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13章 人体对营养物质的获取跨学科实践活动
设计简单装置,制作酸奶
第六单元 人体的生理活动
苏科版(新教材)生物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依据乳酸菌代谢所需的环境条件、营养来源和产物等相关知识,科学选择便于消毒和密封的恰当容器,依据个人对食品的喜好合理选择相应食材和配料。
理解并控制影响乳酸菌发酵的复杂因素,解决制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发酵失败、酸奶品质不佳等。
1.通过自制酸奶的实践活动,了解乳酸菌代谢所需的环境条件、营养来源、产物等相关知识,牢固形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深刻认识生物多样性,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树立平衡膳食的科学理念。
2.遵循乳酸发酵技术和培养真菌的操作规范和程序,并能够正确、客观地评价物化成果,对整个主题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深入的反思,有力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积极形成乐于探索,严谨求实,理性质疑的科学态度。
课前须知
课堂导入
小调查:你平时喜欢喝酸奶吗?
同学们,平时喜欢喝酸奶吗?
那你们知道酸甜可口的酸奶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
今天,我们就要开展一场有趣的跨学科实践活动 —— 设计简单装置来制作酸奶。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每人每天要摄人适量的牛奶或者相当量的奶制品。
酸奶是一种常见的奶制品,以鲜奶为原料,经过巴氏消毒后,在鲜奶中添加乳酸菌发酵制成。酸奶不仅保留了鲜奶的优点,而且经过发酵之后,鲜奶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变得更加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
新知讲授
设计简单装置,制作酸奶
新知讲授
设计简单装置,制作酸奶
制作酸奶要按照灭菌、接种、发酵、储存等乳酸菌发酵技术的操作规范和程序进行。制作时所用乳酸菌的种类、(图13-20)酸奶酵时间、发酵温度等不同,酸奶的酸度也会不同。适宜乳酸菌生长的pH般为6左右,如果酸奶的酸度太高,那么不仅不利于乳酸菌生长,还会刺激人体的肠胃,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在制作酸奶的过程中,需要测定酸奶的酸度,确定适宜的酸度范围。
新知讲授
设计简单装置,制作酸奶
测定并分析酸奶的酸度,探究口感适宜的酸度范围。
设计简单的恒温装置制作酸奶。
1、活动目标
2、材料用具
鲜奶(或纯奶)、原味酸奶(或乳酸菌入食品级泡沫恒温箱、发热材料(如绝缘加热线等)、温控器、防火隔热膜、温度计、干净的带密封盖子的容器、pH试纸(或酸度计)等。
新知讲授
活动1:理解酸奶制作原理
自主-合作学习
参考课本p23-25内容,思考:
1.思考:酸奶制作的关键微生物是什么?它的发酵作用会使牛奶发生哪些变化(如口感、营养)?
2.结合书本和网络资料,说说乳酸菌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温度、pH 等),为什么发酵过程需要恒温装置?
1.思考:酸奶制作的关键微生物是什么?它的发酵作用会使牛奶发生哪些变化(如口感、营养)?
新知讲授
关键微生物是乳酸菌;发酵作用使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口感变酸),蛋白质凝固(质地黏稠),营养更易被人体吸收。
活动1:理解酸奶制作原理
2.结合书本和网络资料,说说乳酸菌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温度、pH 等),为什么发酵过程需要恒温装置?
新知讲授
乳酸菌生长需要适宜温度(约 37-40℃)、酸性 pH(适宜 pH 约 6 左右);恒温装置可维持稳定温度,保证乳酸菌正常发酵。
活动1:理解酸奶制作原理
1
2
3
新知讲授
活动 2:设计与制作恒温装置
合作学习
参考课本p24图13-21相关内容,设计图:
小组合作设计恒温装置(参考材料:泡沫箱、加热线、温度计、温控器等),画出设计图,标注各部分作用。
食品级泡沫恒温箱
绝缘加热线
温控器
新知讲授
活动 3:制作酸奶,测定和分析酸奶的酸度
合作学习
参考课本p25图13-22相关内容,思考:
1.简要说明制作酸奶的步骤。
2.如何测定酸奶酸度?
