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课件(共7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课件(共7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23 23:2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7张PPT)
大气的受热过程
和大气运动
第二章
为什么地球的温度有高有低?
为什么这世界有风?
风为什么这样吹?
为什么会下雨?
你或许很少注意过你身边的自然现象,它们平常得让你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 . . . . .
你可曾想过......
课前小问题
在学习影响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后可以知道,青藏高原是我国接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但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气温却很低,为什么呢?
真相只有一个!
第一小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成分及作用特点
2.大气受热过程
3.大气受热的应用
1.大气成分及作用
太阳辐射成分
紫外线
红外线
可见光
大气成分
可见光是太阳辐射中辐射能力最强的光线,但它作为短波辐射无法被大气直接吸收,只能被大气部分反射或散射,所以可见光的大部分穿过了大气,来到地面。
臭氧
吸收
水汽,CO2
吸收
尘埃,小水滴
反射、散射
短波辐射的辐射更强
长波辐射相对较弱
地面
大气上界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被大气反射、散射回宇宙
大气吸收
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之前要先穿过大气。其中比例不大的紫外线和红外线被大气吸收,可见光中的一部分被云层和尘埃遮挡,被反射或散射回了宇宙空间,剩下的部分到达了地面。
此时的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到了“削弱作用”。
2.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面
大气上界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
被大气反射、散射回宇宙(流失)
大气吸收
地面增温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无法被大气吸收,但是可以加热厚实的地面,使地面温度升高。这个过程叫做“太阳暖大地”。
太阳暖大地
地面
大气上界
地面增温
地面辐射
射向宇宙(流失)
大地暖大气
地面温度增加后,也开始向外散发热量,这个由地面散发的热量被称作“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能量较低,可以被大气吸收。大气吸收了地面的热量,温度也开始升高。这个过程叫做“大地暖大气”
大气吸收并增温
地面
大气上界
大气辐射
射向宇宙(流失)
大气逆辐射
大气还大地
升温后的大气也会向外界散发热量,这个热量被称作“大气辐射”,大气辐射返回给地面的部分,又被称作“大气逆辐射”,这个过程叫做大气还大地。
地面
大气上界
大气辐射
射向宇宙(流失)
大气逆辐射
大气还大地
大气将热量返还给大地,也使得没有太阳光的夜间,近地面气温不至于太低。此时大气对近地面有着“保温作用”。
地面
大气上界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
反射、散射回宇宙
大气吸收
地面增温
地面辐射
大气吸收
射向宇宙
大气辐射
射向宇宙
大气逆辐射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整个大气受热过程中,其辐射的根本来源是什么?
太阳
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什么?
地面
正因为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所以在对流层中,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为海拔越高,离热源就越远
高度
km
20
0
120
60
100
80
40
-100
-50
0
50
100
对流层
高层大气
平流层
温度

平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吸收了紫外线热量的臭氧层,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高,因为海拔越高,离热源就越近。
高度
km
20
0
120
60
100
80
40
-100
-50
0
50
100
对流层
高层大气
平流层
温度

O3
自高层大气的底部开始,海拔越高离臭氧层越远,所以温度开始随海拔升高而下降;
至一定高度后,随海拔升高,离吸收了大量太阳辐射的氧原子层越近,所以之后气温随海拔上升而升高。
高度
km
20
0
120
60
100
80
40
-100
-50
0
50
100
对流层
高层大气
平流层
温度

O3
氧原子
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大气的两大作用
②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有补偿作用。
月球表面


