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这是某种令人惊hài( )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xī( )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piē( )见的亚洲文明的jiǎn( )影。
②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liǎo( )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2.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恍惚 荒谬 地窑 不可名状
B.脏物 琉璃 晨曦 荡然无存
C.匍匐 鞠躬 拂晓 丰功伟迹
D.制裁 赔偿 恳切 永垂不朽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座城堡富丽堂皇,建造十分奢华。
B.他的钱早就花光了,钱包里荡然无存。
C.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D.置身于广州花市,各种各样的鲜花让我眼花缭乱。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创造了端午的浓厚氛围,让市民感受到岭南龙舟文化魅力。
B.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控制下,使嫦娥六号探测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
C.数字技术应用于广泛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现文化遗产永久保存和高效管理。
D.专家指出,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
5. 下列情境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
①2023年11月16日至17日,以《川渝韵味·“香”约广安》为主题的第六届世界川菜大会在广安隆重举行。②来自海外商协会、海外中餐业社团、国内外专家学者……等云集广安共襄盛举,深入交流探讨川菜产业发展。③来自全国的优秀餐饮企业的名厨大师们大显身手、切磋川菜烹饪技艺,助力川菜走向全国、拥抱世界。④主题曲《“香”约广安》在寶(cóng)州(广安)大地上一次次唱响,萦绕云霄。
① B. ②
C. ③ D. ④
6.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小麦一旦感知到相邻的不同植物达到一定密度,威胁自己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它就开始大量分泌一种物质抑制其生长。
②而非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相反,它们会把根系扎得更深极力侵入和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抑制对方生长。
③除了进行交流,植物还能通过感知相邻植物发出的信号决定使用何种方式对付对方。
④研究发现,相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
⑤对水稻的进一步研究证实,有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根系会小心翼翼地避开彼此,最大程度减少竞争:
④③①⑤② B.⑤②①④③
C.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④①③
7.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8.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1).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请摘录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细细体味所含的思想感情。对后文写对圆明园的破坏起什么作用?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各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 )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10.填写文中空缺的三处词语。
11.“这个奇迹”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强盗”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画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谈谈蕴含其中的感情。
13.从全文来看,结尾句和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14.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①2024年春运期间,26万余名青年志愿者活跃在全国各地的火车站、机场、客运站,为返乡乘客提供行李搬运、购票协助等志愿服务;在祖国西部,4.3万余名新招募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奔赴基层一线,围绕乡村建设、医疗教育等领域开展志愿服务……哪里有需要,青年志愿者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青年参与率、活跃度越来越高的一项事业,并逐渐成为当代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
②“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新时代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志愿服务是人类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代表着社会文明水平。新时代青年人,应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彰显青春价值。
③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的力量,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来源。对青年而言,参与志愿服务是为社会发展贡献个人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湖南省“河小青”项目中的青年志愿者们沿河巡查,清理沿岸的垃圾,确保水域生态平衡,他们的行动也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期间,青年志愿者承担了会场引导、语言翻译、信息咨询等多项服务工作。他们以良好的语言能力、热忱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各界代表的一致好评。在一次次志愿服务中,这些青年用奉献的青春为社会发展赋予了能量。
