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虹桥中学2024—2025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能力训练语 文(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虹桥中学2024—2025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能力训练语 文(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1 11:4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虹桥中学2024—2025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能力训练
语 文
(本试卷共23小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漩涡(xuàn) 帷幕(wéi) 屹立(yì) 自缘其说(yuán)
B.卑鄙(bǐ) 追溯(shù) 狡辨(biàn) 纷至沓来(tà)
C.狩猎(shòu) 浮躁(zào) 羁绊(jī) 不知所措(cuò)
D.喧腾(téng) 幅射(fú) 瞭望(liào) 挑拨离间(bó)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注重 、和合共生,注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注重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 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 共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中国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提出并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努力 文明画卷。
A.和而不同 凝聚 汇聚 刻画 B.和而不同 汇聚 凝聚 绘就
C.同而不和 凝聚 汇聚 绘制 凝聚汇 聚 勾 勒D . 同而 不和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①中国被世界称为诗的国度。②中国诗影响世界的原因,是因为诗里“小而美”的中国故事。③“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讲的是人人都感受到的春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讲的是人人心中理想的生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讲的是人人都要经历的离别愁绪。④这些至今仍打动人心,鼓励人始终热爱生活的诗,都以对人心的触动,感动着人心的最细微处、最柔弱处。
A.“感受”和“触动”都是动词, “理想”和“热爱”都是形容词。
B.“诗的国度”“中国故事”“离愁别绪”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C.句②是病句,修改方法是把“中国诗影响世界的原因”中“的原因”删掉。
D.句④画线处“最细微处”与“最柔弱处”之间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4.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某中学开展“筑梦成长·书海寻踪”读书活动。
(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我们学过他的《马说》。
B.古人许多年龄称谓与头发有关,“垂髫”指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黄发”
指头发由白转黄,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来指老人。
C.《骆驼祥子》描写的诈骗祥子的孙侦探、遭遇凄惨的小马儿和他的祖父、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那个时代老北京生活的风情世态。
D.《朝花夕拾》中的作品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如《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了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怀念感激之情; 《社戏》中作者回忆了童年的美好生活,表现了留恋之情。
(2)在“名著与诗歌”主题阅读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一些情感主旨与名著相关的诗句。请从下面的诗句中任选一句,从备选名著中找出所对应的作品名称,结合具体情节,谈谈收获的人生启迪。 (3分)
备选名著: 《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西游记》
A.取经西土克千劫,除怪危途降万精。
B.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C.烈火炼金情愈坚,信念如磬天地宽。
5.古诗文默写(6分)