3.各小组依据乳酸菌的种类、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等因素,设计相应的表格,将测得的数据填写在表格中。
4.分析数据,讨论影响酸奶酸度的主要原因。
灭菌
对鲜奶进行灭菌处理。
接种
加入适量原味酸奶(或乳酸菌)作为菌种。
发酵
将接种后的鲜奶放入自制恒温装置中发酵。
储存
发酵完成后进行储存。
新知讲授
活动 3:制作酸奶,测定和分析酸奶的酸度
1.简要说明制作酸奶的步骤
新知讲授
活动 3:制作酸奶,测定和分析酸奶的酸度
2.测定酸奶酸度
取适量自制酸奶,用 pH 试纸或酸度计等器材测定酸奶的酸度。
新知讲授
活动 3:制作酸奶,测定和分析酸奶的酸度
3.各小组依据乳酸菌的种类、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等因素,设计相应的表格,将测得的数据填写在表格中。
影响因素 参数设置 测量时间点 pH值 活菌数(CFU/mL) 酸度(%) 感官评价 备注
菌种类型 (如:嗜热链球菌) 0h 6.5 1.0×10 0.15 乳白色
6h 4.2 5.0×10 0.45 微酸味
12h 3.8 8.0×10 0.70 明显凝乳
发酵温度(℃) (如:37℃) 0h ... ... ... ...
6h ... ... ... ...
发酵时间(h) (如:24h) 中途取样点 ... ... ... ...
其他变量 (如:糖添加量) ... ... ... ... ...
新知讲授
活动 3:制作酸奶,测定和分析酸奶的酸度
4.分析数据,讨论影响酸奶酸度的主要原因。
乳酸菌种类:不同种类的乳酸菌产酸能力不同。
发酵时间:发酵时间越长,产酸越多,酸度越高。
发酵温度:温度对乳酸菌的活性有影响,适宜的温度能提高产酸效率。
(四)展示交流与评价
1.各小组展示本组选择或设计的恒温装置以及制作的酸奶产品;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从材料的选择、工程技术的运用等方面介绍恒温装置的制作思路,以及酸奶的制作过程。通过各小组活动测定的数据,分析发酵的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酸奶酸度的影响,确定口感适宜的酸度范围。
2.从稳定性、安全性、美观性等方面对制作的恒温箱进行自评或互评,从色泽、乳清析出、黏稠度等方面对酸奶产品进行自评或互评。各小组在评价的基础上,讨论并改进恒温箱和酸奶的制作工艺。
3、活动步骤
4、扩展研究
除乳酸菌外,酵母菌也可用于制作食品。依据酵母菌代谢所需的环境条件、营养来源、产物等相关知识,以面粉、酵母粉为材料,选择合适的厨具,按照发酵技术的操作程序制作馒头或面包,比较不同酵母菌菌种的发酵效果。
课堂小结
1.酸奶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饮品。酸奶制作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 )
A.醋酸菌 B.酵母菌
C.乳酸菌 D.毛霉菌
2.某品牌酸奶的制作过程借鉴乌兰察布低温发酵工艺,口感细腻、益生菌活性更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高蛋白质含量的牛奶做酸奶可使酸奶品质更优
B.低温长时间发酵可保留更多乳酸菌活性
C.发酵完成后添加果粒或蜂蜜可调节酸奶口感
D.酸奶的风味仅取决于发酵温度,与其他因素无关
C
课堂练习
D
3.酸奶因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深受人们的喜爱。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制作酸奶,查阅相关资料后,设计了简单的制作装置(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牛奶加糖煮开的目的是加快溶解糖 B.牛奶冷却后加酸奶搅拌是进行接种
C.加酸奶搅拌后应选用甲瓶进行发酵 D.加酸奶后放在冰箱中发酵
课堂练习
B/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第13章 人体对营养物质的获取
跨学科实践活动 设计简单装置,制作酸奶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设计简单装置,制作酸奶