④“参观时间有限,逛了一天也没看完……”面对游客的“抱怨”,故宫博物院推出“志愿讲国宝”线上宣讲项目。“我想要成为一条路,连接历史与当下、中国与世界,用故宫的文化和文物连接每一名游客”,怀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青年志愿者张露珊也参与到这个项目中。作为志愿者,她不仅解决了游客的现实难题,也实现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梦想。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既锻炼了自身能力,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⑤作为一种个人自愿、不计报酬的公益服务,志愿服务形成的是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体现的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青年人应将这种志愿精神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实践中展现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雷锋传人”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扶危济困,倾力而为,累计义务献工21000余小时,帮助过的群众已达数万人;西部计划志愿者李建刚,扎根西藏阿里15年,无怨无悔,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理念。一批又一批热情澎湃的青年志愿者,用青春的脚步跨越山川湖海,在城镇乡村留下深深的足迹,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⑥让志愿者精神持续发光,不仅要靠志愿者自发的善念和善举,还应该依靠各方合力和制度保障,让参与志愿服务的青年有更多的社会归属感和他人认可度。《志愿服务条例》《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相继颁布,为促进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一些地方还结合“3 5”学雷锋纪念日、“12 5”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媒体宣传,通过艺术作品、融媒体产品等形式,全方位展现志愿者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让志愿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我们应在全社会广泛普及志愿知识,大力弘扬志愿精神,让更多的青年参与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让志愿服务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⑦广大青年要把握时代机遇、担当时代责任,用志愿精神点亮青春梦想,用志愿服务擦亮青春底色,在中国特色志愿者事业中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志愿者的崭新篇章。
(取材于《中国青年》的相关文章)
15.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举春运期间青年志愿者和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事例,意在引出本文要论述的话题。
B.第②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志愿服务对社会的价值,进而提出本文中心论点。
C.第⑤段举郭明义、李建刚的事例,强调了志愿服务是个人自愿、不计报酬的公益服务。
D.第⑥段用“不仅……还……”的句式,将论证由上文的个人自发行为推进到社会层面。
16.阅读第③段,写出其论证过程。
17.下面是两则名言,你认为哪一则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并简述理由。
(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雷锋
(2)“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生贵在行胸臆
周国平
一
读袁中郎①全集,感到清风徐徐扑面,精神阵阵爽快。
请看这一段:“天下有大败兴事三,而破国亡家不与焉。山水朋友不相凑,一败兴也。朋友忙,相聚不久,二败兴也。游非及时,或花落山枯,三败兴也。”
真是非常的飘逸。中郎一生最爱山水,最爱朋友,难怪他写得最好的是游记和书信。不过,倘若你以为他只是个耽玩的倜傥书生,未免小看了他。《明史》记载,他在吴县任上“听断敏决,公庭鲜事”,遂整日“与士大夫谈说诗文,以风雅自命”,可见他极其能干,游刃有余。但他是真个风雅,天性耐不得官场俗务,终于辞职。后来几度起官,也都以谢病归告终。
在明末文坛上,中郎和他的两位兄弟是开一代新风的人物。他们的风格,用他评其弟小修诗的话说,便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他要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活出自己的本色来。性者个性,灵者灵气,他实在是个极有个性极有灵气的人。
二
每个人一生中,都曾经有过一个依照真性情生活的时代,那便是童年。孩子是天真烂漫,不肯拘束自己的。世俗的利害和规矩暂时还都不在他眼里。随着年龄增长,染世渐深,俗虑和束缚愈来愈多,原本纯真的孩子才被改造成了俗物。
那么,能否逃脱这个命运呢?很难,因为人的天性是脆弱的,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随着童年的消逝,倘若没有一种成年人的智慧及时来补救,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失掉童心。所谓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正说明智慧是童心的守护神。凡童心不灭的人,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
所谓彻悟,就是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名利场上那班人不但没有想明白,只怕连想也不肯想。名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这终身的驰逐中,不再有工夫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接着连属于自己的真兴趣也没有了,那颗以享受生命为最大快乐的童心就这样丢失得无影无踪了。
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一个人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就会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借此为保存他的真性情赢得了适当的空间。而一个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就自然会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用中郎的话说,这叫作:“退得一步,即为稳实,多少受用。”
当然,一个人彻悟了生死的道理,也可能会走向消极悲观。不过,如果他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这一前途即可避免。他反而会获得一种认识:生命的密度要比生命的长度更值得追求。所以,与其贪图活得长久,不如争取活得痛快。中郎引惠开的话说:“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天。”就是这个意思。
三
我们或许可以把袁中郎称作享乐主义者,不过他所提倡的乐,乃是合乎生命之自然的乐趣,体现生命之质量和浓度的快乐。在他看来,为了这样的享乐,付出什么代价也是值得的,甚至这代价也成了一种快乐。
他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尤其是得之自然的趣。他举出童子的无往而非趣,山林之人的自在度日,愚不肖的率心而行,作为这种趣的例子。然后写道:“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凭真性情生活是趣,因此遭到全世界的反对又是趣,从这趣中更见出了怎样真的性情!