(1) 求之不得, 。 (《关雎》)
(2) 黄衣使者白衫儿。 (《卖炭翁》)
(3) 蒹葭萋萋, 。 (《蒹葭》)
(4) ,秋天漠漠向昏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柳宗元《小石潭记》中 “ , 。”生动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奇特状态,刻画出细枝长蔓婀娜多姿的动态,使人感到生机盎然。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6题。 (3分)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乙】送杜十四①之江南
唐·王勃 唐·孟浩然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荆吴相接水为乡,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君去春江正淼茫。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日暮征帆何处泊,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释】①杜十四:杜晃,孟浩然的好友。
6.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首联,概括了送别的地方和友人将要到达的地方,场景壮阔,气势磅礴。
B.【乙】诗中的“淼茫”二字既描写了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的景色,又表达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C.【甲】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哀伤,意境旷达。 【乙】诗意在表达对友人的关切,感情真挚。
D.【甲】【乙】两诗结尾句都直抒胸臆,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与悲戚之感,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八年级语文(下)期末试卷 第2页 共8页
(二) 阅读下面选文, 完成7~10题。 (14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正义》)
【乙】孔子谓伯鱼①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乎 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②者岂非学之效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饬③。不饬无类⑨,无类失亲,失亲不忠,不忠失礼,失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污池,水潦⑧注焉,荏苇⑥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
(节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伯鱼:孔子儿子孔鲤的字。②后裔:后代,后世。③饬(shì):指修饰,打扮。④无类:没有礼貌。⑤水潦:雨水。⑥萑(huán)苇:芦苇一类。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虽有至道 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B.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终而有大名 其名为鹏(《北冥有鱼》)
D.虽或以观之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8.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孔子谓伯鱼曰: “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乎
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
以 显 闻 四 方 流 声 后 裔 者 岂 非 学 之 效 也
10.【甲】【乙】两文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甲】文以“嘉肴”类比“至道”,强调学习的作用是 A .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两种情境,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 B 的结论。【乙】文以“污池”设喻,强调学习对个人 C 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学习与 D 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君子立身。(4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 阅读下面选文, 完成11~13题。 (8分)
【材料一】
