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物理学科
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目录
【A 夯基础】 1
一、物质的构成 1
二、分子热运动 2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4
四、分子动理论 6
【B 提能力】 7
【C 链中考】 11
物质的构成
1.关于分子和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分子的直径很大
C.分子能够用肉眼直接观察
D.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答案】D
【详解】A BC.一粒灰尘约含有2.5×1017个分子,分子的量度单位是10-10 m,其直径、体积都很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故ABC错误;
D.由分子动理论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故D正确.
2.关于物质的构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子的直径很小,一般为10-10m
B.可以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分子
C.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D.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小分子
【答案】D
【详解】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它直径数量级一般为10-10m,故A正确;
B.组成物质的分子体积非常小,如果将分子看成一个个的小球,其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一般显微镜看不到,所以必须使用超级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故B正确;
C.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即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故C正确;
D.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不是一个个小分子,是许许多多的水分子结合在一块的结果,故D错误。
故选D。
3.关于物质的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的直径很小,一般为10-10cm
B.可以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分子
C.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D.PM2.5是指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为2.5μm的尘埃,这些尘埃就是一个个小分子
【答案】C
【来源】21-22八年级下 安徽合肥 期末
【详解】A.分子的直径很小,数量级一般为10-10m。故A错误;
B.分子的直径很小,体积也特别小,一般光学显微镜很难观察,必须使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故B错误;
C.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即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故C正确;
D.尘埃的直径小于或等于为2.5μm,达不到10-10m的数量级,故尘埃不是分子,而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故D错误。
故选C。
二、分子热运动
4.以下事例中,能体现“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大风刮起时,山谷中尘土飞扬
B.阳光下雪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C.静谧的林间弥漫着的朦胧雾气
D.站在山脚下,闻到的花草香气
【答案】D
【详解】A.大风刮起时山谷中尘土飞扬,尘土是宏观的固体颗粒,其飞扬是在风力作用下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分子是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这种宏观物体的运动不能体现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阳光下雪水从高处流向低处,雪水作为宏观的液体整体发生的机械运动,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C.静谧的林间弥漫着的朦胧雾气,雾气是由小水滴组成的,属于宏观的物体,其弥漫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站在山脚下,闻到花草的香气,是因为花草中的香气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了空气中,被人闻到,这是典型的扩散现象,能体现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下列现象属于扩散的是( )
A.花香四溢 B.破镜难圆 C.气体压缩 D.柳絮飞扬
【答案】A
【详解】A.花香四溢是香味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属于扩散现象,故A符合题意;
B.破镜难圆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太远,而使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太小,所以“破镜难重圆”,故B不符合题意;
C.气体压缩是外力改变气体的体积,属于宏观的变化,不是分子的热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柳絮飞扬是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热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如图所示是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该技术通过将CO2压入地下实现CO2的封存,CO2封存后( )
A.分子的数目减小 B.分子的体积变小
C.分子的间隔变小 D.分子的质量减小
【答案】C
【详解】将CO2压入地下实现CO2的封存,CO2封存后分子的间隔变小,分子的数目、分子的体积和分子质量不变,综上分析知,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7.小明同学为了探究扩散问题而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
