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金色的鱼钩(新课预习.培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 金色的鱼钩(新课预习.培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2 11:1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金色的鱼钩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是(  )
A.柏(bó)林 嗤(cī)笑
B.咔(kā)嚓(cā) 健状(zhuàng)
C.后备役(yì) 不假(jiǎ)思索
D.指手划(huà)脚 气氛(fèn)
2.用“√”给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老班长用野菜和(huò hé)   着青稞(guǒ kē)   面给我们做饭。
(2)老班长看到我端着搪(táo táng)   瓷碗不往嘴边送,收敛(liǎn jiǎn)   了笑容。
(3)老班长奄(yǎn yān)   奄一息,慢慢闭上双眼,我们扑在他身上抽噎(yē yè)   着。
3.“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是宝玉对黛玉的第一印象,其中“靥”是指 (  )
A.酒窝 B.眼睛 C.嘴角 D.腮帮
4.“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老班长的话表明(  )
A.老班长在生命垂危之际,一心想的是让战士们走出草地,表现了他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B.老班长担心没有完成指导员交给自己的任务会受到批评。
5.“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是(  )
A.这个鱼钩是金子做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B.这个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闪烁着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
6.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进一步加深对长征的了解;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读一读,进一步感受革命者崇高的精神品质。
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草地夜行(节选)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我再请求老红军放下我,可他怎么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陷。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人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1)当“我们”陷入泥潭时,老红军做了两个动作,一个是   ,一个是   。结合下侧资料可知:这两个动作会使老红军   ,会使“我”   。从中我们能体会到老红军   的崇高品质。
(据说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挣扎会越陷越深,越用力越往下陷,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二怕下雨,沼泽区域气候恶劣,变幻莫测。下雨时草地更滑,稍有不慎就会摔倒、掉进泥潭。同时下雨还会使草地产生沼气,使人中毒。三怕过河,万一踩不对地方,一脚踏空,则易浅处没漆,深处没顶。)
(2)从对老红军的语言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   的品质。(多选)
A.忠于革命
B.勇敢机智
C.大公无私
D.舍己为人
8.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一袋干粮(节选)
晚上,部队休息了。小兰怕大家看见她净吃野草,就跑去给伤员换药、洗绷带。等大家吃完东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
这样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不行了。她常常拉肚子,头发晕,两腿软绵绵的,一点劲儿都没有。有一天,她走着走着,一下栽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等她醒来的时候,发现看护长正背着她呢。
看护长是四十多岁的人了,这些天来和大家一样,吃野草和麦粉糊糊,身体很(虚弱 懦弱)    。她背着小兰,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喘着粗气,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
小兰醒来说:“看护长,我自己能走,快让我下来!”(要求 央求)    了半天,看护长才把她放下来。小兰咬紧牙,坚持着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
这时候,看护长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小兰,你身体好一点了吗?哎,怎么一个人躲在这儿煮东西吃?”
小兰赶紧用手遮住瓷缸:“我煮好东西吃,不让你看!”“好!我不看。”看护长嘴上这么说,趁小兰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抢了过去,一看:“哎呀,小兰,你怎么光吃野草,一点麦粉也不掺呀?”说着,看护长一把夺过小兰的挎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野草。她愣了一下,脱口问道:“小兰,你的麦粉呢?”小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她才把丢粮食的事儿告诉了看护长。看护长听了之后说道:“哎呀,小兰,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我们一起参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你没了粮食,大家应该(帮助 协助)    你呀!”说完,看护长从自己的米袋里抓出一把麦粉,放进小兰的瓷缸里。
(1)用“╲”把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画去。
(2)短文第5自然段是对看护长    和    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    的人。
(3)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说一说小兰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小兰接受了看护长的麦粉,心里会想些什么?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9.人间自有真情在,真情处处暖心怀。放飞你的心灵,回顾一下你的亲身经历,请以“温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周围环境的描写。要求表达真情实感。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C