太阳辐射
月球表面辐射
月球表面辐射
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太阳辐射
大气辐射
吸收
反射
吸收
吸收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
请思考以下问题:
1.月球的白天温度可以高达127℃,而夜间温度则能低到—183℃,为什么?
2.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晴朗的夜间和多云的夜间,哪一个更凉爽,为什么?
1. 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
白天没有削弱作用,地表直接接受阳光辐射,温度持续升高;夜间没有保温作用,温度直接流失于宇宙空间中。
2.同等条件下,晴朗的夜间更凉爽。
晴朗的夜空中没有云,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少,大气逆辐射少,保温作用降低,地面温度散失比起多云天气更严重。
问题追踪
青藏高原明明是我国接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方,为什么温度却不高?
①海拔高,空气稀薄,没有足够多的大气来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
②风力大,热量易散失;
③海拔太高,夏季暖湿空气不易到达。
3.大气受热的应用
1.试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分析自古以来农民燃烧秸秆的作用。
燃烧后产生的烟雾可以更多地吸收和反射(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防止霜冻。
燃烧秸秆是利用了大气的保温作用,你还知道哪些利用了类似性质的事物?
温室大棚:收集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的流失,增加大气逆辐射。→生产反季节蔬果。
2.除了燃烧秸秆,农民也会在菜园土地铺上一层“地膜”,请分析“地膜”的作用性质与温室大棚是否一样。
“地膜”同样有保温作用,但是仅减少地面辐射流失,并没有增加大气逆辐射。
3.果农会在果树下面铺上一次白色的反光地膜,分析白色反光膜的作用。
反光地膜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同时增加树底的采光,使水果色泽均匀,卖相更好。
4.除了反光地膜,果农们也会树下铺上一层厚厚的沙和鹅卵石,分析原因。
砂石的比热容低,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增加了土地的昼夜温差,使水果更易积累糖分;同时砂石层还能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
昼夜温差大也是西北地区的水果更加甜的重要原因。西北地区下垫面多为沙土,比热容小,且西北地区降水少,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白天地面迅速升温,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温度快速流失。因此,西北地区昼夜温差极大。
5.知识总结
大气受热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①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烟雾防霜冻
其他农业技术的应用原因:
①反光地膜增强光照、减少蒸发
②铺沙石增强温差、减少蒸发
激动人心的
问题回答环节
下表是我国华北某地天气状况数据。下图是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表,回答1~3题:
1图中①—④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
A.①—大气逆辐射 B.②—大气辐射
C.③—太阳辐射 D.④—地面辐射
2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② D.④—②—③
D
B
日期 白天最高气温 天气
11月2日 19℃ 晴
11月3日 17℃ 霾—多云
11月4日 16℃ 霾—雨
3与前两日相比,11月4日白天最高气温较低的原因是(  )
A.辐射①减弱 B.辐射④增强
C.作用⑤增强 D.作用③减弱
C
日期 白天最高气温 天气
11月2日 19℃ 晴
11月3日 17℃ 霾—多云
11月4日 16℃ 霾—雨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夏季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温度低,与之有关的是反射作用和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5.出现雾霾天气,会使图中的( )增加。
A.① B.② C.③ D.④
A
D
作业:
1.自己练习画“大气受热过程图”,下节课抽画;
2.预习下一小节
第二小节
热力环流
课前小问题
中元节有烧纸钱的习俗。人们发现:燃烧着的纸钱会随着跃动的火焰往上升腾,然后飞向别处,过不久,烧尽了的灰烬又会“悄悄”飞回火堆。这是什么原理呢?
1.气压与等压面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气压与等压面
何为气压
空气有质量(只是比较小),所以空气理所当然也存在压力,即气压。
单位体积内存在的气体越多,空气的密度就越大,压力就越大。
同一水平面上,气体会由高压流向低压。
等压面: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之前的课程我们学到:空气受热将上升,受冷将下沉
现实生活中,因为纬度、下垫面材质等原因,地面的温度并不相同,有的地方温度较高,空气长期上升,有的地方获得的热量较少,空气下沉。而热量差异,正是空气发生流动的根本原因。即:空气流动的根本原因:温差。
受热上升
冷却下沉
气体密度增大
气压增大
高压
气体密度减小
气压减少
近地面
高空
低压
气体由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高压
低压



地面
等压线
A
B
C
D
E
F
1000Pa
900Pa
950Pa
请将A、B、E、D四地气压值按从高到低排序。
A>B>E>D
温度
海拔
气压
海拔相同:
气温高、气压低
气温低、气压高
海拔不同: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3.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低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
(1)海陆风



气压低
气压低
气压高
白天吹谷风
(2)山谷风



气压高
气压高
气压低
夜晚吹山风
夜间,谷地内空气(水汽)受热上升,在高空遇冷,凝结成雨。(巴山夜雨涨秋池)
上升气流易降雨,下沉气流易放晴
(3)城市热岛环流
郊区吹向城市
不论是海陆风、山谷风还是城市热岛环流,对近地面而言,空气都是由冷的地区向热的地区流动,而热的地区的空气也会通过环流形式流转到冷的地区,这样的环流形式,对气温有着什么影响?
热力环流对气温有着调节作用,使某地气温不至于过冷或过热。
但热力环流的温度调节作用也并非在任何地方都有效,在特殊情况下,大气会变得十分稳定,不发生环流。



原本在谷底的暖空气自然上升至谷地上空,山上的冷空气受斜坡重力和自身性质影响,迅速下沉到谷底。(也可能是冷空气下沉的时候把热空气挤到了天上)
此时大气处于一个上热下冷的状态,这和我们所熟知的“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的情况相悖,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逆温”。
逆温现象的发生有很多种情况,比如:
夜间山顶的冷空气顺坡面下沉到谷底,迫使谷底相对较暖的空气抬升至空中,形成“下冷上热”
当冷暖空气相遇时,冷空气会侵入暖空气下部,使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下冷上热”