A.观察一滴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的快慢
B.如图,抽去玻璃板,观察气体扩散的快慢
C.将磨得光滑的铅块和金块紧压在一起并观察
(1)通过A实验可观察到: ;
(2)B实验你认为有什么不妥: ;
(3)他把上述实验修改后,再把A、B、C三个实验放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最后他得出如下结论:
①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 ;
②在物质的三种状态中, 态的扩散现象最明显。
【答案】(1)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
(2)见解析
(3)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气
【详解】(1)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不同,在热水中扩散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2)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如果把二氧化氮气体放到上方的话,由于自身密度大的缘故,二氧化氮分子也会下沉到下方的空气瓶子中去,就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因此要把密度小的空气瓶子放到上方,把二氧化氮放在下方。
(3)[1][2]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之间,说明了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由实验可知,气态物质间扩散最快,固态物质间扩散最慢。
8.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总体积将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0mL,上述现象说明分子之间存在 。
【答案】 小于 间隙
【详解】[1][2]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将小于100mL。水和酒精混合后,由于分子间有间隙,则水和酒精分子相互填补了对方的空隙,而使体积变小。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9.“格物致理”,通过物理学习,我们要会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端午节倍感亲人,诗句“水团粽子恰登门”,吃粽子时粽叶与米粒之间出现“拉丝”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 。
【答案】引力
【详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剥开粽子叶总有一些糯米粘到粽子叶上,粽叶和米粒之间会出现“拉丝”的现象,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10.如图所示,把干净的玻璃板用吸盘吸住后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玻璃板没有脱离水面),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玻璃板受到的重力变大 B.水面对玻璃板的支持力变小
C.玻璃板受到的浮力变小 D.玻璃与水接触处的分子间存在引力
【答案】D
【详解】因为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故向上拉玻璃板时,由于玻璃与水接触处的分子间存在引力,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大,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1.如图所示是2023年9月神舟十六号的航天员桂海潮在太空用水球打“乒乓”的视频截图,水能形成一个球而不会散开,这说明( )
A.分子在做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间存在引力 D.分子间有空隙
【答案】C
【详解】根据分子动理论可知,水球是由大量的水分子组成,水能形成一个球而不会散开,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把吸盘内的空气排尽后将吸盘紧紧地压在玻璃板上,使其“粘”在一起,下面可以吊一个重物而不下落;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后,其会“粘”在一起,下面也可以吊一个重物而不下落。如上图所示,如果把它们分别放入真空罩内,抽去空气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挂着重物的吸盘不会掉落 B.挂着重物的铅块不会掉落
C.二者都会掉落 D.二者都不会掉落
【答案】B
【详解】由题意可知,吸盘与玻璃板能“粘”在一起是大气压的作用;而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二者的本质并不相同。把两个装置放入真空罩里,抽去空气时,由于没有了大气压,因此吸盘会掉落;而分子引力不受大气压的影响,所以挂着重物的两个铅块不会掉落。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四、分子动理论
13.下列对分子动理论的现象解释正确是( )
A.雪花飞舞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侧运动
B.“破镜难重圆”说明固体分子间只有斥力
C.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铁块分子间没有间隙
D.物体温度越高,内部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答案】D
【详解】A.落叶在风中飞舞是物体在运动即机械运动,不能说明空气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玻璃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超出了分子力的作用范围,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故B错误;
C.铁块很难被压缩表明分子间存在斥力,并不是分子间无间隙,故C错误;
D.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D正确。
故选D。
14.下列有关分子动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槐花飘香,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比凉水中快,表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C.物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后,斥力大于引力
D.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