【分析】考查了汉字读音及字形的辨析,辨析汉字读音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解答】A.有误,“嗤笑”的“嗤”应读“chī”。
B.有误,嚓:[chā]拟声词。摩擦、断裂等的声音。[cā]拟声词。短促的断裂声、摩擦声等。故“咔嚓”的“嚓”读音为“chā”。健壮:强健。故“健状”的“状”错误。
C.正确。
D.有误,“气氛”的“氛”应读“fēn”。
故选:C。
【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练习,熟能生巧。
2.【答案】(1)huò kē;
(2)táng liǎn;
(3)yǎn yē。
【分析】考查了选择正确的读音,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这样才能选择做到正确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解答】(1)和:huò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和稀泥。hé平和;和缓:平和。hè和谐地跟着唱:唱和。huó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和面。hú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和了。
故答案为:
(1)huò kē;
(2)táng liǎn;
(3)yǎn yē。
【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地练习,熟能生巧。
3.【答案】A
【分析】考查字词翻译。可以根据句意理解。
【解答】“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的意思是幽怨、忧愁的姿态尽显于两边的酒窝,身子柔弱如同承袭了一身的病。故“靥”的意思是酒窝。应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对于句子中词的意思,我们要在理解整句话的意思上去体会。
4.【答案】A
【分析】考查了课文的理解。课文理解是对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解答】《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主要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文中“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老班长的话表明老班长在生命垂危之际,一心想的是让战士们走出草地,表现了他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故选:A。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5.【答案】B
【分析】考查了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句子指的是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有时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含义。表层意思就是指根据字面所表达的,深层意思是指句子所包含的感情,观点,议论或主旨等。理解句子首先要读懂全文所表达的内容,了解文章的主题,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内容。
【解答】这个句子出自课文《金色的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是这个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闪烁着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
故选:B。
【点评】一句话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有时既要理解句子的内容,又要分析句子的表达方式,或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还要注重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所以要通过多读,反复读,才能把握好句子的内容。
6.【答案】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一袋干粮的故事: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搜集,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于有关长征的知识的了解,根据平时的阅读与积累完成,不会的可查阅相关资料。
【解答】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一袋干粮的故事: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故答案为:
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一袋干粮的故事: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点评】我们平时要注意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搜集,这样不但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能力。
7.【答案】(1)顶 甩 陷得更快、更深 脱离危险 舍己救人;
(2)ACD。
【分析】短文出自《草地夜行》,文章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时候,一位老红军为了帮助一名小战士过草地而壮烈牺牲的故事,赞扬了老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解答】(1)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文段可知,当“我们”陷入泥潭时,老红军做了两个动作,一个是“顶”,一个是“甩”。结合下侧资料可知:这两个动作会使老红军陷得更快、更深,会使“我”脱离危险。从中我们能体会到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2)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从对老红军的语言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忠于革命、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品质。
故答案为:
(1)顶 甩 陷得更快、更深 脱离危险 舍己救人;
(2)AC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步训练了阅读分析能力,完成的关键是认真阅读短文内容,读懂短文。
8.【答案】(1)正确词语为:虚弱 央求 帮助;
(2)神态 语言 和蔼可亲、关心战友;
(3)从“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小兰是一个心思细腻、懂事的孩子。
(4)小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
