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桥(新课预习.培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桥(新课预习.培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2 11:1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桥
1.下列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咆哮(páo xiào) 疯狂(fēng kuáng) 放肆(fàng sì) 吞没(tūn mò)
B.狞笑(nìng xiào) 惊慌(jīng huāng) 揪出(jiū chū) 胸膛(xiōng táng)
C.拥戴(yōng dài) 流淌(liú tǎng) 呻吟(shēn yīn) 发抖(fā dǒu)
D.祭奠(jì diàn) 搀扶(wǎn fú) 沙哑(shā yǎ) 黎明(lí míng)
2.下列四个句子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选项是(  )。
A.阅读了课外书后,我的知识添加了。
B.在音乐课上老师让我们观赏中外名曲。
C.颐和园里的古代建筑闻名世界。
D.我们一家人都十分关怀伊拉克战争的情况,第一个进家门的人准会马上收看电视新闻。
3.“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句话的意思是(  )
A.老汉看见人群这样乱,很不高兴,冷酷得像座山。
B.老汉个头高,像座山立在人们面前。
C.面对乱哄哄的人群,老汉冷静、威严,他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4.(《桥》)“桥”有特殊含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成的这座不朽的桥梁,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B.“桥”指的是一座逃生的木桥。
C.老汉以自己的威信、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5.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里把老汉比作一座山,形象地写出了老汉的威严、镇静。
B.老汉长得高大,所以把他比作一座山。
C.老汉的形象与村民的慌乱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D.老汉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6.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桥》)
A.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B.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C.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D.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E.(山洪)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1)根据课文内容,将上面的句子排序。
   
(2)上面的句子中,   是比喻句,   是拟人句。请任选一句,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7.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选一句仿写。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4)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8.课内阅读。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②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③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④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⑤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⑥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⑦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1)画“ ”的句子中描写老汉外貌的词语是    ,后面却说“他像一座山”,这是采用    的手法,更加突出老汉的    。
(2)对“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担心儿子的安全,要从乱哄哄的人群中找到他。
B.老汉的目光是犀利、镇定的。
(3)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写出了    。
(4)从哪些话可以看出老汉很有威信?
   
9.
生命的礼物
那年,我在美国考得驾驶执照,同时发给我一张淡红色的小卡,卡上写着:按照统一的人体捐献法规,当我死亡之时,我作如下选择:
A.捐献我的任一器官和部件
B.捐献我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日期为某年某月某日)
C.捐献下列部件和器官……
D.不捐献我的任一器官部件和心脏起搏器
新鲜!要是我母亲见了,一定会大惊失色。她虽然不相信“来生转世”之类的说法,但刚领到驾驶执照就谈死,她会认为不吉利。再说捐献器官,把尸体弄得支离破碎,她会认为太残忍。不过,我在A项上作了选择,就是说,一旦发生意外而死亡,我愿意捐献我的任何一个器官和部件。我签上自己的大名,把小卡贴在驾驶执照后面,并把“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贴在驾驶执照正面。我端详这张驾驶执照,想象万一我遭遇不测,警察和救护人员赶到现场,翻开驾驶执照一眼就能看见“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就会立即拿我的器官去解救另一个垂危的生命……只是当时,我不曾将此事告诉母亲,怕她整天提心吊胆。
不久前,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个美国青年在一场车祸中不幸丧生,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医生摘取了他身上所有的可供利用的器官。这位青年捐献的生命礼物,使四个垂死者重获新生,使两个盲人重见光明。当记者访问这个青年的母亲时,她说,她为儿子的行为感到骄傲,同时她还感谢那些接受她儿子器官的人。他们使她儿子的一部分在他们体内存活,她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儿子!
我把文章拿去读给我80 岁的母亲听,她听了半晌不说话,最后她缓缓地说:“这个母亲实在了不起,只是我这样老的器官,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我激动得一把抱住她:“你真是我的好妈妈!”
(1)“我”“把小卡贴在驾驶执照后面,并把‘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贴在驾驶执照正面”的原因是什么?用横线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我”在红色小卡上签名后,为何不告诉母亲?   
(3)母亲说“只是我这样老的器官,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的意思是什么?   
