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态变化 检测卷 (学生版+教师版)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物态变化 检测卷 (学生版+教师版)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7-21 08:32:02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物态变化 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小明学习温度后,对生活中的温度产生以下理解,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B )
A.0 ℃的冰比0 ℃的水冷
B.-6 ℃读作“零下6摄氏度”
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约为25 ℃
D.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 ℃
2.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在语文课上,小明读到“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其中“汤沸”过程属于
( A )
A.汽化现象 B.液化现象 C.升华现象 D.凝华现象
3.如图是小明家中常备的两种温度计,下列他对温度计的认识正确的是
( D )
A.使用前,应把体温计放入100 ℃的沸水中消毒
B.在甲、乙温度计的液泡上蘸酒精,酒精蒸发过程中,甲、乙温度计的示数都下降
C.甲、乙温度计都可以脱离被测物体读数
D.为了提高温度计的精确度,最好减小细管内径
4.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包含很多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雪山上的冰雪在温度升高时逐渐消融——液化
B.海洋里的水经太阳晒变成水蒸气——升华
C.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空气形成小水滴——液化
D.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形成雪——凝固
5.小明用甲、乙两种物质做凝固实验,得到温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C )
A.乙是非晶体 B.甲凝固过程持续了4 min
C.甲在ab段吸热 D.甲在第2 min时是液态
6.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下列诗句中所包含的物理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C )
A.“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白日黄流涨渭城,三更风紫尽成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7.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是中国独创的美食之一.如图所示,它可根据个人喜好加入不同汤料和食物,使得众口可调、老少皆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 )
A.“冰冻肥牛卷”放置一段时间会变软,该过程需要吸热
B.汤汁沸腾后,改用更大火加热,汤汁温度继续升高
C.手不能太靠近蒸气,因为蒸气液化放热会烫伤皮肤
D.在煮食物的过程中,汤汁会越来越少,该过程需要不断吸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8.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热胀冷缩 的规律制成的;在标准大气压下,把 沸水 的温度规定为100 ℃.三位同学练习观察温度计的方法如图所示,其中甲同学的读数与正确值相比 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古代科技主题】《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科技著作,记录了我国古代的传统手工技术.请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完成9~10题.
9.如图是《天工开物》中描述的古代劳动人民在田间割稻、脱粒的情景.夏天的清晨,稻叶上的露珠是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脱粒后摊开稻草晾晒是为了加快水的 蒸发 ,此过程中水需要 吸收 热量.
第9题图
10.如图为我国古代书籍《天工开物》中记录的“铸釜”的过程,其中“铁化如水”描述的物态变化是 熔化 ,将铁水倒入制好的模子后,冷却下来后就制成了釜,该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凝固 ,发生这一物态变化的过程需要 放出 热量.
第10题图
11.游泳者出水后,由于水分蒸发 吸热 ,身体会感到冷,此时他会不由自主地将身体蜷缩起来,这其实是为了 减慢 (选填“加快”或“减慢”)水分蒸发.北方的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 凝固放热 (填物态变化名称及“吸热”或“放热”),使窖内温度不会太低.
12.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从图中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判断 甲 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 232 ℃,该晶体加热 15 min后开始熔化.
第12题图
13.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颗粒,塞紧盖子后放在热水中,发现试管中充满了碘蒸气,可判定碘发生了 升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原因是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 熔点 ,碘颗粒不会发生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已知碘的熔点是114 ℃,沸点是184 ℃)
14.喜欢动手实验的小明,把干冰放入小瓶中,在瓶口套上气球(图甲),过了一会儿发现气球鼓起来了,同时在瓶子底部的外壁上出现了白霜(图乙).这是由于瓶中干冰 升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气态,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瓶外水蒸气遇冷后 放 (选填“吸”或“放”)热,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霜.
第14题图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5小题8分,第16小题16分,第17小题15分,共39分.
15.(1)图甲温度计的示数是 -3.0 ℃.图乙温度计的示数是 14.0 ℃.
(2)一位粗心的护士给小明测完体温后忘甩了,又接着给小华、小刚测体温,三人测量结果相同,均如图丙所示,示数是 38.5 ℃,则小明 一定 (选填“可能”或“一定”)发烧了.
16.在探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规律时,两个实验小组分别选择了图1中甲和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图1乙器材组装过程中,a、b、c三个装置正确安装顺序依次为 c、b、a .