教材分析 本活动是第 13 章 “科学的饮食” 后的跨学科实践,融合生物学(乳酸菌发酵)、物理学(恒温控制)、工程技术(装置设计)等知识。教材要求学生通过设计恒温装置、制作酸奶、测定酸度,理解微生物代谢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培养科学探究和跨学科应用能力,同时强化食品安全与健康饮食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说明酸奶制作的原理(乳酸菌的发酵作用)及所需环境条件(温度、pH 等)。 2. 描述恒温装置的设计原理,解释其控制温度的机制。 3. 学会测定酸奶酸度的方法,分析发酵时间、温度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通过乳酸菌发酵过程,理解生物代谢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科学思维:基于实验数据(酸度、口感)分析影响发酵的因素,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经历 “设计方案→制作装置→实施实验→分析结果” 的完整过程,提升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跨学科实践:综合运用生物学、物理学知识设计装置,体会学科间的联系。 社会责任:认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酸奶制作的原理(乳酸菌发酵)及关键步骤(灭菌、接种、发酵)。 2. 恒温装置的设计与制作(控制温度为乳酸菌提供适宜环境)。 【教学难点】 1. 分析不同发酵条件(温度、时间)对酸奶酸度和口感的影响。
2. 解决装置制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温度不稳定、灭菌不彻底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1.展示超市常见的酸奶产品图片,提问:“同学们都喝过酸奶,你们知道酸奶是如何从牛奶变成的吗?为什么酸奶会有酸味?”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测:“酸奶的制作可能与哪种微生物有关?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让它顺利发酵?” 3.明确活动主题:“今天我们将通过跨学科实践,自己设计恒温装置,制作酸奶,并探究影响酸奶口感的因素。” 1.观察图片,自由发言,猜测酸奶制作的可能过程(如 “需要细菌”“可能需要保温” 等)。 2.小组简短讨论,提出关于酸奶制作的疑问(如 “为什么要保温?”“酸奶的酸味从哪里来?”)。
新知探究 活动1:理解酸奶制作的原理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3-24 页,提问: “酸奶制作的关键微生物是什么?它的代谢需要哪些条件?”(乳酸菌;适宜温度 37℃左右,酸性环境 pH≈6) 2.“乳酸菌发酵会使牛奶发生哪些变化?”(乳糖→乳酸,牛奶变酸、凝固) 播放乳酸菌发酵的微观动画,直观展示乳酸菌分解乳糖产生乳酸的过程。 3.强调实验关键步骤:灭菌(杀灭杂菌)、接种(加入乳酸菌)、发酵(恒温培养)、储存(低温保存)。 1.阅读教材,结合动画理解乳酸菌的代谢特点,记录关键信息(微生物种类、适宜温度、发酵产物)。 2.小组讨论:“为什么制作过程中需要灭菌?如果灭菌不彻底会有什么后果?”(防止杂菌污染导致牛奶变质)
活动2:设计与制作恒温装置 1.提出任务:“乳酸菌发酵需要稳定的温度(37℃左右),请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易恒温装置,材料可选用泡沫箱、加热线、温控器等。” 2.提供设计提示: (1)保温材料选择(泡沫箱保温性好); (2)加热装置(绝缘加热线提供热量); (3)温度控制(温控器监测并调节温度,防止过热); (4)安全性(加热线需绝缘,避免短路)。 3.展示教材图 13-21(自制恒温装置示意图),引导学生画出设计图,标注各部分名称及作用。 4.巡视指导,对设计不合理的小组提出修改建议(如 “如何保证箱内温度均匀?”“温控器应放在哪个位置更精准?”)。 1.小组分工:讨论装置结构、绘制设计图、分配制作任务(如材料准备、组装、测试)。 2.设计图需包含:泡沫箱(外壳)、加热线(发热)、温控器(监测温度)、温度计(校准)、放置酸奶容器的空间。 3.展示设计方案,其他小组提出改进意见(如 “增加隔热膜减少热量损失”)。
