连。
故选:B。
【点评】在复句中用来连接分句并表明分句之间关系的连词、副词和短语,统称关联词语。关联词语大致可分为:并列、递进、转折、承接、因果、条件、选择和假设等八种。
5.【答案】C
【分析】考查了多义词。“多义词”也就是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本题主要考查了理解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首先要理解给出的原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然后选择合适的解释。
【解答】“热血沸腾”中的“沸腾”是情绪高涨的意思。
A.不同,沸腾:比喻喧嚣嘈杂。
B.不同,沸腾: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
C.相同,沸腾:情绪高涨的意思。
故选:C。
【点评】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要想学会辨析词意,特别是有多重含义的词,在不同语境中要通过反复读加以理解并辨析,以防选错。
6.【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认真分析所给句子的内容结构等,找出病因后,对症下药,修改病句。
【解答】A.分类不当,将“和青蛙”删去。
B.前后矛盾,将“古今”删去。
C.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在“体育”后加上“全面发展”,将“劳动者”改为“好学生”。
D.正确。
故选:D。
【点评】修改病句是小学语文科目不可忽视的重点内容,也是在小学阶段教学比较常见和重要的一项内容。小学生掌握了修改病句的方法后,就可以在造句、写文章时避免或少出错误,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文章中出现的病句,这将对其今后的写作有很大帮助。
7.【答案】D
【分析】考查了写作手法。文章的写作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解答】《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是按照事情展的顺序写的,主要写五壮士为了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和敌人英勇作战,最后英勇跳崖的事。依次写了: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英勇歼敌、英勇跳崖这几件事。多处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既关注人物群体,又关注每一位战士。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土的崇敬与颂扬之情。故A、B、C说法都正确。
故选:D。
【点评】文章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场面描写、借物喻人、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等等,各种手法在具体的文段中去加以体会,仿写运用。
8.【答案】沉着冷静 勇敢无畏 不怕牺牲 砸 我躲在石头后面,瞄准了敌人果断开枪,不浪费一颗子弹。子弹打没了,我用力搬起石头砸向敌人,将自己满腔的仇恨化作全身的力量,不消灭敌人绝不罢休。
【分析】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及语言表达能力。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首先要理解词语本义,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根据文章内容拓展写话时,首先要熟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人物的情感,然后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将自己的想象写出来。
【解答】“抢前一步”“夺过”“猛地举起”这几个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宝玉作战时的样子,表现了马宝玉沉着冷静、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砸”字体现了马宝玉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写话时,反复审读题干,边读边想象作战的画面,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或者一位抗日战士,想象自己作战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并将自己的想象写下来。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
沉着冷静 勇敢无畏 不怕牺牲 砸 我躲在石头后面,瞄准了敌人果断开枪,不浪费一颗子弹。子弹打没了,我用力搬起石头砸向敌人,将自己满腔的仇恨化作全身的力量,不消灭敌人绝不罢休。
【点评】想象写话时要注意根据文本合理想象画面,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要注意语句通顺连贯。
9.【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语段选自《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解答】(1)考查了如何用词造句。读“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此句中的“眺望”和“望望”不能调换位置,因为“眺望”是指从高处远望,而“望望”是指看看的意思。如果两个词语位置调换,会不符合原文意思。
(2)考查了句子改写。改为转述句,只改变引语部分,提示语不变;标点符号要作相应改变,即把冒号、前引号变成逗号,后引号删除;引语中,人称要变成相应的指代者。应改为:班长马宝玉激动地对同志们说,他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3)考查了语段内容的理解。从“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可知,“纵身”“昂首挺胸”写出了五壮士跳崖时的奋不顾身。
(4)考查了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读“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喊出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从“这声音”里面你能够感受到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5)考查了对语段内容的概括。熟读文段,本段写了五壮士英勇地跳下跳崖。故添加一个小标题为:英勇跳崖。
故答案为:
(1)不能,因为“眺望”是指从高处远望,而“望望”是指看看的意思。如果两个词语位置调换,会不符合原文意思。
(2)班长马宝玉激动地对同志们说,他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3)纵身、昂首挺胸。
(4)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喊出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从“这声音”里面你能够感受到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5)英勇跳崖。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课内语段的理解,完成时要根据课文原文的理解及课内学习完成。
10.【答案】(1)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 聂耳;
(2)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
(3)B;
(4)对祖国和人民充满了爱,对敌人充满了恨。
【分析】短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详细记叙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实现了其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社会价值。文章汇集了大量的信息,并作了准确精当的阐述,表现出作者对作品的喜爱和唤醒世人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整篇文章用饱含激情的笔墨描绘着一幅幅有血有肉的高昂激越、催人奋进的画面,充满着浓浓的爱国情。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国歌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识记。阅读文章可知,我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的重点刻画。阅读文章,结合句子“他把自己关子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可知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和文章主旨的理解,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尤其结尾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在这里“最强音”指的是这首歌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坚定有力,把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体现出来了。故选B。
(4)本题考查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从“聂耳看到这振奋人心的歌词,激发起极大的创作热情,立即动手谱曲。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打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可知,田汉和聂耳的精神品质:对祖国和人民充满了爱,对敌人充满了恨。
故答案为:
(1)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 聂耳;
(2)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
(3)B;
(4)对祖国和人民充满了爱,对敌人充满了恨。
【点评】把握文章的中心,整体领悟句子的意义。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