【答案】C
【详解】A.槐花飘香属于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因此墨水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物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减小,斥力减小的较快,分子间对外表现为引力,引力大于斥力,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因为分子间有间隙,水与酒精混合,水分子和酒精分子进入彼此的间隙,总体积会变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
A.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B.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隙
C.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是扩散现象
【答案】B
【详解】A.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是因为分子间距离太大,分子力非常微弱,可以忽略不计,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L,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占据了彼此的间隙,故B正确,符合题意;
C.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分子间隔变大,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这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之间有间隔
B.冰雪消融——水分子分解
C.冬天汽车轮胎压强变小——轮胎内气体分子变小
D.敞口容器中的酒精逐渐减少——分子不断运动
【答案】D
【详解】A.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酒香的分子在不断运动,故A错误;
B.冰雪消融是水分子间距离变大了,水分子没有分解,故B错误;
C.冬天汽车轮胎压强变小是因为温度降低,分子间距离减小,故C错误;
D.酒精易挥发,敞口放置时,究竟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导致酒精逐渐减少,故D正确。
故选D。
17.下列现象和诗句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①一滴水大约有1.5×1022个水分子;
②为有暗香来;
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④海绵很容易被压缩;
⑤昆虫可以在水面上奔跑;
⑥长期放煤的墙角,泥土是黑的;
⑦尘土飞扬;
⑧两铅柱压紧后下端可吊起重物;
⑨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
⑩满架蔷薇一院香。
A.①③⑤ B.②④⑧ C.③④⑦ D.①⑤⑨
【答案】C
【详解】①一滴水大约有1.5×1022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为有暗香来,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是一个物体,雪飘是物体机械运动,故③符合题意;
④海绵很容易被压缩,海绵中间的孔是物体间的距离,不是分子间隙,故④符合题意;
⑤昆虫可以在水面上奔跑,是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斥力,故⑤不符合题意;
⑥长期放煤的墙角,泥土是黑的,这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⑥不符合题意;
⑦尘土飞扬,尘土很小,但肉眼可见,尘土飞扬是物体的机械运动,故⑦符合题意;
⑧两铅柱压紧后下端可吊起重物,是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现象,故⑧不符合题意;
⑨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是由于分子存在间隙,故⑨不符合题意;
⑩满架蔷薇一院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如图所示,在进行酒精和水混合实验中,通过比较应选择 (甲/乙)玻璃管,并先倒入 (酒精/水),这样做是因为我们 (填“希望”或“不希望”)水和酒精在实验刚开始就混合。若将1L酒精和1L水混合后液体密度 0.9g/cm3(ρ酒精=0.8g/cm3,选填“>”、“<”或“=”)。
【答案】 乙 水 不希望 >
【详解】[1]图示中,乙玻璃管上端更细,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的变化量相同时,乙玻璃液面变化更明显,所以应选择乙玻璃管进行实验。
[2][3]由于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在实验中先倒入水,则酒精较长时间浮在水面,可得出水与酒精混合前的体积,两者混合后,再比较两次体积,可得出混合前后,体积有无变化。所以不希望水和酒精一开始就混合。
[4]1L酒精和水的质量分别
,
混合后的总质量
m=m酒精+m水=800g+1000g=1800g
混合后总体积不变,则总体积
V总=1L+1L=2L=2×103cm3
混合后的密度
由于分子间有间隙,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所以混合后液体的密度大于0.9g/cm3。
19.如甲图所示,在金属框架的A、B间系一个棉线圈,先使金属框架布满肥皂膜,然后将P和Q两部分肥皂膜刺破,棉线圈的形状将转变为乙图中的 (填字母编号);这是由于 引起的。
【答案】 C 分子间存在引力
【分析】考查分子间的作用力,根据液体表面张力特点判断
【详解】[1][2]刺破P处的肥皂膜后,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AB线下方的薄膜面积会缩小,从而线AB被拉紧,呈现C或D所示的形状;当刺破Q处时,绳套会受到周围液体分子的作用力,使绳套尽可能的被向各个方向拉伸,从而呈现C所示的形状。
20.如图,图中的两条虚线分别是分子间斥力与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图像,以斥力为正值,以引力为负值,图中实线是分子间斥力与引力的合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将两个铅柱底面削平并紧紧地压在一起,再在它们下面吊一个重物且重物不掉落时,接触面处铅原子间的距离 r0(填“>”“<”或“=”).
【答案】>
【详解】[1]由图象知引力和斥力都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小于r0时,斥力大于引力,合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引力大于斥力,合力为引力,表现为引力,当将两个铅柱底面削平并紧紧地压在一起,再在它们下面吊一个重物,由于分子引力,重物不掉落时,说明合力为引力,接触面处铅原子间的距离>r0.
