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6 夜间飞行的秘密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科学小品文的科学知识,以及作者生动具体的表述方式。
语言运用:通过寻找描写飞机夜间飞行的语句和蝙蝠探路的语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思维能力: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审美创造: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仿生学的资料,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奇迹。
【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弄”等15个字,会写“蚊子、灵巧”等12个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难点)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检查预习
1.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看图片,学词语。
先出示“蝙蝠”的图片和文字,再出示“雷达”的图片和文字。图片和文字不同时出示,先出示图片后点击出示文字。
①了解蝙蝠、雷达:你认识它们吗?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生说后,师补充。
②认读“蝙蝠、雷达”。
③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它们有关,板书课题。
(2)读课题,质疑。
①齐读课题。预设:一个是哺乳动物,一个是科技产品,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怎么被联系在一起的呢?
②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读课题后所提的问题。
3.检查生字、词语预习情况。
(1)出示第一组词语。
课件出示
启示 即使 敏锐 驾驶 证明 科学家 系铃铛 横七竖八
(2)小老师领读。
(3)开火车读。
(4)交流识记生字方法: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有什么识记的好方法吗?
区分形近字“蝇”“绳”:说不同之处。
(5)学习多音字“系”:这些词语中的“系”你会读吗?
课件出示
关系 联系 系统 中文系 系绳子 系鞋带 系皮带 系红领巾
三、整体感知,学习新的提问角度,整理问题清单
1.明确学习任务: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结合上一课学到的提问方法,边读课文边作好批注,整理一份问题清单。
(3)发现不同的提问角度,试着给问题分类。
2.全班交流: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人们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题。
课文旁边和课文后面呈现了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一起读一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这位同学的提问很有意思,读到课文内容时有提问,读完全文时有提问,提问伴随整个阅读过程。②这位同学提到“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这让我想到了,提问不仅可以是针对课文内容本身,还可以是对课文以外相关情境的思考。
教师:根据你的发现,尝试批注新问题吧!(板书:多角度提问)
(3)相信大家都提出了新的问题,小组交流,整理一份小组问题清单。
(4)试着给问题分类。
我们先来看课后第二题中的小组问题清单,这份问题清单分别选取了哪三个角度提问呢?
①第一个问题“无线电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这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
“无线电”和“超声波”是来自课文中的两种事物,这个问题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来的。
小结:我们在阅读时,可以从“内容”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板书:内容)
②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这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作者写作时,为什么详细写第一次试验,而简略介绍后两次实验。
小结:这个问题是针对“写法”提出来的。因此,针对课文的“写法”,我们也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板书:写法)
③第三个问题“飞蛾、萤火虫、猫头鹰,它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这样的问题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呢?
这个问题是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联想生活经验提出的。
小结:我们在阅读时,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启示,提出自己的问题。(板书:启示)
④总结:阅读时,我们通常可以从内容、写法和启示三个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提出问题。
(5)根据发现的不同提问角度,继续提问。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将问题分类汇总,整理一份全班问题清单。
五、课堂小结与演练
1.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了新的提问角度,分类汇总了提出的问题。下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2.课堂演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集体研讨,深入理解课文
过渡:上节课我们整理了全班问题清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清单中的问题。
1.问题一: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的?
这个问题是根据哪些段落提出来的?(4-7自然段)阅读并勾画关键词,完成表格。
次数 目的 方法 结果 证明
第一次 蝙蝠夜行是否依靠眼睛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 蝙蝠夜行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 蝙蝠夜行是否依靠耳朵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行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 蝙蝠夜行是否依靠嘴 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行与嘴有关
小结: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2.问题二: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
(1)阅读第8自然段,结合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说说飞机安全夜航的原理。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2)对比蝙蝠和飞机夜间飞行的原理,你有什么发现呢?
观察蝙蝠飞行原理的动画导图,对照雷达动画导图,思考后交流。
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 天线 ) ( 嘴 )
雷达的 (无线电波) 相当于蝙蝠的 ( 超声波 )
(荧光屏 ) ( 耳朵 )
3.问题三:为什么要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
抓住关键语句“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体会蝙蝠到处乱撞和苍蝇到处乱窜的相似之处。
4.问题四: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老师参照第一次实验,把后两次实验具体写了出来,同学们对比读一读,交流感受:
科学家做了第二次实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科学家做了第三次实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
由于后两次实验只是分别把第一次实验中的“蒙住眼睛”变成了“塞上耳朵”“封住嘴”,其他条件并未改变,如果再把后两次实验具体地写出来,就会显得重复、啰唆。作者这样写,可以使表达更简洁。
问题五: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呢?