【分析】这篇短文选自《一袋干粮》,选文讲述了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中途,不慎把自己的一袋干粮丢了。为了不让人担心,小兰偷偷煮野草吃然后晕倒了。醒来后再次煮野草的时候被看护长发现,看护长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了小兰。选文主要描写了看护长对小兰的照顾,体现了看护长的和蔼可亲、关心战友,也体现了小兰的细心懂事。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辨析。要结合上下文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
虚弱:身体衰弱;懦弱:胆小软弱。文中用来形容小兰身体的状态,故选“虚弱”。
要求:指提出具体愿望或条件,希望做到或实现;央求:恳切地请求。文中用来表现小兰恳切请求看护长把她放下来,故选“央求”。
帮助:指以出钱、出力或出主意的方式相助别人;协助:从旁帮助,辅助。文中用来表现大家拿出自己的粮食来相助小兰,故选“帮助”。
(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笑眯眯”是对看护长的神态描写,“小兰,你身体好一点了吗?哎,怎么一个人躲在这儿煮东西吃?”是语言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看护长是一个和蔼可亲、关心战友的人。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相关语句,细细体会,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例如:从“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小兰是一个心思细腻、懂事的孩子。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要注意联系文章的主旨,合理想象。例如:小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
故答案为:
(1)正确词语为:虚弱 央求 帮助;
(2)神态 语言 和蔼可亲、关心战友;
(3)从“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小兰是一个心思细腻、懂事的孩子。
(4)小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
【点评】课外阅读是常见的题型,做题时,首先要通读一遍文章,注意文章的体裁,然后审查下面给出的问题,再带着问题去细读一遍文章,这样做目的明确,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
9.【答案】
温暖
我最温暖的时刻,不是来自妈妈的呵护,也不是来自爸爸的关心,而是来自我的小学班主任对我的关爱。
他是一个语文老师。他很高,高得让我必须对他仰视着说话;他很瘦,瘦得像衣橱里的衣模儿。他很特别,高高的鼻梁上挂着一副金丝细框眼镜,黑色的短发带着几分凌乱,但在我儿时的眼里看起来却是那么精神,那么博学多才。可有时我又觉得他很讨厌,他每天总会找到很多理由来管我们,不准这,不准那的,那么啰嗦。
他经常穿着白色衬衫,黑色长裤,黑色皮鞋。使人看起来很严肃,很帅气。
在我的记忆中,他作风严谨,工作认真,但在生活中他是温柔的,体贴的。记得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正午,教室外电闪雷鸣,时不时发出几声撼天动地的巨响,每个同学的心里都充满了恐惧,老师迅速地联系了各位同学的家长来学校接孩子。我站在门口,不知所措。因为父母在外地打工,我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回去?我望着伙伴们的背影一个接一个地离去,最后只剩下我了,我无计可施,很害怕。不料,老师向我走了过来,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是不是叫我独自离去,还是会把我送回去?我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只听他轻轻地说了一声:“我们走吧。”我心中顿时像拨开了乌云见到了太阳,甭说有多感动了。
他和我淋着雨,一起跑到了学校的大门口,叫我在那个地方等他,他去骑车。不一会,当我正准备离去时,猛然看到雨幕里一束灯光射过来,是赵老师。我有说不出的激动。我高兴得像小猴子似的跳上了他的车,钻进了它的雨衣里,但还是避免不了被雨点击打,我紧紧地抱着老师,依在他的背上,不禁热泪盈眶,只是没吱出声来,因为,这一刻我真正地感受到了温暖。
我不是雕刻家,雕刻不出他的言行举止;我不是绘画家,描绘不出他那张严肃而又善良的面容;我也不是音乐家,唱不出他那善解人意的热血柔情。我只能用平平凡凡的文字来书写那时那地那份爱,以及那一温暖的时刻。
【分析】本次习作为命题作文,要求以“温暖”为题,写一篇习作。在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事会让我们感到温暖:亲人的疼爱、老师的关爱,同学们的关心,甚至一句眼神,一个陌生人的问候……人间自有真情在,真情处处暖心怀。放飞你的心灵,回顾一下你的亲身经历,选择你印象深刻的让你感到温暖的人或事去写。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中间为重点,具体叙述让我感到温暖的时刻。注意详略要得当,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特点进行描写,注意写出内心的感受。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解答】范文:
温暖
我最温暖的时刻,不是来自妈妈的呵护,也不是来自爸爸的关心,而是来自我的小学班主任对我的关爱。
他是一个语文老师。他很高,高得让我必须对他仰视着说话;他很瘦,瘦得像衣橱里的衣模儿。他很特别,高高的鼻梁上挂着一副金丝细框眼镜,黑色的短发带着几分凌乱,但在我儿时的眼里看起来却是那么精神,那么博学多才。可有时我又觉得他很讨厌,他每天总会找到很多理由来管我们,不准这,不准那的,那么啰嗦。
他经常穿着白色衬衫,黑色长裤,黑色皮鞋。使人看起来很严肃,很帅气。
在我的记忆中,他作风严谨,工作认真,但在生活中他是温柔的,体贴的。记得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正午,教室外电闪雷鸣,时不时发出几声撼天动地的巨响,每个同学的心里都充满了恐惧,老师迅速地联系了各位同学的家长来学校接孩子。我站在门口,不知所措。因为父母在外地打工,我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回去?我望着伙伴们的背影一个接一个地离去,最后只剩下我了,我无计可施,很害怕。不料,老师向我走了过来,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是不是叫我独自离去,还是会把我送回去?我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只听他轻轻地说了一声:“我们走吧。”我心中顿时像拨开了乌云见到了太阳,甭说有多感动了。
他和我淋着雨,一起跑到了学校的大门口,叫我在那个地方等他,他去骑车。不一会,当我正准备离去时,猛然看到雨幕里一束灯光射过来,是赵老师。我有说不出的激动。我高兴得像小猴子似的跳上了他的车,钻进了它的雨衣里,但还是避免不了被雨点击打,我紧紧地抱着老师,依在他的背上,不禁热泪盈眶,只是没吱出声来,因为,这一刻我真正地感受到了温暖。
我不是雕刻家,雕刻不出他的言行举止;我不是绘画家,描绘不出他那张严肃而又善良的面容;我也不是音乐家,唱不出他那善解人意的热血柔情。我只能用平平凡凡的文字来书写那时那地那份爱,以及那一温暖的时刻。
【点评】小作者围绕“温暖”这一中心选择了“我”的班主任赵老师冒雨送“我”回家的情景,体现了师生情谊,使“我”感到无比温暖,最后写“我”的感受:难忘那一温暖时刻。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开始写老师严,并简单写其冷酷的外貌。随后,写老师的温暖,形成反差,显得格外突出其善良本性,使“我”感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