演讲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传播方式之一,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的公民大会。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通过演讲传播思想,影响城邦决策。中国古代的“纵横家”张仪、苏秦,也以雄辩之才游说诸侯,其“合纵连横”策略直接影响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战国策》中记载的诸多精彩辩词,至今仍被视为演讲艺术的典范。
现代社会中,演讲不仅是政治、商业领域的核心技能,更是公民素养的体现。马丁·路八年级语文(下)期末试卷 第3页 共8页
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用诗意的语言和强烈的节奏感,推动了美国民权运动;乔布斯的iPhone发布会以“三个故事”的叙事结构,重塑了科技产品发布模式。哈佛大学研究表明,具备优秀演讲能力的学生在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比同龄人高出23%。在信息爆炸时代,清晰有力的表达已成为个人发展的关键能力。
(选自《演讲艺术史》2023年修订版,有删改)
【材料二】
2023年全国中学生演讲能力调查
层级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占比 15% 35% 40% 10%
调查显示,78%的学生认为“紧张”是最大障碍,其中 45%的学生在台上会出现大脑空白现象。62%的演讲内容缺乏深度,主要表现为事例雷同(38%)、数据陈旧(24%)。专家建议,日常训练应注重逻辑思维培养,如采用“金字塔结构”(观点→论据→案例),这种结构化表达可使演讲说服力提升60%。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实践表明,经过一学期系统训练,学生演讲优秀率可从12%提升至28%。
同时,60%的评委认为,优秀演讲者需具备“情感共鸣”能力,而非单纯背诵稿件。获得全国演讲比赛一等奖的李同学分享经验:“我会在准备时设想听众的反应,用提问、停顿等方式制造互动感。”调查还发现,使用肢体语言适度的选手,其表现评分比拘谨者平均高出15分。这表明,自然的表达状态往往比完美的稿件更重要。
(选自《2023年全国中学生演讲能力调查报告》,有删改)
【材料三】
演讲稿不同于普通作文,需兼顾“说”与“听”的特性。开头应设置悬念或提问,清华大学教授王志强指出,优秀开场白需在7秒内抓住注意力。主体部分采用“三三法则”———三个分论点,每个论点辅以数据、故事、名言三种支撑。中国人民大学演讲协会建议,每个分论点阐述不超过90秒,并遵循“具体→抽象→升华”的递进逻辑。例如论证:“坚持的重要性”,可先讲爱迪生实验灯泡的故事,再分析坚持的心理学机制,最后联系当代青少年的成长需求。结尾需升华主题,避免简单总结。可借鉴TED 演讲①的“行动号召”模式,语言要口语化,避免复杂长句,并适当使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24年2月刊,有删改)
【材料四】
科学的演讲训练需结合“认知→行为→反馈”三阶段。认知阶段需分析至少3个优秀演讲案例(如TED 演讲),重点观察其结构布局和互动技巧。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开发的“演讲要素分析表”显示,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对演讲技巧的掌握速度提升50%。行为阶段要通过录音、录像进行自我修正,研究表明,观看自己演讲视频的学生,其改进效率是单纯练习者的2倍。
实验表明,采用“3——3——3训练法” (每天3分钟即兴演讲,3次录音回听,3次同伴互评)的学生,8周后演讲流畅度提升52%。上海某重点中学将VR 技术引入演讲课,使用虚拟现实系统模拟200人会场,使学生的紧张指数下降65%。该系统能实时监测心率、语速八年级语文(下)期末试卷 第4页 共8页
等指标,并提供针对性建议。数据显示,经过VR训练的学生,在实际比赛中的失误率比传统训练组低40%。
最新研究还发现,将演讲训练与学科知识结合效果更佳。例如在历史课上做“戊戌变法”主题演讲,既锻炼表达能力,又深化知识理解。这种跨学科模式已在多所试点学校取得成效,学生综合素养评分平均提高18%。专家建议,每周至少安排1 次主题演讲,形成常态化训练机制。
(选自《教育心理学前沿》2024年1月,有删改)
【注释】①TED 演讲:美国非营利性组织 TED 主办的系列研究性演讲,旨在传播新思想、新科技、新文化等领域的知识和想法。
11.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无论是古希腊哲学家用演讲影响城邦决策,还是战国时期纵横家以雄辩之才游说诸侯,都体现了演讲是政治领域的核心技能。
B.有关部门于2023年调查发现我国中学生演讲能力亟待提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台上紧张和演讲内容缺乏深度。
C.撰写演讲稿时,主体部分的每个观点的阐述应控制在在 1.5分钟左右,并遵循“具体→抽象→升华”的逻辑顺序。
D.演讲训练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效果非常好。这种跨学科的训练模式已初见成效,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一定提高。
12.某校“青春之声”演讲社团正在筹备校园演讲比赛,社团成员小陈负责制作“优秀演讲稿写作指南”宣传展板,请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帮他完成展板中的思维导图。(3分)