(2)下表为实验过程中所记录的数据,请在图2坐标系中画出0~9 min内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石蜡的温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52 54 56 59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 59
(3)由表中数据可知海波熔化过程经历了 5 min,在此过程中,海波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不变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石蜡在熔化过程中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上升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4)海波所代表的这类固体叫作 晶体 ,石蜡所代表的这类固体叫作 非晶体 .(均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7.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
(1)安装该实验装置时,应该先固定图1中A、B两铁圈中的 B 铁圈.
(2)调整好器材后,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在水温升高到90 ℃后,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3)由实验数据可知,当地大气压 低于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4)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沸腾前温度不断升高、沸腾后温度不变 .
(5)第6 min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2中 甲 (选填“甲”或“乙”)图,气泡内的主要成分是 水蒸气 (选填“空气”“水蒸气”或“小液滴”).
(6)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发现水仍在沸腾,由此可知,在用炉火炖汤时,汤沸腾后应该 调为小火 (选填“保持大火”或“调为小火”).
(7)实验中,如果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过长,为减少加热时间,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C (填字母).
A.加大酒精灯火焰 B.用初温较高的水
C.增加烧杯中水量 D.给烧杯加盖
(8)如图3所示,在装水的大烧杯中,浮着一个盛有适量水的试管,对大烧杯持续加热,大烧杯中的水沸腾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水的温度能达到沸点,试管中的水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四、综合能力题:本题12分.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电冰箱
电冰箱的制冷剂,过去常用氟利昂,由于这种物质一旦泄露,会对大气中的臭氧层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所以现在的冰箱常用环戊烷这种新型制冷剂进行替代.制冷剂是冰箱的热量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它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汽化时它吸热,液化时它放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如图是电冰箱的构造和原理图.液态的制冷剂经过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在这里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之后生成的蒸气又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在这里液化并把冰箱内带来的热通过冰箱壁上的散热管放出.制冷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
(1)氟利昂能作为制冷剂使用,它需要具备的特点是 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 ,氟利昂之所以被新型制冷剂环戊烷替代,原因是 氟利昂一旦泄露,会对大气中的臭氧层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 .
(2)电冰箱的冷冻室的毛细管内,制冷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汽化 ,该过程会 吸 (选填“吸”或“放”)热.
(3)制冷剂流入冷凝器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液化 ,该过程会 放 (选填“吸”或“放”)热.
(4)若将一台冰箱放进一个密闭的房间,打开冰箱门让其正常工作,过一段时间,房间内空气的平均温度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降低.第三章 物态变化 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小明学习温度后,对生活中的温度产生以下理解,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
A.0 ℃的冰比0 ℃的水冷
B.-6 ℃读作“零下6摄氏度”
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约为25 ℃
D.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 ℃
2.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在语文课上,小明读到“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其中“汤沸”过程属于
(   )
A.汽化现象 B.液化现象 C.升华现象 D.凝华现象
3.如图是小明家中常备的两种温度计,下列他对温度计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使用前,应把体温计放入100 ℃的沸水中消毒
B.在甲、乙温度计的液泡上蘸酒精,酒精蒸发过程中,甲、乙温度计的示数都下降
C.甲、乙温度计都可以脱离被测物体读数
D.为了提高温度计的精确度,最好减小细管内径
4.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包含很多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雪山上的冰雪在温度升高时逐渐消融——液化
B.海洋里的水经太阳晒变成水蒸气——升华
C.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空气形成小水滴——液化
D.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形成雪——凝固
5.小明用甲、乙两种物质做凝固实验,得到温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乙是非晶体 B.甲凝固过程持续了4 min
C.甲在ab段吸热 D.甲在第2 min时是液态
6.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下列诗句中所包含的物理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
A.“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白日黄流涨渭城,三更风紫尽成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7.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是中国独创的美食之一.如图所示,它可根据个人喜好加入不同汤料和食物,使得众口可调、老少皆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冰冻肥牛卷”放置一段时间会变软,该过程需要吸热
B.汤汁沸腾后,改用更大火加热,汤汁温度继续升高
C.手不能太靠近蒸气,因为蒸气液化放热会烫伤皮肤
D.在煮食物的过程中,汤汁会越来越少,该过程需要不断吸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8.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在标准大气压下,把 的温度规定为100 ℃.三位同学练习观察温度计的方法如图所示,其中甲同学的读数与正确值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古代科技主题】《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科技著作,记录了我国古代的传统手工技术.请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完成9~10题.