21.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天宫上的“毛细”
2022年10月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在微重力环境下的毛细效应实验,我们看到,将不同粗细的上下开口的直管插入液体,不论管子粗细,液体都能上升直至填满整个管子。
当把一根与液体“浸润”的管子插入液面时,由于与管壁接触的一圈液体分子受到了被管壁向上拉的力,管中的液体会出现上升。在地球上,液面与器壁接触的位置就会向上弯曲,如图所示。当向上的力量与液柱受到的向下的重力匹敌时液面就不再上升,在微重力环境的空间中,由于没有重力的影响,液面会上升得更高。
反之如果把“不浸润”的管子放进液体里,液面会由于毛细效应而下降,在空间站这样微重力的环境中,无论管子插多深,液体都很难进入管内。
毛细效应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现象,医院里采指尖血用的那根细细的玻璃管就是利用毛细效应把血液吸进管中的。把纸巾的一角放入水中,稍后会发现整张纸巾都会变湿,土壤中的缝隙把深处的地下水吸到浅表处都是源于毛细效应,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通过微管输送到高处也和毛细效应有关。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A.“浸润”现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重力有关
B.在天宫,将“不浸润”的管子插入液体越深,液体越容易进入管内
C.医院里采指尖血用细玻璃管把血液吸进管中利用了毛细效应
D.航天器上的热管中利用毛细效应将工作介质从冷凝端移动到蒸发端
(2)用玻璃量筒测量水的体积,视线要与水面的 齐平(选填“向下凹的底”或“向上凸的顶”),这是 现象(选填“浸润”或“不浸润”)。
【答案】 B 向下凹的底 浸润
【详解】(1)[1]A.由题意可知,当把一根与液体“浸润”的管子插入液面时,由于与管壁接触的一圈液体分子受到了被管壁向上拉的力,管中的液体会出现上升,直到向上的力量与液柱受到的向下的重力匹敌时液面就不再上升,所以“浸润”现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重力有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题意可知,如果把“不浸润”的管子放进液体里,液面会由于毛细效应而下降,在空间站这样微重力的环境中,无论管子插多深,液体都很难进入管内,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由题意可知,医院里采指尖血用的那根细细的玻璃管就是利用毛细效应把血液吸进管中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航天器上的热管中,将工作介质从冷凝端移动到蒸发端,与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通过微管输送到高处类似,利用的是毛细效应,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3]由题意可知,当把一根与液体“浸润”的管子插入液面时,由于与管壁接触的一圈液体分子受到了被管壁向上拉的力,管中的液体会出现上升,在地球上,液面与器壁接触的位置就会向上弯曲,所以用玻璃量筒测量水的体积,视线要与水面的向下凹的底齐平,这属于浸润现象。
22.如图所示,是五彩祝福鸡蛋。在鸡蛋着色的过程中,火龙果、橙子、紫甘蓝等果蔬中的天然食用色素进入鸡蛋内部的现象,在物理学中叫做 ,温度越 ,色素进入越快。
【答案】 扩散 高
【来源】2025年江西省中考物理试题
【详解】[1][2]在鸡蛋着色的过程中,火龙果、橙子、紫甘蓝等果蔬中的天然食用色素进入鸡蛋内部,是一种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所以温度越高,色素进入越快。
23.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有引力的是( )
A.液体很难被压缩 B.铁丝很难被拉伸
C.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较快 D.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答案】B
【来源】2025年安徽省中考物理试题
【详解】A.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导致液体很难被压缩,故A不符合题意;
B.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导致铁丝很难被拉伸,故B符合题意;
C.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较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故C不符合题意;
D.由于分子间存在间隙导致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4.如图所示的实验中,浓氨水和无色酚酞溶液没有直接接触,但观察到纸花变红,这一现象表明( )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可以用肉眼观察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D
【来源】2025年湖南省中考物理真题
【详解】浓氨水未接触的含有酚酞溶液纸花变红,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导致染料分子从源头扩散到纸花。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 D。
25.(2025·四川省自贡市·)以下诗句描绘的情境不涉及分子热运动的是( )
A.菡萏香清画舸浮 B.满架蔷薇一院香
C.一行白鹭上青天 D.醒茶摇香叶初醒
【答案】C
【来源】2025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物理试题
【详解】A."菡萏香清画舸浮"中"香清"描述的是荷花香气扩散,属于分子热运动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满架蔷薇一院香"中"一院香"描述的是花香分子扩散到整个院子,属于分子热运动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一行白鹭上青天"描述的是鸟类的飞行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不涉及分子热运动,故C符合题意;
