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网络信息检索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2.3.1网络信息检索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16-07-12 21:5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1网络信息检索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列举贴近学生生活的两个事例,让学生体验信息获取的共同特征、一般规律,使学生能够总结、推导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再进一步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掌握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并分析其原因,掌握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规划和归纳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能通过分析和比较,使用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务实而有效地规划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并进行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2学时重点
信息获取过程的分析和信息获取方案的确定
3学时难点
剖析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多样复杂。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甚至是虚拟世界里的很多事物,都难以逃出人们获取信息的“如来”之手,但是,我们想知道的是,这个获取信息的“如来之手”是否有规律可循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的话题──《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屏幕显示一张关于牧场的图片)假设你置身其中,牧场的主人要你去打猪草,但是你不认识猪草,你可以通过哪几种方法打到猪草?有什么启示?
(点评: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创设形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意)
(实录:学生独立思考后,自觉分组讨论,思维活跃,总结出了四种方法:问别人;雇佣别人;查阅相关书籍;牵猪出去,猪吃啥,打啥。并得出了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思考,懂得利用身边的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利用信息的重要性。)
活动2【讲授】二、积极探索,精心研究
假设明天的课外活动,我们全班要去爬山。由于近几天的天气不好,事先我们必须获取明天的天气信息,有哪几种方法可以获取明天的天气信息?那种最好,为什么?
(实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可以采取的方式有上网、听收音机、听广播、打电话。由于学校附近没有网吧,看电视、听广播又不方便,而学校有很多电话亭,所以打电话这种方式最方便。)
(屏幕显示获取天气预报的过程)
诱导:根据获取天气信息的四个环节能否推导出信息获取的四个环节?
(点评:教师诱导得非常好,丝丝入扣,学生既然能把获取天气信息的四个环节说出来,也不难用自己得话把获取信息的四个环节推导出来。)
(实录:各小组独立思考后,自觉讨论,有同学把信息获取的四个环节推导了出来。)
(点评: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获取信息的步骤总结了出来,非常成功)
活动3【讲授】三、深入剖析,知识探究
课堂训练——“从商业间谍中学习信息的获取”。
教师活动:提问洋油、洋火和洋灯的来历,从而引入“日本人最先判断出了大庆油田”这一实例。
教师介绍当时背景,同时投影显示:据报载,
20世纪60年代,中国大庆油田还处于保密时期。日本人认为了解大庆的情况十分重要。因为中国到底有没有油田?在哪里?有多大规模?这一切关系到日本的出口贸易。于是他们确定了目标信息,大庆油田及其产油量和规模。日本人当年最先判断出大庆油田的情况,以至于在后来与中国谈判购买设备时占了先机。
学生活动:花
5分钟时间,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网即时查找有关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的报道、图片或现在的一些相关评论文章。
教师活动:下课堂观察查找情况,并指导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总结查找结果并投影显示:
●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大庆油田大庆人》。
●周总理接见王进喜时,王进喜身穿大皮袄的画报。
●《人民日报》一则新闻报道:“王进喜到马家窑,说了一声‘好大的油田呀!我们要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
●1966年7月的《中国画报》刊登的表彰大庆油田炼油厂的照片。
●《人民日报》上一幅有钻台手柄的照片。
显示图片:
●王进喜制服井喷,用身体搅拌水泥的图片。
●王进喜头戴大皮帽,身穿大皮袄的图片。
●王进喜手拿钻台手柄的照片。
学生活动:依据教师提示小组进行
3分钟讨论,从这些文字及图片中得出的信息。之后抽出三个小组回答结果。
教师活动:提问,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进行多维度观察、推理、分析。投影显示:
(1)通过画报封面铁人王进喜身穿的大皮袄样式,以及下着鹅毛大雪的照片,推断出大庆可能位于东三省的结论;
(2)通过《人民日报》一条新闻报道中“王进喜到马家窑,说了一声‘好大的油田呀!我们要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推断出马家窑就是大庆的中心;
(3)从报刊报道的大庆的设备全是肩扛人抬,又得到一个推断:马家窑离火车站不远,远了就抬不动了;
(4)通过王进喜参加中央委员会的报道,推论大庆已经大量出油;
(5)根据《人民日报》一幅照片上钻台手柄的架势,计算出了油井的直径;
(6)根据中国国务院的工作报告推算,把全国石油产量减去原来的石油产量,剩下的就是大庆的产量。
教师活动:提问(投影)
(1)定位信息需求(需获取怎样的信息):大庆油田及其产油量和规模;
(2)选择信息来源(通过哪些信息途径来获取):报纸、期刊——文献型信息源;
(3)确定信息获取方法、获取信息(最终用何种方法获取了信息):观察法;
(4)评价信息(如何评价日本人获取大庆油田信息的这一过程):高效率。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两分钟之后,四个同学回答教师提问。
教师活动:总结、归纳。上述案例中,日本人的信息来源,不过是几幅照片、几条新闻报道。但是,他们通过综合政治因素、地理因素、自然常识等一系列内容的推理分析,却得到了极其重要的商业情报。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作了定位,查找了照片、新闻报道,最终根据客观事实,通过多维度观察、推理分析而获得了情报信息。由此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和一般过程,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及为下一节课搜索引擎的学习做辅垫的目的。
5.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1)定位信息需求。
教师活动:结合例
1、例2讲述定位信息需求即需要什么信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时间范围
●地域范围
●内容范围:即“获取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样的信息”
(2)选择信息来源。
了解信息来源的几种分类。并结合上述两例提问两学生考虑了哪些信息来源。
●口头型信息源(个人型信息源):直接找相关部门相关人员
●电子型信息源:电视、网站
●文献型信息源:报纸、杂志、书籍
●实物型信息源(现场信息源):皮特经过现场观察猪吃猪菜从而……
总结:不同的信息来源可以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如(举生活中两例)……既然信息来源是如此丰富且各具优点,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来源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首先可根据我们的需求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去掉一些不合适的信息来源,再从最方便、性价比最好的信息来源开始尝试。如未达到目的,则需再作选择。
(3)确定信息获取方法。
由于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信息获取方法的多样性。
●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阅读法
●视听法
(4)评价信息。
以先前所确定的信息需求为依据,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这是有效获取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它直接涉及信息获取的效益。其实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就一直在评价及挑选信息,即评价贯穿整个信息获取的过程。如不符合我们的需求就要重新做调整。
活动4【活动】四、自主探究
再次诱导:现在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同学们能不能畅想一下100年后的家庭生活,那时人们将会利用什么样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
(学生活动:众说纷纭)
学生活动:聆听、思考
活动5【练习】五、迁移深化,拓展延伸
各学习小组确定一主题,填写下表:
你的信息需求
可能的信息来源
最终采用的方法
对信息评价等级(A
很好B好
C一般D不合格

活动6【讲授】总结归纳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及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就是定位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确定信息获取方法、评价信息,并且了解到信息的各种来源,掌握了获取信息的各种方法,学会了如何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为我所用,解决我们的问题。同时,现代社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关于人才的概念:新型人才。而评价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信息获取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树立成为新型人才的观念。我想起了清朝诗人龚自珍的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我要给它修改一下“我看天公已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