(4)“我”一开始推测假如母亲见了那张红色小卡会“大惊失色”,与结尾母亲的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多选)
A.前后照应
B.写母亲的旧观念转变了
C.我对母亲做了工作的结果
D.突出了“我”对新风尚的赞同与宣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平时所学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汉语拼音正确拼读后,结合所在的具体词语选择正确读音即可。
【解答】A.正确。
B.错误。“狞”应读:níng
C.错误。“吟”应读:yín
D.“搀”应读:chān
故选:A。
【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实践证明,学生读错音节或读不出音节,多数时候不是因为不会拼,而是他们忘了声母或韵母,或是读错了声母、韵母或声调。
2.【答案】C
【分析】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
【解答】A.有误,添加:添进去,知识应该是“增加”。
B.有误,观赏:观看赏析的意思,中外名曲不能观看。
C.正确。
D.有误,关怀:对人的关心,此处应该是“关注”.。
故选:C。
【点评】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
3.【答案】C
【分析】考查了句义,主要是抓句子里面的一些关键词,通过这些关键词结合的中心意思来理解句子。
【解答】这句话选自课文《桥》。这句话把老汉比作山,这座山是村民们获得活下去的希望的一座“靠山”。这句话不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村民的乱哄哄和老汉的沉着冷静相对比,更加体现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故选:C。
【点评】理解句子,要领会句子中的内容要点,概括出句子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注意辨析句子的含义,做此题,要多揣摩。仔细思考,加以分析。
4.【答案】B
【分析】考查了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解答】《桥》讲的是洪水来临时一位党支部书记,一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用自己的生命来挽救全村人生命的故事。
通过阅读可知,A、C正确。B.有误,“桥”不仅仅指的是一座逃生的木桥。
故选:B。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5.【答案】B
【分析】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明确句子的含义,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它是蕴涵在句里,而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没有说出来的感情,没有说出来的思想。
【解答】此句出自《桥》。课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家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结合课文内容可知,这句话把“老汉”比作“一座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汉的威严、镇静,并且老汉的形象与村民的慌乱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所以说老汉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故选:B。
【点评】主要是抓住句子的重点词语,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有关键之词,警策之句,拎出关键词句,牵全文。
6.【答案】(1)B E A D C;
(2)B ACD 这样的表达比较形象地写出洪水的凶恶和人们所处的环境的危险。
【分析】考查了句子的排序和修辞。语句排序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
【解答】(1)按照课文内容排列,先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接着写“(山洪)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紧接着写“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然后是“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最后是“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2)B句是比喻句,把“下雨”比喻成“泼”“倒”。A、C、D是拟人句。这样的表达比较形象地写出洪水的凶恶和人们所处的环境的危险。
故答案为:
(1)B E A D C;
(2)B ACD 这样的表达比较形象地写出洪水的凶恶和人们所处的环境的危险。
【点评】将几个语句初步排成了片段,这时要将它们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如果有,及时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
7.【答案】(1)比喻;
(2)拟人;
(3)比喻;
(4)拟人。
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分析】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解答】(1)这是比喻句,把“山洪”比喻成“野马”。
(2)这是拟人句,把“洪水”赋予人的特点——跳舞。
(3)这是比喻句,把“他”比喻成“山”。
(4)这是拟人句,把“水”赋予人的特点——放肆。
仿写拟人句: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故答案为:
(1)比喻;
(2)拟人;
(3)比喻;
(4)拟人。
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点评】做好本题要弄清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辨各种修辞手法,还要学会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8.【答案】(1)清瘦 比喻 沉着、坚定;
(2)A;
(3)拟人 洪水的无情和迅猛;
(4)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分析】语段选自《桥》。课文主要写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地指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村民们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表现了他无私无畏、无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解答】(1)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阅读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可知,这段话中描写老汉外貌的词语是清瘦,后面却说“他像一座山”,这句话把“老汉”比作成“一座山”,这是比喻的手法,更加突出老汉的沉着、坚定。
(2)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可知,他不说话并不是要从乱哄哄的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儿子,而是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来稳定当时的局面。
(3)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阅读句子“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可知,这句话把“洪水”当成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洪水的无情和迅猛。
(4)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
(1)清瘦 比喻 沉着、坚定;
(2)A;
(3)拟人 洪水的无情和迅猛;
(4)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9.【答案】(1)万一我遭遇不测,警察和救护人员赶到现场,翻开驾驶执照一眼就能看见“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就会立即拿我的器官去解救另一个垂危的生命。
(2)因为“我”觉得母亲如果知道“我”刚领到驾驶执照就谈死,会觉得不吉利,并且捐献器官,会把尸体弄得支离破碎,母亲会认为太残忍。
(3)这句话的意思是:母亲觉得自己老了,如果死后捐献器官,不知道受捐者能不能派上用场。
(4)B。
【分析】这篇短文主要写了“我”拿到驾照后,瞒着母亲签订了器官捐献协议,后来,当“我”把一份报纸上关于器官捐献的新闻拿给母亲看时,母亲竟然说:“只是我这样老的器官,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这让“我”深受感动。文章赞扬了母亲的高尚品质。
【解答】(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阅读短文内容,文中写了“我”拿到驾照后,瞒着母亲签订了器官捐献协议,把小卡贴在驾驶执照后面,并把“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贴在驾驶执照正面,并“想象万一我遭遇不测,警察和救护人员赶到现场,翻开驾驶执照一眼就能看见‘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就会立即拿我的器官去解救另一个垂危的生命”。可见,“我”把“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贴在驾驶执照正面是为了万一如果发生车祸,“我”的器官能立即被拿去解救另一个垂危的生命。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文章中写了“我”拿到驾照后,瞒着母亲签订了器官捐献协议,因为“我”觉得母亲如果知道“我”刚领到驾驶执照就谈死,会觉得不吉利,并且捐献器官,会把尸体弄得支离破碎,母亲会认为太残忍。
(3)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短文中写了当“我”把一份报纸上关于器官捐献的新闻拿给母亲看时,母亲竟然说:“只是我这样老的器官,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这让“我”深受感动。母亲说“只是我这样老的器官,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这句话的意思是:母亲觉得自己老了,如果死后捐献器官,不知道受捐者能不能派上用场。这句话表现了母亲对器官捐献这件事的认同,可见母亲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4)考查写作手法。这篇短文一开始先写“我”推测假如母亲见了那张关于器官捐赠协议的红色小卡会“大惊失色”,后文中又写了当“我”把一份报纸上关于器官捐献的新闻拿给母亲看时,母亲竟然说:“只是我这样老的器官,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这让“我”深受感动。这样写的作用是突出母亲的旧观念转变了,不再认为捐献器官会把尸体弄得支离破碎,母亲会认为太残忍。故选B。
故答案为:
(1)万一我遭遇不测,警察和救护人员赶到现场,翻开驾驶执照一眼就能看见“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就会立即拿我的器官去解救另一个垂危的生命。
(2)因为“我”觉得母亲如果知道“我”刚领到驾驶执照就谈死,会觉得不吉利,并且捐献器官,会把尸体弄得支离破碎,母亲会认为太残忍。
(3)这句话的意思是:母亲觉得自己老了,如果死后捐献器官,不知道受捐者能不能派上用场。
(4)B。
【点评】阅读题一般作答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