D."醒茶摇香叶初醒"中"摇香"描述的是茶叶香气分子扩散,属于分子热运动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6.(2024·四川省绵阳市·)泡菜是四川传统特色菜肴,制作时将洗净的蔬菜放入坛中,加入适量清水和食盐,密闭、静置一段时间后,蔬菜内部也有了咸味,这说明( )
A.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B.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答案】D
【来源】2024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物理试题
【详解】泡菜是制作时将洗净的蔬菜放入坛中,加入适量清水和食盐,过一段时间后,蔬菜内部也有了咸味,属于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物理学科
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目录
【A 夯基础】 1
一、物质的构成 1
二、分子热运动 2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3
四、分子动理论 4
【B 提能力】 5
【C 链中考】 6
物质的构成
1.关于分子和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分子的直径很大
C.分子能够用肉眼直接观察
D.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关于物质的构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子的直径很小,一般为10-10m
B.可以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分子
C.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D.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小分子
3.关于物质的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的直径很小,一般为10-10cm
B.可以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分子
C.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D.PM2.5是指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为2.5μm的尘埃,这些尘埃就是一个个小分子
二、分子热运动
4.以下事例中,能体现“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大风刮起时,山谷中尘土飞扬
B.阳光下雪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C.静谧的林间弥漫着的朦胧雾气
D.站在山脚下,闻到的花草香气
5.下列现象属于扩散的是( )
A.花香四溢 B.破镜难圆 C.气体压缩 D.柳絮飞扬
6.如图所示是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该技术通过将CO2压入地下实现CO2的封存,CO2封存后( )
A.分子的数目减小 B.分子的体积变小
C.分子的间隔变小 D.分子的质量减小
7.小明同学为了探究扩散问题而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
A.观察一滴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的快慢
B.如图,抽去玻璃板,观察气体扩散的快慢
C.将磨得光滑的铅块和金块紧压在一起并观察
(1)通过A实验可观察到: ;
(2)B实验你认为有什么不妥: ;
(3)他把上述实验修改后,再把A、B、C三个实验放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最后他得出如下结论:
①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 ;
②在物质的三种状态中, 态的扩散现象最明显。
8.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总体积将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0mL,上述现象说明分子之间存在 。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9.“格物致理”,通过物理学习,我们要会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端午节倍感亲人,诗句“水团粽子恰登门”,吃粽子时粽叶与米粒之间出现“拉丝”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 。
10.如图所示,把干净的玻璃板用吸盘吸住后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玻璃板没有脱离水面),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玻璃板受到的重力变大 B.水面对玻璃板的支持力变小
C.玻璃板受到的浮力变小 D.玻璃与水接触处的分子间存在引力
11.如图所示是2023年9月神舟十六号的航天员桂海潮在太空用水球打“乒乓”的视频截图,水能形成一个球而不会散开,这说明( )
A.分子在做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间存在引力 D.分子间有空隙
12.把吸盘内的空气排尽后将吸盘紧紧地压在玻璃板上,使其“粘”在一起,下面可以吊一个重物而不下落;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后,其会“粘”在一起,下面也可以吊一个重物而不下落。如上图所示,如果把它们分别放入真空罩内,抽去空气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挂着重物的吸盘不会掉落 B.挂着重物的铅块不会掉落
C.二者都会掉落 D.二者都不会掉落
四、分子动理论
13.下列对分子动理论的现象解释正确是( )
A.雪花飞舞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侧运动
B.“破镜难重圆”说明固体分子间只有斥力
C.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铁块分子间没有间隙
