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18课
思想文化
共
1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一、学习目标1.知识识记: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佛教的传播及主要教义;道教的兴盛及主要教义。2.能力培养:通过对佛教、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远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佛教的传播与道教的兴盛,一方面适应了统治阶层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重点:
(1)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中考层次:识记)
(2)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中考层次:识记)
难点:佛教、道教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导学提纲(围绕目标,设计问题,旨在指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资治通鉴》作者、内容、价值;佛教的传播及主要教义;道教的兴盛及主要教义(二)基础知识的全面检测与过关(可采用多种方式来完成,如:学生独立完成或开展生生互动等)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1、作者:
(填朝代)史学家
。2、体裁:
3、内容:记述了从
至
、
多年的历史。4、地位:被视为与《
》并列的史学名著。二、佛教的中国化1、原因:佛教在不少方面与
相冲突,为此,在传人不久开始自身的改造,以顺应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2、影响:(1)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得以广泛传播,至
时期,已形成多个中国特色的宗派。(2)宋代以后,中国化的佛教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道教的兴盛1、形成时间:
。2、来源:
、
、
。3、特色:体现了中国文化注重
的传统特色。4、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三)重点、难点的精讲(言简意赅,一般不超过15分钟)★《资治通鉴》(1)体例:编年体通史(2)叙史范围:战国至五代1300多年历史(3)价值:全书取材广博,考证详实,叙事简洁明晰,文字精炼生动,被视为与《史记》并列的史学名著。
★思考: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书名作者成书时间史书体例叙事范围史学地位《史记》司马迁西汉纪传体通史黄帝到汉武帝都是史学名著《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编年体通史战国到五代★佛教的中国化1、佛教:(1)创始:释迦牟尼(天竺)(2)主要教义:宣扬因果报应、轮回转生
,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为人世间一切都是痛苦的
,这是前世造的因在现世结的果。只有皈依我佛,弃恶从善,虔诚修行,才能获得解脱,在来世得到幸福
2、中国化进程:(1)东汉初年(明帝),佛教正式传入中国;(2)隋唐时期,形成多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3)宋以后:佛教进一步融合儒、道二家,中国传统文化也吸收了许多佛教思想,中国化的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兴盛1、道教:出现时间:东汉末创始人:张陵思想来源:民间信仰、神仙方术、道家思想2、主要教义:以“道”为最高信仰,称通过炼服丹药和修身养性,可以长生不老,得到成仙★特点:体现中国文化注重现实人生的传统特色3、兴盛:东晋南北朝:道教的理论和组织形式日益完备唐
宋:皇帝利用道教加强统治地位,道教空前兴盛,此后与儒佛相融,修炼方式转为“内丹”4、地位:中国的本土宗教(四)重点、难点的分层运用(以训练为主线,围绕重点及学生迷惑的内容分层次设计问题,旨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平行班题目)1.司马光说“臣之精力,尽于此书”,“此书”应是(
)A.《史记》
B.《汉书》
C.《三国志》
D.《资治通鉴》2.中国化的佛教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哪一时期以后(
)A.西汉
B.宋代C.东汉
D.隋唐3.《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下列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
)4.下列内容中,与道教无关的一项是(
)A.以“道”为最高信仰B.宣称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C.源于古代民间信仰、神仙方术和道家思想D.东汉末年传入我国5.在《资治通鉴》中你不可能看到的历史是(
)A.三国鼎立
B.楚汉之争
C.唐代的开元盛世
D.明代的戚继光抗倭6、右图是明代画家丁云图所作的《三教图》。这幅画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儒、佛、道三家合一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情景出现在(
)A.西汉
B.宋代C.东汉
D.隋唐答案:DBBDDB(实验班题目)识读下图,请完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1)这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两种宗教 这两个宗教哪一个是外来宗教,哪一个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2)什么朝代以后佛教进一步融合了儒、道二家文化 道教形成于什么时候 (3)佛教和道教对我国社会影响非常深远。从教义上来看,它们有何区别 对此,你有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1)佛教和道教。佛教是外来宗教,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2)宋代以后。东汉后期。(3)区别:佛教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所以逃避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实,追求来世幸福;而道教认为人生是快乐的,死亡才是痛苦的,所以关注现实,重视现世,追求长生不老。启发:佛教与道教教义都有很大的欺骗性;我们应尊重科学,破除迷信。(五)分层作业的布置
全优设计
补充与完善佛教的传播着重点是指:佛教的中国化课前小测题目为《全优设计》的快乐预习,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预习本课,并回答问题在讲解框题内容时出示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书影,发挥主体地位,提问:《资治通鉴》作者《资治通鉴》记载了什么内容?(3)《资治通鉴》是什么体裁?有何史学地位?(4)什么是编年体?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形体动作让别人知道你是佛家弟子。结合《中国历史教学软件》(七年级下)的佛教图片视频及课本上的《三教图》帮助学生理解佛教的中国化。投影问题:我国古代反映佛教的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西游记》)
《西游记》中有另一种宗教的影子,有哪一位同学知道是什么宗教?(道教)“佛教与道教的主要不同点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两种宗教的基本教义得出“佛教等待来世而道教更注重现实”的结论,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道教的基本教义。补充问题: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A.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B.虔诚地信佛,来世可以得到幸福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答案:D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要予以充分肯定。
教学反思
不足:1.在讲到《资治通鉴》的时候,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师应该结合课本《司马光手迹》图,提出问题:“我们应学习司马光的什么精神?结合自己的学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以此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的培养。
自我感觉在教本课的时候课堂的逻辑性还有待提升
讲到道教的时候应该要结合泉州清源山的老子像,与实际想结合,突出重点。
优点:按照分层导学的模式突出重难点,注重当堂检测
历史学科七年级分层导学案
设计者:
授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