9.如图是《天工开物》中描述的古代劳动人民在田间割稻、脱粒的情景.夏天的清晨,稻叶上的露珠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脱粒后摊开稻草晾晒是为了加快水的 ,此过程中水需要 热量.
第9题图
10.如图为我国古代书籍《天工开物》中记录的“铸釜”的过程,其中“铁化如水”描述的物态变化是 ,将铁水倒入制好的模子后,冷却下来后就制成了釜,该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发生这一物态变化的过程需要 热量.
第10题图
11.游泳者出水后,由于水分蒸发 ,身体会感到冷,此时他会不由自主地将身体蜷缩起来,这其实是为了 (选填“加快”或“减慢”)水分蒸发.北方的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及“吸热”或“放热”),使窖内温度不会太低.
12.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从图中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判断 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 ℃,该晶体加热 min后开始熔化.
第12题图
13.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颗粒,塞紧盖子后放在热水中,发现试管中充满了碘蒸气,可判定碘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原因是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 ,碘颗粒不会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已知碘的熔点是114 ℃,沸点是184 ℃)
14.喜欢动手实验的小明,把干冰放入小瓶中,在瓶口套上气球(图甲),过了一会儿发现气球鼓起来了,同时在瓶子底部的外壁上出现了白霜(图乙).这是由于瓶中干冰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气态,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瓶外水蒸气遇冷后 (选填“吸”或“放”)热,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霜.
第14题图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5小题8分,第16小题16分,第17小题15分,共39分.
15.(1)图甲温度计的示数是 ℃.图乙温度计的示数是 ℃.
(2)一位粗心的护士给小明测完体温后忘甩了,又接着给小华、小刚测体温,三人测量结果相同,均如图丙所示,示数是 ℃,则小明 (选填“可能”或“一定”)发烧了.
16.在探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规律时,两个实验小组分别选择了图1中甲和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图1乙器材组装过程中,a、b、c三个装置正确安装顺序依次为 .
(2)下表为实验过程中所记录的数据,请在图2坐标系中画出0~9 min内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石蜡的温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52 54 56 59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 59
(3)由表中数据可知海波熔化过程经历了 5 min,在此过程中,海波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石蜡在熔化过程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4)海波所代表的这类固体叫作 ,石蜡所代表的这类固体叫作 .(均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7.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
(1)安装该实验装置时,应该先固定图1中A、B两铁圈中的 铁圈.
(2)调整好器材后,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在水温升高到90 ℃后,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3)由实验数据可知,当地大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4)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
(5)第6 min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2中 (选填“甲”或“乙”)图,气泡内的主要成分是 (选填“空气”“水蒸气”或“小液滴”).
(6)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发现水仍在沸腾,由此可知,在用炉火炖汤时,汤沸腾后应该 (选填“保持大火”或“调为小火”).
(7)实验中,如果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过长,为减少加热时间,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填字母).
A.加大酒精灯火焰 B.用初温较高的水
C.增加烧杯中水量 D.给烧杯加盖
(8)如图3所示,在装水的大烧杯中,浮着一个盛有适量水的试管,对大烧杯持续加热,大烧杯中的水沸腾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水的温度能达到沸点,试管中的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四、综合能力题:本题12分.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电冰箱
电冰箱的制冷剂,过去常用氟利昂,由于这种物质一旦泄露,会对大气中的臭氧层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所以现在的冰箱常用环戊烷这种新型制冷剂进行替代.制冷剂是冰箱的热量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它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汽化时它吸热,液化时它放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如图是电冰箱的构造和原理图.液态的制冷剂经过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在这里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之后生成的蒸气又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在这里液化并把冰箱内带来的热通过冰箱壁上的散热管放出.制冷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
(1)氟利昂能作为制冷剂使用,它需要具备的特点是 ,氟利昂之所以被新型制冷剂环戊烷替代,原因是 .
(2)电冰箱的冷冻室的毛细管内,制冷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该过程会 (选填“吸”或“放”)热.
(3)制冷剂流入冷凝器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该过程会 (选填“吸”或“放”)热.
(4)若将一台冰箱放进一个密闭的房间,打开冰箱门让其正常工作,过一段时间,房间内空气的平均温度 (选填“会”或“不会”)降低.
同课章节目录