预设:超声波加湿器、超声波清洗机……
问题六:飞蛾、萤火虫、猫头鹰,它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
出示相关资料。
7.引导学生课后通过多种方式,借助学习资料,自行解决剩下的问题。
二、及时巩固,迁移运用
阅读课后第三题,练习从不同角度提问。
1.默读《它们是茎,还是根?》,边读边写下自己的问题。
2.小组汇报。
读到_____________,我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这是从______角度提出的问题。关于_______这个问题,我从______得到了解决,我的想法是__________。
三、归纳学习方法,了解仿生学,布置作业
1.总结方法: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尝试从“内容”“写法”“启示”等不同角度提问,然后借助问题理解课文,不仅理解了文章内容、发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与表达,还从课文中受到启示,想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更好地体会到阅读科普文的乐趣。(板书:深入思考)
(设计意图:提问意识的培养和提问方法的掌握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此环节旨在让多角度提问的方法帮助到学生阅读课外读物。)
结构梳理。
3.拓展仿生学相关资料。
4.课堂演练。
5.布置作业:(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超声波的知识。(2)搜集更多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整理成册,分享给更多的人。
【板书设计】
夜间飞行的秘密
【教学反思】
为达成教学目标,我基本做到了引导学生借助教材中的有力“抓手”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学习方向,关注教材中的“课文导语”“旁批”以及“课后习题”等模块。但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今后还应加以调整,要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阅读、讨论和思考。提问策略单元的教学,根在思,精于问,贵以真,把握这几点,提问策略的教与学才有了精髓。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4张PPT)
夜间飞行的秘密
(部编)四年级
上
蝙蝠
第1课时
雷达
你认识它们吗?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检查预习
夜间飞行的秘密
6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读课题后所提的问题。
启示 即使 敏锐 驾驶 证明 科学家 系铃铛 横七竖八
jí
ruì
jià shǐ
zhènɡ
kē
jì
dānɡ
hēnɡ
shù
开火车读,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有什么识记的好方法吗?
蝇 绳
偏旁不同
这些词语中的“系”你会读吗?
关系 联系 系统 中文系 系绳子 系鞋带 系皮带 系红领巾
xì
xì
xì
xì
jì
jì
jì
jì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结合上一课学到的提问方法,边读课文边作好批注,整理一份问题清单。
3.发现不同的提问角度,试着给问题分类。
整体感知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揭开了
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人们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了 ,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题。
雷达
蝙蝠
课文旁边和课文后面呈现了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一起读一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这位同学的提问很有意思,读到课文内容时有提问,读完全文时有提问,提问伴随整个阅读过程。
这位同学提到“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这让我想到了,提问不仅可以是针对课文内容本身,还可以是对课文以外相关情境的思考。
根据你的发现,尝试批注新问题吧!
相信大家都提出了新的问题,小组交流,整理一份小组问题清单吧。
示例
小组问题清单
1.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2.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3.飞蛾、萤火虫、猫头鹰,它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
……
这份问题清单分别选取了哪三个角度提问呢?
1.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这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
“无线电波”和“超声波”是来自课文中的两种事物,这个问题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来的。
我们在阅读时,可以从内容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2.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这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作者写作时,为什么详细写第一次试验,而简略介绍后两次实验。
这个问题是针对写法提出来的。因此,针对课文的写法,我们也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
3.飞蛾、萤火虫、猫头鹰,它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
这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
这个问题是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联想生活经验提出的。
我们在阅读时,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启示,提出自己的问题。
阅读时,我们通常可以从内容、写法和启示三个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提出问题。
如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我们可以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夜间飞行的秘密》这篇文章?
根据发现的不同提问角度,继续提问。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将问题分类汇总,整理一份全班问题清单。
全班问题清单 内 容 写 法 启 示
1.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的? 2.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 …… 1.为什么要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 2.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 1.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呢?
2.飞蛾、萤火虫、猫头鹰,它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
……
今天,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了新的提问角度,分类汇总了提出的问题。下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课堂小结
本文写了科学家解开了 的秘密,告诉我们 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相似。
雷达
蝙蝠探路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堂演练
全班问题清单 内 容 写 法 启 示
1.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的? 2.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 …… 1.为什么要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 2.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 1.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呢?