活动3:制作酸奶并测定酸度 1.指导学生按步骤操作(参考教材第 24-25 页): (1)灭菌:将鲜奶加热至沸腾(杀灭杂菌),冷却至 37℃左右; (2)接种:向鲜奶中加入少量原味酸奶(含乳酸菌),搅拌均匀; (3)发酵:将混合液倒入无菌容器,放入自制恒温装置,设置温度 37℃,发酵 6-8 小时; (4)测定酸度:发酵后用 pH 试纸检测酸奶的 pH 值,记录数据。 2.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1)容器需提前煮沸灭菌; (2)接种时避免杂菌污染(操作前洗手); (3)发酵时间需足够,观察酸奶是否凝固(成功标志:凝乳状、无异味)。 3.提供实验记录表(如下),指导学生记录变量与结果: 1.分组操作,严格遵循灭菌→接种→发酵流程,记录实验现象(如牛奶何时开始凝固)。 2.发酵完成后,用 pH 试纸测定酸度(对比标准比色卡读取 pH 值),品尝并描述口感(注意:仅品尝自制成功的酸奶,失败品需丢弃)。 3.分析数据:“发酵时间越长,酸度如何变化?温度过高对酸奶品质有何影响?”(时间越长酸度越高;温度过高会杀死乳酸菌,导致发酵失败)
活动4:展示交流与评价 1.组织各小组展示成果: (1)恒温装置(说明设计亮点,如 “用旧电热垫改造加热装置,降低成本”); (2)酸奶产品(描述状态、酸度、口感); (3)实验数据(分析温度、时间对酸度的影响)。 2.引导互评:从 “装置稳定性(温度波动范围)”“酸奶品质(无乳清析出、口感适中)”“创新性(材料回收利用)” 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3.总结提升:“如何改进装置使温度更稳定?发酵时除了温度,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酸奶品质?”(如乳酸菌种类、牛奶浓度等) 1.小组代表汇报实验过程与结果,展示设计图和数据记录表。 2.互评其他小组的装置和酸奶,提出改进建议(如 “在泡沫箱内加风扇使温度均匀”)。 3.反思本组实验的不足(如 “发酵时间不足导致酸度不够”),记录改进方案。
【习题巩固】 1.以下制作酸奶的步骤,顺序合理的是( ) ①冷却 ②将牛奶和糖混合 ③煮沸 ④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数小时 ⑤接种(加入一些购买的酸奶)并盖严盖子 ②③①④⑤ B.②③①⑤④ C.③②①④⑤ D.③①②④⑤ 【答案】B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药品等的制作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制作酸奶时要用到乳酸菌。 【详解】家庭制作酸奶时,先将容器灭菌消毒,然后进行如下步骤:②将牛奶和糖混合(相当于配置培养基)→③煮沸(高温灭菌)→①冷却(40-43℃)→⑤接种(加入一些购买的酸奶)并盖严盖子→④放入容器中密封发酵(放在温暖的地方数小时),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奶豆腐是鲜奶发酵而成的形似豆腐的酸奶,制作流程大致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①菌种是醋酸菌 B.②有利于繁殖 C.③可以继续发酵 D.④可杀死杂菌 【答案】C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应用,如制作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酵母菌用于酿酒等。 【详解】A.酸奶发酵过程中加入的菌种是乳酸菌,乳酸菌可以在无氧条件下发酵生成乳酸,①菌种是乳酸菌,不是醋酸菌,故A错误。 B.②控出酸奶中的水分是为了将酸奶中多余的水分稀释出来,让酸奶变粘稠,是为了酸奶的风味,而不是利于繁殖,故B错误。 C.③容器密封后,制造无氧环境,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产生乳酸。乳酸菌如果活跃起来,酸奶可以继续发酵,故C正确。 D.④低温冷藏对杂菌的生长繁殖可以起到抑制的作用,并不能够杀死杂菌。低温冷藏可以延长酸奶的保藏期,抑制乳酸菌的活性,抑制杂菌的生长繁殖,保持酸奶的风味,故D错误。 故选C。 3.小轩尝试制作酸奶,他需要的菌种是( ) A.曲霉 B.酵母菌 C.醋酸菌 D.乳酸菌 【答案】D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作腐乳要用到多种霉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制酱要用到曲霉,制味精要用到棒状杆菌,利用青霉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详解】A.曲霉主要用于制作酱类、酱油等发酵食品,并不用于制作酸奶,A错误。 B.酵母菌常用于面包制作和酿酒等,其发酵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酒精,与酸奶制作无关,B错误。 