13.小语同学正在筹备校园演讲比赛,老师指出小语当前的演讲存在“内容单薄、缺乏感染力”的问题。请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的相关内容,为小语提几点建议。
(要求建议内容切实可行,具有针对性,并能有效提升演讲质量。) (3分)
(二) 阅读下面选文, 完成14~18题。 (17分)
楼上的洵芝女士
陈柏清
①知道楼上换了新邻居是在某个周末,我正在清扫楼前小菜园旁的红砖甬道,菜园是当初开发商给一楼住户的赠送,而我因为时间不足和不懂得打理,将它近乎荒废了,但我还是努力维持楼前小路的整洁干净。一个女子婷婷袅袅走来,看见我便停了下来,站在甬路边的矮草丛里,边用手里的小梳子梳理头发边跟我说话:“这小路扫干净看上去舒服多了!”她自我介绍是楼上新搬来的邻居,叫洵芝。我礼貌性应和,看那一头栗色长发像波浪一样在她的梳子下顺从流淌。她看上去四十几岁,眉眼间有自然的皱纹。皮肤是象牙色的白。梳好的头发被她随便在脑后一拧,就像一枚小小的人参果伏在了脖颈上。她把掉的碎发卷好握在手心,跟我说闲了去楼上坐,便走开了,粉花白底家居服八年级语文(下)期末试卷 第5页 共8页
的背影渐渐隐没在楼前疏落的槐树中。
②第二个周末她又来了。捧了几个塑料袋子,打开来,指着几根发芽的枝子告诉我,这是绿葡萄,那是蔷薇,把它们种到小园里。看我有点儿犹豫,她拍着我的肩膀说,“要是养好了,等到七月七,咱们就可以到葡萄架下乘凉,一边闻着花香,一边吃着葡萄,顺便还可以偷听一下牛郎织女的情话,那有多美啊!”然后径自咯咯笑起来,鼻子眉眼挤在一起像朵盛开的喇叭花。我说,“可我不会侍弄啊!”“我帮你!”她爽快地说着,随即用园子里的小铲三下五除二就给种好了。
③到了下一个周末,她又来了。槐花馅饺子,整整齐齐的半月形,雅致地摆满了青花瓷的盘子。 “尝尝我的手艺,别嫌弃。”她递到我手里就走了。我望着还冒热气的饺子有点犹豫,因为我不太习惯吃别人家的东西。先生正好下班回来,他说:“包饺子了 ”拿起一个吃起来。 “还挺好吃,啥馅的 有点像槐花。”“是槐花,很好吃吗 ”我说着也捏了一个饺子,送进嘴里,很清香,不知不觉吃了好几个。从此改变了我不吃别人家东西的习惯。
④有时她周末不来,我会有些失落,慢慢地扫甬道,扫完了她还不出现,我抬头望那个挂了雪青窗纱的窗子,猜测她在干嘛。先生看着我抱着扫帚凝神的样子,开玩笑说:“等你的周末之约 ”
⑤不记得是之后的哪个周末,她用一个大塑料盆端了好多鞋子下来,跟我要了一些水,用洗鞋皂把一些旧的帆布鞋刷得很干净,白鞋帮刷得雪白,就晒在甬道上,用鞋油把一些旧皮鞋打得很光亮,用鞋盒子装好。我说: “你要干嘛 怎么这么多鞋子 ”她顽皮地笑着说: “我要卖鞋子!”我摇摇头,让人捉摸不透。晚上去逛夜市,看见好多人围着一个摊子,摊子上摆了十几双鞋子,旁边放一个装奶茶的旧桶。价格标着一元或者五角,没有摊主,纸牌上写着:合适拿走,钱放饮料桶。我仔细一看,可不是我楼上邻居白天刷的那些鞋吗 有人真的在试,也有人议论纷纷。说心里话,那些鞋子保养得真的挺好,而且整理得特别干净,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太流行了。有两双我都很喜欢,只是觉得买了穿出去会给她看见,不好意思,便走开了。
⑥路上我问先生,“咱们的邻居也够好玩儿,一块五角的,不如送人算了。”先生笑了笑, “鞋子卖的不是货币价值,是使用价值和精神价值。哪怕卖五角,你是买的;如果一分不花,就有被施舍和免费拿的感觉,大多数人心里还是排斥这种感受的。这样做,是对他人的某种尊重与保护。”我觉得先生说的很有道理,以后也经常把家里的旧衣物、鞋子整理好摆这样的摊子“卖掉”,这样的断舍离既清爽了房间,又有善意得到传递的满足。小区里的其他人还有同事朋友也经常光顾,买或者卖。这个摊子就叫“一元拿”,大家很轻松自然地交流旧物,并不感到有何尴尬和不妥。
⑦那年七夕节,邻居们真的坐到了葡萄架下,虽然没怎么结葡萄,可凉风习习,葡叶婆娑,酌一杯清茗,畅谈心曲,栏杆上的蔷薇花竞相绽放,暗香浮动,真的很美,
⑧因为洵芝女士,我的小菜园繁盛起来,邻居们见面话多起来,甚至住出了“夜不闭户”的和谐感。可见美好可以照亮,更可以折射。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八年级语文(下)期末试卷 第6页 共8页
14.阅读选文①~⑥段,围绕“我”与洵芝女士的交往,补全下面表格。 (4分)
情节阶段 洵芝女士的行为 “我”的态度
第一次见面 A 礼貌性应和
第二次接触 送我绿葡萄枝和蔷薇枝,并主动帮我种上。 B
第三次接触 C 改变不吃别人家东西习惯
之后的相处 低价出售打理好的旧鞋。 D
15.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3分)
然后径自咯咯笑起来,鼻子眉眼挤在一起像朵盛开的喇叭花。
16.选文第⑦段有什么作用 (3分)
17.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中加点词“美好”的理解。 (3分)
18.社区正在开展“最美邻居”评选活动,居民们一致推举洵芝女士参选,请为她写一段60字左右的推荐词。 (4分)
(三) 阅读下面选文, 完成19~22题。 (11分)
为什么只有小满,没有“大满”
①翻开二十四节气谱系,细心的观察者都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小暑之后有大暑,小雪之后有大雪,小寒之后有大寒,而在小满之后直接跳转到“芒种”,为何小满之后没有“大满”
②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的“满”,既有“麦粒渐满”的含义,也有雨水丰盈之意。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60°时即为小满。从字面意义理解, “小满”指的是夏熟作物如小麦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尚未完全成熟的状态。