对于一个洋溢着生命热情的人来说,幸福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穷尽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其中也包括困境和逆境。极而言之,乐极生悲不足悲,最可悲的是从来不曾乐过,一辈子稳稳当当,也平平淡淡,那才是白活了一场。
四
一面彻悟人生的实质,一面满怀生命的热情,两者的结合形成了袁中郎的人生观。他自己把这种人生观与儒家的谐世、道家的玩世、佛家的出世并列为四,称作适世。若加比较,儒家是完全入世,佛家是完全出世,中郎的适世似与道家的玩世相接近,都在入世出世之间。区别在于,玩世是入世者的出世法,怀着生命的忧患意识逍遥世外,适世是出世者的入世法,怀着大化的超脱心境享受人生。用中郎自己的话说,他是想学“凡间仙,世中佛,无律度的孔子”。
中郎认为,儒道释三家,至少就其门徒的行为看,对死都不甚了悟。儒生“以立言为不死,是故著书垂训”,道士“以留形为不死,是故锻金炼气”,释子“以寂灭为不死,是故耽心禅观”,他们都企求某种方式的不死。而事实上,“茫茫众生,谁不有死,堕地之时,死案已立”。不死是不可能的。那么,依中郎之见,如何才算了悟生死呢?说来也简单,就是要正视生之必死的事实,放下不死的幻想。他比较赞赏孔子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一个人只要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好好地活过一场,也就死而无憾了。既然死是必然的,何时死,缘何死,便完全不必在意。总之,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病快地活,又抱着宿命的态度坦然地死,这大约便是中郎的生死观。
(有删改)
【注】①袁中郎:即袁宏道,是明代反对文学复古运动的主将,提出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
1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中郎以风雅自命,耐不得官场俗务,他虽极其能干,终于还是辞职,后来也曾几度起官,但最终选择了谢病辞官。
B. 友谊、欣赏大自然等均出于自然的享受,因为享受它们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所以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
C. 作者认为袁中郎是一个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的人,本文题目化用袁中郎创作的那句“人生不得行胸臆”。
D. 袁中郎想学“凡间仙,世中佛,无律度的孔子”,他主张适世,希望可以怀着生命的忧患意识逍遥世外。
19.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独句成段,“感到清风徐徐扑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阅读袁中郎全集的感受,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二部分中,作者引用袁中道“退得一步,即为稳实,多少受用”为段落结尾句,强调了作者的看法和态度,丰富了文章内容。
C. 文章将深刻的哲学思考融入文学表达,既有理性分析又有感性描写,使文章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D. 文中将袁中郎与儒道释三家对死的态度进行了对比,袁中郎认为儒道释三家对死的态度是完全错误的。
20.作者说袁中郎“一面彻悟人生的实质,一面满怀生命的热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1.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请结合文本,从取材、手法、结构成篇三个方面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形散”特征的。
答案
1、①骇曦 瞥 剪 ②缭 2.D 3、B 4.D 5.D 6.A 7.D 8.(1).统治者所犯下的罪行决不能归咎于人民,真正的强盗是统治者,而人民是无罪的。 (2).作者在这里运用反语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极为愤怒的心情:自以为“文明”的欧洲人却对中国的文明成就干了极野蛮的事。9.摘录略。作者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恍若月宫,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说它属于全人类,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作者饱含深情,极力赞美圆明园,为后文写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做铺垫,更利于表现作者的愤慨之情;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痛恨之情。10.荡然无存、富丽堂皇、有朝一日
11.圆明园 法兰西 英吉利 拟人 英法联军洗劫烧毁圆明园
12.略 愤怒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
13.“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反语
14.作者愤怒谴责侵略者的罪行,亮明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财物归还中国。
15.C
16.示例:首先阐明了青年在志愿服务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接着提出“对青年而言,参与志愿服务是为社会发展贡献个人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的分论点,然后举出湖南“河小青”和中非合作论坛青年志愿者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发展赋能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
17.示例1:第(1)则中“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强调要用实际行动服务人民,有助于理解第⑤段中“青年人应将这种志愿精神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这句话,表明青年人应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示例2:第(2)则有助于理解文章的第④段。爱因斯坦的名言强调人应该通过奉献实现人生价值,第④段举张露珊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梦想的例子,论证了“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既锻炼了自身能力,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人的价值”的观点,二者强调的内容一致。
18.A 19.C
20\(1)彻悟人生的实质:①他认为“茫茫众生,谁不有死”,主张坦然接受死亡这一必然结局。②蔑视功利:他洞察世俗名利场的虚妄,批评世人“终身驰逐”于浮名虚利,却丢失了享受生命本身的能力。③追求精神的自由:他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被世俗规则束缚,强调人应依真性情而活。
(2)满怀生命的热情:①崇尚“趣”与“乐”:他认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在于“得之自然的趣”,如童子天真、山林闲逸,甚至因坚持真性情而被世人非笑,也是一种“趣”。②享受生命的过程:他主张“生命的密度比长度更值得追求”,与其平庸长寿,不如痛快活过,所谓“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夭”。③包容人生的复杂性: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穷尽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包括困境与逆境,连“乐极生悲”也不足悲,最可悲的是从未真正活过。
21、(1)取材:文章内容广泛丰富。开篇写作者阅读袁中郎全集的感受,接着写了守护童心需要智慧、指出人生中有诸多自然的乐趣以及名利场上执迷不悟的人,还写到儒道释三家对生死的了悟等许多内容,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取材广泛丰富。
(2)手法:①文中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既有对袁中郎事迹的概述,也有对人生的深度思考和议论。②运用了引用、对比等多种手法。③句式灵动多变。
(3)结构成篇:结构自由。文章分为四个小部分,篇幅不拘长短,能各自独立,各部分内容过渡自由,行文自由而灵动。(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