2.飞蛾、萤火虫、猫头鹰,它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
……
第二课时
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理了全班问题清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清单中的问题。
问题1
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的?
这个问题是根据哪些段落提出来的?阅读并勾画关键词,完成表格。
4-7自然段
次数
目的
方法
结果
证明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第一次
蝙蝠夜行是否依靠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蝙蝠夜行与眼睛无关
互动课堂
哈!没撞到!
第一次实验
次数
目的
方法
结果
证明
第二次
蝙蝠夜行是否依靠耳朵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行与耳朵有关
次数
目的
方法
结果
证明
第三次
蝙蝠夜行是否依靠嘴
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行与嘴有关
蝙 蝠
嘴
耳朵
障 碍 物
超 声 波
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阅读第8自然段,结合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说说飞机安全夜航的原理。
雷 达
天线
障碍物
无线电波
反射
荧光屏
问题2
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
对比蝙蝠和飞机夜间飞行的原理,你有什么发现?
蝙 蝠
雷 达
嘴
耳朵
天线
荧光屏
障 碍 物
障 碍 物
超 声 波
无 线 电 波
( )
天线
嘴
无线电波
超声波
荧光屏
耳朵
雷达的
( )
( )
( )
相当于蝙蝠的
( )
( )
蝙蝠到处乱撞
苍蝇四处乱窜
相似
生动形象
问题3
为什么要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
科学家做了第二次实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科学家做了第三次实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
问题4
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老师参照第一次实验,把后两次实验具体写了出来,同学们对比读一读,交流感受。
由于后两次实验只是分别把第一次实验中的“蒙住眼睛”变成了“塞上耳朵”“封住嘴”,其他条件并未改变,如果再把后两次实验具体地写出来,就会显得重复、啰唆。作者这样写,可以使表达更简洁。
超声波加湿器: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将水化为超微雾状粒子,通过风动装置,将水雾扩散到空气中,从而达到均匀加湿空气的目的。
问题5
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呢?
超声波清洗机:基于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对金银首饰、眼睛、义齿、茶具、奶瓶、奶嘴及水果等清洗的同时还进行了消毒杀菌。
飞蛾在夜间活动,它在探索飞行道路时,是靠月亮作为“灯塔”的。飞蛾的眼睛是由很多单眼组成的复眼,它在飞行的时候,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当它绕过某个障碍物或是迷失方向的时候,只要转动身体,找到月光原来投射过来的角度,便能继续摸到前进的方向。
萤火虫夜间飞行靠身体末端的发光器。
猫头鹰的感光细胞几乎全变成了视杆细胞,它们在夜间飞行自如,到了白天反而看不清了。另外,它们眼后的一对大耳孔也是秘密武器,配上那个特殊的面盘,更有利于收集声波。
问题6
飞蛾、萤火虫、猫头鹰,它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
我们学习了从不同角度提问,大家有没有真正掌握呢?来看课后第三题。
小组汇报形式:
读到_____________,我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这是从______角度提出的问题。
关于_______这个问题,我从______得到了解决,我的想法是__________。
发现提问角度
借助问题,理解课文
写法
启示
内容
方法归纳
夜间飞行的秘密
发现问题:蝙蝠夜间飞行
研究问题
不断研究
得出结论
反复实验
结构梳理
受到启发:为飞机装雷达
热爱科学
什么是仿生学
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领,常常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人们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研制成功新的仪器、机械,于是产生了一门科学,就是仿生学。
拓展延伸
青蛙的眼睛非常奇怪,他们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可是对静止的东西却“视而不见”,人们从青蛙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机场的指挥人员在“电子蛙眼”的帮助下,能更加准确地指挥飞机的降落。
青蛙和电子蛙眼
高山上的云杉长年累月都经受着狂风的袭击,树干的底部变得又粗又大,整个树干成了圆锥形。这种形状使云杉牢牢地挺立
在山顶之上。人们模仿云杉建立的广播
电视塔,即使遭到强台风的袭击,也不
会有倒塌的危险。
云杉和电视塔
敏锐 敏捷
1.兔子( )地一跳,躲开了老鹰的攻击。
2.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因为它的眼睛特别( )吗?
一、选词填空。
敏捷
敏锐
课堂演练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嘴
嘴里发出超声波
耳朵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超声波的知识。
2.搜集更多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整理成册,分享给更多的人。
课后作业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