③小满这一节气名称在南北方的农耕实践中被赋予了双重含义:在北方指小麦等作物的饱满度,在南方则指降雨量的充沛程度。这种命名既能反映中国地域广阔带来的农耕差异,也更能展现古人观察自然的细致入微。
④在北方农业区,小满时节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农民们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此时小麦等作物的籽粒内部物质正在充实,外表看起来饱满,但尚未达到可以收割的程度。这种“小得盈满”的状态恰恰是作物生长的黄金时期,既避免了过早收割导致产量不足,又防止过晚收割造成籽粒脱落损失。
⑤而在南方地区,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南方有谚语“小满不满,干断田坎” “小满不满,芒种不管”,这里的“满”指的是雨水充沛程度。如果小满时节雨水稀少,则无法满足水稻栽插的需求,直接影响全年收成。但是,如果雨水太多,不仅对农事活动不利,江河还会有洪涝风险。
⑥从物候角度看,小满节气之后的芒种,指小麦籽粒饱满,长出尖尖的芒刺,等待收割。 “芒种”一词体现了节气与农事活动的紧密联系,比“大满”更符合古人指导实际农事的需求。古人有意避开“大满”这一名称,而选择以“芒种”代之,既准确描述了作物成熟结籽的物候特征,又避免了“大满”可能带来的负面联想,体现了命名的高超智慧,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传统。八年级语文(下)期末试卷 第7页 共8页
⑦从自然规律看, “大满”意味着事物发展到极致后的转折点。在农业实践中,作物完全成熟后就会开始衰败;江河水位达到顶峰后必然引发洪水;人生达到巅峰后难免走向下坡。因此,古人认为“小满”是最佳状态————既不是不足,也不是过度,而是处于“满而不溢”的平衡点。正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小满》诗中所描绘的:“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这种将满未满的状态,恰恰是自然界最富生机、最具希望的阶段。
⑧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不设“大满”节气,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小满”的命名完美诠释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孔子主张“过犹不及”, 《尚书》直言“满招损,谦受益”。在农耕实践中,谷物完全成熟时收割反而容易掉粒,水果完全成熟时采摘不利储运,这种“物极必反”的现象,使古人刻意在节气命名中回避“大满”概念。将满未满、小得盈满的“小满”状态才是刚刚好,这充分体现了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现代科学很好地验证了这种古老智慧的合理性。植物生理学研究表明,作物在生理成熟前采收能保持更好品质;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人类在达成目标前90%左右时幸福感最强。当我们品味将熟未熟的水果,欣赏将开未开的花朵时,那种期待与满足交织的状态,或许正是“小满”要传递的生命真谛。
⑨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中只有小满而没有大满,不仅反映了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也蕴含了古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和智慧。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选文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古人在节气命名中不设“大满”的原因。 (3分)
20.请具体分析选文第③④⑤段不可以调换顺序的原因。 (3分)
21.选文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22.选文第⑧段提到“现代科学很好地验证了这种古老智慧的合理性”,并列举了植物生理学和人类心理学的例子。请结合文中提到的“小满”所蕴含的“将满未满”的哲理,联系生活或学习中的一个实例,谈谈你对这种“小满”状态的理解与体会。(2分)
四、写作(50分)
23.从下列两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1)探索者的足迹,丈量未知;奋斗者的足迹,镌刻坚持;追梦者的足迹,点亮远方……深深浅浅的足迹,是时光的印记,是成长的证明,是青春的回响。
请将“ 的足迹”补充完整,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最美的人生,就是读书的人生。喜欢的书,读了一遍又一遍,把书读进了灵魂,书就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也许书架上找不到,但是它活在喜欢它的人心中。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八年级语文(下)期末试卷 第8页 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