D.物体温度越高,内部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14.下列有关分子动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槐花飘香,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比凉水中快,表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C.物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后,斥力大于引力
D.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
15.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
A.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B.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隙
C.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是扩散现象
16.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之间有间隔
B.冰雪消融——水分子分解
C.冬天汽车轮胎压强变小——轮胎内气体分子变小
D.敞口容器中的酒精逐渐减少——分子不断运动
17.下列现象和诗句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①一滴水大约有1.5×1022个水分子;
②为有暗香来;
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④海绵很容易被压缩;
⑤昆虫可以在水面上奔跑;
⑥长期放煤的墙角,泥土是黑的;
⑦尘土飞扬;
⑧两铅柱压紧后下端可吊起重物;
⑨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
⑩满架蔷薇一院香。
A.①③⑤ B.②④⑧ C.③④⑦ D.①⑤⑨
18.如图所示,在进行酒精和水混合实验中,通过比较应选择 (甲/乙)玻璃管,并先倒入 (酒精/水),这样做是因为我们 (填“希望”或“不希望”)水和酒精在实验刚开始就混合。若将1L酒精和1L水混合后液体密度 0.9g/cm3(ρ酒精=0.8g/cm3,选填“>”、“<”或“=”)。
19.如甲图所示,在金属框架的A、B间系一个棉线圈,先使金属框架布满肥皂膜,然后将P和Q两部分肥皂膜刺破,棉线圈的形状将转变为乙图中的 (填字母编号);这是由于 引起的。
20.如图,图中的两条虚线分别是分子间斥力与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图像,以斥力为正值,以引力为负值,图中实线是分子间斥力与引力的合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将两个铅柱底面削平并紧紧地压在一起,再在它们下面吊一个重物且重物不掉落时,接触面处铅原子间的距离 r0(填“>”“<”或“=”).
21.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天宫上的“毛细”
2022年10月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在微重力环境下的毛细效应实验,我们看到,将不同粗细的上下开口的直管插入液体,不论管子粗细,液体都能上升直至填满整个管子。
当把一根与液体“浸润”的管子插入液面时,由于与管壁接触的一圈液体分子受到了被管壁向上拉的力,管中的液体会出现上升。在地球上,液面与器壁接触的位置就会向上弯曲,如图所示。当向上的力量与液柱受到的向下的重力匹敌时液面就不再上升,在微重力环境的空间中,由于没有重力的影响,液面会上升得更高。
反之如果把“不浸润”的管子放进液体里,液面会由于毛细效应而下降,在空间站这样微重力的环境中,无论管子插多深,液体都很难进入管内。
毛细效应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现象,医院里采指尖血用的那根细细的玻璃管就是利用毛细效应把血液吸进管中的。把纸巾的一角放入水中,稍后会发现整张纸巾都会变湿,土壤中的缝隙把深处的地下水吸到浅表处都是源于毛细效应,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通过微管输送到高处也和毛细效应有关。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A.“浸润”现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重力有关
B.在天宫,将“不浸润”的管子插入液体越深,液体越容易进入管内
C.医院里采指尖血用细玻璃管把血液吸进管中利用了毛细效应
D.航天器上的热管中利用毛细效应将工作介质从冷凝端移动到蒸发端
(2)用玻璃量筒测量水的体积,视线要与水面的 齐平(选填“向下凹的底”或“向上凸的顶”),这是 现象(选填“浸润”或“不浸润”)。
22.(2025·江西·)如图所示,是五彩祝福鸡蛋。在鸡蛋着色的过程中,火龙果、橙子、紫甘蓝等果蔬中的天然食用色素进入鸡蛋内部的现象,在物理学中叫做 ,温度越 ,色素进入越快。
23.(2025·安徽·)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有引力的是( )
A.液体很难被压缩 B.铁丝很难被拉伸
C.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较快 D.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24.(2025·湖南·)如图所示的实验中,浓氨水和无色酚酞溶液没有直接接触,但观察到纸花变红,这一现象表明( )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可以用肉眼观察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5.(2025·四川省自贡市·)以下诗句描绘的情境不涉及分子热运动的是( )
A.菡萏香清画舸浮 B.满架蔷薇一院香
C.一行白鹭上青天 D.醒茶摇香叶初醒
26.(2024·四川省绵阳市·)泡菜是四川传统特色菜肴,制作时将洗净的蔬菜放入坛中,加入适量清水和食盐,密闭、静置一段时间后,蔬菜内部也有了咸味,这说明( )
A.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B.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