C.醋酸菌是酿醋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菌种,不能用于制作酸奶,C错误。 D.乳酸菌在无氧环境下,能将牛奶中的乳糖等糖类转化为乳酸,使牛奶呈现出酸奶特有的风味和质地,是制作酸奶等必需的菌种,D正确。 故选D。 4.酸奶因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深受人们的喜爱。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制作酸奶,查阅相关资料后,设计了简单的制作装置(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牛奶加糖煮开的目的是加快溶解糖 B.牛奶冷却后加酸奶搅拌是进行接种 C.加酸奶搅拌后应选用甲瓶进行发酵 D.乳酸菌发酵时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 【答案】B 【分析】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具有甜酸风味。 【详解】A.将牛奶加糖煮开的目的是灭菌,这样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A错误。 B.接种就是把已有的菌种,用某种方式取少量的菌种,接到培养基上的过程。将酸奶加入牛奶中,相当于接种步骤,B正确。 C.甲瓶敞口,含有氧气,乙瓶加盖密封无氧气;乳酸菌属于厌氧菌,故应该选择乙瓶,C错误。 D.制作酸奶需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属于细菌,在无氧气条件下乳酸菌通过分裂进行大量繁殖,分解糖类产生大量乳酸和少量的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B。 5.某品牌酸奶的制作过程借鉴乌兰察布低温发酵工艺,口感细腻、益生菌活性更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高蛋白质含量的牛奶做酸奶可使酸奶品质更优 B.低温长时间发酵可保留更多乳酸菌活性 C.发酵完成后添加果粒或蜂蜜可调节酸奶口感 D.酸奶的风味仅取决于发酵温度,与其他因素无关 【答案】D 【分析】酸奶制作利用乳酸菌的发酵作用,乳酸菌在适宜温度下分解乳糖产生乳酸。发酵温度、原料成分、菌种活性等均影响酸奶品质和风味。 【详解】A.蛋白质是酸奶中重要的营养成分之一,高蛋白质含量的牛奶能为乳酸菌发酵提供更丰富的营养底物,有助于发酵过程的进行,还能使酸奶在口感、营养等方面品质更优,A正确。 B.乳酸菌在适宜温度下发酵,低温环境相对更温和,长时间发酵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高温对乳酸菌活性的破坏,从而保留更多乳酸菌活性,B正确。 C.果粒能增加酸奶的口感丰富度和咀嚼感,蜂蜜可增加甜味,在发酵完成后添加果粒或蜂蜜能根据不同需求调节酸奶口感,C正确。 D.酸奶的风味受多种因素影响,除发酵温度外,还与所用牛奶的品质、乳酸菌的种类和数量、发酵时间、是否添加其他配料(如果粒、蜂蜜等)等因素有关,并非仅取决于发酵温度,D错误。 故选D。 在习题巩固环节,学生将完成以下活动: 独立完成5道选择题
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梳理本次活动的核心知识: 酸奶制作原理:乳酸菌发酵(乳糖→乳酸); 关键条件:适宜温度(37℃左右)、无菌环境; 跨学科应用:生物学(微生物代谢)+ 物理学(温度控制)+ 工程技术(装置设计)。 2.强调食品安全:自制酸奶需冷藏且储存时间短,购买市售酸奶时需关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板书设计 第14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2节 血管与心脏(第1课时)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1.学生在装置设计中可能出现温度控制不精准的问题,需提前准备备用加热装置(如电热垫)作为替代方案。 2.发酵过程耗时较长,可提前 1 天安排学生完成接种和发酵,课堂上仅进行测定和交流,提高效率。 3.部分学生可能忽视无菌操作导致实验失败,需强化 “灭菌” 步骤的重要性,可演示污染样本与成功样本的对比。 4.跨学科目标达成较好,学生能将物理中的热传递知识应用于装置设计,但数据分析能力需加强(如绘制酸度 - 时间曲线)。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