夜间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大气返还给地面的热量少,导致地面快速失温(类似于月球的夜晚)。白天还是热源的地面此时变为“冷源”,导致越靠近地面温度越低。
a:白昼。无逆温。地面被太阳持续加热,不会出现下冷上热情况。
b:傍晚。逆温生成。地面开始失去热量,早先被加热的暖空气正在上升。
c:黎明前。逆温层最厚。地面持续失去热量,之前被加热的暖空气上升至高空。
d:日出后。逆温减弱。地面重新接受太阳辐射,开始升温;高空的暖空气逐步消散
e:上午。逆温消失。地面得到长时间太阳照射,温度升高;高空暖空气热量完全散失
逆温现象的形成过程,大致分以下五阶段:
不论原因如何,当发生逆温现象时,大气状态都非常稳定,空气对流极弱,几乎不会产生降水现象。


虽然不产生降水,但因为近地面过冷,水汽易凝结,逆温现象常导致雾的产生。在深秋或冬日晴朗的夜晚,逆温甚至容易导致霜冻现象。
对流弱导致城市的污染无法扩散,城市空气污染加剧。
可见,大气环流的形式多样,应用广泛。
但是究其根本,核心并无差别
热力环流
地面的
冷热不均
气流垂直方向运动
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
大气水平方向运动
实时链接:云南消防”以火攻火“,扑灭重庆火灾。
实时链接:云南消防”以火攻火“,扑灭重庆火灾。
高压
低压
提醒:点“倒火”对技术、熟练度、团队协作要求都极高,非专业消防切勿尝试。
又到了激动人心的
问题回答环节
读图,回答1~2题:
1.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B.温度:甲>乙>丙>丁
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D.气压:丁>甲>乙>丙
2.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山谷风示意图,那么上升气流③表示的可能是(  )
①白天的谷地 ②白天的山坡 ③夜晚的谷地 ④夜晚的山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B
读图,回答3~4题:
3.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4.有关图中各点大气运动和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为下沉气流
B.高空大气由d点流向b点
C.近地面大气由a点流向c点
D.c点在高压控制下,是晴朗天气
C
D
5.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        ;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2)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     地,其对应的天气状况常为     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     地。
(3)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     地。 (4)在图中画出高空等压面的弯曲状况。
甲>乙>丙>丁

阴雨


作业:
1.自己练习画“热力环流示意图”(海陆、山谷、城市热岛)
2.完成导与练课时作业
第三小节
大气的水平运动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的
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大气的
水平运动


低压
高压
高空
近地面
1000hPa
950hPa
低压
高压
975hPa
如果从高空看近地面的气压和空气运动情况,是怎么样的?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
950hPa
975hPa
1000hPa
低压
高压
1000hPa






950hPa
975hPa
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气压差),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
水平气压梯度力
1000hPa
975hPa
950hPa
大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作水平运动,形成了风。
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风向应该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
1000hPa
975hPa
950hPa
1000hPa
950hPa
900hPa
A
B
A、B两地风力更大的是?
B>A
等压线疏密程度相等时,数值相差越大,
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
1000hPa
975hPa
950hPa
1000hPa
925hPa
A
B
A、B两地风力更大的是?
B>A
975hPa
950hPa
差值相等时,等压线越密集,
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
然而真实的风是受多种力作用的。
尤其有一种力,它不影响不动的东西,却会使地球上一切运动着的物体的运行方向发生偏转(赤道除外)。
地转偏向力
1010Pa
1008Pa
1006Pa
北半球近地面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最终方向
与近地面的摩擦力
影响风速、风向
只影响风向
影响风速、风向
1010hPa
1008hPa
1006hPa
高空就不存在与近地面的摩擦力
北半球高空风向
高空大气只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P32
下图为北半球某气压场受力平衡时的风向图,气压单位为百帕。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的代表字母依次是
(  )
A.a、b、c、d B.a、b、d、cC.b、a、d、c D.c、b、a、d
2.图中决定风力大小的力主要是(  )
A.a、d B.c、d C.a、c D.b、d
B
A
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读图,回答3~4题:
3.四幅等压线图(单位:百帕)中,P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乙图(北半球)中P地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C
A
5.下图是某气象局绘制的某日10时近地面的气压与气流状况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M、O、P三个气压中心,其中高压中心是    。 (2)图示地区位于    半球,说明判断依据 。 (3)图中②、③、④三处中,风力最大的是      ,理由是 。
(4)在图中箭头①处画出气流所受的力。
P

水平气流向右偏转

等压线最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